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界对外开放和中国加入WTO,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已经提到了战略高度。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形式,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思想指导下,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

通过分析,指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培养方向,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及存在的政策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教育界与国外的合作交流不断增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

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加剧,国家经济建设不仅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还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善于洋为中用和中为西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的外向型人才。

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能力,中外合作办学正是在教育国际化和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下产生的,它是教育界的新生事物。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各种内外部制约因素和问题,提出了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宏观指导、部分放权、引入社会监督机制以及建立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案,使中外合作办学逐渐纳入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国际化人才素质
在国际化人才的研究方面,学术界对国际化人才的定义大同小异。

一般认为,人才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人才构成的国际化、人才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开发的国际化、人才流动的国际化和人才环境建设的国际化。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人才素质的国际化。

上海市政协常委、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主任蔡建国教授认为,国际化人才素质由两大主干能力和四项基础能力组成。

两大主干能力是超越国界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四项基础能力是主动的应变和挑战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高度的创新、务实能力、前瞻的引领能力。

其中超越国界的能力是指国际化人才不仅应在国际的活动空间内具有很强的深层交流、交往、对话、沟通和抗衡的能力,而且还要走在世界潮流的前沿,领导世界潮流发展的创造性能力。

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宇燕认为,对国际规则和外国政策法规的熟悉程度是国际化人才的判定标准之一,对世界主要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深刻理解和把握,是国际化人才另一项必备的素质。

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潘锦云和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陈小平认为,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管理素质、语言素质和身体素质。

总之,人们通常认为,国际化人才应该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思维模式、谙熟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运作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向
邓小平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即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要加强与境外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不仅要着眼于现在,还要有长远的规划。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理论指出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国际化教育,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应该以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为主,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顺应了终身学习的思潮,其面向的生源不仅有计划内学生,更多的是计划外社会生源。

他们对这种新的教育产品的需求,体现了社会发展和变革对他们职业素质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他们通过不断的自我提高和完善来实现在社会中的定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人一生中的学习分成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四种,中外合作办学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将这四个方面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国际化人才。

在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诠释上,学会求知,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学会做事,即是培养学生善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和境外的政策法规、国际竞争能力、主动的应变和挑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会共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组织内部沟通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会生存,则是学会不断地完善自己,培养全球化视野和思维模式。

二、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市场供给不足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产品,是介于纯粹公共物品和纯粹私人物品之间的价格排他性的混合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效益,表现在效用在名义上向全社会提供,受益上却是排他的,谁花钱谁受益。

教育提供者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私人部门。

如果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由此带来的外部效应,必须由政府给予补贴,否则很可能出现供给不足。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注重引进境外的教材、境外师资,授课语言有的采用双语教学、有的采用英文教学,也有采用中文授课的。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基本上与国际接轨。

正是由于这种先进的培养方式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出现市场供给不足的现象。

由于政府部门对学历学位的教育项目审批时间长,审批标准很严格,每年得到教育部批准的项目很少,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政府部门审批的项目数量,加剧了市场供给不足的现象,进而也导致了市场上利用非学历非学位的培训与国外学历学位项目衔接,学员回国后得不到认证,造成两种途径学习的人员在国内受到不同的待遇。

目前,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很大,麦肯锡咨询公司在2005年发布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称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毕业生,这可能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

报告中特别指出中国缺乏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人才,一是中国毕业生人数很多,每年31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但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二是10年后,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中国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
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出现专业过于集中,地域分布失衡的现象。

目前,合作办学的专业方向过于集中在管理,特别是工商管理,技术类专业较少。

在中外合作办学地域分布上,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布较少。

从办学层次上看,这些项目中博士学位项目占 1.5%,硕士学位项目占63.2%,学士学位项目占34.3%,高等文凭占0.98%。

硕士最多,其次是学士,博士最少。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为主,因此,在培养层次上以本科和硕士为主,博士较少。

从办学专业分布上看,管理43.5%,电气信息9.3%,计算机7.4%,会计7%,经济学6%,教育学及语言教学4.2%,软件2.8%,工程2.8%,法律2.3%,医学2.3%,语言1.4%,艺术传媒0.9%,其它5.1%。

从办学地区分布看,北京29%、上海16.5%、河北7.3%、浙江6.8%、辽宁6.3%、江苏5.8%和江西5.8%,其他地区分布更少。

如果以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划分,分别占72%,10%,12%,7%。

(三)缺乏国际化人才素质的培养方案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着重于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关注的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在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培养,仅仅是外方提供的课程是不能达到这个培养目标的。

而这些能力在终身学习理论中可以概括为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共处能力、生存能力,它们是相互融合的。

在求知能力的培养方面,目前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只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缺乏对终身学习能力或求知能力的培养,缺乏对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的培养。

在做事能力的培养方面,中外合作办学虽然具备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育资源优势,但是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开设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通用知识方面的课程,如:国际规则和境外的政策法规,也缺乏对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的能力及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在共处能力的培养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跨文化的教育形式,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在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方面较国内的教育项目有一定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学生在本组织内部的沟通能力,但是,在团队协助精神方面的培养还相对较少。

生存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升,虽然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已经与国外接轨,课程和师资全部或部分引进境外资源,但并不等于在这种中西结合的教育环境中,就能获得全球化观念和思维模式,而不断完善自己需要在前面三种能力基础上才能得到升华。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在教学方式上基本不同于一般国内教师的单向教学,外教上课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师生互动较好,有利于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主动的应变能力、挑战能力及创新能力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引导性政策
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在办学原则、办学条件、申办程序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使中外合作办学在政策上有了宏观指导。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执行还需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和各行业的需求情况,有一些引导性的政策,使中外合作办学在专业方向分布上和区域分布上更加合理。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价格排他性的混合物品和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在制定引导性政策时,可以考虑采用一些经济调节手段,如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市场对这种教育产品的消费,一方面可以提高项目招生数量,防止市场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可以积极鼓励在一些经济支柱产业,特别是在实施细则中提到的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以及中国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补贴政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补贴,一种是间接补贴。

直接补贴是补贴给办学机构,间接补贴是通过减免税收方式间接补贴给办学机构。

通过建立合作办学外部效应评估体系,评估项目所产生的正外部效应,进而确定补贴的额度。

(二)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政府部门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管理,也会进一步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学历学位中外合作办学,目前,政府采用集权制管理方式,从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管理都在集中在同一政府职能部门,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上,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有关的教育政策。

政府在管理职能中,以宏观调控为主,采用适度放权的办法。

对于学历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部分审批权下放到地方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或直辖市。

考虑到支援西部和一些贫困地区建设,教育部只负责这些地区学历学位合作办学项目的审批。

对于未经教育部审批的项目,教育部可以通过目前的信息监管平台,监管这些办学项目的教育质量。

对于非学历非学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审批权在地方主管教育部门。

取消对这部分项目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项目也不再参加评估,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目前教育市场上借非学历非学位项目之名,开展与境外学历学位项目挂钩的项目。

这类项目作为地方开展的合作培训项目之一,由地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相关领域的合作培训。

对于目前的学历学位和非学历非学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仍然是教育部负责。

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和上海的经验,将教育部的评估工作委托给非政府机构的评估委员会,评估的标准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评估的结果仍然通过目前的信息监管平台向社会公开。

(三)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素质培养课程
国家有关部门在审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可以要求办学机构在申报的课程中加入一些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通识性课程或素质教育课程,如:与所学领域相关的境外政策法规和国际规则等,使学生具备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

对于国际化人才素质教育课程方案,需要教育部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委托有关教育机构研发一套少而精的课程内容,办学机构根据情况,开设其中的几门课程。

国际化人才素质教育课程有利于促进专业型国际化人才向综合型国际化人才转变。

(四)加强项目的内部质量控制
项目的内部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师资的聘请和教学环节,它们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质量保证。

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挑战能力需要有优质的教师通过具体教学环节实现。

对学生在国际化人才方面的培养要求,也需要所聘请的教师具有国际化教育的背景,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以及资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合作双方在项目师资的选聘和教学环节的监管上,需要中外双方共同实施。

由于合作办学是中西结合的教育,学生培养的目标,不仅应该达到境外大学在专业质量上的要求,还要满足中国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因此,每个合作办学项目需要有一套项目本身的质量保证体系,而不是单纯以某一个合作方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为依据。

(五)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目前,国内普通高等教育也在提倡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案以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从而真正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的专业课程,它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
具备有关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该是在所学领域具有实践基础,这就需要学生与所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有一定交流。

实践课程的开设可以考虑学生到所学领域的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参观、邀请业界著名人士到办学单位讲座、与国内外企业联合,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以案例教学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践问题。

(六)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技术
目前,远程教育技术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应用得不多,主要原因是教育部没有有关的政策来规范这部分办学,因此,主要用远程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能得到教育部的批准,但是远程教育在国外已经很发达,国外远程和面授学习可以获得相同的证书。

远程教育可以实现师生互动,开设网上讨论。

中外合作办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增加一些海外业界知名人士的远程讲座,加强学生与海外合作高校校本部同专业学生的交流,在远程平台上,增设一些供国内外师生互动讨论的课堂,如:一些案例研讨,从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跨文化方面的沟通能力,实现知识共享和增进所学专业方面的知识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