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八股文本来就有呆板僵化脱离实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八股文,本来就有呆板僵化、脱离实际的弊病,又历行数百年无变化。到后来,可以说能出的题目、能作的文章基本殆尽,只能是重复陈词滥调而已。清代统治者实行思想专制。将程朱理学奉为儒学正宗,力图使人们"存天理,灭人欲",服服贴贴接受统治。并将《圣谕广训》之类的教条颁布天下各学,勒令学生必读。在大兴文字狱的高压政策下,一些学者推崇考据之风,沉湎于故纸堆中。总之,此时的学术和教育已完全脱离现实,沦入空疏腐朽的处境。
中国封建教育绵延两千多年,其间虽有发展和改良,但总体宗旨和模式没有本质的变化,即一直隶属于封建政治,以儒家经典为主体教学内容,培养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和通晓儒家经学的士大夫阶层,作为统治阶级的后备力量,并通过选士制度从中选拔充任政府官员。明清时科举已与学校教育紧密衔接,只有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才有获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而通过科举作官又是士人唯一的前途和学习目的,于是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和预备场所,除少数坚持钻研学问的私学和书院外,整个教育界完全为应试教育所支配。
传统教育的空疏腐朽早已有之,教育界人士对它的批判也是不绝于耳,只是由于它适应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中国社会又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所以能一直延续下来。到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展示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军事优势,而这种军事优势又是建立在先进的科技和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在挨打认输后,痛定思痛,必然要反思自己的落后之处,可以说鸦片战争是我们民族反思的一个起点。最初是在军事技术上,进而就会联系到生产、技术、政治、文化等方面,而这诸多方面归根到底都是要由人来运作的,又必然将落后的原因归结到人的素质上。于是在痛感旧教育空疏无用的同时,还意识到自己闭塞狭隘。近代教育改革的思想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萌发起来的。
但是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实行必有他的可取之处:例如: 1、科举制度的第一个好处是:解决了无数私塾先生的就业问题,为解决就业做出了贡献。废除科举后,失业问题严重。2、科举制度的第二个好处是:公平。由于只考四书五经,这就意味着穷人与富人是一样的,富人不会因为有钱而学到更多的,
对科举有用的知识,考的一样,学的一样,考的很窄,保证了穷人参加。废除科举后,社会明显分层,穷人失去了机会,失去了公平。3、科举制度的第三个好处是;选拔可造之材。我说的是可造之才,不是成功的人才。都知道科举考试的内容无用,可是谁能把无用的东西学好呢,能做到的人是可造之才。既然无用的东西都能学好,那有用的肯定学的更快。所以有利于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