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_辛涛
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敲定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核心素养的内容(一)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二)基本内涵维度核心素养基本要点主要表现描述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一、背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价值定位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三、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
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
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四、研究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联合课题组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
研究过程主要包括: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体设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素养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涵,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核
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必要的思想道德修养、批判性分析能力、尊重学习内在动机、培养良好的文化意识等基本素质。
它既满足了个体复合生存的需求,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它代表了个体在生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素质。
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包
括《国民素质标准》、学校校园文化等;对世界素养的要求包括文盲领域与国际一
致文盲标准等。
同时,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去理解读透及客观判断问题,从而形成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实际操作行动,从而实现个体对全面发展的需求。
其次,学生素养代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它的实施要求学生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具备尊重他人、调节个人情感、承担责任、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实施这
些要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也会为未来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最后,提高学生素养有利于深化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兴盛发展。
历久弥新的
“中华文化”一直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维度,提升学生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传统优势,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把握现代趋势,通过将历史凝聚与当下指引叠加,来形成中华文化的多元混搭,从而为民族文化自信及传承尽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具有满足个体复合生存的需求,保障社会和谐
发展,深化文化自信,以及促进文化兴盛等特征。
因此,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是学校发展之所以,更是构建新时代社会的重要前提。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解读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解读一、内涵定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微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指标和必要保障。
二、指标体系图: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领域的素养,这三个领域的素养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基础、互相补充,每个领域的具体指标紧密关联,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
整个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共包括12个一级指标,其中社会参与包括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共4项指标,自主发展包括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共4项指标,文化修养包括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共4项指标。
三、具体内容1. 社会参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
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需要个体心怀天下,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
社会参与的具体指标如下:道德品质具有宽仁友爱的品质,尊重生命,友善待人,孝敬长辈;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对人守信,对事负责,言行一致;坚持公平正义,明辨是非善恶,待人对事公正,富有正义感。
●社会责任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具有法律与规则意识,遵纪守法,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具有合作与参与精神,履行公民义务,乐于奉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心生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国家认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了解和欣赏国家的优秀历史文化,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联系,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努力。
浅谈核心素养
浅谈核心素养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有何特定内涵?笔者对国内外观点进行梳理后发现,既有研究多停留在表面功效的描述上,对其本质的把握远不够深入,这与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需求极不相称,与核心素养被寄予的厚望极不相称。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一重要概念深入讨论。
一、检视:有关核心素养的主流观点(一)OECD的观点“核心素养”( Key Competencies)其实是一个舶来品,代表性的如经合组织( OECD)199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项目。
在持续多年的讨论和研究之后,OECD于2003年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将有关学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并构建了一个分别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
为推动这一框架的实践与应用,2005年OECD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
那么,DeSeCo项目组给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其理论经脉是如何把握的?DeSeCo项目组从功能论(或需求导向)的角度诠释核心素养,他们认为,核心素养具备如下特点:有助于社会和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有助于个体满足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简述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与基本内涵
简述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与基本内涵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探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与基本内涵在当今社会,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在当今社会,作为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培养发展一系列的核心
素养,这些素养是在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认知能力、情感素养、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
这些素养的培养将使学生获益终生,不仅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还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感知、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认知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情感素养
情感素养是指学生在情感体验、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方面的能力。
学生应该具
备积极的情感体验,要有责任心、同情心、爱心等情感品质。
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可以使他们更加健康、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合作、交流中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
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尊重他人、团队协作、有效沟通等。
通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总结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辛涛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定位
1957年 最高国务会议 让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几方 面都得到发展,成 为有社会主义觉悟 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2006 年 2010年 1995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义务教育法》 《教育法》 使适龄儿童、少年在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培养德、智、体 品德、智力、体质等 坚持德育为先;坚持 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等方面全面发展 方面全面发展,为培 能力为重;坚持全面 的社会主义事业 养有理想、有道德、 发展。 的建设者和接班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 人。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围绕“德、智、体”主线, 人奠定基础。 2013年 十八届三中全会 坚持立德树人,加 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完善中 华传统文化教育,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 感、创新精神、实 践能力。
经济合作与发展 组织(OECD)
英国
美国
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 基于工作内容分析提出,素养是构建终生学习的基础,与知识、技能和社交能 养成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变为“人本性目标”,使人的情感、智力、 法国 联合国教科文 力三个方面密不可分 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在基础教育 组织(UNESCO) 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 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是学生在终身学习和工作中所必须的解决问题 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 澳大利亚 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在社会中交往的能力,强调核心能力的普遍适用性,不易因
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敲定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是指中国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质。
这个框架由语言表达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五个要素构成。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是指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能够为团队的成功做出贡献,并能够展示领导才能,为团队的决策提供支持。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并能够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物品。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能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具备创新实践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这五个要素,涵盖了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方向。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导言: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对于学生全面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论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旨在加深人们对该话题的理解并对教育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1.1跨学科综合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首要特征是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专精,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这种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1.2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3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分析、评估和批判信息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学生应该具备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守信、自律尊重等品质,这些品质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定位2.1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学科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科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对各学科的深入学习与理解,并培养学生在学科上的扎实基础。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_辛涛
发展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 ( 一) 关注学生发展 , 强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 需的能力 无论采用何种课程模型进行课程改革 , 世界各 认为学习不仅 国在课改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发展 , 仅是课程内容的学习 , 还是学生智力建构与社会性 获得 发展的综合过程 。 学生能在学校中学到什么 , 怎样的进步成 了 课 程 改 革 的 关 注 焦 点 。 各 国 的 课 程改革从之前对课 程 内 容 简 单 识 记 的 关 注 转 向 如 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 强调学生需要掌握 适应现代社会 所 需 的 各 种 技 能 。 且 随 着 课 程 改 革 的不断推进 , 各国在其课程改革中设定了更高的标 准, 对学生提出了 更 高 的 要 求 , 从而进一步提升本 国年轻一代的整体素质 。 ( 二) 强调课程的整合性 , 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 融合 各国课程改革中的整合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 从学科角度来看 , 各国充分认识到知 识相互之间不是 孤 立 存 在 的 , 在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中, 学生需要综合 运 用 多 种 学 科 知 识 。 因 此 越 来 越 强
调传统学科相互之间的融合 , 例如科学 、 社会科学 、 艺术等 。 这样的整合目前仅在部分学科 , 且主要是 随 着 年 级 的 升 高, 由于课 在低年级阶段得 以 实 现 , 程知识体系的 复 杂 性 使 得 课 程 的 整 合 性 下 降 。 但 可以明确的是 , 强调学科知识的整合已成为各国的 共识 。 从学生的 角 度 来 看 , 在 国 际 社 会 强 调 人 权、 强调人人都要接受 公 正 公 平 的 教 育 机 会 的 大 环 境 下, 相对于分层教 学 , 各国在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强 调各种能力水平 、 各民族学生的整合和全纳教育 。 ( 三) 在课程中融入了质量评价标准 , 强调问责 评价是当前各国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 由于对基于结果 的 问 责 的 强 化 , 学 校、 教师和学生 但在这种外部评估中存 需要接受大量的外部评估 , 在一个问题 : 与课 程 相 互 之 间 存 在 脱 节 , 也就是说 评估所依据的标准与课程或者说课程标准相脱离 。 — —应 该 按 照 课 程 标 这给教师的 教 学 带 来 了 混 乱 — 准还是评价标 准 来 进 行 教 学? 为 了 获 得 更 高 的 评 价结果 , 教师往往 按 照 评 价 标 准 来 进 行 教 学 , 使得 评价标准替代了课程标准 。 这个困境在近些年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 基于标 准的课程模型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 即把评价标准 或者质量标准融入到课程之中 , 使课程既能提供课 教学和学 习 的 标 准 , 又同时能够提供评估 程规划 、 的客观标准 。 到目前为止 , 美国 、 英国 、 瑞典 、 法国 、 芬兰等多个国家已 经 通 过 各 种 模 式 建 立 起 本 国 的 质量标准 , 并将其与课程标准相结合 , 融为一体 ① 。 ( 四) 教育管理 权 力 的 下 放 与 课 程 评 价 权 力 的 集中 美 国、 澳 大 利 亚、 新西 2 0世 纪 8 0 年 代 以 来, 兰、 英 国、 荷 兰、 瑞 典、 丹麦等国显示出了权力下放 教育管 与集中两种不同趋势共存的现象 。 一方面 , 理的权力 , 包括财 政 、 人事等权力逐步下放给地区 甚至学校 , 另一方面 , 课程标准 、 课程评价等课程决 策权力却 不 断 集 中 到 中 央 层 面 ② 。 课 程 评 价 权 力 的集中 , 有助于各国从国家层面统一对课程进行规 划, 有效实现对课 程 质 量 的 监 控 , 以防权力分散对
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征
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征核心素养是在一定时期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态度、知识与能力,即最关键的素养。
相较于以往的知识取向和能力取向,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具有以下特征。
1.解决育人目标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与课程标准都是为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而存在的。
课程标准从具体学科出发,按照学科教学规律,规定关于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解决的是“如何教”的教育问题。
学生核心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强调的是“学什么”的问题,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
基于这一目的,学生核心素养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2.依据人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逻辑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其从学科逻辑转变为人终身发展的逻辑,以“人”为教育教学的中心。
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议在目标、内容设计、教学安排上,应依据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素养表现和标准。
3.突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一个人即使再有能力,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不能称之为具备“素养”。
核心素养较之能力,强调了很多非认知技能,融入了对价值观和态度的要求,强调知识、能力、价值观的三位一体。
素养是学习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的成果,强调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世界各国均将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将本民族文化和价值作为育人的核心。
可以说,价值观在21世纪核心素养中占有核心地位,起到“引擎”的作用,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提供最初的原动力,具备强大的本土能力,特别是强烈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4.注重跨学科的可迁移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获得,可以使学生升学或是更好地进行未来的工作,但素养的功能不仅包括升学和就业,其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理论框架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理论框架作者:董洁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01期【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民素养逐渐成为被关注的重点。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相继构建核心素养理论框架,“核心素养”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通过分析核心素养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其发展的历史演变,得出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最后尝试就我国核心素养理论框架的构建发表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理论框架一、核心素养诞生的时代背景要准确把握“素养”或者“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必须从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进行了解。
在当今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素养的研究框架中,核心素养指的是在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人们对工作、生活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核心素养”从“能力为本”的教育观念发展而来,它是课程改革的DNA。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为首的发达国家,先后开展了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课程改革。
8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又相继开展了“以标准为本”的教育改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能力观”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传统基本素养的能力标准的局限性日渐暴露,传统“能力观”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新时代背景下学习结果的新要求。
因而各国的教育目标都在逐渐的向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这一三维目标发展。
而“能力”这一词也已经无法代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目标的新期待和新要求,由此催生了“核心素养”一词。
“核心素养”作为能够帮助人实现自我价值,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能力技能,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意义,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彰显了整个时代的生命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资源、技术、信息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增多,培养能够包容多种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成为大势所趋。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_辛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题中国教育学刊2016.06官方微信号:zgjyxk辛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姜宇|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政治工作系讲师(北京100858);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通讯作者(北京100875);师保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37);刘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北京100875)。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辛涛姜宇林崇德等[摘要]以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潮。
全面认识核心素养内涵有助于建立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通过分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揭示东西方的人才观随着发展经历了由品德到能力再到素养的转变;探索核心素养内涵的国际共识,得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以及共同性、发展性和可塑性等基本特征;分析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提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结构应包括主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最后探讨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党的教育方针、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6)06-0003-05核心素养为当代世界所普遍重视,是各国际组织与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时密切关注的热点。
推进核心素养引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内涵特征、基本框架、政策定位,为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以“品德”为中心的人才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聚焦核心素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汇编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辛涛,姜宇,刘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要求。
在我国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问题。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也是我国教育领域与当前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教育改革形势相接轨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能够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质量标准的整合、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改革评价方式、推进政府教育问责。
一、从建立质量标准的需求看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而建立质量标准的核心首先是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换句话说,建立核心素养模型是为建立我国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服务。
(一)教育质量标准重视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规定在教育领域,“标准”这一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最早的教育领域的“标准”含义主要是对教学科目或内容的规范。
例如,我国西周时代“礼、乐、射、御、书、数”六个科目组成的“六艺”,以及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学内容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和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都可以看作古代社会对于课程秩序的一种规范方式①。
上述科目可以看作当时社会上层人士关于其子女应该具备基本素养的共识,课程标准就是为了实现这些基本的素养而服务的。
近代兴起的教育标准主要用于规范教的内容,并规范相应的管理秩序,所以一般称之为“课程标准”。
作为课程和教学的规范,近代的课程标准朝着更为明细化和具体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详细规定学校教学目标和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组织编排的各年级具体的学科内容,保证相应的课程的贯彻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题中国教育学刊2016.06官方微信号:zgjyxk辛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姜宇|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政治工作系讲师(北京100858);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通讯作者(北京100875);师保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37);刘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北京100875)。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辛涛姜宇林崇德等[摘要]以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潮。
全面认识核心素养内涵有助于建立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通过分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揭示东西方的人才观随着发展经历了由品德到能力再到素养的转变;探索核心素养内涵的国际共识,得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以及共同性、发展性和可塑性等基本特征;分析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提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结构应包括主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最后探讨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党的教育方针、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6)06-0003-05核心素养为当代世界所普遍重视,是各国际组织与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时密切关注的热点。
推进核心素养引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内涵特征、基本框架、政策定位,为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以“品德”为中心的人才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
到后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或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提出公民必须拥有的几种主要德性(commit vir-tue ),如正义、智慧、勇敢、懂得节制等,由此构成古典理论下的公民素养。
同时,亚里士多德希望城邦公民也要具有公民参与的精神。
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很早就围绕健全人格进行了思考,可将其归纳为“内圣外王”的传统人才观,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德行修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主张教育学生自幼就须“洒扫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并强调“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传统的人才标准中,人们都将高尚的道德品性列为第一位,而这些德性品质也正体现了先哲们对人才培养内涵的理解。
(二)工业社会到来后逐渐出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观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普遍加强了对专门行业技能及职业需求导向的关键能力的重视。
于是,以“能力”为中心,20世纪不同学科取向下的研究者对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分析,使其变得更加丰富。
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建构过程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 )在能力-表现模型中提出了“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分为九种智能[1],为我们理解能力或素养的概念提供了新视角;斯宾塞等人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认为人的能力包含外显表现,也包含潜在特质,而后者具有跨领域性。
总之,基于工业社会的需求,以“能力”为中心的素养被广泛研究和讨论,但人们对人才观的理解还主要停留在智能层面,没有全面考虑到人的健全发展所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层面。
(三)现代社会催生了以“素养”为核心的人才观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为了适应复杂多变与快速变迁的信息化时代的多元需求,传统的能力(ability)、技能(skill)、知能(literacy)等这些概念已经不再适用。
人们对这些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扩展与升级,提出了同时包括“知识”“能力”与“态度”“价值观”的“素养”概念,并从“关键”或“核心”的角度加强了论证,强调“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才是培养能自我实现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的基础。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影响下,“素养”受到世界各国重视并被作为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核心。
纵观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看出,核心素养概念的演变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产物。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持的不同理解,反映的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当时的人们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
在以农业经济形态为主导的古代社会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重视道德品性;在以工业经济形态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重视能力本位;而在以信息经济、低碳经济等经济形态为主导的当代社会背景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重视核心素养,强调“核心素养”才是培养自我实现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的基础,它反映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国际共识当前,国际组织及各国(地区)掀起了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浪潮。
总结当前对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国际共识,有助于理解和建立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
通过对国际组织及各以看出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有以下特点。
第一,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府在“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其思想是共通的,即都重视公民关键的、必要的、重要的素养。
[2]核心素养的界定总体上一致,其各自的民族与国家特色。
第二,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多功能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的集合,具有整体性,不能孤立地进行单独培养或发展,尤其是当素养作为课程目标时,须更加强调其综合性和整体性。
同时,核心素养能够发挥多项功能,是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素养。
一方面,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有助于个体的升学、就业、融入主流社会、终身发展与自我实现以获得成功生活;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帮助个体进行社会参与和与异质性群体互动,以达成共同目标,促成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民主、尊重人权与世界和平、生态持续性发展等人类理想的实现。
第三,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个人与社会协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虽然存在差异,但均有相互融合与互补之处,并且都强调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
个体可以通过不同的终身教育学习阶段,有效培养并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除了学校以外,家庭、同伴、工作、政治生活、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活等都可以发展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它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综合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界定,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科视角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以及我国的现实需求和教育实际,可以将其界定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国(地区)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进行梳理(见表1),我们可是国际组织与各国(地区)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时密切关注的热点。
虽然各国际组织与各国(地区)政然而各国(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
各国际组织与各国(地区)政府所其生成与提炼是在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中完成的,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同时,我们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表1国际组织/国家/地区对核心素养的定义国际组织/国家/地区核心素养的定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心素养使个人拥有良好的、成功的生活。
这种成功的生活表现为与他人具有亲密的关系,理解自我和自身所处的世界,与自身的生理和社会环境自主互动,拥有成就感和愉悦感。
核心素养对多样的社会和个人均具有包容性,它回答的问题是普通人要想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同时又能够应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需要哪些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核心素养指向终身学习,并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五大支柱欧盟素养是适宜于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自我实现、社会融入以及就业所需要的素养,其中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
欧盟对核心素养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与培训阶段结束之前,年轻人应该具备这些素养,以使他们能过好成年生活,并以此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美国核心素养主要指所有学生或工作者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其发展目的在于培养具有21世纪工作技能及核心竞争能力的人,确保学生从学校所学的技能能够充分满足后续大学深造或社会就业的需求,成为21世纪称职的社会公民、员工及领导者。
英格兰核心素养是指为了适应将来的生活,年轻人需要具备的关键技能(key skills),以及学习、生活和工作所需的资质。
其中的关键技能,主要是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
苏格兰核心技能(core skills)是指为了全面成为一个活跃与负责任的社会成员所必须具有的广泛的、可迁移的技能。
法国“socle(foundation or core)of competences”表示基本的或核心素养,专用于义务教育中的基于学科和跨学科的素养,强调了这些素养是构建终生学习的基础。
法国的素养模型认为一个人的职业能力是与知识(savoir)、技能(savoir-faire)和社交能力(savoir-être)三个方面密不可分的。
素养是一种学习的动态过程,知识的积累与传递过程。
德国从职业教育角度首先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即指那些与特定的专业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胜任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由于其普遍适用性而不易因科学技术进步而过时或被淘汰。
澳大利亚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也称为综合职业能力或关键能力,是指为有效参与发展中的工作型态与工作组织所必要的能力,其所强调的并非某个学科或某一职业领域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是一般性的。
中国台湾核心素养被界定为能在台湾的社会文化脉络中,成功地回应情境中的要求与挑战,顺利完成生活任务,获得美好的理想结果所应具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