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凝聚实力,努力开创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新局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机遇,凝聚实力,努力开创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新局面
----- 一年试用期总结
董仁杰
2007年6月15日
一年前的这个月,我有幸得到广大老师和校领导的信任,受命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试用期一年。

根据经验,每年的5、6月份都是最紧张的。

2006年的5、6、7三个月可谓外事活动扑天盖日,不容得我们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随后的多半年里,学校的外事活动好像已经脱离了原来的经验,就像上足了发条的机器,始终没有停下来。

现在蓦然回首,发现一年过去了。

看看走过的路,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积极、开放、充满活力的国际合作交流体系,而经过过去一年的持续努力,国际化战略、加快国际化进程已经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在农学、生物、环境、食品、动医动科、工程、人文等专业领域的国际影响在不断扩大。

同时外事工作中存在着合作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工作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措施、加强力度,在实现学校总体目标的同时,开创外事工作新局面。

我本人作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处长,得益于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活跃的国际活动,做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也颇有心得和感受。

一、调查研究,掌握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上任开始,我们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三位处长即在校内各个学院开展了走访和调查研究工作,同时召开处内神仙会,力争从不同角度了解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础。

通过调研,大家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教育和研究机构积极寻求对华合作。

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一所超过百年历史的学校,作为在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和科研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校,中国农业大学应该积极参与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之中,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1、国际教育合作
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这一战略目标,学校重点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的交流,探索多种合作形式,旨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人才,特别是培养出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目前学校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挪威、丹麦、韩国、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乌克兰、以色列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0所大学及政府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签署有关校际合作、科研合作、联合培养、人员交流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协议。

1.1 联合培养本科生,提高知名程度
本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学校要实现提高国际化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必须在本科教育国际化上重点突破。

经过几年的发展与探索,我校在本科阶段与国外知名大学的教育合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合作伙伴不断增加。

目前合作的学校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普渡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法国巴黎高科集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派遣学生规模逐年增长。

本科教育合作形式多样化,通过互相承认学分,采取2+2、3+1合作模式等,毕业获双方毕业证书。

2004年第一批赴康奈尔大学学习的7名同学已经全部毕业,并选择在美继续深造;他们中的5人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院校的全额奖学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004至2005年度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四名学生获得院长奖。

1.2 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校每年有近百名在读研究生通过各种项目或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或合作科研,或联合培养。

1.3 国际合作办学
我校早在1995年就率先开始了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合作,成立了农大国际学院,并于1998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在中国境内授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士学位。

国际学院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成果,旨在为社会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学院的发展,还与英国的贝德福德大学(原鲁顿大学)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项目。

截止2006年5月,国际学院已有1000余名学生毕业,他们以突出的英文运用能力、完善的沟通技巧、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良的个人素质活跃于各个领域,如文化教育界、新闻媒体、银行金融、三资企业等。

有近60%的毕业生选择了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有28名同学被免试推荐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或本校的研究生。

此外农大还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研究中心建有合作办学项目。

项目集中在国际农业商务管理、国际园艺与市场营销、国际土地与水资源管理、国际畜牧管理、农村发展与创新和植物生物技术等专业技术领域。

引进荷兰相关专业的课程、师资,在农大学习两年后可以选择到瓦赫宁根大学继续深造,旨在培养国际化程度高,理论与实践兼备,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项目执行期间荷方共派送教师100余人次, 14人次来我校进行访问、授课、听课,与我校师生座谈。

我校也有教师及项目管理人员20余人次前往荷兰就项目合作问题与对方相关人员交流。

1.4 学生短期交流,开阔国际视野
本科学习是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让学生有机会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走出校门、走出国门与国外高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是学校开放办学的重要措施之一。

学校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国外合作院校进行短期实习、访问交流。

1988年我校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在北京签订了两校间建立姊妹院校的合作协议,基于此协议,双方每年暑期可互派15名本科生(二或三年级)赴对方院校进行为期四周的短期农事实习。

主要实习内容为到对方的学校和实习农场进行农业专题讲座(农业经济、果蔬、畜牧、农学等);实习操作课(采茶、农机操作、食品加工和操作、昆虫标本制作等);访问农户及参观见学;此外还有日常用语的学习以及游览参观当地的市容市貌和人文景观。

通过此项目,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两校大学生对国外的高等农业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异国风情、传统文化与历史。

19年来共有225名农大学生、193名东京农大学生通过此项目到对方的学校进行农事实习。

2、引进国外智力
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上的教育资源,努力培养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2.1 深化国外优质智力资源引进,聘请外国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为学科建设服务、为科研创新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学校积极探索利用各种渠道吸引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海外留学人员来农大讲学、合作科研及学术交流;聘请他们担任学校的讲座教授、客座教授。

他们中的许多人与农大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接受农大的教师、研究生在他们的实验室工作学习。

2004年和2005年来中国农业大学访问交流的外国专家学者分别为368人和483人。

由于外国专家多年来对学校教学科研、对中国经济建设所做的贡献,前后共有8位在我校工作的外国专家荣获中国国家友谊奖。

2.2 高层次接待
随着学校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来我校高层访问的次数显著增加,学校十五期间接待了180多位大学正、副校长以及副部长以上官员来访。

其中包括以色列总统、澳大利亚总督和贝宁议长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官员。

2005年9月康奈尔大学校长等一些世界著名大学校长、美国农业部副部长、加拿大农业部首席科学家、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主任等高级政府官员、以及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一批世界著名学者和国际友人应邀来我校参加农大的建校100周年庆典及其系列学术活动。

2.3 注重从国际上引进人才和在国际活动中培养人才
农大注重海外人才的引进工作,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志于回国服务的海外留学人员来农大工作。

他们中的许多现在已经成为其所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农大的学术带头人、科研教学骨干、担任领导职务等等。

目前在校的教职人员中,在国外获得学位人员共计154人,其中教授70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47人,讲师31人。

他们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并担任学校、院系的领导工作。

他们在本研究领域国外著名实验室从事研究,或从师于国际大师,获得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回国后不断创新,成为我校重点学科带头人,并组建创新团队。

学校十分注重教师的国际学术背景,除积极引进人才,还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多种渠道出国学术访问、合作科研、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

这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围绕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通过各种资金渠道,如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中外合作项目经费、对方资助等,派出科研教学及管理骨干教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考察、学术访问、进修学习、在国外攻读学位等。

2004至2006的三年间学校累计派出1474人次出国(境)从事各类国际交流活动。

他们与国外同行交流,将我校的学术研究成果展现给大家,了解国际前沿科研现状,建立广泛的合作联系。

学校积极创造各种条件给教师提供机会前往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访问学习,合作科研,利用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完成国内所需科研项目等等。

学校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签署协议,1:1配套经费派遣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学校积极组织推荐基础课教师出国进行英语授课培训,培养基础课师资的双语教学人才;学校还积极组织申报各类出国留学基金的申报,多方筹措资金,提高我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的主渠道,将中青年骨干的出国进修列为重点对象,每年都有多名教师入选,如“创造性人才出国研修项目”“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等出国研修学习。

学校每年因公派出执行各种出国任务的公派人员近500人次。

3、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外国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开放程度和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体现国家外交政策的一种方式。

扩大来华留学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培养对华友好人士,创造多元化的校园氛围,促进国际文化和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农大的留学生教育历史悠久,早在五十年代至文革前就培养了一批来自越南、蒙古、伊拉克、捷克斯洛伐克、老挝、波兰、喀麦隆等十二个国家的二百多名留学生。

他们分布在学校的各专业学习,大多按时完成学业,学成回国。

2002年我校在接受北京市进行的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评估时,专家组认为农大应该根据学校特点发展外国留学生的学位教育、加大专业培训和专业进修生的培养。

目前,学校所有专业均面向留学生开放,培养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直至博士后研究人员各个不同层次的人才。

近年来到我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逐年增加,每年平均约有300人。

他们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叙利亚、斯利兰卡、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苏丹、法国、日本和韩国等五大洲三十个国家,就读于我校11个学院,其中留学生最多的两个学院是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和动物医学院。

动物医学院自1999年起开始接收中兽医针灸学专业的短期海外学生。

目前为止共培养了来自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瑞典,墨西哥,印度,以及巴西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共84名海外学生。

该培训课程主要讲授中兽医针灸学的基本知识,包括针灸的概念、基本操作、各种常用的针法(如白针疗法、火针疗法、血针疗法、电针疗法、激光疗法、水针疗法等)、常见动物(如马、犬等)的针灸穴位及其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培训班将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精华展示给大家,并运用现代动物医学进行讲解很受学生的欢迎。

学校还通过校际协议为日本岛根大学、弘前大学、美国伊阿华州立大学、北卡多莱那大学等学校大学学生开办短期培训班。

非专业的语言生学习是学校的薄弱环节,为了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学校开设了教学形式生动活泼的功能汉语项目,使外国学生在轻松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学校积极与国外大学合作,筹办暑期学校或短期专业培训学习,如中兽医针灸班、汉语暑期短训班等。

我校的外国留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叙利亚学生蒙泰塞尔(ALHAJ KOKO ALMONTSER BELLAH)在北京市高校2005年“来华杯”外国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4、推动强强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以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为合作的重点,以世界著名和知名学者为主要合作对象,在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通过合作加强了学校的学科建设,收获了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拓宽了科研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学科研人才。

4.1 国际科技合作
长期以来学校非常重视国际科技合作,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此外还有与日本据点大学项目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合作;4项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项目;与美国大学联合执行的美国科学基金会项目等等。

4.2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可以提升学校在全国乃至在世界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展现学校科技实力,扩大合作,促进我校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建设的良好契机。

学校积极支持各学院组织或协助组织各种不同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努力提高会议的档次和质量。

通过举办学术会议,让外界了解学校科研工作的进展,加强对外交流,与国外同行建立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

借农大百年校庆之机,2005年9月学校组织了世界农业论坛,下设13个分会。

共有来自24个国家、71所大学的46位校长、副校长,700多位外国科学家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暨世界农业论坛的开幕式。

其中“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有来自24个国家128个院校单位的291名代表出席。

这里面包括了国外71所大学的31位校长和15位副校长;国内57所大学的37位校长和9位副校长。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论坛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科技部李学勇副部长作了第一主题报告。

此外,还有17位世界著名大学校长和著名科学家也相继作了主题发言。

世界农业论坛的最大分会“第15届国际植物营养大会”由我校承办,被认为是历届会议中最好的一次。

共有来自世界各地60多个国家的1100名植物营养学界的科学家参加,其中包括500多名国外代表。

大会共分9个专题,邀请了9位世界著名植物营养学家做大会报告,30名著名植物营养学家做分会特邀报告,同时还有132个口头报告和482个墙报展示。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参加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世界农业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进一步激活和繁荣了学校的学术氛围,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水平,并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为将中国农业大学进一步推向世界和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承担国家援外任务
援外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农业大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国家的援外任务。

我校承担的教育部援非项目,为科特迪瓦的亚穆苏克罗农学院建立果蔬保鲜专业及相关实验室,援建了亚穆苏克罗农学院食品加工研究与发展中心,该校3位教师先后来我校食品学院进修学习。

从1994年开始我校多位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到非洲给予技术援助,培训当地人才。

由于当地政局的不稳定,我们的教师付出了许多的艰辛。

农大还承担了教育部、商务部的农业相关领域援外培训任务。

2004年以来共举办“现代农业教育培训班”、“现代灌溉技术培训班”、“农业应用生物技术培训班”、“埃塞俄比亚农业种植管理研修班”等各种培训班8个,培训学员近200人,来自埃塞俄比亚、毛里塔尼亚、贝宁、几内亚等非洲14个国家。

总之,历届国际处领导及同仁在外事工作岗位上开拓创新,勤奋敬业,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经验,制定了系列管理政策,工作成果显著。

但比较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我们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结合当前的外事工作,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1、一些国际交流活动缺乏规范;2、引进国外智力资源搞平均主义,有待于集中资源,引进国外优质智力资源,加强我校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3、富有成效的科技教育合作项目不多,多数已签署的校际协议有待于激活,合作的渠道要扩展;4、留学生的比例仅占在校生的1.7%, 而世界一流大学的比例在15%-20%之间。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成效初现
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思路,就是按照瞿书记和陈校长的指示,“本着改革的思路,围绕学科建设、扩大国际合作、提高农大国际影响力这一中心任务,进一步发挥桥梁和服务作用,努力把学校外事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结合985平台建设,制订外事发展的计划”,“全体工作人员要及时认真地学习学校学科发展相关知识,对整体情况要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在专家引进、人才派出上要围绕学校学科发展进行”,在外宾接待上要按照“级别对等、尊重合作历史”的原则,制定出相应的接待办法,要“准备简单明了轻便的学校介绍,包括学院设置、学校排名、科研成就、学科设置,善于利用接待工作,扩大宣传,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要“制定计划,定期邀请世界著名大学校长来访,并安排校领导的回访工作。


1、民主决策
按照民主集中制以及工作责任制要求,加强国际处领导班子的建设,形成了“团结的、有能力的、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

完善了工作制度,建立会议制度,既不要一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又不要工作中“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

工作中“分工不分家,补位不越位”。

重视对国际处工作人员业务的培训,提高了外事队伍的管理水平。

2、规范接待,着力抓好重点外事接待
来访副校长以上级别人员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莫纳博士、英国莱斯
特老虎橄榄球俱乐部总裁Peter
Wheeler 、美国中田纳西大学校长
Sidney Mcphee 博士、荷兰瓦赫宁根
大学校长Martin Kropff 教授、埃塞
俄比亚教育国防部部长温德沃森科
夫罗先生、意大利比萨大学校长
Marco Pasquali 教授、DAN 结果发现者、诺贝尔奖获得者James Watson 先生、捷克农业大学校长Jan Hron
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常务副校长Larry Nielsen 先生、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常务副校长Mark Heckler 先生、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校长Larry Vanderhoef 先生等。

2006年10月18日“DNA ”结构发现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先生应陈章良校长的邀请来我校访问,发表了演讲,他鼓励农大学子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梦想,持久、认真地做下去,你就会取得成功”,并且接受了农大授予他的名誉教授称号,国内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高层次人士的来访,扩大了农大在国际上的影响,活跃了校园氛围,给同学们提供了零距离与国外政要、学术大师接触的机会,开拓了视野。

为了及时沟通信息和调动学院外事工作的积极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在报请主管校领导批准后设立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协调员”制度,在各学院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从事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管理人员,加强了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3、开发和激活校际协议
2006年6月~2007年5月共签署校际协议、合作备忘录29项,比上年同期
增加160%。

其中与美国大学签署协议12项,包括美国康乃尔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密歇根州立
大学、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等;与欧洲大学签署协议14项,包括英国皇家兽医学院、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丹麦哥
本哈根大学、意大利比萨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法国农业科学院等;与亚非大洋洲签署3项,包括日本千叶大学、岛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4、充分利用国外智力资源,促进学校的学科
建设和国际化进程
4.1 推动出国(境)访问
2006年,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欣欣
向荣、百花齐放。

此间共出批件248件、确
认件40件,累计派出548人次赴国外(及港
澳台地区)参加会议、合作研究、考察访问
和进修培训等,其中学生占出国人数的
校长团院长团其他来访级别团组数量图1 我校接待团组数量和水平显著上升
香港台湾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德国日本美国其它图3 我校师生出国(境)情况
0510
15202530
352005.06-2006.052006.06-2007.05年度
校际协议数量图2 我校校际协议数量迅速增加
22.63%,港澳台占4.74%,发表论文占参加会议的34.08%。

2006年,我校共有54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各类项目的资助,其中2006年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项目7人、“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 (1:1配套资助方式)”14人、“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国际旅费方式)”4人、研究生项目5人、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博士生奖学金项目1人、中德博士生联合研究项目14人、德国PPP 项目4人、德国DAAD 项目1人、德国DFG 项目1人、其它项目3人。

他们将按计划于近两年内前往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修学习。

4.2 执行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111计划即建设100所高水平大学,聘请1000知名学者,100个基地;要求上报学校最好的、国内领先的学科,最好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科的平台技术要好;同时国内的团队要强,有学科带头人。

2006年和2007年我校共有两个项目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分别是“植物抗逆高效分子调控学创新引智基地”和“植物-土壤互作过程研究创新引智基地”。

2007年新的评审工作,我校又将有一项进入。

这样在全国111个项目中,我校将拥有3项完整的项目支持和另外1项的经费额度。

总经费将占全国经费投入的3%以上。

4.3 充分利用外国文教专家项目 近年来学校从国家外国专家局得到的文教专家资助力度增加。

2007年我校外专经费达576万元,
另外还将有“世界名师”经费的补
贴,总量接近或超过西安交大等京
外综合性大学。

这些经费为聘请国
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我校学术交流
提供了基本保障。

5、积极促进国际科技合作 2005年6月~2006年5月我校共申报各类国际合作项目16项,批准/执行6项;2005年6月~2006年5月我校共申报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1项,批准/执行9项。

申报及执行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欧盟项目、政府间双边科技合作项目、加拿大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与国外公司的合作项目等。

发展了与欧洲国家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

正式启动了第四期中德合作项目“华北平原
集约化作物生产体系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项目”;10项欧盟科技合作项目,2项DFG 项目,1项第三世界科学院基础科学研究项目。

31项政府间双边协议项目,包括6项中德农业科技合作项目、4项中法先进计划项目、9项中国-丹麦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中国-比利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中国-希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中国-波兰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
项澳大利亚国际农业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20042005200620072008年度外专经费,万元图4 我校外传经费年度递增迅速
图5 我校国际合作项目总结 0
5
10
15
20
25
申报数批准/执行数
项目类别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