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生成”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动态生成”理论,本着“不完全预设”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参与并伴随“动态生成”,采取适时、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此为出发点,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引入“动态生成”理论,探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动态生成;教学设计;化学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将一节好课定义为“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叶澜教授的课堂生成理论,与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契合。只有将动态生成教学真正渗透进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之中,才能让我们的化学教学真正符合新课标的精神,这也正是其价值所在。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课堂教学中相对于别的学科有着更加鲜明的“动态”特征,这为我们将这一理论引入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条件。化学教学设计是系统解决化学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决定着化学课堂教学,如果在教学设计环节融进“动态生成”教学

理论,将对我们化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实质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或预期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不同就在于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的同时又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并且“不完全是预设的”。例如在鲁科版《化学2(必修)》“认识有机物”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传统目标设计为“了解烃的含义”,这种明显带有“预设性”的目标,并没有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而依据“动态生成”理论则应当表述为“提供一组有机物,说出哪些是烃”、“用自己的话给烃下一个定义”,这样既有了可评价的标准又体现出学生主动的思维、能力投入。

教学目标动态设计,“动态”体现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样就应该将一节“预设性”的课,变成一节“不完全预设”的课,而目标的设定则在“动态”的同时,给出一个可以测评的标准。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包含有:讲授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我们不能为了体现所谓“新课程”思想而认定某种教学方法是“先进的”或是“落后的”,而应当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来“动态生成”适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鲁科版《化学1(必修)》“硝酸”的教学设计中,就可以根据学生对于氧化还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高一学生的思维能

力层次,采取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良好的互动环境中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而对于同属《化学1(必修)》的“物质的量”的教学设计中,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先行采取讲授法,或许能够帮助学生先从感性上了解这一陌生的知识,进而再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实验、探究亦或是讲授法,都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宜太过拘泥或是教条的运用,只有真正把握住教学主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选取最优教学方法才是根本所在,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学生才能够真正与老师“互动”,这正是“动态生成”理论的精髓所在。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过程包括了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其中教师活动包括了:讲述、讲解、演(展)示、设疑、答疑以及组织讨论和提供反馈信息等。学生活动则包括了:倾听、阅读、观察、思考、实验、讨论、练习等。所谓的“教学策略”包括了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三个方面的动因,是教师教学思维对这三方面动因加工而形成的教学方法模式,教师所采用的不同教学策略对应着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的设计应当本着师生互动、活跃气氛的原则,在“动态”中丰实课堂。例如,在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盐类的水解”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如下教学设计,

见表1。

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新问题设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自己动手归纳总结,得出规律。这里运用了问题化策略和活动化策略,而在这节课的尾声,笔者采取表2的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得出规律并运用于生活,这里运用了经验化和生活化策略,无论是问题化、活动化,还是经验化和生活化的策略,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伴随课堂“互动”的进行,“动态生成”新的教学环节。

四、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设计包括了信息媒体、语言媒体、板书等设计,教学媒体是实现经验传递的工具和手段,许多人认为新课程就是“多媒体”,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只有结合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在“动态”中实现师生互动,才能真正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例如,在鲁科版《化学1(必修)》“氯气”教学过程中,就不宜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否则学生将无法感受到氯气的“色、味”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鲁科版《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认识晶体”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3d技术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感性的直观认识。

对于语言媒体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导课中,运用设疑等语言以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评价、追问,也可以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板书的优点在于可以长时间的呈现,

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感知,这也是ppt展示所无法代替的。

多种教学媒体的引入与优化,是为了给我们的教学主体——学生以更加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积极“互动”,更加“动态”的感受化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这里主要是指化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在适当的情境下出现适当的练习,可以用于创设新的情境,以旧引新,同时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例如,在鲁科版《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氢键”教学过程中,完成氢键形成条件的学习后,适时进行“氧族氢化物沸点变化的原因”练习,就可以达到这一效果。此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选择进一步用“碳、氮、卤族氢化物沸点变化的原因”练习加以巩固,或是进一步推出“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氢键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对这一知识进行升华。

运用“动态生成”理论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当中,是从根本上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交流,在“动态”中完成一堂“未完全预设”的化学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参与,这样必定会是一堂丰实的、近乎完美的高中化学课。

参考文献:

[1]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

[2]张大均,郭成.教学心理学丛书·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