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创新题型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创新题型复习指导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3页
1.(2017·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解析:本题从谦敬误用的角度设误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舍弟,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弟弟。
使用正确。
B.献丑,谦辞,用于表演技能或写作的时候,表示自己的能力很差。
句中已经“出了差错”,不是谦虚,此处应该用“抱歉”。
C.垂询,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垂问。
句中说“我”垂询朋友,谦敬不分。
D.内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句中说“郭教授的内人”,谦敬不分。
答案:A
2.(2017·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解析:本题从考查“谦辞”“敬辞”的使用角度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失陪”是谦辞,表示不能陪伴对方。
而句中是说陪伴自己。
B.“璧还”,像完璧归赵一样,将东西完整无缺还给别人(有成语“原物璧还”)。
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用于此处正确。
C.“寒舍”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
句子中称别人的家,不得体。
可改用“贵府”。
D.“千金”是敬辞,称别人的女儿。
此处用于说自己的女儿,不得体。
答案:B
3.(2017·全国卷Ⅲ)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解析:本题从谦敬误用的角度设误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承蒙:敬辞。
客套话,受到。
表示受到别人的某种帮助而心怀感激。
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此处叙述的是“他”受到“我”父母的照顾,不能用“承蒙”。
B.高足:敬辞。
称呼别人的学生。
不能用于自称。
D.恭候:敬辞。
恭敬地等候。
说别人等待自己时不能用“恭候”。
答案:C
4.(2017·全国卷Ⅰ)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
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推断合理的能力。
首先,明确所给文段的主旨: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的好处。
再次,仔细研读内容,找出推断存在问题之处。
根据示例可以知道,①处“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是对“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的否定。
由此分析,文段中“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推断不合理,取得好成绩的因素有很多,浓厚的兴趣只是其中之一。
“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推断也不合逻辑,成绩好坏与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不存在必然联系。
最后,参照例①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可。
答案:(示例)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5.(2017·全国卷Ⅱ)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
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
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
③。
解析:文段共有三句话,每句话中各有一处推断,要把太绝对的词语改过来。
第一句的推断是“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太绝对。
第二句的推断是“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严重影响”太绝对。
第三句的推断是“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
“一定会”太绝对。
答案: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③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4页
突破点一得体
“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1.看准对象,掌握分寸
一指用语须符合说话者的地位、身份、教养、学识、生活阅历等特点;二指用语必须符合听话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语言习惯、心理喜恶等特点。
对象不同,措辞用语必须讲究说法和分寸。
1.(2017·江苏卷)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①“庐岳”指江西庐山,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
②“十年幕府”与他的人生经历相符,并且杜甫曾在蜀地居住,所以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
③从“狂”“杀”看,与杜甫的形象特征不符,此联写的应是李白。
④“春水”“群鸥”照应杜甫《客至》的内容,杜甫又自称“少陵野老”,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
答案:D
——————————————————————————————————————
2.把握语体,用语准确
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以适应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
比如,文言词语典雅、简洁、庄重,在比较庄重的书面语体;方言词语、俚词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在口头语体或书面语体的文艺语体中经常使用。
又如口头语体、文艺语体则常常使用短句、变式句、省略句等。
如果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章里硬要使用一些书面语就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根据各种文体对语言的要求,选出语言得体的一项()
A.自从我省东部地区发生特大洪水以来,我市各界爱心人士对灾区人民的生活甚是关心,积极开展赈灾活动,捐款(包括实物折款)累计已逾百万元之巨。
(广播稿) B.4月18日,该犯与两个哥们一同到博物馆踩点,回来合计好行动步骤,当晚乘月黑风高之际,潜入博物馆,盗窃有价值文物多件。
(法院布告)
C.梅:落叶乔木,品种很多,性耐寒。
叶子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味香。
果实球形,青色,成熟的黄色。
都可以吃,味酸。
(工具书) D.我校教室一共六间,有四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东倒西歪,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保夕,迫切希望教委伸出援助之手,拨款修整为荷!(某校给教委的报告) 解析:A.语言应口语化,不应有文言句子,且不应有括号;B.要严肃庄重,“踩点”是黑话,“月黑风高”是小说语言;D.语言应平实,句中一些描绘很不得体。
答案:C
——————————————————————————————————————
3.礼貌得体,谦敬恰当
用语要做到礼貌得体,主要注意两点:一是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貌用语,例如:看望别人说“拜访”,陪伴朋友说“奉陪”,请人指点说“赐教”,赞人见解说“高见”等;二是注意用准谦敬辞。
谦辞只用于自己,敬辞只能用于他人。
备考前积累一些常用谦辞、敬辞并弄清它们的含义及用法,很有必要。
,3.水库中学星星文学社请作家杨笑天来做报告。
下面是张田甜社长开场白中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杨笑天先生来做报告,前几天,我们两位已把大家的作品送给杨先生,他也都拜读了,下面杨先生会针对我们大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答案:(1)“两位”删去,或改为“二人”“两人”“两个”。
(2)“他”改为“杨先生”。
(3)“拜读”改为“看”。
(4)“大作”改为“作品”。
——————————————————————————————————————
4.考虑目的,有的放矢
交际目的不同,即使说同样的内容,但说话的角度、重点等应有所不同。
譬如老师劝学生读书,如果对方不想读书,老师要帮助分析原因,说明读书的重要;如果对方很用功,但效果不好,老师应在学习方法上作指导。
如果老师不根据对方的实际确定谈话的重点,只泛泛地说一通,是达不到目的的。
,4.我一经贸代表团赴美国洽谈经贸业务,在记者招待会上,一位不怀好意的女记者突然问经贸代表团的团长:“你们这次带了多少钱?”面对突如其来的挑衅,团长回答记者最恰当的一句话()
A.如实地告诉记者带了多少钱,以显示实力。
B.“小姐你能告诉贵方准备了多少钱吗?”
C.“小姐,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男不问钱财,女不问芳龄’。
”
D.“记者小姐,中国有个成语故事叫《杞人忧天》,不知小姐是否拜读过?”
解析:如何回答别人不怀好意的问题,有两点在思考问题时要考虑到:一是要明确对方的目的;二是此时对方可能处于的劣势是什么。
可针对对方的劣势,采用先发制人;同时要注意巧妙地保护自己,使对方的目的无法达到。
C项的回答就是采用先发制人的方法。
答案:C
突破点二准确、鲜明、生动
1.推断合理
逻辑推断题向中小学语文教育释放了清晰的信号:学校应该凸显语言学习及运用,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将课内的“学得”与课外的“学得”学用并举。
[名师指津]
检查推断问题3步骤
①了解所给文段的主旨。
认真阅读所给材料,领会材料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层次关系,找出推断存在问题之处,或考虑针对什么推断来反驳。
②读例句,定写法。
答题前应紧扣题目的仿写要求,认真分析例句。
分析第①句是不是运用了把字句、被动句、反问句或其他句式,仿写时要相应地运用同样的句式。
同时要分析例句中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仿写时要注意上、下句也要体现相应的逻辑关系。
③细检查,求连贯。
一是检查所写答案是否有的放矢,指出了问题的实质;二是检查所写答案的行文格式是否与例句相符,切忌语意不通甚至出现语法错误。
[典例1](2017·全国卷Ⅲ)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③。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所给材料中有几处推断:一是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三是只要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从“势必”“这样就可以”“只要……就……”等可见,这三个推断都过于绝对化。
明确了这三个推断的问题后,就可以仿照句①来说明推断中的问题了。
答案:(示例)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③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不一定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对点训练]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学生如同树苗,如不及时修枝剪杈,极易长成“歪脖子树”。
你是学生,只有及时接受了老师的批评,才能健康成长。
再说,“爱之深,责之切”,不批评学生的老师是缺乏爱心的老师。
调查证明,老师只有给予学生及时的批评,多年后才能得到学生的感激。
①不是只有及时接受了老师的批评,才能健康成长。
②。
③。
答案:②不是只有批评学生的老师才是有爱心的老师
③不是只有给予学生及时批评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感激
2.表达准确
准确,是指在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
[名师指津]
表达准确2注意
1.符合特定情境。
选择词语时要注意情境的制约。
考生使用的词语都处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只有根据特定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
同样的词语用于不同的语境中效果迥然不同。
2.符合语法、逻辑规则。
造句应依照一定的语法、逻辑规则进行,注意用词的规范、语序的顺畅、句子的完整等,否则就会出现语病,违背事理。
为此,需要掌握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的意义和区别,如“和”与“或”;“必然”与“或然”;“大致”与“大概”;“只有……才……”与“只要……就……”;“不是……而是……”与“不是……就是……”;等等。
[典例2]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
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
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准确、逻辑严密的能力。
“事情”是中性词,而根据语境,此处需要一个褒义词;“顷刻”是名词,不能修饰动词;“预想”是动词,意思是指“事先料想,事前推想”,不合语境;“用力”指“用力气,使劲”,与“攻坚”不搭配;“难点”指“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范围较小,且与“面对”不搭配。
答案:①“事情”改为“喜讯”;②“顷刻”改为“顿时”;③“预想”改为“原本”;
④“用力”改为“努力”;⑤“难点”改为“困难”。
[对点训练]
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
请推敲一下,提出三点修改意见。
(1)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2)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
(3)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4)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
(5)苍松翠柏环抱着它,(6)霞光丽日辉映着它,(7)青山绿水依傍着它。
(8)去年连战先生曾来这里拜谒,(9)表达了对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
(10)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11)瞻仰中山先生的陵寝,(12)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解析:“年轻导游”说话面对的对象是中学生,(1)处称呼“先生们,女士们”不符合中学生身份,不够得体,应修改成适合中学生的称呼。
(5)(6)(7)三处语序不当,“苍松翠柏”“青山绿水”两句应放在一起才更符合观察顺序。
(10)处“故地重游”与第一句“第一次”矛盾。
答案:(1)处改为“朋友们”或“同学们”;(7)处与(6)处对调,或(6)处与(5)处对调;(10)处删去“故地重游”,或将其改换为合适的词语。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6页
1.在下列高一年级各班为参加学校运动会制作的标语牌中,最得体的一项是()
A.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B.八班一声吼,地球抖三抖
C.青春活力扬,雄风震赛场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夺冠军死不还
解析:励志标语要注意场合,情感适当。
不过激,也没有不及。
答案:C
2.以下实用文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人于昨日在小区花台边拾到一个黑色皮包,里面有人民币180元。
(《招领启事》) B.本人昨天骑车不小心丢失皮包一只,内有钱物若干,拾到者重金感谢。
(《寻物启事》) C.希望广大读者惠寄“今日话题”“品位”和“文化茶座”等栏目的文章。
(《征稿启事》)
D.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将足下简历、联系方式邮递至本中心。
(《招聘启事》) 解析:此题考查文体色彩的得体。
A项和B项的详细度颠倒,A项应改为“内有若干钱物”,B项应改为“里面有180元人民币”;D项将“足下”改为“您的”,符合招聘的语言色彩。
答案:C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今天的讲座,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拙作奉上,甚感惶恐,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上星期拜读了林教授的大作,获益匪浅,略有瑕疵,我一定斧正。
D.迟暮之年,年华已逝,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解析:A项“先贤”是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与语境不合,可改为“大师”等。
C项“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
又叫“指正”。
D项“迟暮之年,年华已逝”,有感伤情调,不合祝寿语境;此处可改为“春秋不老,古稀重新”。
答案:B
4.下列各项中,衔接恰当且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滨海中学的李老师向“市政府应急办”微信公众号反映:滨海中学校门口两旁的人行道长期被周边住户停放的车辆占用,导致学生上学、放学期间只能被迫行走在机动车道上,险象环生。
十分感谢!
A.希望有关部门尽快解决好这一问题,不得有误,切实保障学生出行安全
B.希望有关部门能为市民尽一份绵薄之力,尽快解决占道问题,确保学生出行安全C.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这一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学生出行安全
D.如果有关部门能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确保学生出行安全,必定感激涕零
解析:“尽快”“不得有误”“尽一份绵薄之力”“感激涕零”谦敬不分,用词不当。
答案:C
5.请改正下列各句中运用不得体的词语。
(1)请问家父高寿啊?(寒暄用语)改为
(2)涂鸦之作,敬请拜读。
(赠书用语)改为
(3)李和平先生敬启(信封用语)改为
解析:解答本题易错在:一是对寒暄用语、赠书用语、信封用语的文体特征和语体特征把握不准,二是不熟悉日常生活中的谦辞、敬辞及其使用场合和使用方法。
答案:(1)家父令尊(2)拜读指正(3)敬启亲启
6.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
欢迎各位同学光临惠顾,积极参加。
(校团委会通知)
(2)我将永远铭记您的教导,上大学后认真读书,立志将来回母校就教,做一名像您一样
博学的老师。
(学生写给老师的信)
(3)热忱欢迎各位文友踊跃投稿,对大家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择优发表。
(征文启事)
(4)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165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务处找李干事认领。
(招领启事)
解析:“光临惠顾”一般用于商业场合,“就教”的意思是接受教育,“拙作”是谦虚地称自己的作品,招领启事中的钱数是不应说明的。
答案:(1)将“光临惠顾”改为“踊跃报名”。
(2)将“就教”改为“任教”或“执教”。
(3)将“拙作”改为“大作”。
(4)将“165元”改为“若干元”。
7.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准确、得体,不超过30个字。
一株漂亮的红玫瑰因为自己是花园里最美丽的花朵而骄傲,但是它发现人们总是站在远处欣赏它而从不靠近它。
原来,它的旁边一直蹲着一只又大又难看的青蛙。
红玫瑰非常生气,命令青蛙立刻从它身旁消失。
青蛙顺从地离开了。
没过多久,青蛙经过红玫瑰身旁,惊讶地发现它已经凋谢了。
青蛙问:“尊贵的红玫瑰,你看起来很不好,发生什么事情了?”
红玫瑰回答:“你走了以后,虫子每天都在啃食我,我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美丽了。
”
青蛙说:“当然了,我在这里的时候帮你把虫子都吃光了,你才能成为花园里最美丽的花朵。
”
故事虽短,却引人深思。
它告诉人们: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简明、得体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寓言,明确寓言的寓意:红玫瑰很漂亮,是因为青蛙帮它把虫子都吃光了;而红玫瑰赶走青蛙后,每天被虫子啃食,所以凋谢了。
由此可知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重要性。
然后,用简明、得体的语言把寓意写出来即可。
答案:(示例)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生活才会更美好。
8.根据下面的内容,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超过70个字。
张先生和弟弟、妹妹去爷爷家吃晚饭。
饭桌上,爷爷想和年轻人聊天,结果三兄妹各拿各的手机玩,受冷落的爷爷说了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便一怒之下摔盘子离席。
这样的事情,每个城市都有发生。
这平常却戏剧性的一幕,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
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一家人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答案:(示例)莫让手机伤害亲情。
手机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使用不当而伤害亲情的事每天都在发生。
珍视亲情,要从放下手机,尊重并与亲人真诚交流做起。
9.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你是男生,男生一般偏理,进入高中后,你的理科成绩会好于文科。
再说,坚持才能进步,因为荀子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成绩进步了,你也一定能和师生搞好关系,这也会更有利于你的全面成长。
①不能因为是男生,就认为理科成绩会好于文科。
②。
③。
答案:②不能因为荀子说过那句名言,就认为坚持才能进步。
③不能因为成绩进步了,就认为一定能和师生搞好关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21页
课时作业(二十八)语言综合运用与创新题型
1.(2014·高考北京卷)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
完成①②题。
①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
(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
(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
(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
(丁)敬请届时光临。
A.(甲)B.(乙)
C.(丙) D.(丁)
②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
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解析:①中的丙“做出认真的指导”不得体,这句话带有命令的语气,不宜对邀请的对象提这样的要求,不合语境。
故选C项。
②A.“别劝了,行不”口气不耐烦,对象是长辈,语气过于生硬。
B.“足下”是书面语,用在口语中不合适。
C.直接拒绝,语气强硬,并用反问语气质问,不得体。
故选D项。
答案:D
2.(2014·高考江苏卷)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解析:“敝”是谦辞,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此处“敝校百年校庆”属于谦敬辞误用,可改为“母校”。
答案:B
3.(2014·高考湖北卷)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
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
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
答案:(示例)读论语辨损益悟先贤睿智借慧眼识真伪觅交友良方
4.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他们中大多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接受良好的教育。
请你拟写一条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语言简明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8字以内。
答案:(示例一)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示例二)雪中送炭三春暖,留守儿童盼关爱(示例三)温暖孩子的心灵,让留守之地阳光普照
5.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