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时期音乐文化研究.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朝时期音乐文化研究
在我国传统音乐历史研究中,六朝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六朝音乐文化研究》一书作为研究六朝音乐文化的代表性著作,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研究的內涵。
作为我国优秀的音乐断代史,《六朝音乐文化研究》高度评价并强调了六朝音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拓宽音乐历史研究的深度、广度,推动音乐学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六朝音乐文化研究》的文化价值
《六朝音乐文化研究》系统性解读了在六朝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在复杂的人文生态中,音乐文化建设开展的成果。
该书展示给读者的是六朝音乐文化与人文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是文化在别具一格立意创新方面的延伸哲学。
《六朝音乐文化研究》再现了六朝繁盛的文化建设,通过对六朝音乐文化的详尽解读,对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吸收其艺术精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朝音乐文化研究》记录的思想文化财富和艺术成就,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感悟六朝音乐文化的繁盛景象,研究个性解放,以及当时提倡的人文生态理念,再现知识交流的盛况。
二、六朝特定的人文生态环境
研究人文生态,就是要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力求交叉性探讨人类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突破等方面取得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以及探讨这些成果在环境的影响下产生
的特定效应。
通过《六朝音乐文化研究》一书,我们了解到整个人文生态可以称为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基于明确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而建立。
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和认知记录,人们形成了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最佳模式,以及一系列伦理哲学认知,包括可协调的生态环境伦理、生产价值伦理与和谐生活伦理。
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六朝时期,属于权力分庭抗礼、纷争频繁的时期。
重返六朝的具体历史,我们能看到东吴、东晋、魏朝、汉朝、南朝、北朝、五胡十六国诸多势力的对峙与混战。
这样的局面也未曾更改文化体系中对晋朝人文传统的延续,单在衣冠礼乐方面就体现出政Z文化的延续性。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北方地区的持续冲突混乱难消,南朝借助有利环境同北朝抗衡对峙,这时的江南就成了汉末文化得以保存发展的重要地区。
从六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上讲,清商乐首先代表了汉魏西晋等历朝音乐人才在音乐创造上的遗留财富,它享受“九代之遗声”的美誉,同时融合了来自南方地区的《西曲》《吴歌》等优秀代表音乐,这样的融合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音乐发展。
隋唐时期称清商乐为“华夏正声”。
当时音乐文化之所以繁荣,正因以清商乐作为重要基础和主干成分。
尽管六朝音乐文化因其朝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严格讲,六朝音乐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地方性的音乐文化,更是六朝音乐文化与人文生态有机契合的表征。
三、六朝人文生态与音乐文化的契合
1.文化生态学与音乐史学的融合《六朝音乐文化研究》遵循大量史料,通过客观严谨的表述,以包容传承的态度,对六朝音乐进行
了全方位综合性研究。
具体内容涉及六朝各时期皇室音乐、礼仪乐曲、宗教仪式音乐、清商乐、音乐器材、音乐思想、乐律乐理、综合交流等层面的内容。
书中处处体现出编者对音乐艺术创作研究客观鉴赏的态度。
编者通过自己的感受糅合自我学识,将人文生态学和音乐史学有机整合,力求最大化剖析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读者获取更大的理论认知。
人文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融入音乐史学研究可使我们了解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深刻体会当时人文生态环境下产生的音乐文化。
很多学者在研究古代音乐历史时,从专业角度出发,往往对人文生态与音乐历史的融合更感兴趣,因为能够从社会意识形态、人文生态环境因素等方面抽象出它们对音乐文化的影响效果,量化其中的表现形式,从人文生态环境差异的角度去分析判断。
2.民族融合促进音乐文化交流《六朝音乐文化研究》在研究古代六朝音乐历史、探索六朝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流露出对人文生态的思考,强调六朝音乐是中华多民族融合的象征。
该书通过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人类精神世界的构建、人类物质需求的建设之间内在联系的认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探寻几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该书将六朝人文生态环境凝练出的社会意识蕴含在儒家、道家、玄学等理论中。
“儒道互补”“玄学催化”和“儒表法里”这些新思潮丰富了音乐史学。
在六朝,各种文化的汇聚、碰撞、交流能够良性出现并且演变出更有学术价值的文化作品,正是源自各民族的思想在交汇后能实现融合,各取所长,各弃糟粕。
《六朝音乐文化研究》基于人文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