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疱疹性病毒性脑炎影像表现

合集下载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老年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老年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老年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诊断:
老年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鉴别诊断_如 何诊断老年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1.其他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的病 原体多样,主要包括疱疹病毒、虫媒病毒 和肠道病毒等。但除乙型脑炎等少数几种 流行性脑炎之外,其他散发性病毒性脑炎 的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少有以颞叶及额叶 显著损害为主的征象;血清及脑
科室: 传染科。
内科学疾病部分:老年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简介:
单纯疱疹性脑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是常见的散发性病毒性脑 炎。又称单纯疱疹病毒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既可见 于初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也可见于复 发性患者。 病原单纯疱疹病毒(HSV)分为 Ⅰ型和
内科学疾病部分:老年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症状及病史:
可考虑本病,若有口唇疱疹史则诊断依据 更充分。确诊则需做病毒学检查:双份脑 脊液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或血清补体结合抗 体滴定增加4倍以上;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脑 组织活检观察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或在 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
内科学疾病部分:老年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诊断:
膜刺激征及局灶性损害体征等;脑脊液检 测蛋白及细胞数量增多。注意查明患者神 经症状发生的时间,常有提示临床诊断的 意义。
4.感染中毒性脑病 常在急性细菌感 染的早期或极期,多见于败血症、肺炎、 细菌性痢疾、伤寒、白喉、百日咳等。罹 患者以2~10岁儿童为主,系因机体对感 染毒素产生过敏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摘要】目的讨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有口唇或生殖道疱疹史,或此次发病有皮肤、黏膜疱疹。

发病急,病情重,临床表现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烧、咳嗽等。

脑实质损害的表面,如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和肢体瘫痪等。

脑脊液常规检查符合病毒感染特点。

脑电图提示有局灶性慢波及癫痫样放电。

影像学(CT、MRI)显示额、颞叶软化病灶。

双份血清和脑脊液抗体检查有显著变化趋势。

病毒学检查阳性。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诊断(一)概述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V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该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且发病无季节性。

HSE占所有脑炎的5%~10%,占病毒性脑炎的20%~68%。

(二)病因HSE的病因是脑实质感染HSV。

HSV可分为两型,即HSV-I和HSV-Ⅱ。

其中HSV-I较常见,感染人群多为成人;HSV-Ⅱ感染人群多为新生儿和青少年。

(三)发病机理HSV-I感染后多潜伏于三叉神经半月节或脊神经节内,一旦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毒即沿神经轴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额叶底部和颞叶底部往往先被HSV-I侵犯而发生病变。

因此,HSE患者在发病早期容易以精神和智力障碍为首发症状。

HSV-Ⅱ的原发感染主要在生殖系统及会阴部皮肤黏膜,HSV-Ⅱ可通过骶神经潜伏在骶神经节内,后沿神经上行感染脑实质引发病变。

新生儿产道中受感染后,病毒经血行传人脑。

(四)分期第一期:即发病初期,主要是不对称性的额叶、颞叶脑实质炎症反应、水肿。

病变部位表面的脑回增宽,脑沟变窄,脑膜可见充血和渗出,甚至坏死、软化,此期一般在发病1周内。

第二期:为坏死出血期,主要表现为额叶和颞叶脑实质的出血、坏死。

(五)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1)脑脊液常规检查:感染早期,5%~10%患者脑脊液检查正常;多数颅内压轻至中度增高;白细胞数为(50~500)×106/L,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为主,红细胞数增多一般在(50~1000)×106/L之间;蛋白质含量可高于正常,多低于1.5g/L,偶尔高达10g/L;糖和氯化物多数正常。

单纯性疱疹性病毒性脑炎影像表现

单纯性疱疹性病毒性脑炎影像表现
片状低信号;
2. T2WI示:病灶区呈高 信号;c)DWI示病灶区 扩散受限。
男,16岁。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1. T1WI示右侧颞叶病灶
区呈稍高信号;
2. T2 TIRM示病灶区呈稍高信号; 3. 增强扫描示右侧颞叶脑
膜样强化。
女 45岁。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a)T1WI示:右侧颞叶片状低信 号,内可见条状流空信号 b)DWI示:右侧颞、岛、顶叶 异常高信号 c)PWI示:右侧大脑半球高灌注 d)MR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 血管增粗扩张,远端分支较 对侧明显增粗、增多
诊断
1
发热、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意识
障碍、早期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2
口唇或生殖道疱疹史
3
CSF细胞数增多或出现红细胞,糖、氯
化物正常
4
脑电图弥漫性异常,以颞、额区为主
5
CT或MRI发现局灶性出血性脑软化
6
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有效
7
恢复期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
鉴别诊断
1
其他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体多样,主要包括疱 疹病毒、虫媒病毒和肠道病毒等。但除乙型脑炎等少数 几种流行性脑炎之外,其他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 现相对较轻,少有以颞叶及额叶显著损害为主的征象; 血清及脑脊液检查出相应病毒的特异抗体有助于鉴别。
02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此病已日 益受到重视,见于急性发疹性病 毒传染病(如麻疹、风疹、天花、 水痘等)的病程中;也可见于其 他急性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多症、流感等)的恢复期, 称为病毒感染后脑炎;尚有发生 于百日咳、狂犬病等疫苗接种后 2~3周内者,而被称为疫苗接种 后脑炎;甚至可因驱虫治疗而发 生,如左旋咪唑性脑炎,可能与 免疫反应有关。

病毒性脑炎指南全篇

病毒性脑炎指南全篇

诊断思路 —重要的查体发现
➢ 检查气道是否通畅 ➢ 评价并记录患者意识水平 ➢ 迅速处理感染并发症 ➢ 对于轻度行为异常或定向力障碍的患者,要记录、描
述其行为 ➢ 通过常规医学查体发现可能导致患者昏迷的其他原因
➢ 皮疹 – 是否存在带状疱疹,有助于病因学检查; ➢ 注射针眼 – 提示静脉内用药; ➢ 皮肤Kaposi’s肉瘤 – 提示可能存在HIV感染 ➢ HIV患者口腔溃疡或中心凹陷性皮肤丘疹-
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能
脑炎漏诊的原因:
➢ 错误地将患者的发热和意识障碍归因于缺乏有力证据 的泌尿系统感染和肺部感染;
➢ 仅仅因为患者入院时不发热,就忽视患者可能存在隐 含的热性疾病;
➢ 缺乏有力的证据而将患者的意识水平下降归因于药物 中毒或酒精中毒;
➢ 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忽略了他们是否存在发热和癫 痫发作;
脑干脑炎诊断线索
➢ 后组颅神经受累 ➢ 肌阵挛 ➢ 交感神经症状 ➢ 闭锁综合征 ➢ 脑干MRI改变,伴基底部脑膜强化
诊断思路 —初期检查
➢ 外周血细胞计数 – 白细胞增多或减少, EB病毒感染可见非典型淋巴细胞,
➢ 低血钠 – 见于脑炎所致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综合征 ➢ 血清淀粉酶增高 – 见于腮腺炎病毒感染 ➢ PCR ➢ 胸片 ➢ HIV抗体检查 – 尤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因不明
➢ 阿昔洛韦是一种核苷类似物,对于单纯疱疹病 毒及部分其他疱疹病毒敏感。
➢ 剂量:
10 mg/kg 每日3次,
可使致命性风险从70%降至20%以下。
➢ 由于存在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应保证足够的液 体入量并检测肾功能。个别患者出现骨髓抑制、 肝功能损伤
问题二:何时停止阿昔洛韦治疗
➢ 常规疗程14-21天,尤其对于疱疹病毒脑炎患 者,要注意10天后可能出现的病情反复;

病毒性脑炎的影像诊断

病毒性脑炎的影像诊断

临床表现
• 典型的前驱症状:急性类感染综合征 • 进展症状:高热、颅内压增高、意识状态改变 • 伴随症状: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 体征:脑膜刺激征、巴宾斯基征阳性等 • 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轻至中度升高(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
为主),糖及氯化物一般正常,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升高 • 免疫学检查:血清和脑脊液各种特异性抗体滴度明显增高 • 脑电图:早期呈弥漫性慢波,以颞、额区为主
号影,多伴发脑萎缩
• 典型表现:视网膜受累、室管膜和室管膜下 强化灶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 室管膜下线状FLAIR上高信号,可强化 • 脑室周围斑片状T2高信号
巨细胞病毒脑室炎
EB病毒性脑炎
• 好发部位:小脑、脑白质、 丘脑、大脑脚、脑桥、基 底节、胼胝体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PML)
• 一种少见的由乳多空病毒(JC)引起的进行性脱髓鞘疾病 • 发生于细胞免疫缺陷的病人,如白血病、淋巴瘤、AIDS、免疫抑
• 临床确诊方法----CSF-PCR
边缘系统
• 边缘叶:大脑半球内侧面,包括扣 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等 结构,围绕脑干上端及胼胝体周围, 呈环形
•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与其密切相联 系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核、隔核、 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及中脑被 盖的一些结构共同构成
HSE的影像学表现
• 部位:累及单侧或双侧颞叶、 岛叶,额叶底面,豆状核不受 侵,病变与豆状核之间常有非 常清楚的界线,凸面向外,如 刀切样,是其特征性的表现
核团,常呈多灶性 2. 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脱髓鞘脑炎,以
弥漫性脱髓鞘改变为其特点,多发生于皮层下及侧脑 室周围白质,尤见于白质小静脉周围,常呈多灶性
病理改变
病理特征主要有: • 脑组织局限性或弥漫性水肿 • 脑膜或脑实质的炎性细胞浸润,并可发现病毒包涵体 • 神经细胞广泛变性、坏死和小软化灶形成 • 胶质细胞增生形成结节

脑和脑膜炎性和肉芽肿性疾病

脑和脑膜炎性和肉芽肿性疾病
常见的化脓性致病菌有链球菌,特别是厌氧链球菌,葡萄球 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脑脓肿大多是混合感染。
脑脓肿部位: 脑脓肿幕上多见,以颞叶居多,占幕上脓 肿的40%,也可见于额、顶和枕叶,小脑脓肿 少见,偶见于垂体。 脑脓肿发生的部位与感染的途径密切相关 ,
耳源性脓肿2/3发生在大脑颞叶,1/3在小脑半球,少数可发 生远位耳源性脑脓肿,如额叶、顶叶、小脑蚓部及大脑白 质深部;鼻源性脓肿以额窦炎引起额叶的前部和眶面的脓 肿多见;损伤性脓肿大都位于伤道或异物附近;血源性脓 肿可散布于脑的任何部位,但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最为多 见。
影像学 MRI
可表现为正常,多数病例表现为非特异性脑萎缩。 T2WI显示脑白质深部多发斑片状或弥漫性高 信号,多见于额叶,通常为双侧,但常不对称, 无占位效应,造影后常不强化。 可以见到非出血性脑梗塞。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又称巨细胞包含涵体脑炎。婴幼儿通过胎盘先 天感染。儿童及孕妇通过密切接触感染。 CMV可能籍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播散,可在各 种体液中发现。特征性改变是受染细胞体积增 大,其细胞质及细胞核内相继出现包涵体。 脑内可有坏死性肉芽肿及广泛钙化。婴幼儿可 引起各种脑畸形。
显微镜下脓肿壁分为三层; 最 内层 为化脓性渗出物、肉芽组织和胶 质细胞、大量格子细胞及大量新生血管和 中性粒细胞浸润; 中间层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其厚度及密 度不一; 外层 为神经胶质增生,脑组织水肿,血 管增多及白细胞浸润。
CT和病理对照分期: 早期脑炎期:历时3-5天,对应于急性脑炎阶段; 晚期脑炎期:历时4-5天到10-14天,对应于化脓 阶段; 早期脓肿壁形成期:脑炎形成二周左右,脓壁形成, 之初较薄且不完整,以后逐渐增厚。 晚期脓肿壁形成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此期脓肿 壁完整,有三层结构组成。

单纯疱疹性脑炎

单纯疱疹性脑炎
者体表并不出现疱疹病损;脑脊液中亦往往 难以检出病毒&所临床推行脑活检的难度较 大&虽然电镜下可在脑活检组织标本查见神 经细胞核内包涵体及病毒颗粒;还可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出病毒抗原&
2、PCR技术 应用PCR技术对脑脊液标本进行HSV DNA的
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但应注意其特异性问题 & 3、脑脊液检查 1、由于脑组织病变的出血坏死性质;部分病例 脑脊液含有较多的红细胞;可达50~500×106/L 甚至更多; 2、蛋白质轻至中度增高;糖含量正常或偏低; 3、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外观清亮、白细胞 数中度增高;多在0.4×109/L以下;以淋巴细胞 为主;但早期也可多为中性粒细胞&
4、免疫学检查 可见血清中和抗体或补体结合抗体滴度逐
渐增加到4倍以上;脑脊液的单纯疱疹病毒 抗体滴度>1∶80;早晚期双份标本抗体滴度 增加4倍以上& 5、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异常;两侧可不对称;以一侧大脑半球 明显;CT及MRI显示颞叶、额叶出血性坏 死灶;或呈脑组织弥漫性病变&
二、鉴别 1、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此病已日益受到重视;见于急性发疹性病毒传染病如麻
治疗
1、一般治疗 1应加强护理;预防褥疮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同时根据病情采取降温、抗痉、脱水等处 理& 2颅内高压危象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必要时可 作脑室引流、去骨瓣术等以紧急减压&
2、抗病毒治疗 一般来说;抗病毒治疗 是一种不错的治疗方法;
可是用抗病毒治疗往往时期过晚;因为;只是只 有病毒仅在细胞内复制的末期才导致典型症状 出现&而且最理想的抗病毒治疗应该是能选择 性地抑制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代谢;而完全不 影响宿主细胞&可是这是目前不能实现的;都或 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应该慎重对 待抗病毒治疗&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有下列 几种: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冬梅病毒进入神经系统及相关组织可以引起炎症性的和非炎症性的改变,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

根据病原学中病毒核酸的特点,病毒可以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能够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DNA 病毒中的单疱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RNA 病毒中的常见的有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等。

病毒性脑炎其发病机制有三种。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急性病毒脑炎病毒直接经过血流神经轴索或细胞到细胞的传递方式侵犯脑基质,造成脑的炎症。

感染后脑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的变化造成静脉周围的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样改变。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形成潜伏状态或者持续性的感染状态,早复发性和慢性转移。

病毒性脑炎临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它的病原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前驱症状都有类似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也有的可以发热、全身不适等,随着疾病的进展,脑实质受累的症状比较突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或者肢体的活动功能障碍等等。

在体征上我们可以查到脑炎的病人意识的障碍、肌力及肌张力的改变,椎骨受损害等等,脑适质受损的体征。

脑脊液检查,颅内压正常或者可以轻度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改变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轻到中度增多。

脑脊液蛋白可以轻度增高,脑脊液的糖的含量一般正常。

这和其他细菌性感染是有区别的。

病毒性脑炎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以及脑脊液的病毒抗体检测,可以有阳性的改变。

病毒性脑炎还有一个确诊的依据,就是经过脑活检可以发现非特异性的炎性的改变,而且细胞核内可以出现嗜酸性的包含体,电镜下可以发现细胞内的病毒颗粒,这也是我们确诊的依据。

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特异性的异常,或者是一个广泛性的异常。

影像学可以显示出病灶,但是有些时候没有特异性。

对于病毒性脑炎来说,它的治疗一方面是针对病原体的治疗,也就是抗病毒治疗,其他还有一些对症的治疗。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护理查房PPT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护理查房PPT

查房效果:评估查房效果,包括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护理措施落实情况等
存在问题及建议:针对查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下一步工作计划与目标设定
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定期评估与调整: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护理效果,及时调整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生命体征监测
记录饮食、排泄等生活情况来自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
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神经系统表现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安全
意识状态观察
意识障碍程度:评估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如昏迷、嗜睡等
意识障碍伴随症状:观察意识障碍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抽搐、呕吐等
意识内容异常:注意患者是否有异常的意识内容,如错觉、幻觉等
评估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现场检查、患者反馈等多种方式
护理质量改进措施与实施计划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不断改进护理服务。
定期评估与反馈: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制定护理质量改进方案:根据患者需求和护理实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质量改进方案。
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增强他们的信心和配合度。
随访与反馈: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他们的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及时收集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汇报人: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质增高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呕吐、精神异常等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见脑实质损害表现
病原学检查:脑脊液病毒分离或抗原检测阳性

病毒性脑炎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病毒性脑炎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侧脑室内室管膜的强化往往提示室管膜炎,是 巨细胞颅内感染的一项影像学提示,但需一步 与带状疱疹感染、侧脑室分流、肿瘤的室管膜 下播散等情况鉴别;
罕见的情况下,病灶可呈现显著的占位效应伴 周边水肿或环形强化,需进一步与肿瘤病变鉴 别。
2020/5/15
12
2020/5/15
仁爱|精诚|融汇|卓越
侧脑室内室管 膜下强化是巨 细胞病毒脑炎 的典型表现
2020/5/15
23
2020/5/15
仁爱|精诚|融汇|卓越
一例腺病毒 脑炎,可见 胼胝体压部 异常信号, 需与引起可 逆性胼胝体 压部病变综 合征的多种 病因相鉴别
24
仁爱|精诚|融汇|卓越
以急性坏死性脑病起病的一例甲型流感病
毒脑炎。FLAIR 序列可见双侧丘脑的非对
称信号改变(A 图),病变处无明显强化
磁共振多不具有特征性,但有时可引起一些特殊 的影像学表现,如表现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 综合症 (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 或者双侧丘脑受累的急性坏死性脑病 (acute necrot izing encephalopathy,ANE),需结合临床资料与多 种疾病鉴别。
仁爱|精诚|融汇|卓越
病毒性脑炎
2020/5/15
1
仁爱|精诚|融汇|卓越
患者基本信息:患者 女 12岁
主诉:左眼视物不见10天
检查:MR平扫+增强
2020/5/15
2
仁爱|精诚|融汇|卓越
病因及发病机制
2020/5/15
3
仁爱|精诚|融汇|卓越
临床表现
1.头晕发热,或者头痛,浑身乏力。 2.食欲不振,并且伴有呕吐和腹泻的症 状。 3.身体不由自主的抽搐,嗜睡以及休克 的反应。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simplex virus,HS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CNS感染性疾病, 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脑炎,是CNS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本病呈全球分布,一年四季均 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任何年 龄均可发病。国外HSE发病率为 (4~8)/10万,患病率为10/10万; 国内尚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HSV最常累及 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 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反 应性脑损害。未经治疗的HSE病死 率高达70%以上。
治疗及预后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主 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辅以免疫治疗和对症支持治 疗。
1、抗病毒药物治疗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yclovir):为一种鸟嘌呤衍 生物,能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常用剂量为15~30mg/ ( kg· d),分3次静脉滴注,连用14~21天。若病情较重, 可延长治疗时间或再重复治疗一个疗程。不良反应有谵妄、 震颤、皮疹、血尿、血清转氨酶暂时性升高等。对临床疑 诊又无条件作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的病例可用阿昔洛韦进行 诊断性治疗。近年已发现对阿昔洛韦耐药的HSV株,这 类患者可试用膦甲酸钠和西多福韦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本病尚有争议,但肾上腺皮质激素 能控制HSE炎症反应和减轻水肿,对病情危重、头颅CT 见出血性坏死灶以及脑脊液白细胞和红细胞明显增多者可 酌情使用。地塞米松10~1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 10~14天;或甲泼尼龙800~1000mg,静脉滴注,每日1 次,连用3~5天后改用泼尼松口服,每日60mg清晨顿服, 以后逐渐减量。 抗菌治疗 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时应根据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 生素或抗真菌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对重症及昏迷的患者至关重要,注意维持营养及水、 电解质的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小量输血或给 予静脉高营养;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抗惊厥;颅内压增 高者及时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并需加强护理,预防压疮 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恢复期可进行康复治疗。病例

刘旋辉-颅内感染

刘旋辉-颅内感染

检查路线
症状和体征 病史
CT或MRI
实验室检查
立体定向活检
脑膜炎的分类
根据病因的不同脑膜炎可以分为3种类型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又称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又称淋巴细胞性脑膜炎 慢性脑膜炎,可以由结核或球孢子菌等引起
脑膜炎的并发症
主要包括脑积水、脑梗塞、硬膜下/硬膜外脓 肿、脑实质感染和脑室/室管膜炎等,无菌性硬膜 下积液主要见于小儿脑膜炎。其中硬膜下/硬膜外 脓肿最常见于术后感染和静脉窦感染,由脑膜炎 引起的占少数。脑膜炎的并发症可引起严重不良 后果
结节病
影像学优选检查路线
MRI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病灶及其并发症和颅内
结节病病灶均较CT敏感,但MRI显示钙化的能 力远不如CT
如有条件,对怀疑结核性脑膜炎和结节病者,
应首选MRI检查
不能行MRI检查者,可行CT扫描
化脓性脑炎和脑脓肿
化脓性细菌引起局限性脑炎,继而脑组织软化
坏死形成脓腔,称为脑脓肿




脑脓肿CT
化脓性脑炎呈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形态不规则,斑片状明显强化
平扫
增强
脑脓肿MRI
影像学优选检查路线
化脓性脑炎的影像学检查以CT平扫加增强为首选 若临床高度疑诊本病,而CT未见明显异常者,应
进一步行MRI扫描,MRI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CT
对疑有脑脓肿者,直接首选MRI平扫加增强检查
临床表现
急性型: 脑炎、脑脊髓炎—头痛、昏睡、抽搐等 慢性型: 表现肉芽肿致颅压增高和局灶癫痫
平扫
增强
脑血吸虫病
CT 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脑水肿,病灶边界不清,不强化。慢性型表现
为局灶性肉芽肿,病灶平扫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后病灶强化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22•Chinese Practical Journal of Rural Doctor2020Vol.27No.12常见,肺炎球菌性脑膜炎发生率为30%,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和流感嗜血杆菌性脑膜炎分别为10.5%和6%,还可见脑神经麻痹、行为异常、癫痫、儿童语言及智能发育迟滞、运动障碍等。

(收稿日期=2020-10-2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朱星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沈阳110032)【摘要】文章介绍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治。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辅助检査;诊断胎疗【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185(2020)12-0022-03doi:10.3969/j.issn.1672-7185.2020.12.008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常侵犯大脑颍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病变,故HSE又称急性坏死性脑炎或出血性脑炎,也称急性包涵体脑炎。

人类早在古希腊时期即认识到HSV感染,并用疱疹(herpes)形容皮肤病灶。

Goodpasture于1925年将人唇疱疹内容物接种于家兔角膜,成功造成实验性脑炎oSmith于1941年从新生儿脑炎脑组织发现HSV感染的核内包涵体,并分离出HSV。

Zarafonetis等于1944年发现成人首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证实颖叶核内包涵体并分离出HSV,病变分布与新生儿HSV脑部感染弥漫性斑片状分布不同。

1病因及发病机制HSV是一种嗜神经DNA病毒,分为I型和H 型,近90%的人类HSE由I型引起,6%~15%是II 型所致。

儿童期发病HSE多为病毒新近感染,绝大多数新生儿HSE系HSV-U引起,母亲分娩时生殖道分泌物与胎儿接触是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原因。

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与性接触传播,亦可通过飞沫传播。

HSV 首先在口腔和呼吸道或生殖器引起原发感染,机体迅速产生特异性免疫力而康复,但不能彻底消除病毒,病毒以潜伏状态长期存在体内,而不引起临床症状。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机理和治疗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机理和治疗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机理和治疗病毒感染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根据发病及病程进展速度可分为:急性病毒感染及慢性病毒感染。

具有代表性的引起人类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有:DNA病毒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RNA病毒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和(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以形成潜伏状态和持续感染状态,造成复发性和慢性感染。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约占所有脑炎的5%—20%,占病毒性脑炎的20%—68%。

其病变主要侵犯颞叶、额叶和边缘叶脑组织。

1病因及发病机制HSV是噬神经DNA病毒,分为HSV-1及HSV-2两种血清型。

患者及健康带毒者是主要传染源。

HSV-1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及母婴传播。

HSV-1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HSV-2主要潜伏在骶神经节。

人类大约90%HSE由HSV-1引起,仅10%由HSV-2所致。

且HSV-2所致的HSE主要发生在新生儿。

2病理HSE主要受累部位为额叶眶部、颞叶内侧和边缘系统,多双侧受累,但常不对称。

受累部位的病理改变为脑组织水肿、软化和出血坏死,脑实质出血坏死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特征。

显微镜下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这是本病最具特征的病理学改变。

3临床表现1.I型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特点如下:1原发感染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6天,前驱症状有上呼吸道感染。

2急性起病,病程长短不一,病程为数日至1-2个月。

3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精神和行为异常、认知功能障碍;1/3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多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可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查体主要表现为高级智能和精神行为障碍,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可有轻度脑膜刺激征。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摘要】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疾病,MRI影像在其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对MRI影像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影像表现特点、鉴别诊断要点以及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

同时探讨了其他影像学检查在该疾病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强调了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的重要性,以及综合临床资料与MRI结果进行综合诊断的必要性和MRI影像在鉴别诊断中的优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MRI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为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鉴别诊断、表现特点、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优势。

1. 引言1.1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诊断和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MRI影像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脑部MRI影像的详细分析,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病变的位置、范围和性质,从而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小儿病毒性脑炎在MRI影像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常见的表现包括灰质和白质的异常信号改变、脑实质水肿、脑脊液间隙的扩张等。

不同病毒引起的脑炎在MRI上也有一些区别,例如乙型脑炎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在MRI表现上有所不同。

在进行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时,除了MRI影像外,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临床症状与MRI影像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可以相互印证和增进诊断的准确性。

MRI影像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合临床资料与MRI影像结果进行综合诊断是确诊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必要步骤,而MRI影像在鉴别诊断中的优势更是不可或缺的。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高级):MRI考试答案四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高级):MRI考试答案四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高级):MRI考试答案四1、问答题化脓性脑膜炎和室管膜炎的MRI表现有哪些?正确答案:化脓性脑膜炎T1加权像表现为脑池变窄,脑池内的脑脊液信参考解析:试题答案化脓性脑膜炎T1加权像表现为脑池变窄(江南博哥),脑池内的脑脊液信号为软组织信号所代替,T2加权像增厚脑膜和蛛网膜下腔呈高信号,Gd-DTPA增强蛛网膜下腔不规则强化,病变经久不愈者可伴有脑内梗塞灶。

化脓性室管膜炎MRI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区带状长T1、长T2信号,脑室内信号常不均匀,Gd-DTPA增强室管膜环绕脑室壁强化。

部分病例化脓性脑膜炎和化脓性室管膜炎可同时并存。

2、单选女30岁,阵发性高血压伴出汗、头疼和心悸,MRI检查在腹主动脉旁可见一直径3cm肿块,包膜完整。

TWI呈低信号,TWI呈高信号,其强度接近脑脊液,注射GD—DTPA后不均匀强化。

应首先考虑为()A.淋巴瘤B.神经纤维瘤C.脂肪肉瘤D.异位嗜铬细胞瘤E.转移癌正确答案:D3、单选男,67岁,头痛5个月,CT及MRI检查见斜坡骨质破坏,最可能的诊断为()A.脊索瘤B.软骨瘤C.转移瘤D.血管瘤E.未见异常正确答案:A4、单选脊柱结核的表现为()A.椎旁脓肿形成B.椎间盘破坏C.椎间隙狭窄或消失D.椎体骨质破坏E.以上全对正确答案:E5、单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急性脑血肿CT不如MR敏感B.亚急性脑血肿MR优于CTC.可根据MR图像的信号推测血肿的时间D.亚急性脑血肿在CT上可为等密度E.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A6、配伍题见于肝转移瘤的超声所见()见于肝血管瘤的肝动脉造影()见于肝血管瘤的MRI表现()见于肝血管瘤的强化CT表现()A.灯泡征B.快进快出C.快进慢出D.牛眼征E.爆米花状染色正确答案:D,E,A,C7、单选肝豆状核变性代谢异常的元素是()A.钙B.铁C.铜D.磷E.锰正确答案:C8、单选心脏MRI不适用于()A.室间隔缺损B.房间隔缺损C.频发室性早博D.单心室E.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正确答案:C9、单选灯泡征最常见于()A.肝腺瘤B.转移癌C.肝脓肿D.肝癌E.海绵状血管瘤正确答案:E10、单选获得性中耳胆脂瘤的CT特征性表现为()A.外耳道棘骨质破坏B.鼓室腔扩大C.鼓膜穿孔D.病变无明显增强E.鼓室内软组织占位正确答案:A11、多选诊断急性化脓性骨髓炎,MRI不优于常规X线和CT的方面是() A.显示小破坏区和死骨方面B.显示骨质破坏和死骨方面C.早期确定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方面D.显示骨膜下脓肿方面E.确定髓腔侵犯和软组织感染的范围方面正确答案:A, B12、判断题MRI可显示松质骨小梁间隙内骨髓组织改变,因而是诊断早期骨缺血坏死最为敏感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机制
在儿童和青年,原发性HSV感染可导致脑炎;可以 是病毒血症的后果,但也可能系疱疹病毒经鼻咽部 沿嗅神经直接侵入脑部所致。动物实验研究表明, HSV-2比HSV-1对神经系统更具毒力。鉴于HSV-1主要 与口唇感染有关,而HSV-2主要是引致生殖器感染, 显然HSV-1更容易接近和侵入脑部,故疱疹病毒性脑 炎95%以上为HSV-1感染所致;而在新生儿患者则以 HSV-2常见。 成人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脑炎的特征是损害以颞 叶最严重,患者多数曾有单纯疱疹病史,或血清 HSV-1抗体阳性。
的始于一侧随后不同程度累及对侧
病理原因
颞叶、额叶、边缘系统出血性坏死 血管壁坏死、变性 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辅助检查
脑 电 图: 弥漫性高波幅慢波,颞、额区明显 有助于诊断 脑 脊 液(重要): 轻者:正常
重者:颅压 ↑,细胞数↑,淋巴为主,有红
细胞,蛋白↑(轻-中),糖及氯化物正常
影像表现
增高、脑疝死亡
病理分型
分Ⅰ型和Ⅱ型
Ⅰ型(口腔毒株)—大约有75%的病毒性脑炎是由I
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
Ⅱ型(生殖器毒株)—感染生殖系统
好发部位
HSV Ⅰ型往往通过口腔、鼻腔粘膜停留于半月神经
节呈潜伏状态激活后沿中颅窝脑膜上三叉神经分支
向额、颞叶边缘结构播散,因此,HSV Ⅰ型以侵及
颞叶、额叶底部、岛叶皮层及扣带回为特征。典型
发病机制
脑炎的发生主要来自于体内HSV-1潜伏性感染的再 激活。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于三叉神经节 (半月节)或脊神经节的HSV沿神经轴突侵入中枢神经 系统,导致脑组织损害;或病毒长期潜伏于中枢神 经系统内,在某些条件下激活而发生脑炎。此类患 者可并无病毒血症过程。 疱疹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近年研究 证明,在病毒感染所致脑组织损害的机制中,部分 是免疫病理反应损害的结果。 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脑炎系急性坏死脑炎,表现 非对称的弥漫性全脑损害,形成大小不一的出血性 坏死灶。
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所以对于诊断有确定或治疗效果不佳的
患者,应注意复查MRI,DWI、FLAIR序列更能早期发现常规
T2WI未能显示的病灶,对病毒性脑炎病变的显示比T2WI更
敏感。
谢谢!
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此病已日益受到重视,见 于急性发疹性病毒传染病(如麻疹、风疹、天花、水 痘等)的病程中;也可见于其他急性病毒感染(如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感等)的恢复期,称为病毒感 染后脑炎;尚有发生于百日咳、狂犬病等疫苗接种 后2~3周内者,而被称为疫苗接种后脑炎;甚至可 因驱虫治疗而发生,如左旋咪唑性脑炎,可能与免 疫反应有关。
鉴别诊断
4.感染中毒性脑病 常在急性细菌感染的早期或极 期,多见于败血症、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白 喉、百日咳等。罹患者以2~10岁儿童为主,系因机
体对感染毒素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脑充血水肿所致;
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谵妄、惊厥、昏迷、
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质可轻度增
高,细胞一般不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原发疾病
;所以病变先累及颞叶,单侧或双侧,部分病例可向额叶或
枕叶发展,但单独发生于额叶或枕叶者非常少见。
总结
唐金荣等认为,自发病后第7~8天起,为评价CT/MRI特异
性的最适时机,且MRI优于CT。头颅CT示额叶、颞叶局灶性
低密度区,界不清,形状不规则,可见不规则高密度影像及
片状出血灶,可有占位效应。因颅底部骨质的原因,在CT上
好转后,脑症状则随之逐步消失,一般无后遗症。
治疗
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1.抗病毒 (1) 无环鸟苷(阿昔洛韦) 15mg/kg.d,静点,q8h×(14~21)d 生理盐水(0.9%) 100ml ivgtt q8h
无环鸟苷 0.5
ivgtt
q8h
治疗
(2)更昔洛韦 抗病毒作用相当于acyclovir25~100倍 5~10mg/kg.d,静点,q12h×(14~21)d (3)膦甲酸钠(可耐) (4)西多福韦
治疗
2.免疫治疗 (1)干扰素及其诱生剂 (2)转移因子 (3)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强的 松
3.对症支持
总结
影像学检查成为HSE早期检测的首选方法。在各种病毒所致
的脑炎中,HSE的影像学表现最具有特征性,病变部位及范
围还可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HSE是起源于颞叶内侧
区域逐渐向额叶及海马等边缘系统扩展的进行性的炎症过程
颞叶图像常显示不清,而MRI能更好的显示颞叶。双侧颞叶
受累在MRI上很容易显示,几乎是HSV的特征性表现,表现
为大脑半球颞叶、岛叶或额叶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
总结
FLAIR图像上可见病灶为高信号,边缘模糊,多累及皮层及
皮层下白质,病变多伴出血,严重者可以出现占位效应,
DWI成像显示病变扩散受限,ADC值下降,PWI则显示病灶
临床表现
多急性起病
¼ 患者有口唇疱疹史
多发热
时常以痫性发作为首发症状
精神症状表现突出,甚至为唯一症状,常就诊 于精神科
临床表现
发生于任何年龄 四季发病 潜伏期2~21天 前驱期:发热、全身不适、头 痛、肌痛 可伴随其它脑损害症状
重者:意识障碍、广泛脑坏死、脑水肿、颅内压
2.传播途径 单纯疱疹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主要通过患 者病损部位直接接触健康人黏膜或皮肤微小破损处而传 播;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则是HSV-I型感染的另一重要途径。 性交、接吻是传播本病的重要方式之一,导致生殖器疱 疹的发病。
流行病学
因此,生殖器疱疹被列入性传播疾病范畴。患病孕 妇也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此外,单纯疱疹病毒感 染还可经消化道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成年人群中有很高的 HSV抗体检出率,Tischendorf报道,80%~90%欧洲 居民曾遭受HSV-1亚型的感染。据估计,全球人口中 约1/3罹患过单纯疱疹,大多获自隐性感染;但HSV 抗体的存在尚不能完全保护机体免受疱疹病毒的重 复感染,患者也可先后遭受两个亚型的单纯疱疹病 毒感染;不过,曾遭受HSV-1亚型感染者,倘再罹患 HSV-2亚型感染时,病情可相对较轻。
女 45岁。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a)T1WI示:右侧颞叶片状低信
号,内可见条状流空信号 b)DWI示:右侧颞、岛、顶叶 异常高信号 c)PWI示:右侧大脑半球高灌注
d)MR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
血管增粗扩张,远端分支较 对侧明显增粗、增多
诊断
发热、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意识障碍、早期 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口唇或生殖道疱疹史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 炎(HSE)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H S E )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 引起的重症脑炎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及慢性带毒者均为传染源。一般人 群中,5%成年人为无症状携带者;单纯疱疹病毒存在于 感染者的疱疹液、病损部位分泌物以及唾液及粪便中; 也可从外生殖器并无明显病损的患者精液中检出。 Nhomakorabea头颅C T:
大多正常 ,亦可见单侧或双侧颞叶、海马及边缘系统
局灶性低密度区。
头颅M R I:
重要的检查方法,相较于CT
大多能发现异常信号 :脑实质T1低信号、T2高信号。
病例1
男 22岁。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a)T1WI示:左侧额叶片状 低信号, b)T2WI示:病灶区域呈 高信号; c)T2 TIRM(T2抑脂序列)示: 病灶区呈高信号; d)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强化。
突显”征;侵犯大脑额、颞叶皮质区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刀
切征”。Burke等指出,在影像学研究方面,受损区灰、白
质界面消失,若为双侧损害时,特别是不对称的,几乎是
HSE确诊的征象。晚期CT和MRI复查可以见到广泛脑软化累
及颞叶、额叶,提示脑实质的广泛受累。
总结
也有研究表明病毒性脑炎的头部MRI检查在发病2~4周的敏
病例2
男.46岁。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a)T1WI示:左侧岛叶
片状低信号;
b)T2WI示:病灶区呈高信号;
c)DWI示病灶区扩散受限。
病例3
男,16岁。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a)T1WI示右侧颞叶病灶 区呈稍高信号; b)T2 TIRM示病灶区呈稍高信号; c)增强扫描示右侧颞叶脑 膜样强化。
病例4
CSF细胞数增多或出现红细胞,糖、氯化物正常
脑电图弥漫性异常,以颞、额区为主
CT或MRI发现局灶性出血性脑软化
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有效
恢复期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
鉴别诊断
1.其他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体多样,主 要包括疱疹病毒、虫媒病毒和肠道病毒等。但除乙 型脑炎等少数几种流行性脑炎之外,其他散发性病 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少有以颞叶及额叶 显著损害为主的征象;血清及脑脊液检查出相应病 毒的特异抗体有助于鉴别。
乙型脑炎病情重,进展快,常以突发高热而起病, 迅速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抽搐等脑实质损害表现; 而且发病集中在夏秋季多蚊季节,患者未接种乙脑 疫疫苗,均可帮助诊断。
鉴别诊断
2.化脓性脑膜脑炎 化脓性脑膜脑炎以伴有严重的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特点,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 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细菌涂片或培养阳性。
发病机制
损害以颞叶、额叶及边缘叶受累最重,也波及脑 膜。病变可先损及一侧大脑半球,随后延及对侧。 半数病例坏死仅限于一侧,大约1/3的病例仅仅限于 颞叶;即使患者双侧大脑半球受损,也常以一侧为 重。出血性坏死灶周围弥漫性肿胀、软化。病灶中 心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缺失,外周神经元和胶质 细胞的核内出现A型嗜酸性包涵体,伴淋巴细胞、浆 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观察到,脑组织标本的神经细 胞胞核内存在病毒颗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