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文化与中医学,刘庆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行佛教政策的国家寺院—大兴善寺。 (2)唐代20个皇帝,除唐武宗外,个个
信佛。 (3)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极为丰富。
4、衰落阶段(宋元明清) (1)宋徽宗时,朝廷笃信道教。 (2)元代及清初,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
因而汉传佛教受到限制。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二、佛教“三学”
1、戒:防止言行、思想之过失。一戒杀 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 饮酒。
苦谛:是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 也 就是生老病死、爱恨离愁、得失取予等。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集谛:讲造成痛苦的原因和根据—“无 明”,即心智迷惑。包括贪、瞋、痴等。
灭谛:佛教最高理想的无痛苦 、 无 烦 恼 状态。
道谛:讲实现佛教理想境界应遵循的手 段和方法。
精品课件
(二)缘起、轮回和业力
缘起: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 成,都生于因果关系。
佛教医学认为人的身体由“四大”构 成,因此一切疾病的根源也就在于“四大”失 调。“初则地大增,令身沉重;二则水大积, 涕唾乖常;三则火大盛,头胸壮热;四则风大 动,气息击冲。”可见,佛教医学与中医学在 探讨病因上存在相通之处。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另外,佛教医学认为在:沉迷色境生 肝病,贪享声音生肾病,贪爱香气生肺病, 贪图口味生心病,贪念触觉生脾病等,与中 医学五脏致病病因如出一辙。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2、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
晋武帝后,西晋皇室爆发“八王之 论”,北方少数民族乘机逐鹿中原,北部中 国陷入严重的分裂与混乱。佛学却在此期间 得到了迅速发展。
(1)玄学与佛学
(2)东晋诸帝无一不信奉佛教,结交 僧尼,大修寺庙。
(3)佛学论著纷纷问世。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3、繁荣阶段(隋唐) (1)隋文帝在首都(汉长安城南)建立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3、中医饮பைடு நூலகம்观
(1)多吃素食
现代科学证明:肉食类经消化分解多呈酸性; 蔬菜类多呈碱性。多食蔬菜可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尤其老年人,血液保持微碱性,经常使肠胃清洁, 可减少粪便中毒素吸收。素食也可减少饱和脂肪酸 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延缓血管硬化的发生,降低冠 心病的发病和死亡率。
精品课件
轮回:因果关系中即包含了轮回。 轮回说,强调个人言行的自我责任,强调一 切都是自作自受,客观上对人们的行为有一 定的劝诫和约束作用。
业力:即众生所受果报的前因, 是众生生死流转的动力。众生的行为和支配 行为的意志,从本质上说就是业力。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三)面对大千世界,心如枯井
“万法皆空”,世界是虚假不实的,是 空的,不以生死牵累精神,不以情感牵累生 命,超脱世俗,心如枯井。“一切不爱不 憎”、“对境心常不起”。
返回主页
(2)简单、自然、均衡的营养
A、简单原则:不食用多次加工之食品; B、自然原则:选用当时、当地与当季的食 品,少食或不食进口食品。 C、均衡原则:五谷杂粮、各种绿色蔬菜、 当季水果等。
精品课件
(三)茶饮 茶本性清淡醇雅,具有镇静清心、醒脑
宁神的功效。 《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三)对中医学临床各科的补充和养生实践中 的运用
1、佛教医学在寄生虫方面独特的发现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史籍未见有人体寄 生虫的记载。而《禅病法要经》及《正法念 处经》认为,人身是虫巢,人体内有80余种 虫,并且还列举了各种虫的名字,且记载具 有相当科学性。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2、佛教医籍中有关人体胚胎学方面的研 究已相当精确
佛学文化与中医学
精品课件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 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释迦,是种族名, 牟尼,是尊称。释迦牟尼,意即释迦 族的“圣人”。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传播发 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1、初传阶段(汉代)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难有定论。但汉 末佛教就被一些人注意,东汉初已有初步的流 行,三国时期佛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对佛经《般若》的讲习在魏、吴两国都有相当 的开展。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佛教还强调修心,采用神秘的、内 省式的证悟,从日常生活做起,礼拜、忏悔、 唱诵、打坐等,都具有防治疾病的功效。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五、佛家素食制度与中医饮食观
1、素食制度的产生 “君子远庖厨”、“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2、素食养生的机理 (1)素食能畅通百脉,祥和人体磁场 (2)杀生、食肉是产生疾病的原因之一 (3)素食净化心灵,素食者长寿
火降则上清矣。” 《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醒神除烦,
2、定:禅定。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 专心致志,以悟佛教真理。
3、慧:通过宗教修炼,通过内心体验 和证悟而获得的佛教智慧。戒和定都是获得 慧的手段。
精品课件
三、佛学文化的社会观
(一)四谛说
谛,即真理。 四 谛 作 为 佛 教 的 基 本 教 义 , 是 佛 学 的 四 条 真 理 。 包 括 苦谛、集谛、灭谛 、道谛。
《修行道地经》:“胎成七日,初不增 减,二七日如薄酪,六七日如息肉。九七日 变五泡,两肘、两踝及颈,十七日续生五泡, 两手腕两足及头。”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3、提出治疗“心病”的方法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佛教八正道、三 学、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 疗法。
《大乘义章》则提出六种对治方法—不净 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空 观等,其具体方法与现代身心疗法相似。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四、佛学文化与中医药学
(一)引进大量佛家典籍 1、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共译出佛
典4千余卷,其中有许多涉及医学内容。 2、《隋书经籍志》载当时从印度翻
译过来佛教医书有十余种,如《龙树菩萨药方 》、《西域诸仙所说药方》、《释僧医针灸经 》等。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二)佛教医学与中医学理论相互吸收和 影响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四)面对逆境,随缘而安 1、“事无逆顺,随缘即应,不留心中”。 2、“宿习浓厚,不加排遣,自而轻微”。 3、以清静恬淡的心情,以应外界事物。
精品课件
返回主页
(五)内心封闭,与世无争
“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 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涅槃 经》)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 一默;无可简择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 (黄庭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