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新进展
子宫内膜癌诊断标准方法
子宫内膜癌诊断标准方法子宫内膜癌呀,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呢!要诊断它,那可得有一套靠谱的办法。
咱先来说说症状吧,要是出现了异常的子宫出血,那可就得留个心眼儿啦。
就好像家里的水管突然开始莫名其妙地滴水,这能不引起注意吗?绝经后的出血更是个重要信号呀,就好比平静的湖面突然泛起了涟漪,这可不是正常现象哟。
还有阴道排液,如果下面老是有一些不正常的液体流出来,那也得重视起来呀。
然后呢,就是医生的检查啦。
妇科检查就像侦探在现场找线索一样,医生会仔细查看子宫的大小、形状等情况。
这就好比是去了解一个房子的结构是不是有问题。
还有影像学检查呢,超声检查就像是给子宫拍个照片,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异常的东西。
它能告诉我们子宫里面是不是长了不该长的东西,是不是像花园里突然冒出了一棵杂草。
磁共振成像(MRI)呢,就更厉害了,它能更清楚地显示子宫的细节,就像是给子宫做了一个超级清晰的画像,让那些隐藏的问题无所遁形。
诊断性刮宫可太重要啦!这就好比是直接从土地里挖一块出来看看有没有问题种子。
医生会把子宫内膜刮出来一些,送去做病理检查,这可是诊断的金标准呢!病理检查就像是给这些刮出来的东西做一个“亲子鉴定”,能明确告诉我们到底是不是子宫内膜癌。
还有宫腔镜检查呢,它就像是医生拿着一个小探头伸进子宫里去探秘,能更直观地看到子宫里面的情况,是不是有息肉呀,是不是有病变呀,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这些检查方法呀,就像是一个团队在合作破案,每个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准确地诊断出子宫内膜癌。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方法,它们可是能救命的呀!要是发现了异常,一定要及时去看医生,让医生用这些方法好好地给咱检查检查。
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或者嫌麻烦,这可关系到咱自己的健康呢!咱得对自己负责呀,不是吗?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把身体照顾好了,才能去享受美好的生活呀!所以呀,大家一定要重视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一旦有异常,赶紧行动起来!。
子宫内膜癌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Di n sca T eaet rgesnE d mer l ac o LUXnl n M a l g,Dp r vtf a ot i h rpui ors i no ti C ri ma I i i , A C ii ( eat e g i m cP a n -o -n nno Gncl y t it l dHsi l x n dcl n e i Uu q 30 4 C i yeo g ,h Fr 蛳 i opa , i o e s 毗e t gMei i rt rm i 05 , hn a U v sy, 8 a
Ab t a t T e e d me r m a c ri n fc r an mai sr c : h n o t u c n e so e o oa o l  ̄mn u r n d p r n fg n c lg , p r x— i n ttmo i e a t s me to y e o o y a p o i n aey tk n p 2 ktl a ig u 0% ~3 0% o e fmi ie g n t r c li ft e n n e ia t t h l a ma  ̄mn u r T e icd n e r t s nl ̄ t e t n tt mo h n i e c a e a s lc h r d l e
hg s oe e d gn u n xg n t )t e d m tu f e e ,t l , em r l d t r e s u i et g n( n o eo sa deo eei o n o e im Sil n e s re t e t o , e f t n t — h r e r nu e i h i bo h i m s r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近年来在亚洲地区发病率也持续增加。
目前的研究在子宫内膜癌的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方面都有了较深入及崭新的认识。
本文主要收集近几年子宫内膜癌在病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是中国女性第二个最常见的癌症,在欧美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高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首位。
在中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趋势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女性的健康[1]。
目前子宫内膜癌分为两种类型:I型(子宫内膜样)和II型(非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癌,两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不仅组织学表型和分子机制不同,其生物学行为也大不相同。
由于子宮内膜癌具有不同的组织学特征以及分子表型,本文回顾了子宫内膜癌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新进展,并对这些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1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学特点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子宫内膜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
它有两个亚型[2]: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和雌激素不相关的II型子宫内膜癌。
1.1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类型,占所用病例数的75%~80%。
多数是子宫内膜样腺癌,有时会伴有鳞状细胞的成分。
I型子宫内膜癌被认为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雌激素过量造成的,由于孕激素的拮抗,这些雌激素的作用不完全(或根本没有)。
子宫内膜增生是这一类型的组织学前病变[3]。
目前的WHO分类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单纯性增生(癌变风险小于1%),复杂性增生(癌变风险约2%),单纯非典型增生(癌变风险约8%),和复杂非典型增生(癌变风险约30%)[4]。
1.2 II型子宫内膜癌10%~15%的子宫内膜癌是II型子宫内膜癌,它的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浆液性癌或透明细胞癌,多被认为是中低分化的癌。
这类癌特征性的来源于萎缩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它们不表达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内膜组织。
由于这种癌症的发生率在近年来有所上升,因此对其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变得至关重要。
下面将分别介绍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较轻,常常被误认为是月经紊乱。
但是在进展较为严重时,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1.异常的阴道出血:出现间歇性阴道出血、经期过长和经量增多等。
2.导致腹痛和不适:这和癌细胞在子宫内膜组织里蔓延有关。
3.出现压力的感觉:患者会感觉到盆腔的肿块或者肿物引起的压力感。
4.十分不适的感觉:这个症状通常出现在肿瘤已产生转移到其他部位时。
另外,患者还可能会感到易疲劳或食欲减退等。
二、病理诊断病理学的诊断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标准。
这一项的确立主要是通过组织学检查。
具体来说,医生需要从月经周期正常的女性身上采集相应的组织样本,通过以下手段来检测:1.组织标本的切片和染色:医生会对切片后的组织标本进行染色,检测细胞学的是否正常。
2.确定组织的分级:医生通过观察标本的组织,对其分为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等级。
3.检测癌细胞的存在:医生可以通过切片后的组织标本来检测是否有癌细胞而确诊。
三、影像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主要方法包括:1.磁共振成像MRI:这项检查主要是通过磁力图和射线来观察患者内膜厚度和肿块分布情况。
2.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可以用来确定肿物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肝脏、肺等可能会存在的转移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检测。
四、诊断标准1.病理学证实是必须的;2.预计的存活期至少为12个月,擦除外期或系统治疗的病人需要排除;3.诊断年龄:肿瘤发生后,患者年纪一般在50岁以上。
以上内容就是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
总之,一个标准的确好还是不够。
医生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多种工具进行诊断,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研究论文
子宫内膜癌研究论文子宫内膜癌是一种由子宫内膜上皮组织恶性增生形成的癌症。
它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的疾病。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首先,研究人员在探索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不少的进展。
研究结果发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激素素水平的失衡有着密切的关系。
雌激素的分泌增加,会导致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过度生长,长期累积会形成癌前病变,最终演变成癌症。
此外,一些基因异常,如p16基因的丧失、p53基因的突变等,也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子宫内膜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一些研究表明,在一些家族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遗传风险有关。
研究结果还指出,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也有关系。
BRCA1/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
此外,研究人员在研究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传统的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式是经阴道和宫颈刮片检测,但该方法的结果不够准确,可能会漏检。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通过超声和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已成为常规的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手段。
此外,基因检测也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了更加精确的依据。
针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仍然是主要手段。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在努力发掘新的治疗手段。
例如,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式,通过特定的药物靶向癌细胞,高效杀灭恶性细胞,避免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研究表明,EGFR、HER2和VEGF是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侵袭所依赖的重要分子靶标,针对这些靶标的药物治疗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总的来说,子宫内膜癌研究的进展,既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准确可靠的方法,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该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和预防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虽然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诊率,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 行综合判断。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01
技术原理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对组织中特
定抗原进行定位和定量的技术。
02 03
应用领域
在子宫内膜癌病理学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用于检测肿瘤细胞 的某些特定抗原,如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等,有助于判断肿瘤细 胞的分化程度和恶性程度。
病理学诊断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包括组织学类型、 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指标。
02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
组织形态学特征
1 2
子宫内膜腺癌
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类型,具有明显的腺体 结构。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 和低分化三种类型。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
较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肿瘤细胞 呈透明或水样外观,与肾透明细胞癌相似。
04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诊断技 术理学诊断是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观察肿瘤组织形态、细胞异型性、浸润 深度等指标,对肿瘤进行定性诊断。
诊断流程
在病理学诊断过程中,医生会先对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大体观察,然后进行标本固定、切 片制作、染色等步骤,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的形态学表现。
3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
较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肿瘤细胞 呈浆液性外观,常伴有深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
细胞分化与恶性程度
细胞分化
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是评估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高分化肿瘤细胞分 化较好,恶性程度较低;低分化肿瘤细胞分化较差,恶性程度较高。
恶性程度
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分为Ⅰ期(早期)、Ⅱ期(中期)和Ⅲ期(晚期)。Ⅰ期 肿瘤局限于子宫内,Ⅱ期肿瘤侵犯子宫外膜或附件,Ⅲ期肿瘤侵犯膀胱或直肠粘 膜或已远处转移。
超声宫内镜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评估
超声宫内镜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评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宫内镜成为了妇科肿瘤诊断的一项重要工具。
在临床上,子宫内膜癌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因此,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旨在评估超声宫内镜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起源于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常见于绝经后妇女。
该癌症的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因此很难被患者和医生及时识别。
而超声宫内镜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定性评估子宫内膜癌。
其通过高频声波的反射和回声,能够产生子宫内膜的高分辨率图像,从而帮助医生判断子宫内膜癌的位置、大小和侵袭程度。
首先,超声宫内镜可以提供关于子宫内膜癌的形态学特征。
超声宫内镜图像可以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在子宫内的分布情况,帮助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程度。
通过对子宫内膜的直接观察,医生可以评估癌症的分型、分级和分期,从而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其次,超声宫内镜可以进行组织学检查。
在超声宫内镜引导下,可以通过组织切取或穿刺活检等方法获取子宫内膜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得到确诊结果。
这对于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组织学检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癌变、肿瘤的类型和分级,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
此外,超声宫内镜还可以在手术前后进行评估。
在手术前,超声宫内镜可以评估肿瘤的侵袭范围和深度,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灶的边界,并进一步制定手术方案。
在手术后,超声宫内镜可以用于复查,评估手术的切除范围和效果。
这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和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
总的来说,超声宫内镜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它不仅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形态学图像,还可以进行组织学检查,为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超声宫内镜还可以在手术前后进行评估,帮助医生规划手术并评估手术效果。
相比于传统的检查手段,超声宫内镜具有无创伤、准确性高和可重复性好的优势,为临床诊断带来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四个迹象警惕子宫内膜癌 常用六种方法诊断(健康前行,医路护航)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四个迹象警惕子宫内膜癌常用六种方法诊断(健康前行,医路护航)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我们熟悉,同时也害怕的疾病,得病后,也会有迹象可寻,在身体出现了不正常的变化以后,我们一定要及时进行合理的检查。
子宫内膜癌迹象
1、绝经后出血,这指的是距离最后一次来月经超过一年后,任何形式的出血。
这是典型的危险迹象,须由妇科医生做检查,以排除罹患子宫内膜癌或子宫颈癌(cervicalcancer)的可能性。
2、月经不规律或过多,任何不规律或大量出血(尤其是40岁以上的女性),特别是药物无法控制出血量时,都应到妇科诊所检查。
对出现不规律出血症状的女性而言,至关重要的是确认是否因肿瘤而导致出血。
3、子宫颈抹片检查结果异常,虽然子宫颈抹片主要是用于检查子宫颈疾病,但特定检查结果异常则可能是因为子宫内膜出现癌变。
多达半数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颈抹片检查结果出现异常。
4、长期月经不规律,一年内周期少于4次的女性,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会增加。
无论年龄,都应转介给妇科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子宫内膜癌检查
1、妇科检查:重点检查宫颈的大小、外形、质地、宫颈管粗细,是否有接触性出血,其次检查外阴、阴道、子宫及宫旁组织的情况(卵巢、输卵管、盆腔淋巴结等)。
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转移怎么治疗。
子宫内膜癌p53突变诊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p53突变诊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能会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2. 病理学检查:子宫内膜癌的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包括子宫内膜活检、宫腔镜活检等。
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性质、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是否有转移等情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
4. 血清肿瘤标志物: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如CA125、CEA等,但血清肿瘤标志物不是子宫内膜癌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对于p53突变,它是子宫内膜癌的一个基因突变类型,但并不是子宫内膜
癌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p53突变可以出现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因此不能仅凭p53突变诊断子宫内膜癌。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而p53突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如果您有相关症状或疑虑,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诊断分析一、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表现1. 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内膜增厚是子宫内膜癌的一个早期表现。
正常女性在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约为8-10mm,而在未经干涉的子宫内膜癌病例中,子宫内膜厚度通常超过15mm。
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子宫腔内回声增厚,甚至可见到局部的不规则结节状或息肉样突起。
2. 子宫内膜异常血流:通过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子宫内膜的血流情况。
在子宫内膜癌的病例中,常常出现异常的血流分布,表现为血流分布不均匀、血管丰富等情况。
这些血流异常的表现可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辅助诊断。
3. 子宫肌层的浸润和侵袭:在子宫内膜癌晚期病例中,肿瘤可侵犯到子宫壁肌层,超声检查可以显示出子宫壁肌层的局部异常增厚,肿块的浸润和侵袭。
这对于评估肿瘤的分期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早期发现和诊断:子宫内膜癌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常常在晚期才被发现。
而超声检查能够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异常的血流情况,为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提高存活率。
2. 评估病变范围和临床分期: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癌的肿块大小、位置、深度及其侵袭范围,评估病变的范围和深度,为临床分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 指导手术治疗方案:超声检查可明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和侵袭范围,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治疗方案,如宫腔镜手术、子宫切除术等。
也有利于术后的疗效评估和随访观察。
4. 评估治疗效果和随访观察:超声检查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如放疗或化疗后子宫内膜癌的病灶缩小、消失情况。
对已经手术治疗过的患者,超声检查也可用于术后的随访观察,及时发现可能的复发和转移病灶。
三、注意事项1. 对于临床疑似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超声检查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如宫腔镜检查、组织活检等,综合判断。
2. 超声检查应由专业的医学影像医生进行,同时患者需要按照医嘱的时间和方法准备充分,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关键词
子宫 内膜癌
诊断
治疗
进展
中图分类号: 3 . 3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0 17 8 (0 0 0—7 80 R7 73 A 10 —5 5 2 1 ) 70 9—3
子宫 内膜癌 是 女 性 生 殖 道 较 为 常 见 的恶 性 肿
期 诊 断开 拓 了 更 加广 阔 的发 展 空 间 。血 清 C 2 A15 对 于子 宫 内膜 癌 是 否 存 在 子 宫外 转 移 以及 疗 效 判
结切 除术 。高危 因素包 括深肌 层浸润 、 分化 、 内 低 非
定的意义 。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检
查 方法 。
膜样癌等 ( 如浆乳癌 , P ) US C 。高危患者清扫淋 巴 结是有一 定意 义 的 , 盆腔淋 巴结 阳性 患者 中 ,2 腹 3
主动脉 淋 巴结 转 移 ; 而盆 腔 淋 巴结 阴 性患 者 仅 2
2 子宫 内膜癌 的治疗方 法
2 1 早期 子 宫 内膜癌 的治疗 .
子 宫 内膜癌 主要 是根据 病史 、 临床检查 、 病理 检 查及各 种检查 结果 确 定诊 断 及 临 床分 期 。 当前 , 临 床 上 的主要诊 断方法 如下 。 11 B超 检 查 . 腹 部超 声检 查 可 以敏感 显 示 内膜 血流动 力学 , 过频谱 多普勒 测定 血流速度 、 通 计算 阻
探索很多。但 尚存在很多争议 , 比如手术范围、 术后 辅助治疗方式方法及保留生育功能药物治疗等。本
文就近 年子宫 内膜癌 诊断 治疗 进展 做如下综 述 。
1 子 宫 内膜癌 的诊 断方 法
查技术来评价内膜癌肌层和宫颈浸润程度, 其敏感 度和特异度均可达到 9 , 5 是对 内膜癌分期 的一项 非 常有效 的方法 l 。 2 ]
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女性健康造成了威胁。
传统的诊断手段包括病理学、影像学等,但传统手段存在误诊率、漏诊率较高的问题。
为提高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发展了一系列免疫组化标记物。
1.ER和PR标记物ER和PR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广泛表达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并具有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目前,ER和PR阳性预后显著优于阴性的患者。
在治疗方面,Tamoxifen的应用也需要考虑受体的阳性情况。
2.P16INK4a标记物P16INK4a是一种细胞周期调控及紫外线损伤细胞修复基因产物,数个研究表明,其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存在较高的表达,P16INK4a表达水平与生存率呈负相关关系,有望成为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标记物。
3.P53标记物P53是肿瘤抑制基因,在正常情况下不表达。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53的高表达与预后差异有关。
临床研究表明,在P53阳性的病例中,预后较差,子宫内膜癌进展和转移的发生率也会增加。
4.MMR标记物MMR同源重组修复系统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MMR无关的患者占绝大多数,但是MMR的低表达和缺失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因此,MMR标记物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的生物标记。
CD133是一种肿瘤干细胞标记物,被认为是肿瘤起始细胞的标志物。
近年来研究发现,CD13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高表达与较差的预后和易发生远处转移有关。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癌的免疫组化标记物涉及雌激素受体、P16INK4a、P53、MMR和CD133等,这些标记物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识和应用。
未来,免疫组化技术和标记物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效果,从而更好地保护女性健康。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发病率为63.4/10万,死亡率21.8/10万。
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水平的雌激素(可能由肥胖、糖尿病、高脂肪饮食引起),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高龄(55岁以上)以及应用激素替代和他莫昔芬等。
近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本指南更新基于临床重要规范的修正,不能解决临床所有的问题,也不能替代好的临床判断和个体化治疗。
约有70%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发现时局限于子宫体。
子宫内膜癌大部分是局限性病变,生存率相对较高,但常忽略早期不规则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等症状,失去早期诊断的机会。
有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病死率增速超过了发病率的增速。
增高的病死率可能与晚期病例的增加,高危型病理类型(如浆乳癌),诊断时处于高龄等相关。
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显示,年轻患者、早期病例、低级别病变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率。
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理级别、浸润深度、年龄、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病变累及子宫下段等。
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医师需要判断这些高危因素进行适当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手段,可探索无创筛查方法。
1 遗传咨询与干预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散发性的,但有5%左右的患者是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其特点是这些患者发病年龄要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要小10~20岁。
对于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如患有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者]应该在50岁以前进行。
对于小于50岁或者有家族史的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
林奇综合征患两种恶性肿瘤如结肠癌或者卵巢癌的可能性增加,这些患者的亲属也是林奇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因此建议根据子宫内膜癌患病年龄和家族患癌情况进行遗传咨询。
子宫内膜癌超声诊断现状及新进展
子宫内膜癌超声诊断现状及新进展阮坚潘永寿【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超声;二维;三维;彩色多普勒;频谱;能量;声学造影中图分类号:R445.1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82(2013)01-0086-03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发生的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 30%[1]。
以绝经后女性发病者居多。
近年来由于保健品和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应用增多、女性平均寿命的延长,子宫内膜癌有年轻化和明显上升的趋势[2],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子宫内膜癌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
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是超声、CT、MRI等。
而超声作为一种快捷、经济、无创、可重复、非侵入性的筛查手段,不仅能准确测定内膜厚度,详细显示内膜图像,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排液的妇女及围绝经期不规则流血的妇女是最佳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本文就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现状及其新进展做一综述。
1子宫内膜癌的传统超声检查方法1.1经腹二维超声(two-dimensional transabdominal sonogra-phy,2D-TAS)1952年美国Howry和Bilss率先用B超作肝脏标本的显像后,1955年英国研究者用BP型超声诊断仪诊断肿物和妊娠子宫,从此开展了妇产科超声显像。
由于子宫内膜癌早期图像无明显特异性,而且腹部超声检查常因腹壁软组织过厚,腹腔肠管气体干扰及患者膀胱的充盈程度等因素受到影响。
从而使我们判断子宫内膜疾病有一定难度,准确率降低。
但当病变范围超出子宫,可能侵犯宫旁组织和盆腔者,则需行经阴道和经腹部超声联合检查。
以获得更完整的诊断信息。
1.2经阴道二维超声(dimensional transvaginal sonography,2D-TVS)1983年、1984年国外学者使用B超的专用阴道探头进行阴道内超声检查,观察盆腔解剖和正常生殖器的结构。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报道应用阴道超声技术鉴别宫腔内良恶性病变。
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表现与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表现与诊断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尽早确诊并规范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改善生存质量。
随着超声技术发展和设备更新,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加普遍,具有安全、快速、准确的特点。
下面简单阐述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诊断方法和影像学表现。
1.什么是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也称为子宫体癌,是发生在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
其中,I型子宫内膜癌具有雌激素依赖性,占大多数,预后较好,多见于年轻患者;II型子宫内膜癌不具有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的恶性较高,预后不良,多见于老年患者。
流行病学显示,该疾病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近年来发病率不仅持续提升,而且具有年轻化趋势。
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是第二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占全部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
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抑制病情进展,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2.子宫内膜癌的分期2009年,国际妇产协会(FIGO)对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标准进行修订,新标准将子宫内膜癌划分为4期,具体如下:①I期:肿瘤局限于宫腔内。
其中,Ia期肿瘤无肌层浸润,或浸润深度<1/2肌层;Ib期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
②Ⅱ期:肿瘤侵犯宫颈间质,没有蔓延至宫体外。
③Ⅲ期:肿瘤局部、区域性扩散。
其中,Ⅲa期肿瘤累及浆膜层、附件;Ⅲb期肿瘤累及阴道、宫旁组织;Ⅲc期癌细胞向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④Ⅳ期:肿瘤侵及膀胱、直肠黏膜,或向远处转移。
其中,Ⅳa期肿瘤侵及膀胱、直肠黏膜;Ⅳb期癌细胞向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腹股沟淋巴结等。
3.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诊断方法(1)二维超声。
一种是经腹超声。
子宫内膜癌在发病早期,超声图像没有明显的特异性;而且腹部超声检查时,由于腹壁软组织较厚,受到肠管气体和膀胱充盈度的干扰,会影像判断,导致准确率降低。
如果病变范围超出子宫,已经侵犯宫旁组织和盆腔,单纯经腹超声检查是不够的。
另一种是经阴超声。
使用阴道超声探头,距离子宫很近,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和子宫壁的结构,可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
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然而,由于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特性较为复杂,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诊断标志物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免疫组化标记物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ER、PR和HER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子宫内膜癌按照ER和PR表达情况分为ER+/PR+型、ER+/PR-型、ER-/PR+型和ER-/PR-型。
ER和PR对于预测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HER2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其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关。
因此,ER、PR和HER2已成为预后和治疗决策的重要指标。
2. p53p53是细胞周期的正常调控因子,它可以控制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过程。
在子宫内膜癌中,p53的功能因突变而失调,这可能导致肿瘤恶性程度的加剧和预后不良。
通过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评估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3. Ki-67Ki-67是一种核蛋白,在细胞周期G1、S、G2和M期均有表达。
其表达水平可以反映细胞增殖活性。
在子宫内膜癌中,Ki-67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关。
在治疗子宫内膜癌时,Ki-67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肿瘤是否完全切除的标志。
4.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的蛋白质。
在肿瘤中,VEGF的表达量增加,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生长。
在子宫内膜癌中,VE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和预后有关。
VEGF的表达可以作为预判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结论: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的常见疾病。
免疫组化标记物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和预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ER、PR和HER2是常用的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和治疗方案的标志物,p53、Ki-67和VEGF则可以作为反映子宫内膜癌生长和转移潜力的指标。
子宫内膜癌的MRI诊断进展
211 检查 前 准备 . .
病人 要禁 食 4 6h ~ .或 者 注射
抗 蠕 动药 6 4 2或胰 高 糖素 替代 禁 食 , 5— 以减 少 小肠 蠕 动 产生 的 伪影 。检 查前 膀 胱要 适 当充盈 , 以利 于
瘤 与 肌 层 对 比度 最 大 .可 以更 好 地 观 察 深 肌层 浸 润, 也是鉴别 I 期 与 I 期 的关 键 。 C 延迟 期 4 5m n — i ,
宫 颈黏 膜 强化 可 以排 除宫颈 基 质侵 犯 。另外 , 准 要 确 评价 肌 层 浸 润深 度 . 瘤 肌 层 界 面应 该 至 少 在 2 肿 个扫描体位上观察 。 目前 。 WI D 已成 为常规序列『 , l7 b 21 _ 值取 5 0 l 0 mm .采 集 时 间 1 ~ . mi, D 0 ~ 0s 0 0 / . 35 n A C 5 图根 据 D WI自动计 算 。
1 临床 病理
腹 主动脉 旁淋 巴结转 移 。Ⅳ期 : 肿 瘤侵犯 膀胱 和 Ⅳ
( ) 或 小肠 黏膜 ; Ⅳ 远处 转 移 , 包括 腹 内和 ( ) 或 腹股
沟淋 巴结 。
1 . 术 前 分 期 对 治 疗 的影 响 子 宫 内膜 癌 主要 .3 2 表现 为 I期 , 准治 疗方 案 为采 用 子宫 全切 和 双侧 标 输卵管 、 卵巢 切 除术 。不 同分期 影 响治疗 计 划 的制
的振动 而导致伪 影产 生 . 降低影像 质量 。 21 .. 扫描方 案 平扫 检查 采用横 断 面 TWI大视 2 、 野 ( O , 价 盆腔 和 腹部 以便发 现 淋 巴结 和 骨髓 F V)评 改变 。高分 辨横 断面 和矢状 面快 速 自旋 回波 ( S ) F E 序列 TWI评 价 原 发 肿瘤 和肌 层 浸 润 , 提供 盆部 , 并 的大 体 观察 I 8 1 。动 态增 强 检 查 首先 采 用 矢 状 面 、 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 内膜癌是 严重 危害女性身心健康 的一种恶性肿瘤 , 发病率正呈逐年上 升的趋势 , 尤其是对于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 的女性 , 发病 率更高 。2 0 0 2年全球 约有子宫 内膜癌 1. 9 9万 例 其发病率 6 5 1 , ./ 0万 为女 性全 部恶性肿 瘤 的第 七位 , 死 亡率为 1 6 1 ./ 0万… 。2 0 年 全球 发病患者上升为 2 . , 08 87万 无论是发病率还 是死亡率 , 发达 国家远 高于发展 中国家 J 。 据报道 2 0 0 8年美 国新 发病 例 近 4 0 00 0例 ,40例死 亡 J 70 , 严 重 威 胁 女性 健 康 。
・
3 08 ・
哈尔滨 医药 2 1 0 2年第 3 2卷第 4期
子 宫 内膜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诊 断新 进 展
褚梅 青 ( 津市西青 区妇 女儿 童保健 中心 , 天 天津 308 ) 030
摘要 子 宫 内膜癌是严 重危害女性 身心健康的一种恶性肿瘤 , 发病 率正呈逐年 上升 的趋 势, 尤其是对于 围绝经期及 绝经 后的女性 , 病率更高。它是 以阴道流血、 发 异常 的阴道排液、 宫腔积液或积脓 引起 下腹疼痛等为临床表现 , 早期 患者双合诊检 查时 多无异常发现 。辅助检 查包括 细胞 学检查 、 声检 查、 超 电子 计算机 断层扫描 ( T 及磁 共振 成像 ( I 、 断性刮 宫术 、 C) MR ) 诊 官腔镜检 查、 吸取 内膜取样 、 病理检 查和血 清肿瘤标 志物 。综上所述 , 子宫 内膜癌 患者可通过 多种手段联合检查 以明确诊 断, 制定 最佳 治疗 方案 , 进行个体化 治疗 , 内膜癌 患者得到及早诊断 、 使 合理 的个体 化治疗, 提高生存 率。 关键词 子 宫 内膜 癌 ; 断; 诊 进展 [ 中图分类号] R 3 .3 7 7 3 [ 文献标识码 ] B 学科分类代码 : 3 0 4 22
1 定 义
子宫 内膜癌 ( no ta cri n ) edme i a n ma 又称子宫体癌 ( 8 rl c o c1 " e o ao t ieop s是 指原 发于 子宫 内膜 癌 的一 组上 i m f e ncru ) n ur 皮性 恶性肿瘤 , 中多数为起源 于内膜腺体的腺癌 。早期子 其 宫 内 膜 癌 预 后 良 好 ,I期 患 者 的 5年 生 存 率 高 达 8 % ~ 0 9 % , Ⅲ、 0 而 Ⅳ期 分别 为 加 % 和 1 %。因此 , 0 早期 诊断 子宫 内膜 癌非 常重 要 , 子宫 内膜癌 的诊断 主要依据病 史 、 临床表 现 和辅助 检查 , 确诊依赖 于病理组织学结果 。 2 高 危 因 素 子宫 内膜癌与长期过量 的雌激 素 ( 内源性和外 源性) 的 刺激 、 肥胖 、 高血压 、 糖尿 病 、 不孕或不 育及绝 经延迟 等 因素 有关 ,0 2 %的患者有家族 史 。多发 生于 老年妇女 , 经后妇 绝 女 占 总 数 7 % ~7 % , 绝 经 期 妇 女 占 1% 一2 % , 4 0 5 围 5 0 而 0 岁 以 下仅 占 5 ~1 % 。 % 0 3 临 床 症 状 和 体 征 以阴道流血 、 异常的 阴道 排液 、 官腔积液 或积脓 引起 下 腹疼痛等为临 床表 现 , 期 患者 双合 诊检查 时多 无异 常 发 早 现 。 晚 期 患 者 可 有 子 宫 增 大 , 至 扪 及 肿 大 的 腹 股 沟 淋 巴 甚 结。宫腔积脓者可伴有子宫压痛 。 4 辅助检查 4 1 细胞学检查 . 宫颈刮片 、 阴道后穹隆涂片或宫颈管吸片取材作细胞 学 检查辅 助诊 断 子 宫 内膜 癌 , 阳性 率 分 别 为 5 % 、 5 和 0 6% 7%, 5 其敏感度很低 。而改进取 材后 的官腔 内膜擦拭 法 、 冲 洗法及吸收法 , 其检出率增至 9 % 。细胞 学检查创 伤小 , 0 但 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需要进一 步提高 , 因此只作 为筛查手段 。 42 影像学检查 . 4 2 1 超声检查 : ..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 了解子宫 内膜厚度 、 官 腔 占位性病变及其大小 、 部位和血流。经 阴 B超 ( ) 目 Ⅳs 是 前常用 的子宫 内膜 癌检查方 法 , 它可 以了解 子宫大 小、 官腔 有 无 赘 生 物 和 子 宫 内膜 厚 度 , 明确 肌 层 浸 润 程 度 以 及 颈 管 是 否 累及等 。绝经后妇女 子宫 内膜厚 度 >5mm者 , 应进 一步 检查 以排除子宫 内膜病变 。一项大规模 的对照研究表 明 , 以 子宫 内膜 厚度 I5m 为界值 ,V > m T s诊断子宫 内膜癌 的敏感 性为 8.% L , 0 5 4 有报 道称 ,v 对 判 断 子 宫 内 膜 癌 的浸 润 程 J Ts 度准确率达 6 . % , 6 9 其中深肌层浸润 (>I2 的阳性 预测值 /) 为 8 . % 。 目前 , v 69 T S已成为 子宫 内膜癌 首选 的影 像学 检
一
查方 法 。 42 2 电子 计 算 机 断 层 扫 描 ( w 及 磁 共 振 成 像 ( I : .. c ) MR ) 随
着 C MR 的发展及广泛应用 , T、 I 为子宫 内膜癌 的诊断提供 了 新 的检查手段 。C 、 1均 可 以了解 官腔 、 颈病 变 , T MR 官 了解 肌层浸润 的深度 , 了解淋 巴结有无 转移 等 , 为术前 分期 及 可 临床 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 案提供 非常重要的论据 。 与 T sC V 、 T相 比, /对 于判 断肌层 浸 润深度 、 MR 宫颈受 累情况 、 子宫外病灶有一定优势 。C bi a ra等 对 12例子 宫 t 6 内膜癌患者术前 MR 结果 与术后 病理 比较 , I 发现 MR 对 肌 I 层浸润 、 宫颈受 累、 巴结 转移 的诊 断符 合率 分别 为 7 % 、 淋 7 8 % 和 8 % 。术 前 对 比增 强 的 MR 1 9 I可 为 是 否 行 盆 腔 淋 巴 结 清扫提供参考 。但因其费用 相对 昂贵 , 尚未作为常规检查 使 用 , 我国主要用 于 s检查 不满意者 J 在 Ⅳ 。 4 3 诊断性刮宫术 . 诊断性刮宫术是子宫内膜癌的传统早期诊断手段 , 目前 还没有一种方法可 以完全代替 它。可 以了解 子宫 内膜癌 的 组织病理分型及细胞分 化程度 、 雌孕激 素受体 等 , 尤其是 能 够判断是否存在宫颈管受累。但诊 刮有一定的局限性 , 由于 盲 目性操作 , 于位 于子宫角部 或体积 较小 的病灶 , 对 容易 漏 诊 。因此 , 对临床上表现可疑 的患者必须进一 步行官 腔镜 检 查 。近年来随着新 的诊断方法不断的改进 , 阴道彩 色多普 经 勒超声与诊断性刮宫 的联合应用 , 大大 的提 高了诊 断的阳性 率 。袁梅等 研究表明 , 这两 者 的联 合应用 , 刮病理准 确 诊 率达 9 .5 , 阴道 彩色 多普 勒超 声诊 断分期 与病理检 查 8 1% 经 符合率为 l A期 5 .3 ,B期 7 .0 , 33 % I 50% I c期 8 .8 1O %。 4 4 官 腔镜 检 查 . 官腔镜检查 已较广泛 的用于 子宫 内膜病 变 的诊 断。它 可 以 直接 观察 宫 颈 管 官 腔 情 况 , 别 是 宫 角 部 位 及 小 病 灶 , 特 可准确进行活检 , 提高活检确 诊率 , 可协 助术前 正确进行 临 床分期 。因此官腔镜检查被 认为是 当前诊 断 阳性 率最高 的 手段 之一 。对于异常 阴道流血 者 ,or o T r jn等认 为官腔镜 诊 e 断子宫内膜癌 的敏感性 和特异性分别 为 10 和 9 .% , 0% 4 5 总 的诊 断准确率 为 9 . % 。对于仅超声 显示子 宫 内膜厚 度 > 95 6m 而不伴有 其他 症状 的绝 经后 妇 女 ,c md 等 发 现 m, Sh i t 34例中 , 1 0 有 2例官 腔镜 检查 下病 理活 检证 实为 子宫 内膜 癌。可见 , 官腔镜检查 能够提 高内膜癌 的早期诊 断率 。 对于官腔镜检查是否会造成癌细胞 的扩散 , 目前仍存在 争议。夏恩兰 认为官腔镜 检查有 促使瘤 细胞腹腔 内扩散 的可能 , 是否影 响 患者预 后 尚无 定 论。卢 娜等 回顾 性分 析 5 2例术前官腔镜诊 断为临床 I 期子 宫内膜癌 患者 的临床资 料 , 出结论 : 断性 宫腔镜 未增 加临床 I 得 诊 期子 宫 内膜 癌患 者阳性腹水细胞 学的风险 , 亦未对 预后造 成不 良影 响 。Sl e— vsi as 等研究 17例 用诊 断性刮 宫 、 腔镜或 者两 者兼 用诊 5 官 断子宫 内膜癌 , 3种 诊断 方法 中既 没有 1例腹 水细 胞 阳 在 性, 也没有发现镜下腹膜播散 , 认为与诊刮 比较 , 液体膨宫不 增加子宫内膜 癌腹膜播散 的危 险。宫腔镜检查 时 , 建议膨宫 压 力 < 0m g并 尽 量 缩 短 检 查 时 间 。 5 mH , 4 5 吸取 内膜取样 . 是通过负压收集子 宫内膜组织 用于诊 断 , 与诊断性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