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造型概论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摄像用光的分类、特性及功用
一、按光线照明形态分类
在摄像造型中,由于光源性质和照明方向的不同,可使光线照明呈现不同的照明形态,不同的照明形态具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在影视照明中常见的照明形态有以下几种:
1.平调光照明形态
照明对象的光线是散射光,或虽是直射光但为顺光照明,这种照明形态称为平调光照明形态。阴天照明是最典型的平调光照明。这种照明,对象之间的视觉差异(区分)全靠对象自身的色阶差异加以区分。如果是白光,那么对象的色彩将能准确显示。(这里讲的是景物、而非画面)。平调光照明方向性很弱,可以产生平淡和柔和的画面效果。对象的立体感不强,对象之间,如果色调阶调相似则容易混淆和重叠,只有对象自身的色阶差异明显才易区分。
光源位于摄像机后方,即顺光照明,不论是直射光还是散射光,只要平行照明对象,也称为平调光照明。
具有大窗户的室内,在没有投射光投入的情况下,也属于平调光照明。如果背向门窗拍摄,平调光照明效果最为明显。如摄像机和门窗有一定角度拍摄,将产生明暗面。但光线比较柔合,对比不强烈。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摄像机轴线方向的两侧均有相同亮度照明,不管是直射光还是散射光都能形成平调光效果(指人工光)比如演播室满天星的布光方法尽管角度不同,仍是平调光形态。
请点击这里查看相关视频>>>
2、 明暗光照明形态
照明对象的光线由直射光源发出,并和摄像机成一定角度的照明,称为明暗光照明形态。可看到对象的明暗面。在摄像机和照明光源成45-130度角度拍摄最为明显。明暗光线照明形态取决于光源特性、拍摄角度及环境光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暗面的比例,取决于光源、对象及其位置(角度)。明暗反差取决于光源及周围环境光强弱对比。光比不同可形成不同明暗反差。
明暗光线照明形态,对于表现对象的立体形态和质地是比较理想的。它能使色阶相同的对象产生色阶的变化。明暗光线照明形态,使景物的色阶处于丰富多彩的变化之中,也有利于空间深度的表现。这是最常用的照明形态。
请点击这里查看相关视频>>>
3、剪影、半剪影照明形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背景很亮,对象很少有光线照明,如以明亮的天空及室内窗户为背景进行拍摄,便形成剪影形态;
请点击这里查看相关视频>>>
②被摄对象为极强的逆光照明,被摄面的照亮远远弱于逆光就会出现这种形态。如逆着光源拍摄对象就是如此。
剪影和半剪影的区别在于对象的照明程度不同。剪影是对象亮度
未达到摄像要求最低亮度水平,半剪影对象亮度对摄像机有一定反应。剪影、半剪影都是平面的,没有立体感,也不能分辨对象的细部、质地和色彩。它只能表现对象清晰的轮廊形态,不能表现人物面部表情。
这里应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后两种照明形态的视觉感受和拍摄出的画面效果是不相同的,比如我们观看站在窗前的人物,尽管照明人物身上的光线很弱,有时并不成剪影状态,因为人眼对亮度范围适应性很强,而摄像机没有这种适应性,只能容纳1:30的亮度范围。
4、效果光形态
广义地讲一切光线效果均为效果光效。这里反映狭义的效果光,即再现生活中特殊的照明形态。比如说车灯、炉火、火、台灯、火柴、烟头等。这引起效果光的再现要注意气氛,比如一盏马灯,正面光不能太亮否则就会失真。
二、按光线照明方向分类
所谓光线照明方向是指光源、拍摄对象和摄影角度(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照明方向是随着拍摄角度方向而变化的,它和被摄对象的朝向变化无关。根据光源投射方向和摄像机光轴之间的夹角分为顺光、顺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和脚光等七种。不同方向的照明光线具有不同的造型特点,选择和布置不同方向的照明光线是摄像师的重要任务。下面就不同照明方向形成的照明特点及其功能分别叙述如下:
1.顺光照明
顺光照明亦称平光照明,是指光源和摄像机镜头基本在同一高度并和摄像机光轴同向的照明。顺光的特点是①对象的朝机面接受同等照度,对象各部分均得到同等程度的描绘;②只能看到对象的受光面,看不到背光面和投影,故能隐蔽、掩饰对象凸凹不平的特点,不能表现粗燥表面质感;③画面色调和影调的形成只靠对象自身色阶区分,画面层次平淡,缺乏光影变化,但亮的对象具有暗的轮廓形式;④画面色彩缺乏明度变化,如要表现景物色彩的艳丽多彩,这是最好的照明形式。比如拍摄中国戏曲片,多用这种照明,形成平涂色彩效果。用散射光及多灯照明均可形成顺光照明效果。在拍摄高调画面时顺光作主光用。在主副光处理中做副光用。
2.顺侧光照明
顺侧光亦称正侧光,指和摄像机光轴成45度左右的光线照明。是摄影、摄像常用的主光形式。这种照明形式能使对象产生明多暗少的明暗变化,故能较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和质感,能比较好地表现出画面的层次。
3.侧光照明
侧光照明指光源方向和摄像机光轴成90度的照明形式。其照明特点是被照明对象明暗各半。五种调子明显:高光、亮、暗、次暗及明暗交界线。画面层次丰富,立体感强。使用
侧光要注意光比,光比不能太大,要控制在摄像允许的范围之内,照明人物,避免阴阳脸,表现有个性的人物常用侧光,比如《香魂女》中女主人公大多用侧光照明。侧光照明对粗糙表面质地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4.侧逆光照明
侧逆光又称后侧光、反侧光,是指光源方向和摄像机光轴成130度左右的照明形式。其特点是被照明对象成明少暗多的照明效果。对象被照明的一侧有一条状的亮斑,能很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层次丰富。在外景摄录中,这种照明能较好地表现大气透视效果。在拍摄人物中近景和特写时,有时作主光用,有时作修饰光用。要根据侧逆光的用途确定光比,避免人物脸部大面积过暗,只有一亮线。侧逆光照明具有很强空间感,画面调子丰富,生动活泼。
《阴光灿烂日子》后山外景,水房洗头内景均为侧逆光照明。《红高粱》中也有这样的镜头。
5.逆光照明
光源方向基本上对着摄像机的照明称逆光照明。逆光照明看不到对象的受光面,只能看到对像的亮轮廓,所以也称为轮廊光。在摄像造型中,逆光能使主体和背景分离,从而得到突出。在环境造型中可以加大空气透视效果,使空间感加强。
如《牵手》的外景,《一地鸡毛》的外景多用逆光照明,以表现人物的形态美,表现环境的层次。逆光对质感表现不利。
6.顶光照明
来自被摄对象顶部的照明,称顶光照明。顶光照明景物水平面亮于垂直面。在顶光下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会得到反常的照明效果:人物前额亮,眼窝黑,鼻梁亮,颧骨突出,两腮有阴影呈骷髅状。传统用光一般不用顶光拍近景,特写。但如果运用辅助光提高阴影亮度,缩小光比,冲淡顶光的骷髅效果,也可得到较好的效果。现代用光有人认为顶光是表现时间的真实光线。在一些场合不避回它的丑化形象的效果。
7.脚光照明
光源低于人的 头部,由下往上照明人物称为脚光照明。在人物前面称前脚光,投影朝上,和顶光一样产生不正常的造型效果。在影视摄影中,常用此来表现画面中特定的光源效果:如油灯、台灯、篝火效果等。有时也用来刻画特殊情绪的人物形象或丑化人物形象。
三、按光的造型作用分类--五光造型方法
主光:
又称塑型光,是用以塑造人物形象和环境的主要光线。主光源于环境的主要光源,各种方向的光源,包括正面光、侧面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和脚光都可以做主光。主光对画面影调、色调和气氛起决定作用。主光又是曝光的依据。在外景的拍摄中太阳直射光即为主光。阴天时天空光即为主光。主光对被摄对象的立体形状、
空间形态、质地的表现起决定作用。内景中透过窗户的光即为主光。
主光的特点是有明确的方向性。能显示出光线性质,主光如是直射光将产生明显投影。主光的亮度仅次于轮廓光。当用明暗光照明的时候,只有一个主光,往往光比过大,不能很好地完成造型任务,故多在副光配合下加以运用。但有时为追求特殊光效,不加副光,比如造成剪影效果。
副光:
又称辅助光,是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用于照明被摄对象的阴影部分,使对象亮度得到平衡,以帮助主光造型。副光一般用散射光,副光照明不能形成投影。外界晴天拍摄,太阳光是主光,天空光和地面反射光就是副光。
在室内拍摄,门窗投入的光线是主光,墙壁、天花板、家俱等反射光即为副光,副光色度由天空光和地面反射光决定。主光和副光的亮度比叫做光比。晴天太阳光和天空光光比太大,在拍摄人物近景特写时经常使用人工光进行辅助,以形成合适的光比。光比是形成影调反差的主要因素。在影视照明中,一般是先确定主光之后,再调整副光。其运用原则是不能亮于或等于主光。副光照明的阴影部分应保持阴影的性质,并使暗部有一定层次。
轮廓光:
是相对摄像机方向照射的光线,是逆光效果。轮廊光起勾划被摄对象轮廊的作用。当主体和背景影调重叠的情况下,(比如主体暗,背景亦暗),轮廊光起分离主体和背景的作用。在用人工光照明中轮廊光经常和主光副光配合使用,使画面影调层次富于变化,增加画面形式美感。
环境光:
环境光是对剧中人物生活环境照明的光线。多指内景和实景的人工光线而言,是天片光、后景光、前景光以及大型的陈设道具光的总和。环境光的处理对美术师提供的环境进行再创作。其主要作用是:
A、营造环境光线效果,比如阴、晴、日、夜、黄昏、黎明等;
B、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
C、烘托主体、突出主体,不使主体淹没在背景之中;
D、营造环境气氛。
修饰光:
又称装饰光,指修饰被摄对象某一细部的光线。例如人物的服装光、眼神光、头发、面部细部以及用于场景某一细部的光线。用修饰光的目的是用来美化被摄对象。用法比较自由,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照明。一般用于较小的灯具,运用修饰光不能显示出痕迹,不能破坏整体照明效果。前苏联早期影片用的较多,现代摄影和摄像虽然没有全然放弃,但一般用的比较少。
以上五种光,即主、副、轮廊、环境和修饰光是早期电影摄影中常用的五种光线。随着纪实风格的兴起,有人把这五种光线的用光方法贬为"五脏光俱全"的用光方法。把用五
光进行照明处理者讽为保守者。其实,五种光的用光方法,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技巧。技巧是没有新、旧、优、劣之区分的。一种新的技巧出现只是丰富了造型手段,而不是对传统技巧的全面否定。自然真实的用光方法,追求生活中真实光效的再现,使艺术更加真实,更加逼近生活,这是应当肯定的。但完全废弃五光的用光方法,也是极端的做法。一见到五光用光法就指手划脚,被贬为陈旧的用光法大可不必。关键在于是否用的恰当,是否有光源根据。五光用光法作为一种用光技巧是不能废弃的。但又不能做为一种唯一的用光模式。要用的真,用得巧,比如用轮廓光要有光源根据,修饰光不露痕迹。五光所以不能废弃还有一个理由就是生活中的确存在着五光照明的情况,若否定了五光,像"光比""亮度间隔"等专业术语都会无从讲起。
四. 按光线照明观念和效果分类
按影视用光观念和效果可分为自然光效和戏剧光效两种。
回顾电影、电视的历史,可以明显地看出,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影视用光的观念也在变化。影视用光观念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电影初创时期,用光仅从技术上考虑,以完成曝光任务为目的。主要光源是太阳光,并不追求任何造型和艺术表现效果,这一时期称为"无光效阶段"。时间大约截止在三十年代;第二阶段是从无声片后期开始,特别是三十至四十年代,被称为戏剧电影的黄金时代,电影用光受舞台照明的影响,形成了戏剧光效的风格。这时强调人造光的运用,布光讲究造型美,故称为"戏剧光效"阶段;第三阶段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始,主张用实景拍摄,多用外景,启用非职业演员,在用光上强调真实自然,少用或不用人工光,强调真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光效,被称为"自然光效"阶段。
戏剧光效,是一种用光方法,也是一种用光观念。这种用光方法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气氛的渲染,注重用光揭示人物的内心情绪以及用光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是运用光线手段,实现特定的戏剧、绘画造型意图的用光方法。它是由舞台照明演变而来,它的美学标准是以戏剧美、绘画美为尺度,它的产生和情节电影、明星制以及黑白片的历史有密切联系。情节电影要求用光来表现戏剧时间和气氛。如好莱坞的明星制的确立,为了招引观众,制片商十分重视漂亮演员,演员有权指定摄影师,而摄影师必须把演员拍的漂亮才能保住饭碗。因此,人物肖像光、环境光处理形成了规范化、风格化,追求画面精美华丽,用光技巧娴熟,在黑白片阶段已达到相当高的成就,如美国影片《魂断蓝桥》的用光
就是如此。戏剧光效用光方法对世界电影、电视用光影响较深,特别是对我国电影、电视摄影(像)影响很深(主要指故事片)。
在前苏联和欧洲的早期电影中,十分注重光的戏剧美和绘画美,如《夏伯阳》、《政府委员》、《波罗的海代表》、《伊万雷帝》等都是戏剧光效的代表作。六十年代以后前苏联经历了重大转变。在一些电影中表现为戏剧光效和自然光效的融合,即既有戏剧光追求造型美的特征又有自然光效真实自然的特征。如《乡村女教师》、《第四十一个》、《雁南飞》、《未寄出的信》等。
我国电影从三十年代以来一直是用戏剧光效拍电影。如建国后的优秀电影《林则徐》、《青春之歌》、《枯木逢春》、《聂耳》等都是戏剧光效的代表作。老一辈电影摄影艺术家黄绍芬(《林则徐》摄影师),许琦(《阿斯玛》摄影师)、聂晶(《青春之歌》摄影师)、朱今明(《在烈火中永生》摄影师)、钱江(《林家铺子》摄影师)、王落民(《独立大队》摄影师)……在辛勤的艺术实践中为我们创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电影摄影精品。在这些作品的摄影创作中,戏剧光效的追求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戏剧光效有如下明显特征:
(1)用光的风格化和假定性,不拘泥于光线是否真实合理,可用假定光源,精于用光技术的规范化,十分注意光的造型效果和对人物的美化。五光俱全的布光法,追求画面的锐目感;
(2)善于利用轮廊光,常用光来弥补演员脸型的缺陷,追求用光美化人物形象;
(3)真实性有一定限度,仅仅注意主光方向的真实,不讲究真实再现光源亮度关系和光源的性质再现。当环境光对人物不利时使用假定光源,不考虑环境光对人物光的制约作用。是一种夸张性用光方法。
自然光效:
电影、电视用光观念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用光方法的改变。六十年代,随着彩色片性能的不断改进(感光度100-400℃,宽容度1:128)促进人们用光上进一步探讨。很多中外摄影师认为,在黑白片中为了画面层次,为突出主体过多地使用假定光源,是必要的,而在彩色片中可以不用或少用。可用色彩差别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尽量不用假定光源,以增强电影艺术造型的真实性。随后,出现了自然光效的用光方法。自然光效,指的是一种带有纪实美的用光方法。其实质是增强用光的真实感。即根据剧本提供的日、夜、黄昏、黎明、阴雨、晴天等时间条件,经照明手段加工,如实地再现真实自然的光线效果。不能把阴天拍成晴天效果,真实再现光源性质、亮度关系、色彩关系。这是当前影视艺术用光的主流。《
黄土地 》、《秋菊打官司》都是自然光效的代表作。世界著名摄影师阿尔芒都(《天堂的日子》、《去南方》《克茉默夫妇》摄影师)反对把黑白片用光方法(戏剧光效)搬到彩色片中来。他认为:"四五十年代打逆光,光彩夺目,现在不允许这样做。因为电影已变得极其自然和真实。拍黑白片可以搞风格化布光,因为黑白片本身就不真实,是风格化了的,为此常用轮廊光和假定光源,特别是对演员的美化,使人物光在一部影片中不分场景定型不变。选成模式化,而失去光线的真实性……我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单一光源。我在彩色片中绝不用包括主光、辅助光、轮廊光、修饰光和背景光五光俱全的那种照明。光源必须合理,我把这做为一条原则"。(《北京电影学报1987.1期)。阿尔芝都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自然光效的丰富经验,他不用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照明,他的用光原则就是光源必须有根据。这一原则目前已经被全世界摄影师所接受。《克莱默夫妇》高度生活化,自然流畅的摄影风格和用光风格都体现了他"摄影贵在真实"的名言。他十分强调写实,追求光线的视觉真实。因此被电影界称为写实的摄影大师。
自然光效的特征:
综上所叙,自然光效是真实自然、纪实性的用光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光效逼真,附合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光线效果。油灯像油灯、电灯像电灯。室内自然光附合自身的照明规律;
2.拍内景不用假定光源,拍外景使用辅助光时以再现室外自然光三种形态为依据。
3.多用自然光,不用五光俱全的照明方法。画面中尽量不露人工光痕迹。美国影片《克茉默夫妇》我国影片《香魂女》、《秋菊打官司》是自然光效代表作。其中《秋菊打官司》自然光效体现得最为明显。这和该片纪实性的摄影风格有关,因为要用拍新闻片的拍摄方法-偷拍、抓拍,在外景不便使用辅助光修饰。在内景也不用轮廊光美化人物。真实自然的光效,演员生活化的表演十分吻合。
第四节 自然光照明规律
1.室外自然光三种形态
室外自然光照明有白天和晚上两种情况。白天又有晴天和阴天两种情况。下面先讲晴天日景的光线照明规律。可用做摄像用的自然光源是太阳。太阳光在晴天是以三种形态出现的:太阳直射光、天空散射光和地面环境反射光。
A.太阳直射光
这是最亮的光源,光线性质属于硬光。由于大气的影响,一天之内的太阳光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色温和强度:早晚色温较低,中午色温较高。大气层本是无色透明的,因为其中含有水蒸气、尘埃等微小颗粒,具有反光和扩散光线的作用。早晚太阳光途径大气层
路程较长,蓝色短波光线损失较多,被大气层阻挡,太阳光投射光中红色长波光线较多,故色温较低。相反,中午阳光途径大气层路程较短,短波光线损失较少故色温较高.(如图3-11)
直射阳光照射在物体上,能形成明显的受光面、背光面和清晰的投影。
B.天空散射光
是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光源。太阳光经过大气层一部分透过大气层,呈直射状态照明大地,另一部分被大气层扩散、反射形成散射性质的天空散射光。晴天天空光呈现蓝色,色温极高,这是因为空气中的介质(微粒)对短波光(蓝光)扩散较多的结果。
天空光的强度比太阳直射光弱得多,所以只能在阴影或背光面看到它的踪迹。因为强度较弱且为散射的软光,故照明物体上不产生投影。但天空光的强度随天空云层而变化,其规律是天越蓝越暗,如果天空有白云其亮度就会增加,如果半晴半阴,(俗称假阴天)天空光就会很亮。在外景拍摄太阳直射光做主光,天空光即为副光,两者之间的亮度比形成光比。越是晴天无云光比越大。除此之外,光比还受环境光的影响。
C.地面环境反射光
也是间接来自太阳光光源。大地一切被照明的物体、景物都具有吸收和反射光线的特性,我们把地面景物反射光叫环境反射光。其强弱由反射物表面反光率决定。雪地、沙丘、水面、浅色建筑等反射光就强一些,绿草地、深色建筑物、暗色路面反射光就弱些。环境反射光一般来讲强于天空光、弱于太阳直射光,故一般在被摄对象背光面出现。
环境反射光色温(光色成分)由反光面色彩决定。在红砖墙附近呈红色,在绿草地的环境则呈绿色,在沙漠环境里则黄色……
环境光性质也有直射和散射之分,大部分具有软光性质,但水面或一些金属、玻璃等光滑表面的反射光具有直射光性质,而且亮度极高,仅次于太阳直射光。
晴天外景所有景物都处在这三种光线照明之中,真实再现自然光的这三种形态是自然光效用光法的基本原则。因此,做为一个电视摄像工作人员,对自然光三种形态的把握和再现具有重要意义。
2.室外自然光照明规律
光线照明规律,是指光线在照明时,光源和被摄对象之间形成的具体关系。各种不同的光源,在照明时和被照明对象之间,有一个规律性的模式,结构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变的。为了很好地用光造型,掌握光线照明变化规律是很重要的。
室外自然光主要指太阳光。直射光为太阳直接发出的光,天空光是经过大气层过滤散射形成的光。直射光和天空光合起来称昼光。大地万物实际上被这两种光线所照射。由于晴天和阴天光线性质不同,我们把室外
自然光分成晴天自然光和阴天自然光(均指日景)两种,以下分别加以分析:
(1)晴天室外自然光
晴天的光源是太阳,它是发光体,在所有光源之中它是最亮的(据说激光比太阳光还亮,但能量很小)。日光是直射光(集射光)其性质属于硬光。太阳光在一天之内,随着和地面的角度不同以及穿过大气层的路途不同,其强度和色温在不断变化之中。掌握这个规律对摄像工作者有重要意义,一天之内太阳光的变化,根据太阳和地面的角度,我们大致上分四个时刻分别叙述(如图3-12):
第一时刻:0-15度左右。称为日出、日落时刻。这一时刻自然光的照明特征是:
①太阳光色温低,天空光色温高。景物光线冷暖相间。由于太阳经过大气层路程较长,波长较短的兰光被大气层扩散,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透射过来。故这时的太阳呈现橙红色,色温大约在2500K-3500K左右,相当于钨丝灯的色温。如果加用5600K的滤色镜,并以白光调白平衡,画面将偏橙红色,有明显的早晚气氛。天空光色温高,受光面偏暖,背景面偏冷,画面色彩多变,寒暖对比明显,景物色彩丰富多彩。
②光线投射角度低,景物投影长,垂直面受光强水平面受光弱。并且具有很强很明显的空气透视效果。其长长的投影往往是构图的有利因素;
③有时天空出现彩霞,被太阳逆光照射呈现出形状各异的媚人景像。这时太阳往往是被摄对象,容易拍出有意境的画面;
④光线柔和光比小,色温冷暖相间,是拍抒情画面的最好时刻;
⑤这一时刻的特点是时间比较短促,光线变化较快(亮度和色温)不易掌握。一般只能拍一、二个气氛镜头。这一时刻,由于具有以上一些特点,所以被称为效果光时刻,也有人称为摄影的黄金时刻。
第二时刻:15°--60°左右。
这一时刻的光线特点是光源的光谱成分比较稳定,亮度也变化不大,反差正常,持续的时间较长,称为正常照明时刻。这一时刻是拍电影和电视最出镜头数量的时刻。其次这一时刻,景物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照度差别不大明显,光比适中大约在1:4-1:8之间,色温大约在5500K-5600K左右。
第三时刻:60-90度左右。
这一时刻称为顶光时刻,太阳光顶头照射,在南方的夏季几乎和地面垂直,太阳光强烈反差较大。这一时间为顶光照明,一般不适合拍摄人物中近景。因为顶光照明,演员面孔会被歪曲变形。一些远景镜头亦可以此刻进行拍摄。
第四时刻:0度以下,这一时刻被称为曙暮光时刻(或称黎明或黄昏时刻)这一时刻的光线照明特征是:
①太阳未出或已落,地面所有影物靠天空照明。天空是最亮部分,既是光源又是拍摄
对象。这时天空和地面影物形成具大的反差。其亮度范围大大超过胶片或摄像机的曝光容度。拍摄时如果按天空曝光,地面景物将呈现剪影状态(没有层次)。若重点表现景物用较低的角度把景物叠在天空上,轮廓鲜明。
②此时刻是拍摄夜景画面的理想时刻。拍带天空的夜景场面常在此刻拍摄。人物主光应高于或等于天空亮度,用人工光进行补助。可得到好的夜景效果;
③这一时刻天空亮度变化极快,当天空亮度达不到摄像机或胶片最低亮度值时,只能拍摄不带天空的夜景画面。不然天空将是一片死黑。这一时刻,太阳出处或落处(即早东、晚西)天空较亮,所以应该考虑到拍摄的角度。
晴天的天空,是由大气层微粒散射太阳光形成的散射光源,阳光透过大气层,其中波长较短的兰光损失较多,所以呈现兰色。如果太阳光做为主光天空光即为副 光。它照明被摄对象阴影部分,故阴影部分偏兰色。主光和付光的反差程度和天空亮度有关,兰天时,亮度较低,反差大,有薄云时,亮度高,反差小。
晴天阳光照明,物体所形成投影,其方向永远和光源方向相反,投影长度和太阳的高度成反比。大面积的投影,会形成无阳光直射的阴影区只受天空照明,亮度一般低于阳光区2-3挡。阴影下的光线是散射光,在阴影区拍摄由于周围环境光的影响也会形成较小的明暗反差。
(2)阴天自然光
①光源:阴天的光源就是天空,其色温和天空的云层的厚薄有关。阴天的天空光是散射光,它均匀地照明大地的一切对象,明暗反差弱。光线柔和而平淡,天空亮度很大和地面亮度相比形成很大的亮度间隔,阴天拍摄,应尽量避开天空,或少带天空。(天空经常为背景)
②景物:一切景物都是在从上方投射而来的天光所照明。阴天下的景物之间主要靠自身的形色及运动的不同而相互区分。
③相同反光率的各个对象,水平面的亮度将高于垂直面亮度。
④未被天空所照明的部位也会形成阴影。
3.室内自然光照明规律
室内自然光是由门窗射入的光线。也分晴天和阴天两种情况。
(1)晴天室内自然光
晴天室内自然光可能有两种光源,即①从门窗投入的直射阳光;②由天空、环境反射光源射入室内。当阳光直接射入室内时,太阳成了主要光源,阳光不能直接射入内时,主要光源为天空。除在阳光直接投射的地方为集射光照明外,其他皆为散射光所照明,室内在晴天时光线结构特征是:
①投射到室内的直射阳光的亮度,将随着室内物体的反光率而不同(如墙面、摆设)一般为最高亮度,并和其他亮度形成巨大的光比。
②门窗是室内的光源,又是被摄对象
。室内亮度的大小,决定于门窗的大小、数量、方位、室内墙壁陈设的反光率,门窗外景物的亮度为次高亮度,因此画面里带上门窗时要进行亮度平衡;
③相对于门窗的墙壁较亮;
④和门窗同一方向的墙壁是背光面,尤其是墙角亮度最低;
⑤室内照度随门窗距离不同而变化;
⑥室内自然光色温较高。
(2)阴天室内自然光
阴天时室内自然光主要是没有直射光射入,室内景物均为散射光照明,色温较高和室外相近。
光线比较稳定。
①门窗是光源,常常又是拍摄对象,亮度最高,尤其透过窗户看天空时,亮度最高。
②室内的亮度分布和晴天时相近,只是普遍亮度偏低。
③室内虽没有直射阳光射入,但亮度间隔仍然很大。
④室内景物亮度随同门窗距离不同而变。
利用室内自然光拍摄,最好避开门窗或少带门窗。非带不可时应采取措施,或降低窗户亮度或提高室内景物亮度,以求得亮度平稳。加人工光时也应注意进行色温平衡。
4.夜景画面光线照明特征:
夜景自然光为月、星辰,不能用于影视摄影,主要靠各种人工光和现场光照明。夜景画面照明特征是:
①普遍照度低;
②色温偏高,经常有冷暖两种光照明。
③天空呈暗兰色;
在画面中有光源的情况有以下特点:
A、光源是最亮的,为第一级亮度,夜景光源常作为被摄对象拍入影视画面。光源的色温将影响被摄体的色彩再现。月光效果偏兰、灯光(家用灯泡)火光偏黄红、荧光灯偏兰绿;
B、人工光照明范围是有限的,常形成明亮的光区,有多少光源就有多少光区。亮度随光源距离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C、光源未照明的区域为最暗,阴影中的对象最暗,有照明死角;。
D、明暗反差极大,周围反射光微弱。
光线照明结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固定不变的。它是真实再现光线效果,用光造型的生活依据。
第五节 影视用光特点
影视画面的运动性和组接性,决定了电视用光和照像用光有许多不同之处,比较突出的有两点:
一,光在不断变化--动态用光。
照像记录的是瞬间光效果,可以用闪光灯这样的瞬间光源拍照,一旦被记录下来就不会再有丝毫变化。影视用光则不然,晚上,一个房间原来关着灯,室内靠月光或路灯照明。有人进来打开电灯开关便成电灯照明效果。他走到床边打开台灯又成为两盏灯的照明效果。白天,若有一个人从房门走近窗子,那么人受到光照就应该从暗逐渐变亮;在外景人物从树荫下走到阴光处不仅光照由暗变亮,光色也在变化。这种光线的变化必然带来光的造型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强化光线效果,改变画面影调
和色调,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有话好好说》剁手一场戏,就是用光影的不断急促变化,来强化表现人物情绪的成功范例。
二、光的衔接
单一的影视画面不能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长镜头也好短镜头也好都离不开组接。电视画面这种单独分切拍摄,组接连续叙述的特性决定了摄像用光必须衔接。特别是在拍电视剧(包括一些专题、纪录片),往往不是按播放顺序来拍摄的,一般来讲都是按场景拍摄,室内剧除外。拍摄过程中为了便于布光总是先拍全景再拍中景、近景和特写,最后拍反打镜头。在拍外景时,还经常出现同一场戏需要更换景地来拍摄,例如,外景用广电学院教学大楼的阶梯,内景用某宾馆的大厅组接起来造成同一时空,构成一场戏,这就需要注意每个镜头之间各种视觉因素的衔接问题。如果上一镜头主体人物是右臂受伤,下一镜头却左臂被包扎,这种不衔接就会使观众莫明其妙。电视用光也一样,如果镜头画面之间,场景之间光线不衔接也会使观众莫名其妙。
1.主光方向的衔接
当主光方向(光位)确定之后,人物在画面中位置不变时,上下镜头主光方向要衔接。比如拍摄记者采访,记者和被采访者相对而立,分别拍其近景,一人是侧光,另一人必然是侧逆光。而不能两人都是侧光,若其中有一人走开或运动摄影,主光方向才有可能改变
(2)人物光和环境光要衔接
人物在同一环境中,全景有闪动的火光照明,在拍摄近景时,应注意保持环境光的特点,也应该有火光效果。,这就是人物光和环境光的衔接;
(3)全景、近景、影调要衔接
这实际上也是光的衔接问题。一个段落、是一场戏、一个蒙太奇句子,都是由不同景别、不同拍摄角度、不同拍摄方式的镜头组成的。当由全是变成近景时,有的影调、色调会有变化,(变化原因很多,曝光、光源的远近、环境光都会影响影调变化)。摄像要十分注意影调和色调的衔接,不能悬殊太大,否则出现跳的感觉,看起来很不舒服;
(4)人脸亮度要衔接
人物位置不变时,上下镜头人物亮度要保持一致,不能时亮时暗。若人物在画面中改变了位置,远离光源和走近光源面部照明可以适当变化,但以不限幅为限。在照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物面部照明,上下镜头要衔接;
(5)光比要衔接
主光和副光亮度之比叫光比。
夜景光比大些,日景小些。同一环境,同一照明条件,上下镜头光比要衔接,不能一会大,一会儿小。光比不统一,不仅会使观众感觉不协调而且会失掉用光的真实性。光比不接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者是副光的运用,
天气的变化,尤其是多云天气。太阳光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光比时大时小。
第六节 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对光的不同要求
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基于性质不同,表现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对光的要求也不同,甚至存在本质区别。
一、电视新闻用光
电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报导。其特点有二:其一是报导事实的真实性,二其是报道的及时性。电视新闻的特点要求摄像主要采取抓、等、抢、偷等采访摄像方式真实地纪录了事件原貌及事物的变化,不准许任何人为的艺术加工,更不准许虚构。在新闻摄像用光中有两种情况:(一)当新闻现场的光线亮度(包括自然光和人工光)可以满足摄像的要求时,就不必运用人工光进行修饰;(二)当光线亮度不能满足摄像技术要求,必须用人工光照明新闻现场,但不要求光的造型作用和艺术表现作用。通常是一把新闻灯,顺光照明,正确还原色彩,如果新闻灯是3200K色温不需调白,调白开关置于予置(PRE)位置,保证正确还原色彩。
这种光线照明方法,从造型角度来讲虽然过于简单,甚至有些"粗制滥造"有时把照明人员和灯光拍进画面中,在艺术节目中不容许的"穿邦"现象在新闻报导中却成了增强现场纪实效果的有利因素。这时现场新闻照明人员成了和事件有联系的形象被纪录下来,还起到新闻见证人的作用。
电视新闻摄像用光以获取清晰图像为目的,不强调用光线造型,比如光线效果的追求、气氛的渲染、人物造型、光线对情绪心境的表现等等。否则就会影响新闻特性,甚至破坏新闻的真实性。
以上讲的是对突发事件而言。对于时间性不太强的新闻报道,比如会议新闻,可以事先了解光线照明情况或事先布好光,以便得到较好的造型效果。
二、专题片、纪录片用光
专题节目和新闻不同,主要表现在时间性上,虽有一定的及时性,但没有新闻片那么强。当然同是专题片,纪录片对用光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专题片、纪录片可以大体上分为两大类:(1)政治性专题片,以事实来论证某一政治观点,以事实表现为主,不用过多的表现技巧,这种专题片和新闻片用光基本相同;(2)以报导和记录风俗人情、地方特色、旅游风光为主的专题片、纪录片,强调真实性的同时又调整娱乐性可视性,这种类型的专题片纪录片强调艺术效果,对光的要求可以借鉴电视剧用光技巧,强调造型作用和艺术表现作用。比如纪录片《沙与海》、《最后山神》、《长城》、《望长城》等纪录片对自然光的运用就很有艺术性。纪录片《长城》以介绍长城的美学价值,塑造长城建筑美为出发点,所以选光构图十分讲究,全
篇构成了壮美的诗情画卷。这些作品不仅在用光上,而且在构图、色彩的处理、运动摄影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