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学角度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班级
从社会学角度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究其根源在于大学生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就业难”伪现象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毕业生社会化;“就业难”伪现象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的一股优秀的人力资源,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有着非凡的意义。在这个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吃上“皇粮”的今天,毕业包分配已不复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却一再的成为社会、学校、毕业生、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难道社会劳动力市场已趋于饱和?难道大学毕业生就业没有了市场竞争力了吗?难道大学毕业生真的是供大于求吗?以下让我从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做一个简要论述。
一、大环境下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当前的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势必会给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就业环境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当然也就从而间接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第一、逐步形成的“风险社会”,所谓的“风险社会”是指在社会中存在一些或者很大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特征在市场经济国家体现的更加明显。在今天这个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经济体制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包分配现象已不复存在,从而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不确定因素,中国必定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社会必将处于高度的不确定中。
第二、近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直接造成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供需平衡是这一市场的基本规则,供需一旦失衡,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第三、在当今的社会中,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一方面,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势必会造成数量与质量的失衡发展,教育资源紧张化,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当代的大学教育与现实社会存在脱节,紧密性缺乏,造成大学毕业生并非用人单位所需要人力资源。再者,文凭的贬值,如今的用人单位在用人上更注重的雇佣者的实际工作能力,而非是雇佣者的理论文化程度,所以也造
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总的来说还是当代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缺乏。
第四、当代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特征是:(1)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由结构的各个要素组成,它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2)社会资本只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为提供便利,具有不可转让性。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极度缺乏,提别是大部分的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来说就更加缺乏了。
二、内部因素的影响:社会化水平不高
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它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个体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成为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一些学生的观念仍停留在“天之骄子”时代,仍以社会精英自居,重实惠、求时尚,只想“梦想中的地方去工作”,妄想一毕业就能走上管理和领导岗位。
二是社会角色素质培养不够。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大多数人基本停留在“学生角色”的状态中,“职业角色”的启发和教育少而又少,难以实现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其次是大学生的社会流动意识不强。在转型社会中,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的流动性更大。由于职业和岗位的变动愈加频繁,大学生“铁饭碗”现象将不复存在。然而,相当多的大学生还一心想捧“铁饭碗”,以工作区域来确定就业单位,不屑基层锻炼,盲目追求“高层、高位”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淡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期望较高,没有具体的、正确的、准确的定位。当代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上拥有误区:他们要求工作必须与所学专业吻合。要到待遇好的单位、机关、大公司。选择基层工作的意识不够。
三、外部因素: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标签”效应与“暗箱”操作。选人用人的时候,应为“标签”效应,将不少的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比如注重应聘者是否是党员、是否得过奖学金、是否是学生干部、是否拥有四级、六级证书等等。至于“暗箱”操作,那更是人才流通市场中的一个“毒瘤”,它导致了不公平的竞争。有些用人单位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没有从自身的需求和发展招聘所需的人才,用人上也不量才以用,很多都是通过内定的形式来招聘人员,走走假象,走走过场。
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之风,要招就招高学历,“虚荣心”在作怪,相当多的用人单位特别看重工作经验,希望招来即用,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这对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的大学毕业生来说,选择的自由完全交给了用人单位一方。部分用人单位过分看重
学生的外在形象,有的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身高、五官等外在条件提出过分要求。对外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内在水平和能力,这给一些形象一般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可以说,转变用人观念对用人单位而言,还仅仅是一句口号。
学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也是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个原因。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许多大学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结构化矛盾的影响。(1)专业的冷热程度差异,造成不同专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饱和与供不应求现象。(2)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3)由于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大学毕业生涌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边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劳动力。(4)名牌大学就业率高于地方普通院校就业率。
四、就业难的实质:被夸大的“伪问题”
首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只是一个客观的表面现象,是一个“伪”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和有能力吸收比现在多得多的毕业生。 200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为212万,而在全国劳动力适龄人口中,大学毕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仅为5%,在非农业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也仅占15%! 年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也仅为20%,刚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经济发展水平与我们接近的菲律宾和泰国就分别达到了发达国家正进入普及型阶段,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0%以上,美国则达到了70%。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中国人力资本的投资远远不够,甚至低于同等发展中国家水平。
综上可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大学生太多而使得大学生“无业可就”,而是大学生“有业不就”,是毕业生的择业方向与社会需求发生错位。大生毕业生就业难,只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调整时期的一种暂时性现象。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体制的不断完善、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化教育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就业难”的问题定会得以解决,“就业难”的局面肯定会得以改观。
[1]黄必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学透视[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2)
[2]陈旭峰.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