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小学语文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小学语文教学

自从新课改以来,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各种语文教学思想、教学理论蜂拥而来,语文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来研究,一批语文教学大师得以展现,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窦桂梅的主体教学,孙双金的情智教学,于永正的简简单单教语文………等等,再加上各级各类的语文教学大师们,他们都总结出自己的语文教学心得。我仿佛回到了战国时代,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时,如果没有一个冷静的心来看待语文教学,盲目跟随,就如邯郸学步,一无是处了。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语文教学。

一、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我们出生在一个“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时代,接受的是又红又专的教育。那时候语文教学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为特征的语文教育,几乎所有的课文都是以揭露资本主义罪恶作为情感教育的核心。当蓦然回首时,我们感到了一种缺憾,好像每个人没有自己的思想了,于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语文教学又以提倡注重自身感受,注重思想自由的教育理念。发展到今天,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仿佛一节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不说几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便不是一节好课了。我肯定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家园,但总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语文教学的情感渗透,“语文课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的未来负责的高度来选择教学内容”。(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从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中就贯彻了这一思想,《一夜的工作》、《我的战友邱少云》、《万里长城》、《圆明园的毁灭》等等无一不是这些情感教育的融合。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是单一的,应是多元的,辩证的。如果

我们顾此失彼,就会失去母语教学的根本意义所在,母语教育如果没有民族教育,没有人性教育,从根本上说,这种语文教育是失败的。

二、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给学生终生学习奠定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基础,同样小学语文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许多教师都在争论孰轻孰重的问题,往往钻进一条胡同里不知回头。现在语文教学许多老师都会这样指导学生: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悲伤”,

“那我们就用悲伤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幸福”,

“那我们就用幸福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忧愁”,

“那我们就用忧愁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我不知道这样的语文教学有何意义,学生真的感到悲伤、幸福、忧愁……了吗?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少看到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性的教学了,当这样的语文教学充斥我们的课堂的时候,我感到可怕。最近在南京参加“现代与经典”教研活动时,听到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给予树》,当于老师叫学生举起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一种久违的感觉,很久没有在大型的语文公开课上看到这种教学方式了。于老师蹲下身子在黑板上工工整整的写下课题后,再细致的指导学生书写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堂堂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你敢说这不比空洞的去读一篇课文要强吗?在读的方面,于老师也重拾旧葩,指

导学生有表情的去读,当学生感情还不充盈的时候,这种读法不也是一种有效的感悟吗?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好比是躯体和灵魂,没有灵魂的躯体是空虚的;同样,没有躯体的灵魂更是虚无的。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片面的追求某一方面的极致,而忽略另一方面。我不赞同语文教育的泛化,但更不赞同语文教学的单一和狭隘。所以,辩证的看待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尽量做到二者的统一与和谐。

三、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评价问题。

五月份,在南京听一位大师上课(借班上课),当大师说给某一位同学鼓励时,班上响起了有节奏的啪-啪-啪啪啪的掌声,好像在说:棒!棒!你真棒!当时上课的老师就一愣,表现出很大的诧异。(那可是南师大附小的学生)底下一千多名听课的教师则会心一笑,那笑声包含着熟悉与无奈。平时熟悉的掌声在这种场合竟是那么刺耳,什么原因?因为这种激励性评价方式有以下不足:首先它不能真实反映评价的目的与意义。当学生在机械的鼓掌时,你能说这些掌声里包含的是鼓励和肯定!其次是当我们的学生在用老师训练出来的军事化的掌声机械的整齐划一的鼓掌时,它已经限制了学生表达个人评价的自由,在这样的掌声里学生自由意志被扼杀。真的不敢想象当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用这种方式去评价时,我们的学生还有多少自由的声音。现代中国最伟大的进步就是对某一事件存在不同的声音,那是自由的象征,是人性的进步!,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过分追求形式,而更应追求其内在的精神!无独有偶,在孙建锋老师的课堂上,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循循善诱下,一位学生说出了季伯伦的一句话: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在流血,一颗心宽容!当时全场响起出自内心的掌声,这既是对老师的褒奖,更是对这名学生学识的褒奖,这样的评价可能令人终生难忘。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应该是辩证的,这种评价既有激励也有指正,既有肯定也有

辩驳。让我们的学生在这种评价方式中不盲从,展现学生自由的个性!

四、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大师和自己的教学风格。

大师们的教学经典而且令人难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谁不希望和那些大师一样,于是在我们的身边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模仿秀,掀起一股向大师学习的热潮。其实我不否定这种模仿或学习,但我们更应该理智的对待这种学习。语文教师的学习应从自身做起,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高尚的师德。这是首要条件,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教育可以说和德育紧密相连,当一名教师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时,自己却表里不一,很难想象这样的教育有多大的说服力。其次是具备渊博的文史知识和充沛的情感。这里我想引述熊佛西先生对梁启超先生大学讲课时的描绘:“讲学的神态有如音

乐家演奏,或戏剧家表演:讲到幽怨凄凉处,如泣如诉,他痛哭流涕;讲到激昂慷慨处,他手舞足蹈,怒发冲冠!总之,他能把他整个的灵魂注入他要讲述的题材或人物,使听者忘倦,身入其境。”梁启超一生好学,孜孜以求。他在研究院任教时,坐自备马车去上课,在车上他是手不释卷,进校门才把书籍装进提包,但一到教授休息室他又开始读书。从这里可以看出渊博的知识和充沛的情感对语文教师何等重要。三是一定的教学能力。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一个教师不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那就如茶壶里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将大师的引领和自身的学习有机的结合,不单纯的模仿。我喜欢看于永正的《教海漫记》,这本书见证了于老师一生的成长经历。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真的要感谢思考。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语文教师应在学习、实践、思考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小学语文教学和教研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