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观与旅游体验论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一、可持续旅游概念产生的背景

可持续旅游问题之所以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是基于旅游业的特殊行业地位极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日益突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二、可持续旅游的概念

作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具体运用,可持续旅游目前尚无统一的权威定义。在这里给出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1。

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专门召开“可持续发展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重要文件,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经济、社会的整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引入

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点)(Tourist Attraction)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2。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

时至今日,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已进入初步成熟阶段,可持续旅游也已经变成未来世界各国发展旅游业的最优选择。然而,要把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由概念变为系统化的理论,就要把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具体的旅游景区上来研究。由于在一个旅游景区内影响可持续

1WTO(1997), Agenda 21 for the Travel & Tourism Industry 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发展的要素庞杂、层次众多、功能不一,研究中就有必要引入“系统”的概念,这是因为:“自然界和人工界是复杂的,为了便于调查研究,科学家和学生要学会定义一些小的部分进行研究,研究的单位称作‘系统’。1”下文将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初步研究。

一、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分析

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确认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组成,分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描述出系统结构模型,使系统环境、决策系统和系统目标能有机协调地联结为一体,并具体反映系统的行为特征。通过构成分析可以了解系统内部构成方面的问题,系统与其它区域或系统内部同时段相比时的结构性特征、结构演变趋势和结构型优势。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总的来说是一种循环式立体网络结构。影响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人口、资源、经济、科教、社会、环境等六个方面。

二、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征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除具有区域性与系统性之外,还具有如下特性:

△空间性

△不确定性

△不可逆性

△动态并行性

三、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相互作用

图3-1已表明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的基本关系,以下对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的作用关系作进一步分析。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承载力管理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旅游科学的一个热门研究话题和崭新的研究方向,它规定了旅游业应采取的发展模式,指出了旅游开发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途径,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然而,如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其判断标准是什么,仍然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旅游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健康延续是关键目标之一,因此可将旅游环境承载力认定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断依据。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

一般认为,旅游景区承载力是指在游客的基本游览要求和旅游地的环境质量保护要求均1 The National Institute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Creteria of

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旅游景区最多所能容纳的游客人数1。但笔者认为,旅游景区承载力应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旅游景区在保证其旅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极值。

二、旅游景区承载力效用分析

由旅游景区承载力的构成可知,旅游景区承载力至少应包括旅游者的效用、旅游目的地政府的效益、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效益和目的地居民的效用等四项要素。下面就这些要素在确定旅游承载力中的作用逐一进行分析。

(一)旅游者的效用

(二)旅游企业/政府的效益

(三)目的地居民的效用

三、旅游景区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

对旅游承载力影响因子的认识有一时间过程。最初于上世纪60年代由Butler和Kundson 在游憩娱乐领域内认识到,物质体系(指游乐设施、旅游基础设施)的自然承受能力是游客容纳量大小的决定因素2;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旅游目的地转向并集中于自然风光旅游地,由于自然生态质量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因而旅游承载力大小被认为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对游客数量的承纳力,并一度使旅游容量变成了旅游影响评价的概念;之后,旅游社会学研究逐步兴起,旅游区的社会环境承载力为人们所认识,Cook和d’Amore把旅游社会容量定义为“当地居民的社会损失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达到不可接受(unacceptable)状态时的游客数量极限点”3,这与笔者认识到的当地居民心理容量极大状态相一致。根据N.SALEEN等人的研究,我们可以设定如下影响因子。

(一)社会文化环境因子——游客密度指数(VDI:Visitor Density Index)

(二)社会经济环境因子——旅游经济收益指数(EII:Economic Income Index)

(三)生态环境因子——土地利用强度指数(LII:Land-use Intensity Index)

四、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确定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指数(TDBCI:Tourism District Bearing Capacity Index)的内涵界定

(二)函数关系

(三)TDBCI的数学表达

1Canestrelli. E, P. Casta(1991), Tourism carry Capacity-a Fuzzy Approa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8.

2Lawson.F., .M. Boyd-bovy (1977). Tourism and Recreation development, Architecture Press

3Lindsay. J. J(1986). Carrying Capaciti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Parks of the United States, UNE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