镇江:一模市内优秀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活上的群居,精神上的独居

白天,我想学孔子带上挚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行乐,又想学阮籍披发狂啸在竹林间与六位贤友奔跑;夜晚,我想学黑格尔笔下的猫头鹰,飞翔在夜空追寻群鸟白天的轨迹,又想学庄周闭目静神,思绪却遨游四合。

生活上的群居,自古以来就是大势所趋。人是群居动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难以想象一个脱离了合居社会的人会走多远。以我奶奶为例,退休在家后,开始时尚,能安享几日清福,可时日一长便觉封闭,连心思都逐渐凝滞起来,不久前加入了社区书法协会,如今是“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世界都晴朗开来了!

群居虽好,过于喧闹,众人的声音时常压制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于是精神上的独居呼之欲出。

海明威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礼致辞:“孤独对于作者来说,既是不幸也是万幸。”何为精神上的独居?它是一种孤独感,逼迫着你忘却白天的欢乐,指引着你静下心思去反省、去总结、去探索。犹如黑格尔的譬喻:哲学是一只猫头鹰,它在黄昏起飞,追寻百鸟在早晨飞舞过的轨迹。正是源于这种自省与反思,哲学才发出它堪比日月的光辉。

生活中的群居是不是与精神上的独居完全隔裂开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精神反思的柴火正来自白天的群居生活,而用这自省燃起的灯火,照亮第二天更美丽的生活。

沈从文先生是湘西人,打小在宁静美丽的凤凰城长大,在那里他开心地生活着。淳朴的民风和醉人的自然风光从小就对他的人生塑造起到了关键的、深远的作用。后来一部薄薄的《边城》,犹如一股来自湘江的清风,动人地拂过湘西大地,甚至穿透了高墙,吹进每个城市人心里最柔弱的一块驻地。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指导着生活。这恰恰是群居与独居最好的注脚。

正如托尔金笔下的那群霍比特人,他们白天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用黄油蘸着最新鲜的草莓,喝白兰地河水酿出的最棒的啤酒。而晚上,到了晚上他们便各自回家,静静捧出一本巨大的笔记,点上一斗烟,安稳地编织一天下来最美的梦。

二、为全人类幸福并肩前行

马克思曾说:“我们在选择职业时的主要指针是我们自身的完美和全人类的幸福。”我们自身的完美,往往是一个人埋头苦苦前行,黑夜长路单独面对,以求登上个人的巅峰。而为天下之大事奋斗,唯有并肩燃灯前行。正如非洲谚语所云:“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钱理群先生说:“现在的大学,培养的是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代人容易以金钱、名表、名车等为身份象征,因此把世故、圆滑、一己之利作为处事原则和手段。我们往往固执于一个人的前行,一个人的晋升,对同伴漠视,甚至把他人挤入深谷。看似加快个人步伐,实则将自己囿于窄小的名利圈内,无法走向远方。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秉持信仰的前辈没有泯灭大关怀。因为心怀天下而心心相惜,并肩前行。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思想先驱努力挣脱宗教神权束缚,高举“人文主义”大旗。但丁,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也是近代第一位诗人,他的《神曲》呼唤人性解放。相继,彼得拉克、莎士比亚等人沿着这伟大的光辉之路前行。他们用文字、智慧、勇气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还记得张横渠先生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箴言,成为一个个士子的青云之志。还忆起孙中山先生带领着同盟会的志士为大革命奔走呼号,出生入死;以少年之未来为中国之未来的梁启超,以笔为矛的鲁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生卒可以不同,但他们都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肩扛重担,一同前行。一个人不能构成一个国家,而一个国家的历史也不可能由一个人书写。只有一群志士仁人为苍生的幸福奋斗,历史才能翻开崭新的一页。

再反观当下的我们,如果我们继续不作为,依旧把一己之利作为毕生信仰,那无疑只能折射这个时代的短视和肤浅。巴金说:“我们不只为吃饱饭而活。”是的,只有当小悲小戚不再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当自怜自艾不成为琐屑生活的重心,社会才会迈进一大步。当个人的前进或后退、奔跑或漫步开始成为全人类的接力赛时,你的价值才能更大程度地彰显。在全人类一同奔跑的脚步里,你会发现世界变得更大。

倘若你问我如何才能真正走向远方,我必坚定地回答:“为全人类的幸福并肩前行。”

三、在寂寞中寻找

走进地铁,地铁开进隧道;走出地铁,踏进玻璃火柴盒,电梯一层一层向上爬。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路是必须自己来面对的,即使这个过程再空虚,再无奈,咬紧牙关,在寂寞中寻找,定会看见属于自己的柳暗花明。

想起了王小波,这是个在寂寞中不惮前行的作家。他就像文坛中的一位游侠,无派无门,难寻其师承渊源。他独自走在一条与其他作家不同的写作之路上,经历过苦难,经历过坎坷,但最终却也算是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城堡。

王小波的文章写得恣肆随意,非常自由,常常满口谐谑,通篇调侃,一副顽皮相。如今调侃文字并不罕见,但难得的是他的调侃中有一种内在的严肃,鄙俗中有一种纯正的教养。在读者的心中,他属于怪才、歪才,有些不受大众理解。但在我看来,他的“怪”正是因为他太健康,他的“歪”正是因为他太诚实,也因此不能被世俗大范围接受。他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个小孩,别人也都看见皇帝光着身子,但宁愿相信皇帝的伟大也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王小波不但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且把看到的都如实地说了出来。在皇帝巡游这样的庄严的场合,这样的行为是有些怪而且歪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金钱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像王小波这样的作家定是孤独、寂寞的。但是他没有在挤压中倒下。

在他的心目中,只有一样东西具有自足的价值,那便是智慧,他所说的智慧实际上是一种从事自由思考并从中获得乐趣的能力。这就体现了他的理性立场背后蕴含着人文关切。

所以说,倘若科学成为功利,民主成为教条,他一定会同样觉得智慧受辱并起而反对。

王小波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常常是旗帜鲜明的,有时似乎是相当极端的,他厌恶诸如虚伪、做作、奴气之类的现象,但这在崇尚精神的人是很自然的,因为在这样的人看来,凡此种种都是和自己过不去,自己剥夺自己的精神自由。

王小波在写作这条路上独自走着,虽然艰难,但给世人留下不少精神财富,自己也获得乐趣,他在寂寞中寻找出一条闪光的道路。在寂寞中寻找,值得我们学习、赞美。希望他肯笑纳,而不把这归入他一向反感的浪漫夸张。

不妨学习王小波,在寂寞中寻找。

四、独行的灵魂终能抵达

我还是会相信,独自闪烁的星星会说话,独自飞翔的蝴蝶会开放,穿越过人世沧桑、春秋冬夏,独行的灵魂终能抵达。

因为我知道,这世间之路总有一条,我们必须独行。

我们都曾独行,从爸爸妈妈放开我们稚嫩的小手开始,从放学回家路上无人接送开始,从告别故土踏上远方的脚印开始。独自一人的行走,让我们走在坚实的土地上,用双脚感受生命个体的存在的重量,如此独行,直到抵达生命长河的尽头,抵达个体的成熟与充实。

可独行又怎只是双脚的行走?这世间之路,总有一条,非要让我们一个人单独面对,这一次是灵魂的独行上路。

我能看见,每一盏启明灯下都有一个灵魂正独自行走。

沈从文的《边城》始终隐藏着绵延不绝“隐伏的悲痛”。湘西人民的纯粹质朴,却依然不能改变人与人之间最深层次的灵魂的共鸣。翠翠的朦胧爱意,爷爷只能玩笑而过,却只是猜不透。是否每一个灵魂深处都是孤独的?这份孤独却让我们与真实的自己相遇,这条与自我个体抵达的路,只能是我们灵魂独自行走。

翠翠独行着,席慕容独行着,周国平也独行在自己的朝圣路上。

他说,灵魂只能独行。每一个人都独自行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我们不知道他人心中的圣地在何处,我们只是走在各自应去的路上。是啊,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并肩行走,走完放学的归程,走完漂泊他乡的流浪,走完岁月,走完一生,可是在灵魂的路上,却需要也必须独行。

我曾恐惧,我怕独行的孑然一身、无所依靠。我恐惧独行的灵魂是否会抵达,还是像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中写到的那样:每个人都独自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

但是我还是坚信着。在灵魂独行的路上,我会长大,会与自己相遇。虽然独行,却愿意用我的灵魂深切呼唤与应答他人。

我抬头仰望,手扪星辰,那一颗独自高昂于天际的启明星始终指引着我,和我独行的灵魂。它又在我耳旁低语:“独行的灵魂终能抵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