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有咸水区雨洪控制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平原有咸水区雨洪控制利用

华北平原有咸水区雨洪控制利用

摘要:华北平原有咸水区,水资源短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生态环境恶化。在这个地区开发利用咸水,腾出地下库容,能够减少潜水蒸发与雨洪径流,增大降雨入渗,把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该文总结了农村用微咸水灌溉,抗旱增产,调控地下水埋深,增大雨洪回灌,淡化地下水质的经验。提出了城区雨洪控制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有咸水区咸水开发利用调控地下水埋深减少雨洪径流增大降雨入渗

 

1 大气降水与四水转化特点

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属季节性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在下垫面条件共同作用下,一部分形成地表水,一部分渗入到土壤,在重力作用下,其中一部分形成了地下水,大部分被拦截成为土壤水。大气水、

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图1)。大气降水与四水转化关系有以下特点:

1.1 年际降水量变化大华北平原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 mm。气候为过渡带,降水很不稳定,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常有连丰、连枯水年,丰、枯水年交替。少水年,降水可小于400 mm,呈现半干旱甚至干旱地区特点。多水年,降水量可大于800 mm,呈现湿润气候特点。海河东部平原南皮县1956-1986年平均降水量550 mm,最大年降水量1 184.9 mm(1977年),最小降水量26

2.4 mm(1956年),最大与最小相差4.5倍。

1.2 年内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在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集中在夏季(7、8月份),其余时间为旱季。南皮多年平均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3 %;春季(3—5 月)和秋季(9—11月)雨量较少,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1 %和13 %; 冬季(12月—2月)雨量稀少,仅占2 %。形成春旱夏涝、秋冬又旱、旱涝交替的特点。

1.3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据德州、新乡、安阳、保定、南皮

等气象站分析,全年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为 3.1∶3.9。南皮多年平均蒸发量2 138.6 mm,为年降水量的3.9倍。最大年蒸发量2 659.2 mm。冬春两季的蒸发量最大,为降水量的16~38倍。

1.4 四水转化运动以垂向排补为主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大部分平原地下水水力坡降都很小,含水层岩性颗粒较细,地下水、土壤水水平向运动很小,水分运动和交换主要是竖向入渗补给、土壤蒸发、潜水蒸发和人工开采排泄。降雨和灌溉入渗量约占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的84 %,若计入河渠侧向补给,竖向补给量达94 %。总排泄量中人工开采和潜水蒸发的竖向排泄量达99.4 %。

1.5 包气带是四水转化的主要场所多年平均降水量的8 %转化为地表径流,20.6 %转化为浅层地下水,71.4 %转化为包气带土壤水,若计入潜水蒸发量,则由包气带向大气转化的水量约为降水量的78 %左右。

2 开发地下咸水灌溉,增大雨洪利用

华北平原东部广泛分布有>2 g/L的浅层地下咸水(图2),总面积8.39万km2。地下咸水长期弃置不用,占据着

浅层地下水的地层空间,影响这个地区蓄纳雨水及地表淡水,而且蒸发浓缩,成为土地盐碱的根源。这个地区长期以来靠开采深层地下水支撑工农业生产,由于严重超采,已引起地面沉降、上部咸水层下移、深层地下水质变差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克服水资源严重短缺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开发微咸水发展灌溉。在季风气候及排水条件下,用微咸水灌溉的连作小麦、玉米,比不灌的旱作可增产1~2 倍,而并未发生土壤积盐,地下水还有所淡化。80年代应用咸水灌溉成果,引进联合国IFAD 贷款,建立南皮农业开发项目区,建设机井灌渠排沟,大面积开发咸水,使灌溉面积增加一倍,盐碱地面积改好一半,农业产值及人均收入翻了两番。华北地区已开发利用咸水6.6亿m3,其中河北平原为3亿m3。咸水大量开发利用,改变了四水转化条件,使大气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咸水,所以能够增大雨洪利用,综合治理旱涝碱咸,促使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这是由于:

2.1 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地下水埋深动态是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消长转化的集中反映。调控合理的地下水埋深,是增大雨洪利用的关键。不同季节需

要调控的地下水埋深临界动态:旱季在防治盐碱的地下水临界深度(2~3 m),尽量减少潜水蒸发,防止土壤返盐;雨季前在防涝蓄雨深度(4~6 m),尽量增大降雨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强伏雨洗盐及淡化地下水的作用;雨季在作物的抗湿深度(0.5~1 m), 即在2日内将降雨形成的地表积水排出, 并将因降雨抬高的地下水位回降到作物抗湿深度以下(图3 )。大量开发利用咸水,腾出地下库容, 能够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南皮项目区建立前地下水年开采量600万m3, 建项目区后到1987年达到1 380万m3。汛前6月地下水埋深至1988年全部调控在3 m以下,与1985年同期比较,2~3 m的减少了77 %,4~6m的增加了53 %。1986—1988年地下水埋深,春季3月在2.78~3.73 m,汛前6月在4.48~5.03 m,汛后9月在1.15~2.95 m,已调控到地下水临界动态指标(图4)。

2.2 减少潜水蒸发潜水蒸发量与地下水埋深密切相关。在轻砂壤土地区,地下水埋深为1 m时,其潜水蒸发量大于地下水埋深为2.5 m时的6倍。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

可以大量减少潜水蒸发。南皮项目区按1984—1986年平均水位埋深计算可采量为433.85 万m3,而按1986—1988年地下水埋深调控在临界动态(2.5 ~5 m )计算可采量为1 322.39万m3,即可从潜水蒸发中夺取888.54万m3 可利用的水资源。

2.3 增大降雨入渗降雨渗入地下,除补给土壤水外,其余转化为地下水成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在平水年雨季降水434 mm情况下,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量最大值相应的雨季前埋深在4.5 m左右。在雨季前地下水埋深2.5~4.5 m范围内,每降深1 m,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量增加22~6 mm。雨季前地下水埋深大于4.5 m时,降雨入渗将随埋深增大而减少。在枯水年及丰水年,降雨入渗补给最大值相应雨季前埋深分别在5.5 m及4 m左右(表1,图5)。南皮项目区地下水埋深处于临界动态,增大了降雨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1986年10月至1987年9月,1987年10月至1988年9月,降雨入渗系数分别达到25 %和21 %。1986—1987年尽管由于雨季前干旱,大量开采地下水,但经过雨季降雨补充,地下水位上升1.75 m,扣除当年开采及潜水蒸发水量,可采量模数增加85 230 m3/km2/a,为秋季及来年春季抗旱增补了地下水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