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述评摘要:
本研究检索整理了我国1957至2013年260篇研究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论文,从论文来源与阶段分布、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3方面分析阐述了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的发展状况,阐述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展望了研究前景。
研究对于进一步探讨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具有一定启示借鉴意义。
汉语方言; 英语语音习得; 影响; 述评
作者简介:
翟红华,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吉玲,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相关信息: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编号11YJA740114) 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2011-2015) 的阶段性成果。
衷心感谢
《外语界》编辑部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本文刊于《外语界》2015年第1期(总第166期))
1.引言
语音习得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之一。
英国著名语言学教授Gimson(1989)指出,学习一门语言应理解50%-90%的语法,会运用l%的词汇已经足够,但必须全面掌握语音,由此可见语音的重要性。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语音系统和发音规律。
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在语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母语为汉语英语学习者的发音往往因受到汉语发音特征的影响带有某种口音,而中国的方言区又十分复杂,“一般可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七个大方言区。
以上七大方言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其中尤以语音差异为甚。
据统计,语音的不同约占80%”(杨伟钧1986:4)。
英语教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讨汉语方言对英语学习者发音的影响,虽结论不一,但成果颇丰。
本研究尝试检索整理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论文,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总结呈现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的状况、特点及发展态势,进而指出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和发展前景。
2.文献选取
本研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为检索范围,以“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方言”、“语音”等为主题检索项对1957至2013年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得到关于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论文260篇。
这些论文数量较大,涉及各个层次,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该领域研究的现状与特点。
3.研究成果分析
我们对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论文进行了仔细阅读梳理,并从论文来源与阶段分布、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3方面加以分析总结。
3.1论文来源与阶段分布
260篇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论文从来源上看,可分为核心期刊、普通学报、普通期刊及硕士论文,每类论文的数量及比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论文基本上以普通学报和普通期刊论文为主,两类论文共210篇,占80%以上,而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仅20篇,所占比例不到10%,这说明汉语方言对英
语语音习得影响并未引起英语教学界充分重视。
根据不同年份、不同来源的论文数量,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可分为4个主要阶段:1957-1989、1990-1999、2000-2009、2010-2013,4个阶段不同类型论文的数量如图1所示。
以下分析各个阶段的论文数量分布情况。
(1)1957-1989,这一阶段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成果最少,只有4篇,其中3篇发表于核心期刊,1篇发表于普通学报。
这可能与五六十年代英汉对比成果的述评最为薄弱(许高渝2003)相关。
方淑珍(1957)的“英语和广州话语音比较分析”可被认为是该领域的首篇论文,80年代以前也只有方淑珍开展相关研究,直至80年代末期杜忠昌(1988)、葛丙辰(1988)、韦雷(1988)等少数研究者才对此进行了研究。
(2)1990-1999,这一阶段较前一阶段研究成果有所增加,核心期刊论文5篇,普通学报论文3篇,出现了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如刘世生1990;乐眉云,凌德祥1993,1994),但尚无普通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
(3)2000-2009,进入21世纪后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开始引起高校一线教师的重视,研究成果总量大幅增长(如田祥斌2002;邱爱午2007;苏友等2009)。
普通期刊开始发表相关论文,共有36篇。
普通学报发表的论文数量大幅增长,共有64篇。
这一阶段的11篇核心期刊论文通常只是简单提及方言,并未围绕方言展开详细论述。
比如,刘锦明、刘晋婉(2002)认为/l/、/r/习得错误从根本上讲由母语方言的干扰造成,但对干扰的原因却一笔带过。
史清泉(2002)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θ/、/ai/等英语有而汉语没有音素的发音上主要受到汉语方言的影响。
自2000年以来,在一线研究者指导下,陆续有研究生加入研究队伍开展研究,撰写了13篇硕士论文(如刘洋2007;陈海杰2008;吴静2009),进一步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
(4)2010-2013,这一阶段普通期刊和硕士论文数量进一步增长,普通期刊论文44篇,硕士论文17篇。
普通学报论文数量小幅减少到62篇,但仍是最多(如高淑英2010;法小鹰2011;高玉娟,宫红英2011),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大幅减少,仅有1篇。
硕士论文呈地域性增长态势,比如辽宁师范大学的刘希哲(2010)、时筱惠(2010)、王清(2010)、王雪梅(2011)分别以沈阳方言、大连方言、本溪方言、庄河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
响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的蒋成(2010)、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孙立华(2011)等也探讨了各自方言区方言对英语语音发音的影响。
从论文来源与阶段分布分析可知,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研究成果中高端研究成果较少,但21世纪以来研究成果呈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说明汉语方言影响英语口语教学效果这一问题已经逐步引起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2论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我们将检索到的260篇论文从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两个层面进行统计。
从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运用的理论主要是语言迁移理论和英汉对比分析理论,其次是中介语理论、语音格局理论等。
论文的研究方法既有以个人经验总结或一般性看法交流为主的定性研究,也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还有声学实验研究。
语言迁移是某一语言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知识对学习其他语言的影响,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
美国语言学家Lado(1957)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通常无法摆脱母语的影响,会不可避免地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文化等迁移到外语学习中,从而影响外语学习。
从迁移的效果来看,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在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中,运用迁移理论探讨英语语音习得中汉语方言迁移的最多,共141篇,约占总数的54%。
英汉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兼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理论研究和语言应用领域(杨自俭1999:74)。
我国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汉英语音对比研究。
在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中,运用英汉对比分析理论的研究共42篇,约占总数的16%。
语音格局理论(Sound Pattern)是比较新颖的理论。
石锋(2002)指出,每一种语言和方言都有各自的语音格局。
语音格局是语音系统性的表现,
包括语音的切分和定位特征、音位变体的类别和分布等。
语音格局可用于分析音节内部的声、韵、调,也可用于研究音节之间的系统发音和韵律特征等。
基于语音格局理论的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只有7篇。
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目标语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标语的中介语系统,其形成和发展具有内在的体系性(Selinker1988)。
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很少运用该理论,相关论文仅有6篇。
就研究方法而言,定性研究论文225篇,其中个人经验总结或一般性看法交流的论文156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论文23篇。
例如,刘世生(1990)对外语专业学生入学时的语音语调进行了录音,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初始录音资料和追踪研究资料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山东各地方音影响英语语音学习的情况,得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结果。
乐眉云、凌德祥(1994)首次对中国各大方言区中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定量分析,探讨了各大方言区学生英语学习的难点及基本规律。
声学实验研究的数量较少,仅有12篇。
运用实验语音手段研究方言区学生英语发音问题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语音分析一般基于大规模语料库,借助嗓音起止时间、音轨、共振峰、语调模式等声
学参数分析数据,更有效地揭示辅音发音部位和方法、元音发音的开口度以及轻重音交替等方面的问题,进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偏误提出准确的矫正方法,以利于实际英语课堂教学开展。
这种研究方法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大量可用于定量分析的实验语音数据,有助于探索二语语音习得中的“正负迁移”特征,促进二语习得理论发展。
例如,王凤(2012)、尹璁璁(2013)分别通过语音学实验,使用语音分析软件Praat 对山东西齐方言区英语学习者和美国英语母语发音人的录音语料进行了声学特征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批量处理和相关性分析,归纳了两者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差异,呈现了山东西齐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辅音和元音的习得状况,为该方言区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
姜玉宇(2010) 对闽、吴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的元音发音做了声学实验研究。
顾琰(2010) 基于语音库对吴方言区和北京方言区学生英语塞音浊音起始时间进行了初步考察。
这些研究为汉语方言影响英语语音习得的声学实验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
3.3论文的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来看,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可分为3类:方言对元音习得影响、方言对辅音习得影响和方言对超音段习得影响研究。
3.3.1方言对元音习得的影响
受汉语方言中元音无长短音对立的影响,方言区学生的英语单元音长短音发音区别往往不够明显,即长元音不够长,短元音不够短(杜忠昌1988;韦雷1988;乐眉云,凌德祥1993,1994)。
对于/i:/、/æ/等英语元音,方言区学生大多由于开口度偏小而造成发音不准确,而对于/e/等元音,他们却经常由于开口度过大而造成发音偏误。
此外,方言区学生往往将中后元音/a:/发成前元音,而且相当数量的学生将央元音/ə:/读成后元音。
刘世生(1990)发现,受山东方言影响的学生会将/f/、/v/、/w/等辅音后面的长元音/i:/发成双元音/ei/。
当然,也有元音受到方言正迁移的影响而相对容易习得。
3.3.2方言对辅音习得的影响
汉语方言区学生英语发音的难点主要在辅音发音方面,具体表现为塞音和塞擦音发音错误、擦音发音错误、鼻音和无摩擦延续音发音错误等。
孟璐、杨秀珍(2010) 以山东方言为例,详尽阐释了山东方言对英语辅音学习的负迁移作用,比如山东汶上、嘉祥、济宁、兖州、曲阜、邹城、滕州、枣庄、微山、单县、定陶等地区学生的方言/z/、/c/、/s/向英语/ /、/tʃ/、/ʃ/负迁移,济宁、兖州、邹城、汶上、曲阜、微山、聊城、单县、定陶等地区的学生混淆方言的/z/与英语的/r/,/s/、/z/向/θ/、/ð/负迁移,爆破音/p/、/b/、/t/、/d/、/k/、/g/发生负迁移。
孔见(2006) 指出受山东方言影响,学生在双唇音/p/、/b/、/m/及唇齿音
/f/、/v/结尾的单词后面往往加上/u/音,尤其重点探讨了山东人鼻音/n/及部分辅音群的发音困难,并提出了纠正方法。
苏友等(2009)将汉英对比分析理论与迁移理论相结合,比较了济南、成都、萍乡方言和英语的语音系统,探究了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迁移作用,比如成都方言和萍乡方言中前鼻音/n/和边音/l/的混淆对英语语音习得具有负迁移影响,而济南方言等次北方方言能够准确区分/n/和/l/,会起到正迁移作用。
3.3.3方言对超音段习得的影响
超音段结构即语调系统,是生成现代英语的超音段音位(supra-segmental phonemes),主要包括重音、音高、音渡等(何善芬1989)。
有研究发现,受汉语方言影响的英语二语学习者在英语超音段层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宋扬、王胜利(2010) 发现豫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多用降调的影响,说英语时语调偏于平淡且升降不自然,有很多该用升调的地方用了降调。
陈玢等(2010)指出湖北学生读出来的英语句子通常会非常生硬,句子中的单词发音在超音段层面出现音节、重音、声调、语调偏误。
刘玫洁(2011) 提出由于连读不是潮汕方言的普遍现象,潮汕方言区很多学生说英语时呆板地逐词吐音,较不自然,无法体现英语的音调之美等。
4.讨论
回顾分析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有助于揭示研究的现状与特点,也有助于发现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促进研究发展。
4.1研究的不足及其原因
综观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虽说研究取得了一定进步和积累,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该领域的研究以描述性研究为主,仅教学经验和个人感受类论文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低层次重复劳动较多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在检索到的相关论文中,很多论文题目类同,以“某某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研究”为题的论文就有四十余篇。
这些文章的内容也是大同小异,很难找到创新点,有些甚至是简单拼凑而成。
虽然近十几年来相关实证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定量定性相结合研究的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运用语料库、声学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论证的研究却不多,只有十几篇文章。
这些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我们认为首要原因是英语语音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研究中都未得到充分重视。
“虽然语言教学及外语教学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正式的英语语音教学始于19世纪末期。
在欧洲及北美洲,语言学家对英语语音体系进行过大量、深入的研究,但是
语音教学并没有像阅读、写作和词汇教学那样受到语言教学界的足够重视”(罗立胜,张莱湘2002:21)。
这种情况在我国同样存在。
其次,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学和小学语音好的英语教师十分缺乏,有些中学甚至某些大学的英语课程与教学设备未能充分考虑语音教学的需要,语音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系统,语音教材及与之配套的视听材料等欠缺,英语语音习得研究状况自然不容乐观。
第三,我国各地区的汉语方言复杂多样,导致语料取材存在一定困难。
声学实验研究要求语音材料必须高质量、高保真,需要配备先进的录音设备,研究硬件设施条件不足也影响了研究的深入、持续发展。
4.2研究展望
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中音段音位层面研究占绝对优势,但近几年来针对音韵、节奏、语调、音渡等超音段层面的专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例如,杨军、陈桦(2005)就指出了韵律在二语口语产出中的重要性。
陈桦(2006) 总结了英国传统的英语语调系统和结构的声学体现,为进一步研究方言对英语语调的影响提供了科学论据。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语料库技术日新月异,亚洲英语学习者语音库项目AESOP(Asian English Speech Corpus Project)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
数据库、多口音英语学习者口语语音库等语音研究平台逐步建立发展,为研究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语料。
以亚洲英语学习者语音库为例,该项目的目的是在亚洲各国建立英语学习者语音库,研究亚洲国家英语学习者的语音特征及其受母语影响的程度,进而提出改善英语发音的方法和途径。
亚洲英语学习者语音库共享语音库建设语料,英语语料包括英语单词、词组、句子和语篇等,各国在建库时还可根据自身研究需要加上各自母语及方言语料。
目前已有中国、日本、泰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开展语音库建设和研究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中国于2010年12月始开始陆续启动各大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语音库建设工作,在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吉林、山西、湖南、福建、四川、陕西等省市收集方言语料,其中最大的方言语音库是收录200人语料的山东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语音库(Zhai et al.2012)。
与以往的分散性研究相比,这样庞大的方言区语音库研究取得的成果在综合性、系统性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过度描写、解释不足的缺陷。
此外,语音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Cool Edit、Praat等语音分析软件相继问世将有力推动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的发展。
随着更多的研究者日渐认识到方言对英语语音影响的重要性并加入研究队伍,该领域研究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5.结语
本文宏观梳理总结了1957至2013年有关汉语方言影响英语语音习得的研究,分析了研究论文的来源和阶段分布,评述了研究方法和内容,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及其原因,展望了研究前景,以期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启示和参考。
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对语音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语音研究方法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基于语音语料库采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为汉语方言影响英语语音习得研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多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