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岩的形成机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余细晶白云石 A残余细晶颗粒白云石有序度>1 B 残余细晶颗粒白云石点阵排列稀疏 C 残余细晶颗粒白云石晶格条纹,细密紧致排列 D残余细晶颗粒白云石晶格缺陷少,分布均匀
• 四 粗晶白云石——长期埋藏,稳定结晶 • 结晶粗大,有序度高,晶格条纹细密平直,晶面间距接近 理想值,反映了长期稳定结晶的结果,晶胞参数偏高,为 埋藏作用导致。岩石学研究表明粗晶白云石形成于空间自 由缓慢生长的环境,而包裹体测温也表明其均一温度与围 岩埋深一致。反映了埋藏环境长期稳定结晶。
晶体结构特征参数
一 有序度 反映了白云石晶体中元素排列的有序情况。 二 晶胞参数 晶体特征最直接的反映,表明晶体的形成环境 三 晶面间距 白云石的晶面间距随着Ca、Mg的含量变化而变化 四 晶格缺陷 晶格缺陷是白云石形成环境和生长过程的反映 五 晶面条纹 晶体面纹反映了形成过程中流体的温度已及饱和度
泥晶白云石 A X衍射图谱 B 泥晶白云石薄片照片 C 泥晶白云石晶格条纹为菱形 D泥晶白云石晶格条纹致密镶嵌
总结
• 不同形成机制的白云石在有序度、晶胞参数等特征上不同, 因此可以通过其判别不同类型的白云石的形成机理。但由 于成岩改造作用对白云石晶体有影响,因此需要使用年代 较新、成岩改造作用比较弱的白云石晶体样品进行研究。
纤状白云石 A 纤状白云石X衍射图谱有序度>1 B 纤状白云石衍射图点阵排列稀疏 C、D 纤状白云石晶格条纹,细密紧致排列
• 三 残余细晶白云石——埋藏交代成因
• 有序度高,晶面间距理想,晶胞参数值显著高,晶格条纹 整齐规则,为长期埋藏作用过程中金属离子进入导致的。 Sr的同位素值明显高于海水,Fe的含量偏高也反映了其经 历过长期埋藏作用。
晶体结构分析
传统的白云石研究分析方法对白云岩成因 解释都是对 已有白云石成因模式的套用或根据白云石形成环境重新建 立新的白云石成因模式将会使白云石的形成机理过于简单 化、模式化。而晶体结构分析能够比较详细的揭示不同特 征白云岩的形成机制。这就需要一些代表性的晶体结构特 征参数——有序度、晶胞参数、晶面间距、晶格缺陷、晶 面条纹、微量元素分布等。 除此之外Ca、Mg离子的比例 不同表现在白云石中晶体中就是有序度、晶胞参数、晶格 条纹、晶面间距以及晶格缺陷的不同
Fra Baidu bibliotek
• 通过对所选的白云石进行透射电镜和电子衍射观察确定其 晶体结构特征参数,并通过其确定不同晶体结构类型的白 云石的形成原因。具体的分析如下 • 一 粗晶鞍状白云石——热液快速结晶形成 粗晶鞍状白云石晶格条纹弯曲,晶胞参数偏高,反映了 外在因素影响使得晶形畸变,有序度低,晶面间距小,晶 格缺陷显著。表明了白云石晶体来不及调整到有序状态而 直接快速结晶的特点。并且通过对其包裹体的测温和氧的 同位素测定也可以证明其为热液流通下的快速结晶。
粗晶白云石 A 自形粗晶白云石X衍射图谱 B 自形粗晶白云石散射图像 C 自形粗晶白云石晶格条纹 D自形粗晶白云石电子衍射图
• 五 泥晶白云石——近地表原生结晶 • 晶胞参数值偏小,反映形成于近地表环境,晶格条纹为典 型的菱形并且致密镶嵌,有序度低于其他白云石。反映形 成时具有多个晶核为近地表原生结晶。通过Sr同位素值和 稀土元素值等化学地球分析也反映了其为近地表原生结晶。
白云岩成因的研究
众所周知白云岩是由白云石组成的,而白云石作为一种 晶体矿物,其晶体结构是各不相同的,代表了其形成原因 的不同。因此可根据白云石本身不同的晶体结构特点分析 其形成机理。白云石的晶体结构是多样的。以下是显微镜 下一些常见的晶体结构。 A 鞍状白云石 B 纤状白云石 C 残余细晶白云石 D 孔洞充填的粗晶白云石 E 泥晶白云石
粗晶鞍状白云石 A 粗晶鞍状白云石晶面弯曲 B粗晶鞍状白云石晶格弯曲明显 C粗晶鞍状白云石树枝状的晶格缺陷明显 D粗晶鞍状白云石电子衍射 图,点阵排列稀松
• 二 纤状白云石——海水快速结晶,调整有序 • 晶形纤维状,晶面间距窄,晶格条纹细密,晶格缺陷少, 表明长期调整的特征,而进过微量元素分析,纤状白云石 中K、Na的含量以及Sr和C的同位素含量与震旦纪海水中 的值一致,因此判断为海水结晶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