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丹: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
贺文萍
提起苏丹,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长期战乱和一度成为国际焦点的达尔富尔问题。
实际上,西方媒体的炒作和一些负面报道并未向人们描绘一个真实的苏丹。
位于非洲东北部的苏丹地广人稀,资源丰富。
全国人口3800多万,国土面积250多万平方公里,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全国可耕地近亿公顷,宜牧区面积达1.7亿公顷,森林面积580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3.3%。
不仅粮食基本自给,而且棉花、阿拉伯树胶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苏丹还拥有尚未充分开发的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铁、铬、铜、锰、金、银、铀、铝、石棉、石膏、云母、滑石等。
其中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分别为:铁约3亿吨,铜900万吨,铬70万吨,银约900万吨。
另外,苏丹的石油储量也可能是非洲最多的,过去保守的估计有80亿-100亿桶。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雪佛龙公司在苏丹南部发现一些高产油田后,曾预言苏丹原油储量“比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加在一起还要多”。
目前,据专家估计,苏丹石油储量超过1800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方面苏丹拥有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土和非洲最多的石油储量,另一方面苏丹又发生了非洲持续时间最长的内战。
苏丹内战是其国内民族、宗教和政治经济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
苏丹国内的民族构成复杂,在全国19个种族、约600个部族中,阿拉伯人占39%,其余为黑人。
7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主要居住在北部地区;南部居民则以土著黑人为主,多信奉非洲原始宗教和基督教。
长期以来,由于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主导的苏丹喀土穆政府忽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上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使苏丹南北方在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裂痕不断加深、矛盾不断激化,并因此先后爆发了两次内战。
第一次内战始于1955年,于1972年结束,历时17年。
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苏丹总统尼迈里在全国实行伊斯兰法,招致南方人的强烈抗议。
1983年5月,以约翰〃加朗为首的南方官兵发动兵变,成立“苏丹人民解放军”,开始武装推翻政府的活动,由此引发了持续21年的第二次内战。
21年来,第二次苏丹内战已造成200多万人丧生、400万人流离失所,内战不仅造成苏丹南北分裂和国破民穷,而且也严重影响非洲大陆尤其是中东非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冷战结束后,在国际社会和非洲有关国家的斡旋下,苏丹交战双方于1994年开始和谈。
2002年7月20日,苏丹政府和加朗集团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就南方实行民族自决、确定宗教和国家关系及维护国家统一等重要问题达成一致,并签署了和平协议。
随后,苏丹总统巴希尔同加朗又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举行首次直接会谈,双方就过渡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安排以及北南分界
线划定等问题陆续达成8个协议。
2005年1月9日,苏丹政府和南部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面和平协议。
全面和平协议包括双方此前已签署的关于过渡期军事安排的协议、关于财富分配与国家权力分配的协议、全面停火协议等8个具体协议。
根据这一协议,从2005年7月开始, 苏丹执政党国民大会党和“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将组成过渡联合政府,由加朗出任过渡联合政府第一副总统,过渡期6年。
在过渡期内,苏丹南方实行自治,北南双方将竭尽全力维护国家统一。
在过渡期结束后,南方将就是与北方统一还是独立的问题举行全民公决。
2005年7月9日,苏丹民族团结政府正式成立。
上届政府总统巴希尔和副总统塔哈分别就任总统和第二副总统,加朗就任第一副总统。
与此同时,苏丹过渡宪法正式生效,国家进入过渡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2005年8月1日,刚刚就任第一副总统兼南方政府主席的加朗因飞机失事遇难,由此引发轩然大波,喀土穆连续多日发生骚乱,死亡人数达130多人。
这给刚刚起步的和平进程蒙上了阴影。
值得庆幸的是,苏丹南北双方均从国家稳定的大局出发,很快化解了加朗罹难引发的政治危机。
8月4日,苏丹总统巴希尔任命原“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第二号人物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出任民族团结政府第一副总统兼南方政府主席。
喀土穆局势很快恢复平静。
多年战乱不仅使苏丹满目疮痍,而且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苏丹沦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还曾经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为无力偿还债务和不宜提供贷款的国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苏丹政府为打破经济停滞局面,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如取消价格补贴、向私有化经济过渡、放宽外汇管理、大力吸引外资、重视农业发展,等等。
从1992年开始,苏丹经济开始出现好转迹象,粮食基本实现自给。
苏丹经济形势的全面好转则是近几年出现的。
随着苏丹国内和平进程的启动和内战的结束,再加上境内石油的勘探和开采,苏丹经济在“和平红利”和“石油美元”的双引擎带动下表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经济增长率近年来均保持在6%左右,在北非国家中名列前茅,通货膨胀率则从上世纪90年代的135%下降到目前的5%左右。
近年来,外国对苏丹的投资逐年增加。
据苏丹政府统计,苏丹近年来共获外国投资约53.99亿美元,其中石油领域获投资25亿美元,占外国投资总额的46.4%;工业获投资额13.4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24.4%;服务业获投资额13.3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24.3%;农业获投资额 2.29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4.9%。
近年来苏丹外汇收入逐年增加。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5年4月底,苏丹外汇储备就已达到14.4亿美元,这主要应归功于石油的开采和出口。
根据美国能源情报局最近的估计,苏丹已
开采油田的储量达6.6亿至12亿桶。
目前,苏丹全国有21个油田,石油出口收入约占出口总额的70%左右。
苏丹1999年8月首次实现石油出口,2005年年中石油日产量已超过30万桶,2006年上半年将超过60万桶。
另据苏丹能源和矿产部统计,1999-2005年7月,苏丹石油总收入为150亿美元,其中2000-2004年苏丹政府份额石油收入共计约40亿美元。
2005年石油收入估计将达到7060亿第纳尔(约合29.17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4倍。
2002年石油收入占苏丹国家财政收入的40.5%;2003年占53.7%;2005年上半年则占44.7%。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本文刊载于《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杂志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