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儒家文化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深刻影响了其社会政治与社会生活

知道儒家文化在16世纪开始经传教士的译介西传入欧;17世纪儒家文化的西传渐具规模,初步了解关于儒家文化圈的学术研究动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基本了解儒家文化辐射东亚的过程,作为长时间存在的文化因素,儒家文化对东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理解历史传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而初步了解文化形态史学派的史学研究方法分析儒家文化西传的历史原因,初步掌握运用历史文献印证历史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儒家文化的传播,懂得儒家文化在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远播西域,了解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难点:儒家文化传播的原因及现代意义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回顾第二分册中“东亚文化圈”的相关内容,阐释儒家文化圈的含义。

2、辐射东亚

秦汉以来,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南亚文化圈,也称“儒家文化圈”

传播途径:

三国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

三国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

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传播原因

儒学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融合冲突的积极因素,这使它具有很强的普世性,为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各国普遍接受,成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儒家文明圈。

3、远播西方

1、时间:16~18世纪

2、代表人物及著作::

①16世纪,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耶稣会士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长期居留中国的利玛窦贡献尤为卓著,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

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的篇幅对儒家及其社会影响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

②17世纪后,明朝天启年间,金尼阁对“五经”做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清朝康熙年间,柏应理在法国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内容包括作者对儒学的详细介绍、孔子传和孔子画像、“四书”译文等,并附有中国王朝纪年表。

3、影响:至18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儒家思想启发了欧洲启蒙思想家。

4、思考儒家学说的现代价值

原因:从传统的思想文化中找到“现代病”救治良方,阐发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认为儒学中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和谐有序、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引导世界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兴起一股复兴儒学的热潮。

结论:历史上的儒家学说能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更新,已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儒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毕竟与当今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多有抵牾(精华、糟粕)。

中国文化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一是对传统的、本土的文化传承的反思与重构;二是对人类文明的世界性考量。这是因为,当下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为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衍生了诸多新的人文现象和思潮需要去考量、追踪和研究。学术文化的发展不应停留在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诠释与总结上,而是要求学者就新世纪人类所面对的新的人文现象、人文思潮作出迅速与理性的反应;积极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变革,并作出科学的应答。因此,文化交流、对话,广采博纳,审慎辨析,充分吸收域外文化之长以丰富自我,使中国学术文化多一些现代意识的内涵,就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了。

五、板书设计

一、辐射东亚

1、儒家文化圈概念

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2、传播过程:前3C传入越南;1C传入朝鲜;6C传入日本

3、儒学传播对19世纪以前的越、朝、日的影响

逐渐成为其居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

三国仿效中国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变革;

三国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设立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

三国仿效中国实行科举制度。

4、儒学传播对现今越、朝、日的影响

三国仍保留不少与中国相似的社会礼仪与风俗习惯。

二、远播西方

过程:16世纪;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行系统的翻译与西传;

17世纪后,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渐具规模,译文日益完善;

18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

实例: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

利玛窦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响作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

金尼阁对“五经”作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

柏应理在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重点)。

影响:18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深受启发,大加赞赏,孔子与儒学由此成为启蒙运动中的一面思想旗帜。

六、作业布置练习册抄写

七、课后小结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