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寒夜》中的矛盾性
《寒夜》全书解读
《寒夜》全书解读《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6年底,出版于1947年。
以下是对《寒夜》全书的解读:1.背景与主题:小说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2.人物塑造:汪文宣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为了家庭和生活而努力奋斗。
然而,在现实的压力下,他的性格逐渐变得懦弱和消极。
曾树生则是汪文宣的妻子,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但在家庭和现实的压力下,她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和牺牲。
汪母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她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和责任心,但也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观念和行为。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和真实。
3.艺术特色:小说在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他们复杂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环境氛围的生动刻画,营造了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
4.社会意义: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它揭示了抗战时期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小人物在社会底层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
同时,小说也呼吁人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权益和福祉。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面对现实时所做出的选择和牺牲。
《寒夜》的婆媳矛盾的人性和文化意义
以《寒夜》为例分析婆媳冲突的人性和文化意义。
人性意义:汪母和曾树生在一个家庭里是两种不同的身份,汪母是婆婆,树生是儿媳。
从人性上来说,在这个家庭其实是母爱和夫妻之爱的竞争。
汪母对于文宣是母亲的身份,从她的想法出发就是,她不愿意和另一个女人分享儿子的爱。
我辛辛苦苦拉扯大一个孩子,怎么能由外面一个什么都没做的女人可以直接抢走我的功劳,我花费一生精力培养出这么好的孩子,怎么能让别的女人直接夺走了心。
这是一种树生作为儿媳妇来到这个家庭之后,也是无论谁是媳妇,都会让汪母感受到了地位的威胁,产生巨大的失落感,甚至于孤独感和落寞感也随之而来——因为文宣爱这两个女人,正因为两个都爱,所以他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回报,对母亲的注意力,并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唯一。
树生作为妻子,则认为婆婆不应该再像老母鸡护小鸡仔一样,因为老母鸡护崽虽然是一种保护,但其实也是一种占有的表现。
而婆婆作为婆婆,在自己和文轩结婚以后,这种行为就应该到此为止,不应该再过多干涉她和文宣的生活,她应有比婆婆在她和文宣的家庭里更多的权利,她才是这个家的女主人。
而在两者分别的角色出发,所以才有了汪母不把儿媳看成是媳妇,而是敌人,她没有认识到两者虽然身为不同身份,却是都是对文宣的爱,在这点上其实两者是一个战线的性质。
因此她只对儿子万般的好,却无视儿子结婚以后的处境,忽略文宣和树生的夫妻矛盾是因为自己的问题,反而把原因归咎到树生身上,只一味得辱骂、控诉树生,以此想挽回儿子只专注于自己的心。
而树生作为妻子,她本身作为妻子的权利一再被剥夺,她本身独立自主的新生代女性身份却一直被打压,她对文宣的爱被指责得一文不值,让她必然的要反击,进而加剧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火,不断消磨着夫妻之间的爱意。
文化意义:汪母和树生虽然同处一个时代,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女人。
汪母是封建时代里传统女性的典型,树生是新潮流下造就的独立自由的新女人。
汪母受传统礼教的教导,她就认为女人该三从四德,在家相夫教子,所以她看不怪树生总爱出门,四处游荡,丢人现眼,也认为就算自己作为长辈管束树生也是天经地义,她对树生做的一切都是有正当的理由的,树生无论怎么样都不能反抗自己,驳责自己,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的大不敬。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寒夜》婆媳矛盾分析
无褒贬意味的真实婆媳形象 婆 媳关 系在 中 国家 庭关 系 中的重要 的一 层关 系 ,但 在 古典及 现代 文学 中却少 有描 写 ,很多 小说都 将婆媳 关系 有 意无 意地 避 开 ,包括 巴金 早期 的 《 激 流 三 部 曲》 , 在时 空 上避 免婆媳 接触 ,矛盾 无从 谈起 。而在 《 寒 夜》 中却设 置 为 同在 屋檐 下过 日常 生活 的场景 , 由此 为读 者塑 造 了富于
才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 《 寒夜》婆媳矛盾分析
陈晓静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摘 要:《 寒夜》小说在描写婆媳关系中运用 了大量篇幅,一改以往小说虚设婆媳关系或简化婆媳关系的作法,而
是从社会 文化 角度对 日常生活 中婆媳矛 盾进行 了深入 解剖 。 关键词 :寒 夜 ;婆媳关 系;文化 角度
《 寒 夜 》 是 巴金继 《 激 流三 部 曲》之 后又 一 部 以家 庭 生活为 题材 的优 秀长 篇力作 。其在 日常生活 中深层 次 的描 写 了复杂 、深 刻 的婆媳 矛盾 ,在社 会文 化的 角度上 看令 人 寻味 。
与 丈 夫感 情 淡化 时 ,便 选择 在 银行 里 当 “ 花瓶” ,与上 司 保 持 亲 密 关系 。 曾树 生 身 上 还是 有 些 传 统 文 化影 响的 影 子 。如她 为 了丈夫 ,能长 久 忍受婆 婆 的责难 ;对 丈夫极 度 失 望 ,却 难 以割舍 病重 的汪 文宣 ,后来 ,离 家后依 旧给 丈 夫 寄 钱养 病 。 同时 ,与 陈主任 的关 系一 直 未越 雷池 半 步 。 最 后她再 次寻 找丈夫 时 ,才发现 人去楼 空 。
了引发矛盾的原因;一是汪母的寡母心态引发了冲突。汪 母夫死 从子 ,倾其 一生 之爱寄 托在 儿子汪 文宣 身上 ,而儿 子长大娶妻生子,难以将全部感情报答母亲,妻子这一外 人的到来,成为夺取儿子之爱的最大 “ 敌人” ,由此引发 “ 有 你没 我 ”的 争夺 。但 母 爱永 远无 法取 代 妻爱 ,不 健康 的恋子 情结 只 能加速家 庭 瓦解 、 弓 f 发家庭 悲剧 的产 生 。作 品 由此也走 进 了中 国传 统寡母 的心 灵深 处 ,无 情地揭 露 了 她们 羞为 人知 的各种 隐秘 、伤 痛 ,对她们 的难 言 的生存状 态 有 了 更多 的关注 ,这 也 是 作 者 人道 主 义 思想 的深 刻表
《寒夜》中曾树生的矛盾人生
试论《寒夜》中曾树生的矛盾人生摘要《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国统区的善良无知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女主人公曾树生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她和丈夫、婆婆的关系是吃人社会小家庭的浓缩。
关键词矛盾??命运??欲望??传统一、矛盾命运矛盾的人生活在矛盾的世界里,矛盾的世界里滋养着矛盾的人。
人属于自然界,当然也属于矛盾的世界。
《寒夜》里的三个人物都是矛盾人生最典型的代表,而女主人公曾树生正是矛盾的焦点。
巴金说过曾树生本身是取自一位朋友的太太,后来还有了萧珊的影子。
可以说曾树生这个人物是许多相似人物的总和,她代表着当时一部分女性的矛盾人生。
《寒夜》中曾树生和汪文宣是大学教育系同学,毕业后结婚。
年轻时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理想的中学,开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
他们抱着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的宏大美好理想,这种希望和憧憬常常鼓舞着他们,当然也成了日后仅有的一点甜蜜谈资。
二、爱情与欲望的矛盾(一)理想爱情与现实生活曾树生是教育系毕业的大学生,却在银行充当“花瓶”的角色,难道她真的心甘情愿?然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她需要这份工作,为了使困苦的生活维持下去,为了帮助丈夫分担养家费用,为了让儿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让丈夫的母亲瞧得起自己,当然也为了自己对物质生活的渴求。
这些想法和欲望都属人之常情。
(二)美好回忆与现实婚姻《寒夜》里时常会出现一个场景—咖啡馆。
这既是故事里主人公小资情调的写照,更是曾树生和汪文宣两人美好爱情的回忆。
可现实婚姻带给他们的除了痛苦什么也没有。
曾树生是一个追求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的女人,她忘不了和汪文宣曾经的相爱和浪漫,但是这只能是在特定的场景作为美好的回味,而现实婚姻哪里可能只用回忆支撑?只是暂时的止痛剂而已。
(三)真爱与享受人生大川银行陈经理对曾树生爱慕已久,曾树生一方面面对大学时代的恋人,对如今体弱的丈夫有着爱恋与怜悯;一方面出于本能的需求和渴望,靠近陈经理。
论《寒夜》中纷繁交织的各类矛盾
《 寒 夜》 是 巴金 后期 作 品 的代 表 作 , 创 作 风 格 由早期 的热 烈转 向深 沉 , 创作 时 间是 1 9 4 4—
1 9 4 6年 。 当时 , 抗 日战 争 已 经进 入 到 最 艰 难 、
礼 教进行 无情 的揭 露 和控诉 。其 作 品塑造 的一
系列 鲜 明 的形 象也 说 明 了反 抗封 建家庭 才是 走
感受 , 刺激 读 者 , 控 制 人 们 的 情绪 , 推 动 了 故事
观念 , 对 于这 个 新 时代 儿 媳 特 别 不 满 意 。这 个
品的悲 剧性 。巴金 从 《 家》 《 春》 这类 早 期 作 品
中对小人 物的批判 , 逐 渐转 为 同情 , 到后 期作 品
《 憩 园》 《 寒夜 》 , 这 种感情 更 为 明显 。
小 家庭 在环境 、 家庭 、 自身性格 等各 种不 可 调和
向光 明的正 确道路 , 才 是追 求 自我价值 的开始 。
作 品的 主人 公 性格 也 偏 向理想 化 , 富有青 春 的
最疲 倦 的后期 阶段 , 物价飞涨 , 人 们 生 活 困难 , 国军敌 机 屡 屡轰 炸 重 庆 , 死 亡 的危 险无 时 无 刻 不在 威 胁 着 人 们 的 生 命 。在 这 样 一 个 大 环 境
行分析。
[ 关键词 ] 《
[ 中 图分 类 号 ] 1 2 0 7 . 4 2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6 . 1 2 . 0 2 0
部作品的题材并不是空前绝后的 , 却 能 给 几 代 的读 者 带 来 强 烈 的 心 灵 震 撼 , 甚 至达 到 了 心 灵 的 共 鸣 。这
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
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摘要《寒夜》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关于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
他借描写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的死亡,来控诉旧社会,控诉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这篇论文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进行论述:浅析悲剧原因:1、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冷酷、黑暗的社会造成的;2、婆媳矛盾也是造成汪文宣一家悲剧命运的因素;3、悲剧人物面对自己的悲剧命运没有进行抗争或没有进行正确的抗争造成的。
关键词:黑暗的社会婆媳矛盾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知识分子的出路控诉旧制度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一群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们《寒夜》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于一九四六年完成的优秀长篇小说。
它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重庆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及其家庭的悲剧,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小说里写了这样一个家庭:两个善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两个上海某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靠做校对和做“花瓶”勉强度日。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间的纠纷,汪文宣在家成了母亲和妻子争吵的受气包,最后他在贫病中让生命之血一滴一滴地流出去。
这便是国民党统治下善良的知识分子的悲剧。
在当时社会,他们都避免不了家破人亡的结局:汪文宣在绝望中咳血而死,汪母带着孙子不知去向,当曾树生重回故居时,已经是“死的死,走的走了”。
她徘徊在街头,“好象是突然落进了冰窖里似的,浑身发冷”,这确实是个寒夜!面对这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我们在悲痛、震撼之余,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人物的结局会如此的凄惨?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些善良的人们朝着死亡的深渊一步步地逼近呢?透过层层迷雾,揭开作者所描写的日常琐碎生活的表层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一、黑暗的社会是罪魁祸首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蒋介石反动统治下的那个冷酷、黑暗的社会。
正是这个无情的社会吞噬了主人公的理想,扭曲了主人公的性格彻底地毁灭了他们的生活。
使“他们每个人都迈着大步朝着一个不幸的结局走去”。
浅析巴金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以寒夜为例
浅析巴金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一一以《寒夜》为例【摘要】本文以巴金的小说《寒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矛盾体现,深入剖析其内在心理矛盾,多维度地审视文学创作中人物性格的矛盾性及形成动因。
为探窕其原因,本文试图从作者与作品两大因素分析,就作者而言,其跌宕坎坷的生平经历、接受的人道主义思想观念是矛盾性形象塑造的前提;就作品而言,从构建作品的主客观条件出发,黑暗的社会环境、矛盾丛生的家庭、冷漠的人际环境、痛苦不堪的疾病等错综复杂的客观因素与人物在故事情节中显现出来的性格缺陷等主观因素,共同构建形成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矛盾性色彩。
通过揭露复杂现实下人物的性格缺陷,从而开掘人性深度,达到社会批判、促进思想解放的目的。
【关键词】《寒夜》;人物性格;矛盾性;性格缺陷;巴金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他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颇为丰富。
在小说创作中,巴金善于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他往往以独特的眼光直击人物内心,注重人物内心的情绪变化,挖掘人物内心潜在的本性,因而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情感复杂、性格多重、言行举止都渗透着矛盾的思想观念,这便使得巴金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矛盾性成为其创作的一个较为突出的审美特征。
为了多维度地审视这一审美特征及其形成动因,本次课题以小说《寒夜》为例,从作家与作品两大因素的主客观条件出发,通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矛盾体现,深入剖析人物内在的心理矛盾,探究巴金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矛盾性。
如今文学届对于巴金的研究颇为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巴金创作前后期思想的转变及其根源的研究;二是对于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剖析研究,尤以《家》为突出;三是通过与其他作家的小说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出其作品背后蕴含的深意。
小说《寒夜》作为巴金创作后期的代表作品,着重刻画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其塑造的人物具有多重性格特征。
本文特以《寒夜》中普通的小知识分子家庭的主要矛盾展开,通过这一家人矛盾冲突的形象塑造,探究隐藏在其身上的人性缺陷,深入开掘人性深度、关注人本身的自由发展,达到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引发人生思考、促进思想解放的目的。
《寒夜》点评
《寒夜》点评《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
这部作品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深刻揭示了抗战时期小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黑暗面。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寒夜》展现了巴金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洞察力。
他通过对小家庭内部矛盾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立体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同时,巴金还运用了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手法,使得小说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这些文学手法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巴金作为作家的文学造诣,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寒夜》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它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贫困、疾病、家庭矛盾等。
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存在于抗战时期的重庆,也普遍存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
因此,《寒夜》不仅是对抗战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整个中国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
这种揭示和批判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此外,《寒夜》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逻辑,他们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懦弱的一面。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而引人入胜。
同时,《寒夜》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对于自由、爱情、家庭、社会等问题的探讨和反思。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它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值得文学爱好者阅读和欣赏,也值得每一个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问题的读者去深入阅读和思考。
浅析巴金《寒夜》
浅析巴金《寒夜》摘要:《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
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个主角汪文宣、树生、汪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碰撞与摩擦,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悲剧中小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创作背景、汪文宣、曾树生、汪母创作背景《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即1944年冬天, 1946年12月31日,即抗战胜利的后一年完稿,以抗战胜利这个中华民族生存史上的伟大事件作为参照系。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人物形象《寒夜》中三位主人公性格鲜明又复杂,作者生动刻画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离去”与“归来”——论《寒夜》中曾树生形象的矛盾性
“离去”与“归来”———论《寒夜》中曾树生形象的矛盾性彭茹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寒夜》通过塑造新女性曾树生的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通过描写抗战期间一个小公务员家庭破裂的辛酸故事,再现了那个时代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以及他们毫无希望、毫无光明和温暖的“寒夜”般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离去;归来;矛盾性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26(2019)04-0040-04巴金的小说《寒夜》中充满了矛盾:知识分子美好理想与凄惨现实之间的矛盾、夫妻矛盾、婆媳矛盾、人物的生存与其所处环境的矛盾……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压抑与痛苦。
本文着重分析“新女性”曾树生在漆黑、冰冷的“寒夜”中由顺从环境、压抑自己到“救出自己”这一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新女性的痛苦挣扎及其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控诉。
一、爱与倦的矛盾曾树生对汪文宣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
她因与汪文宣有共同理想而与之结合,这表明她对汪文宣有着真挚而热烈的爱。
然而冰冷单调的家庭生活、婆婆的刻薄、丈夫的胆小怯懦、儿子的冷漠让她失望。
她恨汪文宣的懦弱,不肯为她主持公道,让她一再受委屈。
同时,在爱与恨中,还交织着曾树生对汪文宣的怜悯:怜悯他的病,怜悯他进退两难的处境。
汪文宣是现代文学史上最痛苦的灵魂,他被母亲和妻子的爱所包围,这令人窒息的爱使他陷入极大的痛苦,他永远生活在爱的煎熬之中。
家庭的矛盾、社会的挤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将这个矛盾的、懦弱的灵魂撕裂。
首先,他是个有理想有抱负还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的青年。
他对母亲言听计从,对妻子细心关怀,对朋友更是诚恳真心。
他心情沮丧之时,碰到故友柏青。
闻听柏青的遭遇,他立刻忘掉自己,对故友的遭遇感同身受,与之一同伤心难过;他极有正义感,对黑暗的现实不满,痛恨官僚腐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兢兢业业地工作,绝不靠谄媚上司求得立足之地;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希望靠教育救国,即使身陷囹圄之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他热爱祖国,笑迎抗战胜利。
从《寒夜》看“裂变”家庭的主要矛盾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J ournal of C hong qi ng U ni ver s i t y of Sci ence and Technol ogy(Soci al Sci ences E di t i on)N o.32013从《寒夜》看“裂变’’家庭的主要矛盾彭弥摘要:从传统封建大家庭到现代核心小家庭的变迁中,中国的家庭模式发生了裂变。
巴金小说《寒夜》所描写的婆媳关系失和、夫妻关系失衡以及亲子关系淡漠等现象,具有普遍性意义。
家长制地位衰落、封建伦理道德式微及男女经济地位反转.造成家庭“天平”倾斜。
是引发家庭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寒夜》;家庭模式;家庭矛盾;封建伦理;经济地位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3)03一0110—03作者简介:彭弥(1989一),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2-11—15一、从传统大家庭到现代小家庭的“裂变"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
我国的家庭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雏形可追溯到夏朝,成熟于战国时期。
传统型社会中依靠农耕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而个体小农经济本身具有的脆弱性,使个体小农只有通过群体的组合,在群体力量的显示中得以实现自己.因而人们在自身的生存中深感群体的重要,也特别注重群体关系[1]。
这样一来,家庭既是一个生活单位。
更是一个生产单位。
“大家庭”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其存在便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男子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男性家长是这个组织结构中的领导者和财产支配者,享有绝对的权威,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女性,则处于完全受支配和服从的地位。
这样就逐步形成了“封建家长制”的家庭结构模式。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实施,农民和土地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一家一户和封建庄园经济的结构模式解体,人们纷纷从家庭“出走”,涌向社会就业,家庭的生产职能消失,大家庭失去了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和必要性.逐渐裂变为小家庭结构模式。
【成品】《寒夜》婆媳关系分析
【成品】《寒夜》婆媳关系分析第一篇:【成品】《寒夜》婆媳关系分析从古代起,以婆媳矛盾导致夫妻分离、家庭变化为基本内容的故事成为现代文学常见的创作题材。
巴金的《寒夜》这部小说,汪母与曾树生的婆媳矛盾就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一条线索,而且婆媳二人关系始终处在紧张的、对立的、水火不容的地位。
下面我来简单分析一下巴金的《寒夜》中汪母与曾树生的婆媳关系。
汪文宣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可被无情的战火给毁了,随之而来的便是贫困的生活和疾病的折磨。
妻子曾树生年轻漂亮、充满活力,但残酷的现实生活又逼得她不得不靠自己的姿色在一个资本家银行里当“花瓶”,赚钱来维持生活。
文宣深爱着妻子,妻子也深爱着他。
但是,自从母亲被接回来后,母亲看不惯儿媳的所作所为,总以为她始终要抛弃这个贫困的家庭远走高飞,而儿子会因此上当受骗,于是常常对儿媳眉眼冷对,给以无端的指责。
从此,婆媳二人经常处于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状态,整个家庭内部笼罩着一层弥漫的硝烟。
这种水火不容的婆媳关系又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母代父权,家长权利至上。
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就是父权家长制,父亲就是家庭的最高权威,是家庭的中心和主人。
而在《寒夜》中,传统家庭最高权威的父亲却缺席了。
由中国传统伦理长幼、尊卑观和孝梯观的规定,代权者通常是家庭中的女性年长者即婆婆(母亲)。
由此可以看出,在男权社会里,婆婆的权力并不来自自身,她不过是男权文化的负载者,在无意识中成为男权社会压迫妇女的帮凶。
二、“子”的屏弱与无能。
汪文宣是一个性格异常变态的人,他软弱怕事,以至到了有话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地步。
每当婆媳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实行“苦肉计”,自己虐待自己,并想用这种做法来获得母亲和妻子双方的同情。
对待妻子,他也是十二万分地委曲求全,以至当他终十发现妻子在跟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散步时,他却“不敢迎着他们走去”犹豫了半天,“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这确实是软弱无能到了极点。
寒夜婆媳冲突的创作意义
寒夜婆媳冲突的创作意义在寒冷的夜晚,婆媳之间的冲突常常成了家庭聚会中的“重头戏”。
这时候,家里的气氛就像是冬天的北风,冷得刺骨。
想象一下,厨房里,媳妇正在忙着准备晚餐,结果婆婆偏偏喜欢插手,时不时冒出几句:“你这菜切得太大了!”或者“加点盐不行吗?”这简直就是在给媳妇添堵啊。
媳妇一听,心里那个气啊,觉得婆婆总是那么爱指手画脚,真是火上加油。
她一边心里翻腾,一边面带微笑,真是苦中作乐。
这时,整个家庭的气氛就变得微妙起来。
家里的人都能感受到这股紧张的气息。
男人们就像是看球赛的观众,瞪大眼睛,生怕错过这场“精彩对决”。
他们其实心里想的是:“这回又要怎么收场呢?”媳妇开始小声嘀咕,婆婆也不甘示弱,心里想着:“我可是她的长辈,怎么能不管呢?”双方都是捏着拳头,准备随时“开战”。
说到这里,冲突的背后其实是家庭中代际之间的碰撞。
年轻人和老一辈在生活观念上常常大相径庭。
媳妇可能觉得,婆婆的做法显得有些老套,跟不上时代。
而婆婆呢,也觉得媳妇太年轻,缺乏经验。
真是碰撞得火花四溅。
就像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能不能合奏出和谐的旋律,关键在于彼此的理解与包容。
不过,冲突未必全是坏事。
它有时候就像是人生的调味剂,让这个冬天不那么单调。
经过一次次的争执,媳妇逐渐明白,婆婆也不是故意为难她。
婆婆的那些话,其实是她对生活经验的分享,只不过方式有点不太妥当。
换个角度想,婆婆也是在关心媳妇,想要把她培养得更好。
而这种理解的过程,往往需要时间。
总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能水到渠成。
媳妇开始尝试主动与婆婆交流,慢慢地,婆婆的态度也变得柔和。
她开始尊重媳妇的意见,做事情时尽量不干预。
这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像是两个人在舞台上跳舞,彼此都需要配合,才能翩翩起舞。
有时候矛盾还是会有的。
过年过节,聚餐时总会因为一些小事起争执,比如谁来洗碗,谁负责打扫。
这个时候,家里其他人就得发挥作用了,像和事佬一样,调解一下。
搞笑的是,往往家里最小的孩子可能会出来说:“奶奶,妈妈,你们别吵了,我要看动画片!”这时候,笑声瞬间打破了僵局,气氛又回暖了。
“离去”与“归来”——论《寒夜》中曾树生形象的矛盾性
“离去”与“归来”——论《寒夜》中曾树生形象的矛盾性巴金的小说《寒夜》中充满了矛盾:知识分子美好理想与凄惨现实之间的矛盾、夫妻矛盾、婆媳矛盾、人物的生存与其所处环境的矛盾……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压抑与痛苦。
本文着重分析“新女性”曾树生在漆黑、冰冷的“寒夜”中由顺从环境、压抑自己到“救出自己”这一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新女性的痛苦挣扎及其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控诉。
一、爱与倦的矛盾曾树生对汪文宣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
她因与汪文宣有共同理想而与之结合,这表明她对汪文宣有着真挚而热烈的爱。
然而冰冷单调的家庭生活、婆婆的刻薄、丈夫的胆小怯懦、儿子的冷漠让她失望。
她恨汪文宣的懦弱,不肯为她主持公道,让她一再受委屈。
同时,在爱与恨中,还交织着曾树生对汪文宣的怜悯:怜悯他的病,怜悯他进退两难的处境。
汪文宣是现代文学史上最痛苦的灵魂,他被母亲和妻子的爱所包围,这令人窒息的爱使他陷入极大的痛苦,他永远生活在爱的煎熬之中。
家庭的矛盾、社会的挤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将这个矛盾的、懦弱的灵魂撕裂。
首先,他是个有理想有抱负还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的青年。
他对母亲言听计从,对妻子细心关怀,对朋友更是诚恳真心。
他心情沮丧之时,碰到故友柏青。
闻听柏青的遭遇,他立刻忘掉自己,对故友的遭遇感同身受,与之一同伤心难过;他极有正义感,对黑暗的现实不满,痛恨官僚腐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兢兢业业地工作,绝不靠谄媚上司求得立足之地;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希望靠教育救国,即使身陷囹圄之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他热爱祖国,笑迎抗战胜利。
正是这些美好的品质使得曾树生不忍弃之而去,留在这个家境并不宽裕的知识分子身边,一待就是14年。
然而,汪文宣又有着极端的自虐和懦弱性格:他在外畏惧经理,害怕同事,连别人无意的一声咳嗽,他都要怀疑是对自己的不满,别人无意的一句话,也会成为他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阴霾。
他在家害怕妻子,认为自己没有用,配不上妻子。
《寒夜》人物形象冲突
《寒夜》中人物形象的矛盾和冲突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概念,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出作者的文学功底以及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读者而言,人物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
人物形象的生动性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吸引力,同时,于写作而言,人物形象的描写也可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曾经说过矛盾和冲突是作家写作的动因,可知矛盾和冲突在作品中的分量。
矛盾和冲突在作品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其很明显的丰富了小说人物形象的情感及特点,是小说的情节更富有意趣,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
人物形象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个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和各个人物形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巴金先生的作品中的矛盾和冲突在《寒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小说中个人形象的冲突个人形象在小说中现得尤为重要,从个人形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主旨。
个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体现在个人的心理诉求和人性特点的矛盾以及个人不同的心理诉求的矛盾1、个人心理诉求和人性特点之间的矛盾在于由于个人的人性弱点等原因使自己的某些愿望无法实现而引发的主人公的一部分行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寒夜》中的男主人公汪文宣一直生活在压抑之中。
在公司,有上司和同事的歧视和压制;在家中,又夹在母亲和妻子之间而无所适从。
各种外界的压力使其从内心生出一种反叛情绪,然而内心的软弱有使其不敢反抗,只有把一切留在心里,内心极其痛苦。
主人公反叛情绪和他对自己的压抑的矛盾更体现出了汪文宣的性格弱点,使其形象栩栩如生。
其既使小说的情节更有吸引力,同时又有利于读者深刻的了解主人公的形象特征,而且又表达出了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以及无可奈何2、个人的不同心理诉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指主人公内心的双重或多重要求,反映出主人公的愿望。
不同的心理诉求反映出主人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同时,不同的心理诉求之间主人公所作的不同选择以及选择的过程都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对于主人公的刻画有独特的作用。
读书心得——《寒夜》中婆媳关系不和谐原因探析
读书心得——《寒夜》中婆媳关系不和谐原因探析婆媳关系在家庭中既不同于夫妻之间的姻缘关系,又不同于母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它是家庭中比较复杂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又在家庭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的婆媳关系从古至今作为家庭结构中难以调和、微妙复杂的情感,也是社会历史中最广泛最普遍的矛盾之一,从上层贵族世家到底层的平民百姓这种矛盾无处不在,所以一直也颇受研究者的青睐,无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更是不胜枚举。
相反,《寒夜》中关于汪母和曾树生之间的婆媳不和谐关系,基本上都倾向于从心理、精神、文化、社会、性格等多重视角进行深层次解读,在经济、身体、生活环境等客观方面的探究性话语极少,而这些也恰恰是构成此现象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造成的婆媳关系不和谐经济问题历来是任何家庭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传统封建社会家庭,随着男女婚姻关系的建立,婆媳共同生活在一屋檐下的生活也由此开始,并且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单从婆媳关系分析,如果双方都有共同的归属,就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双方也自然都希望家庭兴旺发达。
这是婆媳利益一致、乐观的一面。
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问题而导致婆媳关系的不可调和。
比如家庭经济的管理权、经济收入的不平衡。
从经济学的视角品读《寒夜》,可见汪母和曾树生之间婆媳关系的不和谐与根本的经济问题也息息相关。
(一)婆媳经济管理权之间的颠覆《寒夜》描写的家庭是一个旧社会小家庭,在当时这样典型的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下,男人理应是家庭经济的主宰者,然而这个家由于汪文宣父亲的过早去世导致公公角色的缺失,因此家里的经济的支配权就一直由汪母掌管。
在汪文宣长大和曾树生同居生活之后,按照旧社会的伦理观念作为婆婆的汪母经济管理大权理应荣升一级,但是事实却截然相反。
汪母年轻时候虽然是“昆明才女”,算得上是有文化的女性,不过她所接受的大部分教育和知识也不过是旧时私塾学校的女德之类,所以她只能安分守己地扮演着一个家庭妇女的角色,洗衣、做饭、操持一切的家务活,偶尔给人家洗洗衣服补贴家用,基本没有过多的经济来源。
寒夜的主要内容概述
寒夜概述《寒夜》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冬天的夜晚发生的故事。
小说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残酷,以及个体在困境中挣扎求生的艰辛。
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内容梗概第一章:孤寂冷漠的城市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而孤独的冬夜。
城市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几个行色匆匆的影子匆忙穿过。
这个城市被描绘成冷漠而荒凉,没有温暖和希望。
第二章:流浪汉与妓女在这个寒冷孤独的夜晚,流浪汉阿Q和妓女小玉相遇了。
阿Q是一个失去家庭、无依无靠、深受社会歧视和压迫的底层人物;小玉则是一个被迫从事卖淫活动的女性。
他们在这个冷漠的城市里寻找一丝温暖和人性的关怀。
第三章:冷漠与矛盾阿Q和小玉在一家小饭馆里相遇,两人开始聊天。
他们谈论着生活的艰辛、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阿Q抱怨着自己被社会边缘化,而小玉则表达了对生活无奈的心情。
第四章:命运和绝望故事转到一个废弃的仓库,阿Q和小玉在这里度过了寒冷的夜晚。
他们互相倾诉着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阿Q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而小玉则希望能摆脱卖淫这个悲惨命运。
第五章:黎明与离别随着黎明的到来,阿Q和小玉结束了他们短暂而痛苦的相处时光。
两人在黎明中相互道别,各自回归现实中残酷而无情的世界。
他们都知道,这个寒夜只是他们生命中无数个寒冷夜晚的缩影,他们的命运仍然没有改变。
主题与思想《寒夜》通过对底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
小说中的阿Q和小玉都是被边缘化的人物,他们在这个冷漠无情的城市里孤独地挣扎着。
作者通过揭示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和人性扭曲,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弱者命运的关怀。
小说还探讨了个体在困境中求生存活、追求尊严和温暖的艰辛。
阿Q和小玉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关怀,但他们最终只能面对现实中残酷而无情的命运。
作者通过这种写实主义手法,揭示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与无奈。
语言风格与艺术特点《寒夜》以简洁明快、贴近生活为特点。
寒夜 总结
寒夜总结导言寒夜是一部由张寒执导的电影,于2020年上映。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寒冷夜晚的故事,描绘了人物在寒夜中面临的挑战和感受。
本文将对电影《寒夜》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角色塑造、剧情发展和主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角色塑造在《寒夜》中,角色塑造是整部电影的核心。
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内在。
主要角色包括:张明(男主角),李娜(女主角)和王斌(反派角色)。
张明是一个正直善良的警察,为人正直,且有强烈的正义感。
他在寒夜中面临了各种挑战,包括个人生命的选择和道德困境。
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
李娜则是一个柔弱但坚强的女性角色。
她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但她并不是被动的。
她在寒夜中展现了超越自己的勇气和力量,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恐惧。
王斌是一个邪恶的反派角色,他是一个心机深重的人。
他的行为充满了欺骗和背叛,是整个故事的推动力。
他的存在使得故事充满紧张和悬疑。
通过对主要角色的塑造,电影《寒夜》成功地刻画了每个角色的个性和内心世界,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动机和感受。
剧情发展电影《寒夜》的剧情发展紧凑而扣人心弦。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夜中,打造了紧张的氛围。
剧情围绕着一个谋杀案展开,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地展开扭曲的追逐和人性的考验。
故事一开始,张明收到了一个陌生人的求助电话。
这个电话的意外性给故事注入了一股神秘的力量。
随着调查的深入,张明逐渐揭开了一个庞大的犯罪网络。
他的生活也因此受到威胁。
在对凶手的追逐过程中,张明遇到了李娜,一个昔日的牺牲者。
他们一起合作,共同面对困境。
剧情逐渐紧张起来,角色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明朗。
最后,张明通过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击败了王斌,还给了李娜一个公正的对待。
整个剧情的发展紧凑而扣人心弦,观众不禁被故事的节奏所吸引,一直到故事的高潮。
主题电影《寒夜》深入探讨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
主要的主题有:正义与邪恶、勇气与拯救、以及复仇与宽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寒夜》中的矛盾性作者:袁元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本文试从人物形象的矛盾性入手分析巴金后期小说《寒夜》的文学内涵,以启蒙视角阐释其矛盾形成的社会根源——既是国统区大背景下的社会矛盾,又是知识分子本身身份变化的立场矛盾。
并以五四时期为参照就启蒙到抗战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态上的转变做一阶段性的总结。
关键词:《寒夜》;矛盾性;启蒙视角;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寒夜》作为巴金先生后期小说中的成熟之作,其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它织出了一张无所不包的繁密的矛盾之网。
这张网由社会至家庭再到个人内心层层渗透,压得读者喘不过气。
我们要很好地分析《寒夜》的文学内涵,就得紧紧抓住“矛盾性”这一突破口。
为了说明这一矛盾的复杂性,我们可以拿巴金先生前后期的创作——《家》与《寒夜》作比较。
众所周知,《家》中以高老太爷为首的长辈与“觉”字小辈间的矛盾也是非常尖锐的,但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却经常在听了觉慧叛逆的言论后感到酣畅痛快,并对长辈的假仁假义深恶痛绝,而不像读完《寒夜》后那么压抑心寒。
因此,我想《家》的矛盾理论上是有解决的可能性的。
其可能性就在于将长辈和晚辈隔离,让长辈无法对晚辈施加影响,而晚辈逃离封建专制的大家庭获得新生。
而《寒夜》中的矛盾恕我至今未能想出三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这恰好体现了巴金先生在后期创作中所达到的高度,他把塑造《家》中“觉新”形象思想矛盾性的技巧运用于《寒夜》的三个主要人物(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中,并且直到结尾都没有像“觉新”那样统一了自己的立场和行为。
这种塑造体现了人物的人情味也恰恰是作品想表达的最残酷的一面,非高超的技巧不能办到。
巴金先生在创作的时候把他的旧友身上的要素拼凑成了《寒夜》的主要人物形象,反映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生存境况并控诉旧社会制度的罪恶,意在描写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之间的典型矛盾。
那么我们就要分析当时是怎样的大环境下生存着的怎样的人物,他们是怎样产生这些看似必然的矛盾的,而这些矛盾的根源何在,谁应该为矛盾负责,在社会矛盾的推波助澜下产生了怎样的人物内心的矛盾,而一系列矛盾所造成的结果又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怎样的生存矛盾。
总之,如果我们要对《寒夜》做出更丰富的阐释,就得意识到这部作品矛盾性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对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之间的典型矛盾的描绘,还将矛头指向了对启蒙思潮退去后男女两性知识分子面临的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的反思。
若将抗战与五四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相对照,我们便可发现两者生活上的落差与矛盾以及思想上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就启蒙到抗战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态上的转变做一阶段性的阐释与总结。
1 人物形象的典型矛盾解读(一)无助的弱者——汪文宣汪文宣是《家》中“觉新”形象的延续,与觉新只承受精神上的压力不同的是,他还要承受生活的困顿所带来的压抑。
作为“顶点”的他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从社会境遇来说,他要忍受官商阶层对他的剥削以及生活条件的穷困——那些老板上司“连文章的做不通,我却怕他们”,“家里凌乱狭小常停电,甚至还有老鼠咬床板的声音”,汪母不得不出去给人当老妈子补贴家用;从家庭关系来说,他的妻子常出走晚归,母亲对妻子的成见极深以至两人一见面就有吵不完的话,他在家中总是忙于两头劝架感受不到一丝真正的关心和温暖,从而发出“我有怎样一个家!”的悲叹;从内心情感来说,他无时不刻不在感受到单调繁琐的工作对他“想同树生合办教育”的理想的束缚,于是他一面自我暗示“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一面呐喊“无处不是苦恼”。
终于,他积劳积郁成疾,得了肺病,“成天地咳嗽,偶尔还有血痰”,公司以此为由辞退了他,这宣告着汪文宣从身体到精神都不可能再给这个寒冷的家以支持,反而成了拖累。
在汪文宣病倒了之后,是曾树生和汪母对他的爱令三者不至于分离,却又是爱令三者都更加痛苦。
这是一份难以评价的爱,它给予最后一线生活希望的同时又毫不留情地带给这个家黑暗、冷清与寂寞。
它试图消解三人之间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汪文宣内心的矛盾。
曾经的他白天在压抑的工作中消磨,晚上又得忍受妻母间时而激烈的争吵,时而压抑的冷战以及苍老的母亲时而像老妈子一般做活的场景,时而为家中账单发愁的叹息。
如今竟然连自己最后一点工作能力也被剥夺,完全要母亲和妻子来侍候本该让她们过上好日子的自己。
他觉得冷,觉得暗,想到曾经的梦,想到如今的现实,却只能在醉时控诉,醒时忍耐。
他在酒馆见证了老同学柏青从落魄到萎靡到死去的过程,终于想到了死。
这就是像他这般“无用书生”的宿命么?在困顿的生活中忍受梦与现实的差距。
汪文宣陷入了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矛盾中去。
他的理智告诉自己“应该放树生去寻找更好的归宿”,但真正得知树生要同陈主任去兰州时又是那么地渴望得到树生的温暖,以至于竟天真地想让她给母亲写一封道歉长信并回来,最后换来的是树生的“分手”长信。
汪文宣矛盾的根源在于男性知识分子民间岗位的确立致使其不得不面对资本主义及官僚主义的压迫,而他们本身对于自由与理想又是极其敏感与渴望的,一旦生活剥夺了他们理想的可能,剥削限制了他们行动的自由,他们就会像被扼住命门般感到压抑沉郁,而此时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又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自己的无能,加重了自己因负不起家庭的责任而造成了精神负担,试图以拼命工作来弥补又恰恰是恶性循环。
这不是汪文宣的特殊境遇,而是抗战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矛盾。
(二)新式的女性——曾树生曾树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形象,但是我想很少有人会对她的出走深恶痛绝,取而代之的该是更多的同情,这就是巴金先生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虽然她最后背离了传统的伦理观念转而追寻自己的幸福生活,但因为这种对伦理和人欲抉择的矛盾心理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寒冷压抑的家的深层刻画,与树生鲜活的生命力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觉得她的逃离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曾树生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即在于她代表了个性解放后的新式女性的生活观念:主动寻求多彩的生活以及自由快乐的人生:与男同事亲密地喝咖啡,晚上跳舞归来后激动的神情,感受到家里的沉闷压抑而主动寻求改变在外寻找快乐。
我们把树生与《伤逝》中的子君做对比,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启蒙与抗战时期两代人个性解放程度的差异。
彻底的开放并不意味着抛开一切家庭的责任,虽然树生坐在没有生气的家里常想着“难道我就这样枯死么?”,但当汪文宣病倒之后,两人间深厚的爱还是体现了出来,毕竟曾经他们有着美好的回忆与共同的理想,树生不再每天早出晚归而是守在丈夫的床边嘘寒问暖,一开始并不为陈主任调职兰州的提议所动。
但是这种对病人的爱爆发是不长久的也是表面的,更深层次的是在巩固她逃离的的意识。
树生看着窗外,叹道“他们都忙啊,我们很闲”,表达着他对单调生活的厌倦。
她觉得这个家冷清、黑暗、寂寞,一直在逃离还是固守的边缘挣扎。
后来,是汪母的逼迫令她赌气离开。
汪母异化心理带来的过激言论与她内心的痒处一触即合,终于对汪文宣坦白“要不是你妈,要不是大家的生活,我心里也很苦啊,我一个女人,我……”深刻地表达出了“新式女性”渴望自由与享受,不愿与寒冷的家一同灭亡的心声。
更令人动容的是临别时分,曾树生不顾汪文宣的肺结核传染的危险,与他深情一吻,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干枯与丰满的灵魂之间的沟通,这一切让我们无法完全地批判与同情曾树生的形象。
她的“新式女性”的立场与对汪文宣爱的行为使传统伦理与个性解放的矛盾富有张力。
(三)传统的慈母——汪母汪母的形象是三个主要人物中相对单一的,她的自我意识已经弱化:她是一个受过传统教育失去老伴的女性,这决定了她一方面受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观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她将自己不幸的生活都归结为命运,已不打算改变自己的境遇,而是把一切她能给的关怀倾注到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儿子汪文宣和孙子小宣身上。
因此,从个人意愿来说,她的形象并不复杂,只是把自己的出于亲情的爱尽可能多地给予亲人。
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爱在施与的过程中就体现出了矛盾性:曾树生的生活习惯与自己的观念不合也造成自己儿子内心的痛苦,更何况她其实与自己家本没有亲缘关系,于是排他性就体现出来了——汪母感叹“我没有见过这样的女人”,关于树生对文宣的爱视而不见,反而在文宣病倒时树生对丈夫的关切称作“打扰他休息”,当树生想辩解时,汪母就反诘她“从来就不关心文宣,只顾自己在外面交男朋友,你这个连家也不要,打算跟男朋友私奔的女人,还有脸对我讲话”。
但是汪文宣又能够理解树生的生活习惯并且两人感情很深,既然汪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她看到文宣不愿树生受委屈,而自己的话又无形中加重了儿子的痛苦,她就尽量用沉默代替斥责——曾树生一回家,汪母就走进自己房间或静坐一旁不插话。
可不说话并不代表消除了婆媳间的矛盾,沉默往往是酝酿矛盾使其激化的最佳土壤。
总之,汪母是一个传统的慈母形象,爱自己的家人是她唯一的出发点,可她的爱归根结底是一厢情愿的,因为她并不了解儿子真实的想法,而汪文宣自己心里也在迁就母亲还是妻子两方面挣扎,或者说她了解儿子离不开树生的心结,但跨不过自己心中传统妇道的坎。
于是当这种爱表现出来时,往往适得其反加重了儿子内心的负担,从而导致自己内心的矛盾,立场和行为的分离。
综上,这部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两两之间都存在尖锐的矛盾,但由于亲情和爱情的维系,完整的家直到最后文宣的病死才被破坏,但是完整的表面下酝酿着日益尖锐的矛盾,不仅是三人由于观念造成的矛盾,而且还有由爱妥协而滋生的每个人心中的矛盾。
这些矛盾都没有真正地爆发,却在无声中消磨着每个人的生命和意志,最后家就如同文宣一般无声地死了。
2 试探寒夜矛盾的根源柏青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文学硕士却在酒馆里借酒浇愁,汪文宣第一次在酒馆里见到他,他的妻难产而死可他无力挽回,并且为了生活卖光了自己的所有著作,悲叹道“我得生活啊!著作不是我们的事”,“我觉得醉了还比醒着好些”,“,死,我不怕,醉死也好,我完了,我什么都完了”。
第二次再见到他,他的“相貌全变了,声音也哑了,两颊陷进那么深,眼里也布满血丝”,“他没有了住的地方,什么都没有了”,并且悲愤地控诉道“势力,势力,没有一个人不势力”,最后他回家时跑向马路被大卡车碾死。
这就是国统区里知识分子的宿命,生活如水蛭一点点吸尽他们光辉的理想,坚强的意志甚至健康的身体,或曝尸街头或病死床上,似乎唯一的区别就是死法不同。
柏青的遭遇一定程度上也暗示着汪文宣的未来乃至当时一切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与善良灵魂的灭亡对应的是病态生命的诞生,汪文宣的儿子小宣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成长,才十三四岁,就变得不爱讲话,不爱笑,丧失了本该与他的年纪对应的天真和快乐,成了老成的书呆子。
正如小说中提到“简直和他的爸爸一模一样”。
这是真正令人感到痛心的,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筛子,筛去了一切好的因素,把恶的渣滓留在世上,并在其的熏陶下,老一辈的病态灵魂在新一代中传承着,谁来救救孩子,救救中国?寒气进一步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