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五集邮散论 关于集邮文献的四点新思考
郑启五入选文集140书目
郑启五入选文集140书目1、《丰碑颂》厦门大学学报编印1977年版收入长诗《诗的花圈》2、《闽潮录——福建杂文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收入随笔《我上电视》3、《台湾研究十年》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收入论作《海峡两岸用语差异初探》4、《八闽邮文精选》人民邮电出版社1994年版收入集邮散文《天山留戳》等8题5、《第一次亮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收入微型小说《餐厅里》等4题6、《爱情的旋涡》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收入译作《他出海去了》7、《厦门优秀作品选》(五卷)鹭江出版社1996年版收入小说《保姆颂》、散文《帽村客店》等4篇8、《青史流芳话港归》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收入论作《香港邮票百年分析》9、《鹭岛梦》厦门大学鼓浪文学社1990年版收入散文《老影迷的浪漫史》10、《同祖同根远源流长》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版收入论作《海峡两岸用语差异再探》11、《山茶花》闽西日报副刊部1996年编印收入散文《冷水温馨》12、《沧桑人生》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收入散文《帽村客店》13、《老知青写真》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收入散文《冷水温馨》14、《岁月留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收入散文《一个知青邮迷的奇闻奇遇》15、《告诉后代》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收入散文《武平四题》16、《福建知青散文选》海潮出版社1999年版收入散文《那一夜,我在厕所度过》17、《中国集邮学术论文选1994—1997》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版收入论作《香港邮票的内涵特性浅析》18、《中国1999年国际集邮学术论文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论作《关于当前集邮文献收藏的几点思考》19、《老小吃老味道》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随笔《扬州牛肉汤》、《江米甑糕》20、《正气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长诗《大兵营·大工地·大花园》21、《鹭岛公交采珠》厦门公共交通总公司1998年编印收入随笔《一个轮渡客的感觉》22、《震撼与反响》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散文《我当过三年炊事员》等4题23、《厦门文史资料22期》厦门政协文史委2001年版收入史料《留下的疤痕》24、《梁野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收入散文《共同的家》等3题25、《当代福建作家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随笔《幽默的幽默》26、《获奖论文集》福建人口学会2001年编印收入论作《福建婴儿性比例的失调与对策》27、《中国当代少儿报刊百卷文库》同心出版社1997年版收入报告文学《七色光之歌》28、《开拓者风采》厦门市总工会1994年版收入报告文学《治厂之星经营之神》29、《邮苑》信息日报1997年版收入集邮随笔《信箱观邮》等4题30、《福建文学50年作品选》(散文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版收入散文《好马还需配好鞍》31、《我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短评《情感的爆光文字的显影》32、《杏橘传芳》香港闽南人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收入随笔《常饮佳茗一生健康》33、《我看泉州》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随笔《泉州有个戴泉明》34、《新媒体散文选·精致的耳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散文《尊容保卫战》等8题35、《台湾地方邮政一百年纪念专辑》台盟福州市委1988年编印收入论作《试论台湾邮票上的“国名”问题》36、《厦大校友通讯第二辑》厦门大学校友总会1998年编印收入散文《香江的水哟,回归的酒》37、《厦大校友通讯第三辑》厦门大学校友总会2000年编印收入散文《一个厦大“土著”的回忆》38、《特区的交响》厦门湖里区文化局2001年12月编印收入长诗《大兵营·大工地·大花园》39、《回顾:我就是我》(三卷)天马图书公司2001年版收入散文《春池是副扑克牌》等三题40、《鄱阳湖文选》永修集邮协会2002年印刷收入邮文《从茶果说起》等三篇41、《中国集邮文选(2000——2001)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邮文〈关于三枚一套邮票设置的美学思考〉42、《20年亲历记》厦门晚报2001年编印收入散文《20年20倍》43、《邮之旅》集邮报2002年编印收入散文《白鹭女神的故事》44、《厦大校友通讯第5集》厦门大学校友总会2002年编印收入散文《夜访大成殿》45、《中国茶叶艺文丛书·茶情雅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版收入散文《开门七件事》46、《八闽邮文精选》(二)海潮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版收入邮论《三枚一套的美学思考》等三篇47、《邮坛剪影》香港天马图书公司2003年10月版收入随笔《遥祝肖郎》等三题。
关于集邮报刊文献收藏的几点思考
关于集邮报刊文献收藏的几点思考
郑启五
【期刊名称】《上海集邮》
【年(卷),期】1999(000)004
【摘要】我国新时期集邮潮的重要波流之一是集邮报刊文献的大量涌现,同时也涌现出一批集邮文献的收藏爱好者。
粗粗分析,集邮报刊文献爱好者可大致分成三类,一为集邮的研究与写作者,文献的收集多乃自我服务,有的也在小范围如沙龙与密友间流通;二为纯文献收集者,多以集齐公开发行的邮刊乃至省市一级邮刊为目标,并努力向地市县和内部刊物中的佼佼者拓展,在这二类中间还出现几家向社会开放的个人集邮资料
【总页数】1页(P22-22)
【作者】郑启五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94
【相关文献】
1.拓展集邮文献收藏——访问张国光教授所想到的 [J], 吴荣先
2.英、法早期报刊中的邮政与集邮影像(上) [J], 司徒一凡;
3.坚持集邮活动的铁路特色推动铁路文化的持续发展关于新形势下开展铁路职工集邮活动的几点思考 [J], 蒋仁德
4.虹口区邮协举行虹口职工集邮收藏展暨上海集邮报刊工作交流会 [J], 杨天文
5.适应文化建设新形势推动集邮文化新发展——关于在新时期中推进职工集邮活动的几点思考 [J], 包鑫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集邮学习体会
各位领导、各位邮友,大家好!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一点集邮的心得。
同时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在邮协的工作情况。
我是一名来自洪都航空集团邮协集邮爱好者。
承蒙协会会员的信任,被推选担任了洪都航空集团邮协的一名理事。
作为一名基层邮协的理事,我始终认为:为会员做好一些服务性工作是我应尽的责任。
担任理事十余年来,我的工作得到了广大会员的认同,同时也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南昌市集邮协会的多次嘉奖。
对于基层邮协来说,一年一度的新邮预订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
多年来洪都航空集团邮协始终坚持为会员做好这项工作。
每年年底当市邮协的新邮预订通知下发到我们邮协后,邮协就立即招集全体理事开会,制订本协会的预订方式。
根据本协会的预订通知,我立即逐一通知到在我这里登记预订新邮的每一位会员。
同时我还向他们介绍新邮的发行情况,并了解他们需求以及他们的取票方式。
到一年邮票发行完毕后,我就根据会员的要求将邮票分发到他们的手中。
对需要定位册的会员,我就从市场上买来他们要求的册子,并将全年邮票一一插好交给他们。
虽说这项工作并不能给我带来什么实惠,甚至有的时候由于自己不小心,撕坏了邮票还要自己赔钱补上。
但是每当我看到会员们从我这里取到邮票后的那种喜悦之情,我从心眼里感到欣慰与满足。
2004年8月,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首飞5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毛泽东主席给洪都航空集团亲笔签发嘉勉信50周年的日子。
为隆重纪念这一日子的到来,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了《中国教练机》个性化邮票一套。
由洪都航空集团生产的四种教练机出现在了邮品上。
它系统的反映了洪都航空集团从仿制到自行研制,从螺旋桨飞机到喷气式飞机,从初级教练机到高级教练机的三个飞跃。
同时也记录下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几个里程碑。
8月1日南昌市邮票公司与洪都航空集团将在洪都航空集团联合举办《中国教练机》个性化邮票的首发式。
为配合这一活动的开展,南昌市集邮协会决定同时举办一次集邮展览。
并将展品的征集工作交给了洪都航空集团邮协。
集邮中的哲学
集邮中的哲学来源: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黎泽重老师编辑:柯汝“集邮与哲学有什么关系,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集邮中的哲学很多,根据我的体会是四条。
01有与无什么都有等于什么都无,这是哲学中的对立的统一。
有与无,大与小,多与少,上与下,循回往复,从来如此。
要知道,邮票愈多,邮册相对更大,整理愈要精力,而对人来说精力和时间都是很有限的。
无时间整理,无精力钻研,日久天长,邮票腐化变质了,等于一堆废纸,有何意义?古往今来,众多的集邮家靠专题取胜,靠精博众。
英国集邮家威廉·斯可特以专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军邮闻名。
这部邮集是一部血与火的洗礼,是生与死的搏斗,是真理战胜邪恶的纪录,是光明驱逐黑暗的见证。
又如美国集邮家科赫·戴维斯专集世界各国纪念诗人的邮票,这是一首生命呐喊的史诗,这是一部人生旅程的记载,有欢乐与忧愁,有欣慰与悲哀。
但千万人中,仍念念不忘贪多求全,结果越多越走向反面,毫无兴趣,终至放弃,或出卖,或遗弃,或毁坏,或赠人,结果一无所有,终至于无,所以集邮不在多,建议大家看已故集邮家王纪泽遗作“有无集”。
02集与散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这是规律,这也是辩证法。
《红楼梦》里的荣国府最后凋零破败,万事皆空,可见任何事物都可能转化,走向反面。
集邮亦如此,你见过四代同堂,可未闻四代均为集邮者的,虽然可以传至第二代,但第三代,第四代很少能坚持下来,最后物换星移,时过境迁,人亡邮散,可见一个人不能只顾收,只顾买,最终免不了散。
抗日战争时,成都一大财主,不懂集邮,但爱邮如命,挟其雄资,见邮票就买,结果进邮不少。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经营地产,其收藏之邮票,无妥善保管,许多都变质了。
而其儿女均不集邮,结果这位先生的邮票大都散失了,可见集与散是相对的。
人应该开明一些,邮票既是邮资凭证,又是艺术品,也是商品,因而也是财富,但财富有聚有散,乃必然之规律也,因此集邮者思想应开明,应向张包子俊、马任全、赵善长、黎震寰、姜治方、王纪泽、郭润康等老前辈学习,不要过于悭吝,而应以邮会友,广交邮友,从集邮中寻求乐趣,而不要困守故纸,以致不能自拔。
郑启五集邮研究:最短之争
最短之争郑启五1968年的“文13·毛主席最新指示”和今年的《抗洪赈灾》两套邮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保持着一个近似的纪录——“发行时间最短”!可究竟谁最短?标准只有一个——历史事实!有关方面称:“1998年9月10日发行的《抗洪赈灾》邮票,仅用12天就印制完成,创下了新中国邮票发行全过程历时最短的纪录”。
请注意所用的“全过程”的措辞,不是咬文嚼字,也非钻牛角尖,如果没有“全过程”三个字,那么《抗洪赈灾》邮票在设计印刷发行时间上12天的速成纪录就远不如1968年8月18日发行的、同样是一枚一套的“文13·毛主席最新指示”。
“文13·毛主席最新指示”是“文”字邮票家族中平凡的一员,从选题和设计上看具有“红海洋”邮票的全部特性:即毛泽东的画像及语录,“中国人民邮政”采用毛泽东的手书,以及以红颜色为主。
但艺术上更是平庸,不过是将“文10·毛主席语录”的模式由竖变横,再略加改头换面而已。
“文13”目前的身价与同样规格的单枚成套的“文8·林彪题词”和“文9·抗暴声明”大致相同。
然而笔者在对10年“文革”中发行的邮票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之后发现,“文13”在问世过程中所具有的“速成时间”很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邮坛所绝无仅有的!“文13”邮票图案中的一段“毛主席最新指示”,是在1968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社论《热烈欢呼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中披露的,邮票的发行日是8月18日,二者间隔仅3天!要在3天的时间里完成邮票的选题、设计、制版、印刷、打孔、发行等6大工程看来似乎是天方夜谭。
人们(包括笔者)一直以为在这条“最新指示”正式宣布之前,邮票发行局和邮票厂已早有安排,其实不然。
据最近披露的有关材料显示:北京邮票厂是在8月15日当天作出设计印制该枚邮票的决定,并把设计这条最新指示邮票的任务直接交给该厂的两位制版女工冯梅珍和彭琴洵的,以为如此就是更好地体现了这条“最新指示”的关于“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文化大革命和一切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的精神。
启五论邮?13|为什么荔枝比龙眼先上邮票
启五论邮•13|为什么荔枝比龙眼先上邮票一起涨姿势~序2015年11月24日,厦门集邮家郑启五莅临小微开设《启五论邮》。
此后,陆续刊发了《好清香的粉丝封》《走进金门邮局》《持之以恒是一种快乐》《门可罗雀的新华书店》《校友会的信封信笺》《母亲的珍藏》《版面的深耕细作》《新猴票热鹭岛》《我的“张中张”》《飘逸的书写能起舞》《我2016的三本新书》《厦大校庆最微薄的贺礼》《一闪而过的镜头》等13篇佳作。
在表达谢意和敬意的同时,我们期待有更多的集邮家能够关注、支持小编的工作,一起为弘扬集邮文化而不懈努力。
郑启五,1952年12月生,湖南衡阳人,福建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台湾人口社会研究,曾任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
兼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厦门市集邮协会副会长。
著有《喝茶》《到闽南喝功夫茶》《芙蓉湖随笔》《海峡两岸用语差异》《台胞探亲旅游用语手册》《香格里拉》《大陆和台湾用语差别词典》等。
为什么荔枝比龙眼先上邮票在茶果飘香的闽南,荔枝与龙眼与可是我们一对最常见的姐妹果,她俩的英语芳名Liche和Longan ,都是源自我们汉语,而且发音与普通话的“荔枝”和“龙眼”相似,这似乎与英语tea和闽南语的“茶”的关系如出一辙。
语词,语词,活的化石!龙眼与荔枝皆为常绿乔木,即便在冬日,也满头枝叶绿油而茂密,羽壮复叶,四季同潇洒,一眼望去,俩树像极了。
细细分辨,方才看得出同是椭圆形的叶片却稍有宽窄之别,开出的小花花色不一,然而果熟之时姿色则大异:先出世的姐姐荔枝脸皮儿红,串串沉甸甸垂挂在碧叶里,十分秀气,更有清雅的果香飘逸,于是乎就有了杨贵妃吃荔枝的传说,就有了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荔枝图序》,就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豪放的“广告诗”数百年魅力依旧,就有了杨朔清甜得沁心的散文佳酿《荔枝蜜》……最是泉州梨园戏老电影《陈三五娘》一个经典的镜头:五娘用手帕包着一颗嫣红荔枝从闺楼投向她心仪的陈三……妹妹龙眼则面如土色,一颗颗如泥巴搓成,鼻嗅无味。
关于集邮活动的文献
关于集邮活动的文献
关于集邮活动的文献可以涉及到各种方面,包括集邮的历史、技巧、文化内涵以及集邮组织等。
以下是一些建议,你可以在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或在线资源中查找这些文献:
1.《集邮大百科》:这本书提供了关于集邮的广泛信息,包括集邮的历史、不同国家的邮票特色、鉴别技巧等。
2.《集邮手册》:不同作者可能会撰写关于集邮技巧、分类、鉴赏等方面的手册,这些手册可以提供集邮爱好者所需的实用信息。
3.学术论文:在学术数据库中搜索关于集邮的论文,这些论文可能涉及集邮的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研究。
4.集邮杂志:订阅或阅读集邮杂志,这些杂志经常会推出有关集邮爱好者经验分享、新发行邮票的介绍等文章。
5.邮票展览目录:一些大型邮展的目录中可能包含介绍不同主题和国家的邮票展品,这可以拓展你的集邮知识。
6.集邮组织出版物:一些国际性或本地性的集邮组织可能会出版关于集邮的文献,包括有关组织的历史、成员活动等。
在查找文献时,可以使用关键词如“集邮”、“邮票”、“集邮历史”、“集邮技巧”等,以获得更精确的结果。
希望这些建议对你找到关于集邮活动的文献有所帮助。
别了,《中国集邮》
别了,《中国集邮》
郑启五
【期刊名称】《中国集邮》
【年(卷),期】2001(000)012
【摘要】收到《中国集邮》2001年第10期的样刊,里面夹了一位编辑写的几行字“本刊明年将改刊,如果要投稿现只有12期可以登。
”我的心里不由一阵难过,一家有20年历史的杂志,一份在世界邮展上夺过金质奖章的邮刊,说停就停,从此让天下多少老读者每月的期待不再!
【总页数】1页(P45)
【作者】郑启五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94.1
【相关文献】
1.发展中的中国集邮——在“集邮的传承与发展”集邮研讨会上的演讲 [J], 李曙光;
2.上海市集邮协会指导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上海市职工集邮爱好者协会主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暨上海市职工邮协成立30周年集邮征文启事 [J],
3.上海市集邮协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集邮学术研究征文选登集邮的暖春源自经济的融冰 [J], 丁临渊
4.全国集邮联开展首届中国集邮文艺节全国集邮文艺作品征集评选大赛 [J],
5.对于中国航天集邮的再思索——兼谈如何看待集邮与竞赛集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邮票纪事
《茶》邮票纪事
郑启五
【期刊名称】《农业考古》
【年(卷),期】1997()2
【摘要】《茶》邮票纪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郑启五因为嗜茶,也因为集邮,故《茶》邮票发行之前便按捺不住,写了好几篇相关文意,有的抒发期盼之情,有的托出杞人之忧,反正心头有话积压,不吐不快。
《茶》邮票正式上市之日,正逢邮市“高烧”之时,尽管我一再自称不为“烧”之所...
【总页数】1页(P49-49)
【关键词】邮票;中国茶文化;台湾研究;中国茶叶;首日封;厦门大学;龙井茶;实寄封;博物馆;为人生
【作者】郑启五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618.9
【相关文献】
1.方寸之间世界与茶——记中国茶邮票收藏第一人吕全忠 [J], 李婉玲;
2.越南茶叶气象实习生在中茶所学茶纪事 [J], 黄寿波
3.小邮票载起大使命——黑龙江省宝清县支前老民兵孙会明10年集邮颂英雄纪事[J], 刘盛国;李子偲;杨银满;;;
4.邮票里的茶故事 [J], 邱国文
5.世界首种《南京大屠杀》纪念邮票跨国促赠纪事 [J], 戴定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启五集邮美文欣赏金橘的滋味
郑启五集邮美文欣赏金橘的滋味第一篇:郑启五集邮美文欣赏金橘的滋味郑启五集邮美文欣赏金橘的滋味四年前的金秋,逢“朱熹诞生880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组委会的邀请,我得以到朱熹故里——尤溪一游,十分尽兴,美邮、美景、美食样样美不胜收,事后就着三镜头:红柚、红茶、红酒,写了抒情散记《尤溪三红》,以文感恩。
该文先发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2011年第5期,后收入我的茶文选《茶言茶语》(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虽然文字平俗俏皮,却深得茶友和邮友的赏识,情趣的分享尽在其中。
尤溪邮协的林新样读后告知,尤溪的金橘也很不错,乃至尤溪被授予“中国金柑之乡”的金字招牌,进而即将登上首套水果邮票,希望我能再前往尤溪捧场。
发行水果邮票,我可是多年的鼓吹者,没想到的是我们福建的尤溪拔得头筹,一个山区小县,五年里两涉新邮,成为人杰地灵最好的注脚。
金橘邮票首发式之后,我收到了老林从首发式现场邮寄的首日封,满心欢喜,一下沉浸到水果邮票的芳香里,老实讲,这套邮票设计难度最大的就是这枚金橘了,金橘一旦与苹果、桃子和石榴排排坐的时候,在大小比例的参照下,如果设计成原小,难以体现金橘皮薄色艳的风姿,如果设计大了,则金橘娇巧的果体难免有被膨胀的疑似,但设计人以“果串”的聚合形态,基本化解了果体的比例难题。
这回金橘邮票的首发式,我没有接到邀请,我表示理解;首发式轰轰烈烈,劳民伤财,往往多为伪邮迷的狂欢,我们老邮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其实稍有成本核算的常识,接待一位异地“首发嘉宾”,吃、喝、行、住、拿,这需要吸走我们果农多少夜以继日辛苦耕耘的血汗,又需要耗费我们一线邮政职工多少起早贪黑的尽忠职守,如今渐渐风正气顺,对于首发式的“瘦身”我就已经不是什么“理解”,而是发自内心大声喝彩!我在电视里特别关注了这次首发式的新闻,发现有福州的集邮者专程自费赶到尤溪寄发首日封,这才是真正的邮迷,不邀自到,不请自来,金橘的果色才特别养眼,金橘的果汁才特别甘美,金橘的邮票才插上邮政的双飞翼自由自在地远走五湖四海!2014/7/28第二篇:郑启五集邮美文:心惊肉跳心惊肉跳郑启五署名“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的游慕贤邮友,寄来《茶花》特种明信片“大朱砂”与“鸳鸯凤冠”两枚,分别销有“2003年中国金华国际茶花大会暨国际茶花节”、“中国花卉文化园”纪念邮戳,并配套盖出“浙江金华竹马”的邮政日戳。
集邮文献
英文《中国集邮》(China Philately) 1982年创刊,也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刊。 读者对象是外国的中国邮票收集者和经销 中国邮票的邮商。 从1983年起,在美国怀俄明州首府夏延由 中国邮票北美代销局发行北美版《中国集邮》。 该杂志曾先后在意大利、玻利维亚、加拿 大、美国和日本国际邮展上五次获奖。
我国最早出版的集邮杂志是1918年出版 的《邮志界》,只出版过一期即停刊。 解放前我国较有影响的邮刊还有:《邮 乘》、《新光邮票杂志》、《甲戌邮刊》、 《国粹邮刊》、《近代邮刊》、《天津邮刊》、 《金竹邮刊》、《邮苑》、《陪都邮声》、 《邮友》、《西南邮风》、《北平邮刊》等。
1955年1月28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创 办《集邮》杂志。
《华邮集锦》:是日本著名集邮家、日本 邮趣协会理事长水原明窗先生的力作,共两部 15册。
这是水原先生以自己丰富的藏品为材料编 写的。书中不仅珍品琳琅满目,而且作者对每 件邮品都有详细的考证和深入的研究,因此, 1987年在丹麦国际邮展上荣获金奖。
世界最早作为商品出版的邮票目录是1861 年12月在法国巴黎出版的,编者是阿尔弗莱, 全书仅10页,无图例,收录了当时世界各国发 行的全部邮票。
目前,世界邮票目录主要有以下四种:
1. 美国的《斯科特标准邮票目录》(Scott Standard Postage Stamp Catalogue),1868 年由约翰· 瓦尔特· 斯科特(John Walter Scott) 在纽约首创出版。
英国全国集邮协会会刊《邮票爱好者》 (Stamp Love)。 伦敦中国集邮协会会刊《中国集邮杂志》 (Journal of Chinese Philately)。
遗珠之憾 望能补上
遗珠之憾望能补上
郑启五
【期刊名称】《上海集邮》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中国集邮大辞典》在第十部分“集邮文献”中共收入“集邮图书”辞条249条,实乃蔚为大观。
我随意浏览了一下,发现至少有5本较为重要的图书被疏漏。
在介绍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的3个辞条中,共介绍与涉及了1957年版和1960年版的2部单色图谱,以及1991年版至1994年版的4部彩色图谱。
这就难免给读者留下一个错觉——1961至1990年的30年间,新中国邮票的年度目录出现了一个漫长的空缺。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郑启五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94
【相关文献】
1.假作真时真亦假--试评电影《十面埋伏》的遗珠之憾 [J], 罗坚
2.遗珠之憾\r——档案征集过程中一点思考 [J], 甘肃老姜
3.遗珠之憾——档案征集过程中一点思考 [J], 王晓丽
4.补上三大短板振兴农村经济 [J], 肖凯旋
5.补上三大短板振兴农村经济 [J], 肖凯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启五集邮研究:一张老明信片的三次亮相
一张老明信片的三次亮相郑启五(一)2002年9月13日,老集邮家翁如泉先生送来一枚老旧的实寄明信片,引发了我的邮思与感慨,并在当日的《郑启五集邮日记》一书中有如下记录:年近古稀的老集邮家翁如泉先生寄来一信,说是有一张明信片要请我帮助翻译,称其已是三度无功而返:一是福建省集邮学术年会召开时,我出差北京缺席了,他只好把带去的明信片又悄悄地带回。
二是厦门市集邮学术委员会研讨活动,我出差昆明,他再度落空。
而第三回逢“JP109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首发式,我出差福州,他又失望而归。
翁先生自称只有高小文化,但他多年来撰写邮文锲而不舍的精神本身就给我上了一课,他已经成就的篇篇厦门邮史钩沉无一不是这种锲而不舍精神的结晶!随信附来的是一枚清朝末年从上海寄至厦门鼓浪屿的明信片,为李光前先生写给英华学院的院长。
李后来成为陈嘉庚先生的女婿,也是南洋华侨的著名侨领,曾为福建侨乡和厦门大学的建设贡献良多。
此明信片显然是文物级的邮品,非同寻常。
老翁说明信片上的英文手书潦草,别人辨认不出,非得要我出马辨认。
可见言重了,可见他迷信于我,可见有时不谙英文有多为难!但毕竟是华人,书写的英文再潦草,也大多不可能像英人拿捏鹅毛笔的鬼画符。
况且李的英文书写得飘逸而清晰,也十分规范,一目了然,我不敢贪功,因为实在谈不上什么“辨认”的。
文中内容翻译如下:亲爱的I-YOK:多谢你亲切的来信,此信我几天前收到。
您近来生活好吗?当我的明信片送抵您处,您一定会谅解我久久没有回音。
我很快会给你写信的。
最美好的问候你的李光前遵嘱将中英文对照稿打印出来,并即刻寄出,已经让他老人家期待得太久了!这枚近一个世纪前实寄的明信片让我感兴趣的首先是所贴“大清国邮政”的“蟠龙”邮票面值为1分,而我记得在厦大鲁迅纪念馆,有一枚1926年鲁迅从厦门寄往广州的明信片贴的民国“帆船”邮票面值也是1分。
从清朝到民国,改朝换代,邮资一分不变,还是此1分非彼1分!其次,邮戳和手书里的“鼓浪屿”的“屿”字英语字母的拼法有差异,分别为“KULANGSU”和“KULANGSOO”,但发音皆为“苏”,是闽南语“酷龙苏”的发音。
郑启五集邮美文:三个点子
三个点子
郑启五
福建省大中专集邮联开会,当家的农林大学王书记在工作总结还比较实在,也没有照本宣科,真话难得。
我也就敞开心扉,提了三条建议作为回应:一乃建立“福建大中专集邮联”的网页,可以寄居蟹般地依附在省教育厅或省农林大学的网站上。
各校上网方兴未艾,“网络恢恢,疏而不漏”,可有效地网罗各校的邮协,校园邮迷也随时随地有了向组织靠拢的平台,我等爱邮的网民,也有一个“灌水”的菜园子。
二是平时印发简报邮资明信片,不在其多,寄发各位理事,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交流经验,并形成一套记录活动的文献资料。
万事开头难,不妨把本次理事会的简况,形成言简意赅的第一片。
再附上“稿约”,争取一季一片。
如果实在太麻烦,就半年一片也是很好的,反正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在原定准备结集出版的学生《一文一邮》的文集中,增加“教师邮文选”,这样既可以提高书的档次,在全国同类文集中脱颖而出;又可增加书的指导性,更符合“大中专”师生两
部的构成。
这三点不敢讲就是什么“金点子”,但点点都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花钱花力不会太“劳官伤财”,而一旦动作,则成效显著。
但百点千点,关键一点是要有实施的人,特别是正副秘书长肯不肯出点血流点汗了!
有道是“看人挑水不吃力”,我自然心知肚明,可还有“在其位谋其政”之类的,不是吗?!
2003/3/08。
加强管理才是治本之道——对发展集邮事业的几点建议
加强管理才是治本之道——对发展集邮事业的几点建议最近,随着预订2018年新邮的持续低迷,国内集邮界人士普遍谈论最多的就是明年邮票的减量发行问题,好像只有减量才能刺激邮市回暖,才能拯救集邮的未来。
笔者作为具有30余年集邮经历的铁杆邮迷对此也谈点个人看法,供同仁参考。
众所周知,中国的集邮起步于民国时期,发展于新中国,鼎盛于改革开放时期。
特别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国人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各种收藏热开始盛行。
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邮品受到集邮爱好者追捧,加之那时JT邮票设计精美,印刷上乘,发行量适中,消耗量较大,再加上各地邮政部门积极配合集邮活动,各地邮协努力工作,各种邮展风起云涌等等,这些因素集中起来就极大地刺激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集邮兴趣,所以邮市兴旺、各得其所、集邮快乐。
但是,自1992年编年邮票发行开始,由于新手较多,设计欠佳,加之邮政部门片面追求发行量,并大量印制发行一些所谓集邮品,以提高邮政系统利润,导致以后新邮价格直线下降,邮市苦不堪言萎靡不振,集邮队伍逐年萎缩,由高峰期的2000万集邮队伍缩减到如今的300万人左右,且多数为中老年铁杆集邮者。
集邮面临后继乏人的困窘,集邮事业还能发展吗?这成了很多集邮爱好者的心病,也成了邮政部门的心病。
没有了集邮,邮政部门靠什么利润来养活员工?所以邮政部门也在思考,也在想法拯救邮市,这点毋庸置疑。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解决?笔者在此发表下个人浅见。
一、导致邮市低迷、邮友锐减的根本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邮政部门的决策有不足之处,要知道光靠增套减量的方法是不能完全拯救邮市的,也不能为邮政部门增加多少利润,因为大家不愿买邮票了,你还怎么赚钱呢?二是各地邮政网点的服务质量存在不足,比如:当天新票买不到,邮友没法实寄,邮票没有消耗量怎么会升值?各地邮局库存一大堆纪特邮票,宁愿粘水销毁也不在网点零售,寄信只能贴没有多少收藏价值的普票,谁还愿集邮?邮迷们好不容易弄来新票到网点搞实寄封、极限片,却被网点营业员告知:上级有文件规定,不能随便盖戳,要不你自己投信箱我们负责寄递。
郑启五:巴斯过足集邮瘾
78巴斯是我这次英格兰之旅的最后一站,在距离伦敦一百英里的巴斯这样的“洗澡之城”,荡涤旅尘,激情的心渐渐归于平淡,准备归程的行装,惜别这个让人感觉丰盈的国度。
说来遗憾,爱邮一生,却不清楚世界文化遗产的巴斯古城居然还是英国邮政史上的重镇,这样的无知反倒令我十分意外地在这里过足了集邮瘾,似乎有一双看不见的大手在牵引着我踏入一个奇妙的邮票殿堂,好酒沉缸底,让老夫几乎大醉酩酊!从巨石阵抵达巴斯后不久,我们就被安排到一家中餐厅用自助餐,鬼使神差,我居然一眼就发现了在中餐厅斜对面的一座老楼的水泥门廊上有Post Office字样,其中的 t和e两个字母已经几乎被岁月所磨蚀无影,似乎是一个遥远的喑哑之音在嘶声召唤,我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于是心跳加快。
这一餐中式自助餐我吃得心不在焉,如果现在问我吃了什么,我肯定是除了冰激凌其余的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因为我是匆匆含着半个冰激凌第一个结束用巴斯过足集邮瘾■ 福建 郑启五餐的,然后飞快地奔向对街的老楼。
不过老楼似乎是已经另有它途,不是时尚的衣物,就是烫金镀银的饰品,并没有邮政的影子。
我默默看着脚下老旧的地板花砖,想像着百年的邮政沧桑,往昔有多少男女手持家书,进进出出。
只要传统的信函还存在,邮局就一定在!我信心满满地探头探脑,果不其然,在老楼右边开了一扇侧门,大楼出租了,但留下一间继续从事邮政业务,一进门,就有一条非常亲切的文字冲着你含笑微微:“欢迎光临您的邮局,我们在这里恭候”,进而在下面标出“金融”、“旅游”、“通讯”和“商业”等四大业务,传统的信函和包裹仅仅是“通讯”中的一项而已。
邮局与时俱进,承担了现代社会的许多新的功能。
奇迹就在我转眼的刹那间出现了,原来这家邮局还有一个地下室,延着光鲜的手扶木梯而下,下面居然是一家博物馆—巴斯邮政博物馆!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三枚“黑便士”邮票实寄封就有两枚出自巴斯,我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这个邮政博物馆里见到这样的镇馆之宝(图1),据称不久前在洛阳举办的世界集邮展览上,曾有万人争睹黑便士最早实寄封的盛况,队伍排得老长。
郑启五集邮美文:邮事茶事
邮事茶事郑启五集邮与品茶是我的两大嗜好,兴致如帆高张之时,左手写邮文,散见《集邮》、《中国集邮报》、《集邮博览》……;右手涂茶文,广发《新民晚报》、《中国茶文化》、《厦门文学》……如此雅趣人生,不亦乐乎! 终有一日,双手合力,精雕细镂出一题《集邮如品茶》的千字散文。
投向何处?直指《湖北集邮报》!天门是茶圣陆羽的故乡,且不说茶圣千年之前已风流;看今朝,鄂省绿茶精品荟萃:恩施玉露、峡州碧峰、金岗银针、双桥毛尖、天台翠峰、熊洞云雾,龟山岩绿、保康银芽……澄碧透亮,银毫群舞,无不令人翘首神往!武汉是我国集邮的重镇,且不说《湖北集邮报》乃省级邮刊之佼佼;《武汉集邮》名列省会级邮刊之前茅;光是当今东西驰骋南北纵横的邮文名家中,人数最多的,非“九头鸟”莫属!我以力作会华中同好,何其痛快!据传邮电部明年将发行《中国茶文化》特种邮票,这对我等嗜邮如命嗜茶保命之徒,可谓双喜合一之妙事。
我在福州参加“1995年最佳邮票颁奖活动”期间,结识了浙江著名的残疾邮人李少华。
他热情邀请我在《中国茶文化》邮票首发期间作客杭州。
欣喜之余,不由想到《三国演义》邮票小型张“隆中对”导致两市相争首地发风波。
不过,我以为茶性乃温良恭俭让,《中国茶文化》邮票首发式杭州、天门两相宜,断断不会蹈相争闹剧之复辙而贻笑大方。
人世间因邮相争因茶而斗的丑闻可谓少之又少,因为争斗之劣行实在为邮性茶性所不容。
而以邮会友,以茶会友的佳话则层出不穷,灿若繁星。
从中衍生出“以邮会茶”的美事亦值得一提:浙江湖州的邮友吴建华多年来兼有收集剪贴“茶散文”的嗜好,无意中发现有多篇乃我的作品,于是令我俩颇有一种“亲上加亲”的缘份与情谊。
而我对“仙人掌”茶的追求,又引出了另一段“以邮会茶”的故事。
名茶成名,除了本身的品味之外,又往往附丽于名山名寺,或名泉名人。
如此,“仙人掌”茶堪称“五名俱全”:其产地湖北当阳的玉泉山素有“三楚名山”之称;泡制该茶的玉泉寺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山东长清的灵岩寺、南京的栖霞寺并称为“天下四绝”;玉泉山的珍珠名泉涌泉如玉水泡似珠,曾得苏东坡“嗽玉喷珠”之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集邮文献的四点新思考郑启五(关键词:文献封面文献上网文献写作、文献集藏)一、“一书双衣”,不宜提倡尹林和阴法正主编的《山东集邮文献图录》一本书有两个不同的封面,我将其简称为“一书双衣”,两种封面都设计和印制得赏心悦目,外人看上去还以为是两本不同的图录,作为操刀者乃至拥有者们,恐怕多少都有些一石二鸟的沾沾自喜,但身为读者的我却难免有点“表里不一”的所思所想。
无独有偶,苏州的民刊《东吴邮学杂志》每期也都有两款不同的封面,其中一款是特供作者珍藏的,所以我每每在该刊发稿,大多会同时收到两本同期的杂志但封面迥然各异。
收到“作者特供”,肯定让作者心生自豪,或许还有点“特供”的小小优越感。
但作者毕竟区区几人,我以为“一刊双封”制作的目的与“一书双衣”大致是相同的,更主要是为了增加或挑起文献集邮爱好者集藏“量少”的情趣和追逐。
偶然为之,把玩赏析,或许无可厚非,但持之以恒,或争相效法,恐怕就很值得商榷。
在集邮这个大园地里,相形其他集邮如传统集邮、专题集邮、航空航天集邮等等,文献集邮具有很多优势,最是文化教义简明清晰,图文并茂,书香幽幽,“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还有诸如门槛低、上手快、易选择、容易形成规模或特色、花费较少等等特点,所以集邮文献收藏群体一直有增无减,很多老集邮者如我也爱屋及乌或“爱乌及屋”,大都有一些集邮文献的集藏,乃至案头的必备,毕竟集邮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化的嗜好。
但文献集邮也有劣势,就是藏品的占地面积大,而“一书双衣”(下面含“一刊两封”)客观上加大了这样的劣势,增扩了收藏的负担。
其次,从文献的文化积累来分析,“一书双衣”这种人为和刻意的重复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也明显地有别于版本的研究,与毛边本的收藏也不尽相同。
表面上看“一书双衣”行同邮票加字小型张,似乎能增加藏趣,但内里的完全相同,则显然有浪费的故意。
如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那就更糟糕了,加大了社会用纸无谓的消耗。
总之“一书双衣”是一个利小弊大缺乏通盘思考的做法,不宜提倡,最好是能忍痛割爱。
二、文献上网,循序渐进云中书城()自称是“全球领先的数字书城”,芳名来自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好不抒情啊,其内容囊括盛大文学旗下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小说阅读网、榕树下、潇湘书院、言情小说吧、天方听书网、悦读网等网站内容及众多全国知名出版社、图书公司电子书,为读者提供包括数字图书、网络文学、数字报刊杂志等数字图书,几乎想看什么书就有什么书,惟独集邮文献类的读物凤毛麟角。
其实文献的集藏与文献的上网绝对不矛盾,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鼓励集邮文献的作者和参与者逐步将自己电脑里的集邮文献贴上网络,让集邮文献尽可能在网上占有一席之地,千方百计扩大集邮文化的影响,特别有利于集邮情趣向圈子外延伸,以诱导更多的新邮迷。
邮文一定要写得有思想有文采有独特的见解,这是我持之以恒的追求,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当今数字图书的森林里崭露头角且有人点击,笔者身体力行,深有体会。
如今在该电子书城检索“郑启五”三个字,就可以尽情地免费阅读我全新编排的五本集邮文选《看透文革票》、《郑启五集邮散记2006》、《郑启五集邮新概念》、《邮迷幸福录》以及《痴迷邮花的足迹》等。
我非常喜欢该书城对电子图书的页面处理,重新进行了精心而精美的排版,文绉绉的,一页页,一本本,很有传统纸媒的感觉。
更让人赏心悦目的是页底采用淡淡的铅灰色,在视觉上显得十分柔和。
其实与读者分享集邮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幸福,让集邮这个人世间最美好的嗜好散放出更多的光和热是我的愿望,我无偿地步入书城,收获了一身的书香。
目前“云中书城”的海量电子书已经可以通过Android客户端应用、iPhone客户端应用、iPad客户端应用、Windows Phone客户端应用、PC客户端、云中书城网站、云中书城手机WAP站、盛大Bambook进行下载阅读,云中书城还计划推出Symbian客户端应用、电视端等产品,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下载阅读云中书城中我的这五本集邮文选。
无论您多么潮,传统的集邮之美就在您的口袋里!这既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也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让自己的集邮图书瞬息之间就可以拥有万千读者,这是一个集邮写作者多少年的梦寐以求啊,不与时具进,真的不行!三、集邮杂谈,日记为序我在2000年和2001年分别出版了《集邮情感》和《集邮随想》两本集邮文选。
而后在2003年出版了《郑启五集邮日记》,这本公开的日记很有博客的味道,可谓集邮的“前博客”了。
该书汇集了我1998年至2002年5年内的集邮文章(已经在《集邮情感》和《集邮随想》两书收入的邮文除外)。
以《集邮日记》的形式汇总自己集邮文字的做法有个人写作编年史的味道,不仅很自由,而且还不易遗漏,此法曾得到郭润康先生的好评。
于是我从2003年开始,继续逐年以日记的形式汇编自己的涉邮文字,但由于出版遇到了困难,我决定改成电子版在网络上我行我素,我在网络上著名的“盛大阅读”和“云中书城”接二连三刊发自己的集邮日记书稿,这一方面不花钱,另一方面节省了我的时间,我实在没有必要为书的流通而耗费精力;再则,也是最重要的,我可以顺乎网络的时代发展,轻而易举地获得更多的读者,包括集邮的读者以及不集邮的读者,因为我以为,书只有在被人阅读的时候,才有生命,才有价值。
于是我以日记的顺序,全新编排自己的集邮编年文选在网上发行:第一本书名为《痴迷邮花的足迹》,汇编了自己2003年到2005年全部三年的集邮文章。
2006年写得特别多,有10万字,所以就独立成一本,取名《郑启五集邮散记2006》,这是第二本。
2007年以后就准备编一大本,这是第三本,取名《郑启五集邮新概念》,就这么一年一年一直接下去,目前已经从2007年的1月2日编到了2010年的1月2日了,编辑工作见缝插针,不断地往前推进,没准你看到此文时,此书已经有了更新的进展。
我乐此不疲,因为情况的发展十分令人鼓舞,现在我的几本集邮文选单单在“起点中文网”一个网站上每本的阅读人数就从3千人次到1.4万人次不等,而且一直在与日俱增,这是过去纸本图书很难作到的。
集邮文献的阅读从纸本分兵网络也是大势所趋,但分兵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替代,这是集邮文献的集藏内涵所决定的。
网站要与我签约,但我发现那条款实在太麻烦太繁琐,就暂时放弃了,我不缺钱,我要的是读者!集邮是我一生的嗜好,通过文字与读者分享集邮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幸福,我的生命与邮花一同盛开,我的集邮思维和集邮情感随着邮票的双飞翼在网海云空尽情翱翔……四、文献集藏,纳入考评市一级的集邮协会的工作年年要接受省集邮协会的考评,其中集邮报刊的征订数和集邮文章的发表量双双纳入考核对象,因此协会的专干向来对以上两项工作都比较重视,在协会的办公室里,邮报邮刊摆放齐整。
相形之下,集邮文献的整理和集藏似乎就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历年的邮报邮刊也大多随时间的流失而难见踪影,想来十分可惜。
说到底,集邮之所以是高雅的嗜好和王者的嗜好,就在于它极为丰富的文化蕴含。
最近我收到山东集邮者伊林先生主编的《山东集邮文献图录》,光是山东一省,历来有图有文字的邮报邮刊就多达至少350种。
我不知道世界上究竟还有哪种嗜好,能有这么多的纸媒围着它转?更让人观为叹止的是,这么一个极为繁杂的巨大的文化工程,是由几个文献集邮的爱好者业余自费完成的。
个人力量能比集邮协会群体力量更大吗?不是的,关键的是我们的集邮协会缺少建立集邮文献积累和查询的规划,在一些考核的目标上似乎有某些急功近利的倾向,缺少那种长期积累长远发展的文化思考和深谋远虑。
在邮政信函的土壤渐渐式微的电子数码大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的集邮活动依旧能方兴未艾,很大原因就在于它文化的内核,集邮文献作为支撑和扩散这种文化因子的载体之一,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很遗憾,我们目前集邮图书和集邮报刊等等集邮文献的影响远没有得到应有的扩散,它们一小部分规整地局限在集邮文献爱好者的家庭书柜里,一大部分则随着废旧报刊走向消亡,这是极为可惜和痛心的。
而我们的公共图书馆由于种种原因,集邮文献的馆藏或参差不齐,或零零散散,甚至一无所有,民间邮刊大多被拒之门外,往往是我们民间一位比较专心的集邮文献爱好者的藏品齐全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超过一个市级乃至一座省级图书馆的全部集邮文献藏储的规模,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各大图书馆的电子检索系统可以很快地告之我所言的事实。
我们各级集邮协会尽管在编印报刊上多有不错的表现,但在文献的积累和查阅上就很难尽如人意。
因此我建议各级集邮协会要在集邮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上多下功夫,要把集邮文献的积累和借阅传播工作纳入邮协工作的考核范畴:普遍在县一级集邮协会建立集邮文献角,在市一级集邮协会建立集邮文献借阅室,在省一级集邮协会建立集邮文献资料库,并在国家邮政博物馆附设“中国集邮文献馆”。
集邮文献本身就是我们集邮活动的重要构成,但它不仅仅是集邮展览的展品,还要让集邮文献成为我们中国集邮活动的文化之根,长盛不衰。
有一位文化名人说得好:“图书只有在被人翻阅时才有生命”,我们形形色色的集邮文献亦然。
如果说林林总总的精美邮票是一道道文化的美食佳肴,那么集邮文献就是滋润着这些美食佳肴的鲜美汤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否则,势必干巴而难以下咽。
我想,只要把集邮文献工作纳入各级集邮协会的工作考核,那么各级集邮文献工作在建立或加强的同时,我们的集邮文献势必珍贵或难得起来,我们的集邮文献市场也有升温的可能,我们可以倡导我们的集邮文献收藏者把集邮文献藏品捐献或转让给我们的集邮协会,独乐不如众乐,由此让我们的集邮活动更有文化,更具书香,也更有品位,实实在在地推动我国群众性的集邮活动在文化坚实的轨道上顺畅前行,走得更稳更远。
当然这样公家的集邮文献集藏也有形成摆设和堆积的弊端,所以从一开始起,这样的集藏地点应该尽可能考虑是多用的,比如集邮沙龙的活动室,比如邮刊的编辑部,也可以考虑与公共图书馆联手,开辟集邮文献特藏室,管理归图书馆,文献提供由集邮协会,面对全社会开放。
361005厦门市集邮协会郑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