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印染技艺

合集下载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是中国民族之一白族的传统手工艺技术。

扎染是一种特殊的印染技法,通过捆绑面料,使染料只进入特定区域,从而呈现出独特的图案和色彩效果。

白族扎染在民族服饰、家居用品、装饰品等方面广泛应用,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成为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

白族扎染源于中国南方的云南省,主要分布在白族的聚居地区,如大理、临沧、昆明等地。

白族扎染以其纯手工制作的方式而闻名,无需使用任何机器设备,完全靠工匠的巧手和经验来完成。

白族扎染的工艺过程十分繁琐,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面料,一般以棉织物为主。

接着,将面料分割,根据设计的图案和色彩需求,将面料用线条捆绑成不同的区域,这种捆绑技术被称为“打结”。

打结完成后,需要将面料浸泡在染料中,使染料渗入到非打结部分,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以保证染色效果均匀和饱满。

将染色后的面料晾干,剪去打结的线条,就能得到独特的扎染面料了。

白族扎染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图案和色彩的呈现。

白族传统的图案常常以花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为主题,寓意吉祥、美好和自然。

而色彩方面,白族扎染采用的染料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和矿石,如茜草、蓝墨、蓝矾等。

这些天然染料不仅能够保持面料的柔软和光泽,还能使扎染面料更加环保和健康。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手工制作的过程和图案的呈现使每一件扎染面料都独一无二,充满了人文和艺术的力量。

白族扎染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通过扎染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白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秉持和传承。

如今,白族扎染已经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白族扎染技术,希望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白族扎染也在市场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追捧,成为时尚和精致生活的代表。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中的瑰宝。

其独特的工艺过程和图案呈现,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丰富多彩的印染技艺

丰富多彩的印染技艺

丰富多彩的印染技艺中国的传统印染方法历史悠久,多种多样。

考古证明汉代的印染工艺已不止夹缬、绞缬、蜡缬三种,还有印花敷彩、泥金印花等。

南北朝时期,蜡缬、夹缬和绞缬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并发展出多色杂缬和镂空工艺。

唐代印染工艺应用广泛,有对称式、团花式、几何纹式等丰富的图案形式。

辽宋时期,印染变多彩夹缬为单彩夹缬,宋代开始出现以豆浆和石灰水合成的浆料印制花布,南宋流行的蓝印花布,就是在夹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一直影响至今。

明清不仅有单色浇花布,还有各色浆印花布。

传统的染色技艺一直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着。

至今,我们还能见到用扎染、蜡染、蓝印(漏版刮浆)、彩印、戳印等传统工艺制作的印染花布和各种实用工艺品,它们分别从古代的绞缬、蜡缬和蓝夹缬等发展而来。

在贵州黔东南一带苗族侗族聚居区还保留着蛋胶布、牛皮布的传统染色方法;在广东佛山,近些年复兴了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植物染色的香云纱制作工艺。

此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的传统染织技艺展,几乎涵盖了汉族及少数民族的织、染、绣全部的传统工艺,有古代的出土纺织艺术品和服饰;有汉族传统的三大名锦、四大名绣和近年来恢复的顾绣、发绣、缂丝作品;还有汉族的民间刺绣和少数民族织绣作品。

印染类则既有古代的绞缬和夹缬,也有传至现代的蓝印花布及扎染和蜡染作品,精致华美,绚丽多彩。

扎染和蜡染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

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蜡染——古称“蜡缬”,是中国传统的染色技艺,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曾经在中原地区广泛应用于服装和居室饰品的染色。

也是贵州丹寨、安顺、黄平、织金地区和湘西、云南大理等地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

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

民间印染的艺术

民间印染的艺术

四 云南、湘西民间扎染
扎染是怎么回事?
❖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 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 扎染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 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是根据设计图案的效 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 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 自然特殊图案的一种印花方法。也可将成型 的服装直接扎染。
中国民间印染
1
中国传统印染概况 贵州丹寨蜡染 湘西蓝印花布 云南、湘西民间扎染 民间印染的艺术魅力
一、中国传统印染概况 (一)在中国古籍上最原始的
印染方式称为什么? (二)不同历史时期印染的发
展变化?
❖ 单击此添加文本
单击此添加标题
❖ 单击此添加文本
战国小菱形纹锦袍
东汉蓝白染花棉布,残长86厘米,宽45厘 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湘西蓝印花布的印制方法
湘西蓝印花布的印制方法,是把镂空的花版 铺在白布上,再用一种叫“抹了”的工具,
把防 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于布面,于后浸染 靛蓝,然后刮去防染浆粉,就制成了完全显现 出蓝地白花或白地蓝花的蓝印花布了。
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
❖ 蓝印花布有着青铜饰纹的高古,汉砖瓦的粗 犷,宋瓷的典雅,苏绣的细腻,剪纸的简洁, 织锦的华贵。深沉的蓝与纯净的白,在普通 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祥。 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 俗民情。我们说蓝印花布得以源远流长,生 生不息的原因是它的平民化。蓝印花布是我 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格调朴素、高雅,蕴 含着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 经过岁月的淘洗,焕发着越来越迷人的魅力。
2、稚拙的造型中反衬着成熟
造型幼稚——“ 含巧于拙, 宁拙勿巧”—— 化腐朽为神奇——表达的意义是成熟的 内涵

大理的民间工艺品有哪些精湛绝伦的制作技艺

大理的民间工艺品有哪些精湛绝伦的制作技艺

大理的民间工艺品有哪些精湛绝伦的制作技艺大理,这座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城市,不仅拥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品。

这些工艺品以其精湛绝伦的制作技艺,展现了大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了大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提到的是大理的扎染。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其制作过程极为复杂而精细。

扎染艺人先将白布进行折叠、捆扎,通过巧妙的手法创造出各种形状和图案。

然后,将捆扎好的布料放入天然的植物染料中进行浸染。

染料的选择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板蓝根、艾蒿等,这些植物染料不仅色彩鲜艳,而且环保无害。

在浸染的过程中,由于布料被捆扎的部分无法接触到染料,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花纹和图案。

当解开捆扎的绳子,展开布料的那一刻,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大理石画也是大理民间工艺品中的瑰宝。

大理石天然形成的纹理和色彩,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和雕琢,变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作。

制作大理石画需要艺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艺,他们能够根据石头的纹理和色彩,构思出巧妙的画面。

有的大理石画展现出壮丽的山水风光,有的则描绘出细腻的人物形象。

在打磨和抛光的过程中,艺人需要小心翼翼地处理,以确保画面的清晰度和层次感。

每一块大理石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而大理石画则是人类智慧与自然之美的完美结合。

木雕在大理民间工艺品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理的木雕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木雕艺人通常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木材,如红木、楠木等。

他们运用各种刀具和工具,将木材雕琢成精美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形象。

在雕刻过程中,艺人注重细节的刻画,从人物的表情到衣物的褶皱,都力求逼真生动。

而且,大理木雕还常常采用多层镂空的技法,使作品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感。

这些木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着大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银器制作也是大理民间手工艺的一大特色。

大理的银器工艺历史悠久,制作精美。

4.3民间印染的种类及其制作工艺

4.3民间印染的种类及其制作工艺

三、民间印染的种类及其制作工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及使用印染技艺的国家,这一发明为丰富和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的民间印染泛指蓝印花布、蜡染、扎染和彩印花布,它们适用于民间的日用装饰品,所做的服装、头布、被面、布兜、包袱和门帘等都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并反映出浓郁的乡俗民情。

而论及起源,在中国有史可证的手工印染,最早可以找到旧石器时代的南方元谋人和北方的蓝田人、北京山顶洞人,这一时期即是早期绘画出现时期,也是纺织品出现时期,可以在陕西华县仰韶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朱红色麻布残片上看到当时的纺织品已经开始染色了。

蜡染《绿野仙踪》王雨晴南昌大学视觉传达系指导老师:邱 璟还是有迹可循,但跟所有的传统手工艺一样,面临濒临失传,后继乏人的境遇。

所幸还是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和喜爱,比如扎染,相对容易上手,自己扎染一条围巾、一个包包也不是特别困难。

不少文艺女青年偶尔停下来,做做手工,也许这就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慢生活吧。

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大体可以分成大两类,即“手工染缬”与“型版染缬”。

“手工染缬”就是指“绞缬”“蜡缬”“手绘”,“型版染缬”则是指“凸版印花”与“镂空版染缬”。

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种类有如下几种。

蜡染 陈淑南昌大学视觉传达系指导老师:邱 璟蜡染 穆紫薇 南昌大学视觉传达系 指导老师:邱 璟蜡染 封佳蕾南昌大学视觉传达系指导老师:邱 璟扎染古称“绞缬”,又称"撮缬”或“扎缬染色”,是我国民间最早采用防染技术进行染色的工艺之一。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印花工艺,是按预先设计好的或是大概想好的图案花纹,用绳线通过对纺织品面料等扎结、折叠、钉缝固定扎牢成形后,置于染缸染色,染色完成后,拆去扎线,由于被扎部分未能染色,与染色底相衬,从而形成扎染效果特有的美丽的色晕白花。

扎染 徐可欣南昌大学视觉传达系指导老师:邱 璟那么,大家都很爱的扎染,那些晕染成朦胧写意效果的围巾、披肩,可不可以自己做?比如,你想要做条围巾,上面要弄成一滴蓝墨水滴进水里那种水墨效果,怎么染?扎,就是故意留白,然后再染蓝色,如此一来,颜色自然就不会渗到你扎的地方了,还会自然晕开。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纺织印染手工艺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纺织印染手工艺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纺织印染手工艺,中国古代称为蜡缬,与“夹缬”“绞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贵州蜡染之所以具有魅力,并且享誉世界,主要是贵州蜡染表达了贵州各民族女性对生命审美意义的独特情感冲动,她们在蜡染中创造了一个梦幻神奇的艺术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非理性的美妙世界。

蜡染属“防染印花法”。

所谓“防染”,就是利用“遮盖”或“摺迭”的方法,使织物不能上染而产生空白并形成花纹,蜡染用的是“防染”中的“遮盖”法。

一、蜡染制作工具和材料蜡染的制作工具和材料并不复杂,一般有以下几种:1.蜡画工具:铜制蜡画刀(蜡笔)、画版、剪纸花样(定蜡画轮廓)、稻草或竹片(定蜡画距离)、成蜡液的小锅或杯钵、小火炉或炭盆等。

2.蜡画材料:织品,蜡染织品一般是乡间妇女自纹自织白棉布和丝绸。

防腐剂,一般用蜂蜡和白蜡,这两种蜡都不溶于水,加温后可融化,蜡画就是利用蜡的这一特点来作防腐剂。

染料,用蓝靛作主要染料。

蓝靛是一种具有消炎清火功能的植物染料,蓝靛的主要原料是蓝草,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靛叶存在下也,亦作淀,俗做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泡,入石灰搅拦,澄出水,灰尽入靛,用染青碧”。

民间制作彩色蜡染一般采用杨梅叶(红色)或白蜡树叶法和黄栀(黄色)。

二、蜡染制作工艺1.布料处理,选好布料后用白芨或蘑芋煮成浆状,将布料上浆,干后磨平备用。

2.画蜡花,先在布上确定画的位置,作好纹样的整体构图。

如丹寨苗族蜡染民间艺人开始作画时,先用指甲大体画一个大轮廓,然后用稻草或竹片量好距离,即可随意画出各样花纹,纹样多数是古老的传统纹样。

画蜡时,要将蜡放在小锅里用木炭细火烤溶,以铜刀沾蜡,在画布上画出纹样。

3.染色,将画好纹样的布放在蓝靛染缸中浸染。

浸染周期一次为五至六天,要想在同一画布上浅蓝部位“封蜡”,再置入缸中浸染成深蓝,煮去蜡,最后便得深、浅两种蓝色。

4.脱蜡,一副蜡画画好后,要在高温水中煮沸脱蜡。

脱蜡后画布中的纹样便可显现出来。

形容印染的词语

形容印染的词语

形容印染的词语印染是一门古老而精美的工艺,通过在织物上应用颜料或染料来创造图案和纹理。

这些图案可以是简单的几何形状,也可以是复杂的花卉和景观。

印染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居纺织品和艺术品等领域,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以下是一些形容印染的词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门艺术:1. 绚丽多彩印染作品常常以鲜艳多彩的色彩展现出来。

无论是鲜红、嫩绿、明黄还是深蓝,色彩都能给人带来愉悦和活力。

绚丽多彩的色彩组合使得印染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眼前一亮。

2. 瑰丽华美印染作品往往融合了各种复杂而精致的图案和纹理。

这些图案可能是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形象,也可能是人物故事的描绘。

无论是何种图案,都展现出了瑰丽华美的艺术风格,让人赞叹不已。

3. 柔和温暖印染作品常常使用柔和而温暖的色调,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这些色调可以是柔和的粉色、淡雅的灰蓝或者温暖的橙黄。

这些颜色的运用使得印染作品具有一种亲和力,让人感到放松和安心。

4. 纹理细腻在印染作品中,纹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同的印染技法和工艺处理,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纹理细腻、丰富多样的效果。

有些纹理可能像水波般流动起伏,有些纹理则像木纹一样均匀清晰。

这些纹理给作品增添了层次感和立体感。

5. 自然恬静印染作品往往与自然息息相关,在表达自然美的同时也传递了一种恬静宁和之感。

通过描绘大自然中山水、花草、鸟兽等元素,印染作品带给人们一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感受。

6. 精细工艺印染是一门需要精细工艺的技术。

无论是设计、准备材料还是施加颜料,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的处理。

印染师傅们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耐心,才能创作出精美绝伦的作品。

7. 文化内涵印染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印染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

通过印染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后的传统、信仰和故事。

8. 手工匠心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盛行的今天,手工印染显得尤为珍贵。

传统印染

传统印染

蜡染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1 基本介绍蜡染,古称“蜡缬”。

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之一。

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

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

”“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蜡染今在布依、苗、瑶、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单等多喜用蜡染作装饰。

主要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

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蜡染的发明以人们对物质特性的重复认识和利用为基础,并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和技术条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蜡染是基于人们对服饰美化的需要,在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是在多种染织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蜡染产生的时间应在纺织、印色和画馈工艺成熟之后。

从原料上看,蜡染对面料没有特殊要求,棉、麻、丝、毛织物都能采用;防染材料也不拘于特定品种,动植物蜡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树脂和蜂蜡;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艺,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蓝为主。

从范围来看,蜡染技术存在与世界上很多地方,风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种多样。

由于受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北方寒冷地区不宜进行蜡染,因此蜡染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富多彩的印染技艺中国的传统印染方法历史悠久,多种多样。

考古证明汉代的印染工艺已不止夹缬、绞缬、蜡缬三种,还有印花敷彩、泥金印花等。

南北朝时期,蜡缬、夹缬和绞缬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并发展出多色杂缬和镂空工艺。

唐代印染工艺应用广泛,有对称式、团花式、几何纹式等丰富的图案形式。

辽宋时期,印染变多彩夹缬为单彩夹缬,宋代开始出现以豆浆和石灰水合成的浆料印制花布,南宋流行的蓝印花布,就是在夹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一直影响至今。

明清不仅有单色浇花布,还有各色浆印花布。

传统的染色技艺一直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着。

至今,我们还能见到用扎染、蜡染、蓝印(漏版刮浆)、彩印、戳印等传统工艺制作的印染花布和各种实用工艺品,它们分别从古代的绞缬、蜡缬和蓝夹缬等发展而来。

在贵州黔东南一带苗族侗族聚居区还保留着蛋胶布、牛皮布的传统染色方法;在广东佛山,近些年复兴了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植物染色的香云纱制作工艺。

此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的传统染织技艺展,几乎涵盖了汉族及少数民族的织、染、绣全部的传统工艺,有古代的出土纺织艺术品和服饰;有汉族传统的三大名锦、四大名绣和近年来恢复的顾绣、发绣、缂丝作品;还有汉族的民间刺绣和少数民族织绣作品。

印染类则既有古代的绞缬和夹缬,也有传至现代的蓝印花布及扎染和蜡染作品,精致华美,绚丽多彩。

扎染和蜡染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

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蜡染——古称“蜡缬”,是中国传统的染色技艺,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曾经在中原地区广泛应用于服装和居室饰品的染色。

也是贵州丹寨、安顺、黄平、织金地区和湘西、云南大理等地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

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

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

制作时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使之易于点蜡和上色。

然后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往布上点画。

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反复浸泡多次,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即可漂洗,去掉浮色,再放进沸水中煮,使蜡熔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后以备再用。

彩印花布——民间彩印花布有凸纹木模版印花和镂空纸版刷印两种。

木版早已不用了。

镂空纸版刷印的工艺是:把刻有镂刻花纹的油纸版平放在白匹布上,一色一版,每次用不同色彩的染料,直接刷印到布面上,这样通过多个版的套色印刷,就可以形成色彩鲜艳的各种图案的花布。

彩印花布装饰性强,可做成衣料花布、包袱、门帘、帐檐、枕顶、桌围、褥面、被面等。

所采用的题材,大多是鸟兽虫鱼、花卉果蔬和戏剧人物。

过去的传统图案主要有狮子滚绣球、凤穿牡丹、龙凤呈祥、喜鹊登梅、鲤鱼跳龙门、金鱼闹莲、年年有余、瓜瓞绵绵、耄耋富贵、蝶恋花、蛾子扑菊、榴开百子、富贵三多、四喜满堂、事事如意、四季平安、麒麟送子、牛郎织女等。

这些寓意吉祥的图案,适合民间喜庆场合的使用,反映了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蓝夹缬——夹缬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花工艺,蓝夹缬与蓝印花布的不同之处是,蓝夹缬是木版夹住织物浸染,蓝印花布是用桐油纸版代替木版,用石灰、豆粉和水调制成防染粉浆,进行刮印,晾干后用蓝靛染色;再次晒干,刮去粉浆,即为蓝印花布,其操作相对简易些。

蓝夹缬唐宋时期流行于宫廷中,后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蓝夹缬的纹样绝大多数是戏文题材,如“打八仙”“西门庆戏潘金莲”,人物栩栩如生,每幅画面都讲述一个美妙的故事。

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是传统的印染技艺,曾广泛流行于民间,至今已逾千年。

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和内容,一般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

蓝印花布是从蓼蓝草中提取蓝色染料,制作工序是,先将纹样图案以油纸刻成花版,并蒙在白布上,然后用石灰,豆粉拌和水调制成防染粉浆,进行刮印,晾干后用蓝靛染色;再次晒干,刮去粉浆,所得成品即为蓝印花布。

制成的蓝印花布蓝白相间,蓝的浓烈、白的纯洁,线条醒目、图案喜庆。

中国纺织文化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至今都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手纺和织锦工艺。

据考古发现,4700年前已有质地较细密的丝织品,商朝时就能织出菱形斜纹锦,周朝已有多色提花锦。

战国织锦品种繁多、绚丽多彩。

纹饰除菱形外还出现了“对龙”、“对鹿”、“对凤”。

三国时期,蜀锦已经成为著名的织锦工艺。

南北朝时期丝织物纹饰更加丰富,纬线起花锦已很精美,如北朝的“夔纹锦”、“树纹锦”、“方格兽纹锦”,还有“套环对鸟纹锦”、“套环‘贵’字纹锦”等精致的经斜纹锦。

汉魏时期的纺织产地遍布全国,花色十分丰富,仅绫一类就有十几种,品质如丝帛柔滑。

刺绣和缂丝技术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

宋代丝织品种进一步丰富,在文人中盛行的收藏、玩赏之风,促使织锦和缂丝等高级织品的织造水平进一步提高。

元代独具特色的织金技术的采用,使织品的花型更加华丽优美。

明清时期,丝织业高度发达,丝织品以苏州宋锦和南京云锦最为著名。

此时的缂丝既有鸿篇巨制又有精巧小品,还能把绘绣结合得巧夺天工。

除汉族的三大名锦外,中国织锦中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织锦,如土家族的西兰卡普、傣锦、壮锦、苗锦、侗锦、黎锦、毛南族织锦等。

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汉族的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代表了自汉代至近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织锦工艺发展高峰阶段的工艺水平,是我国传统织锦的代表。

蜀锦——蜀锦系纯真丝织品,质地柔软,色彩艳丽、品种多样、牢固耐用。

大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起彩,并彩条添花,其图案繁华、织纹精细、配色典雅,独具一格,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

蜀锦质地坚韧而丰满,纹样风格秀丽,配色典雅不俗,蜀锦的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雨丝锦、方方锦、铺地锦,散花锦、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

其中尤以色晕彩条的雨丝、月华最具特色。

雨丝锦是利用经线彩条宽窄的相对变化来表现特殊的艺术效果;月华锦则是利用经线彩条的深浅层次变化为特点。

宋锦——宋锦是宋代发展起来的织锦,因主要产地在苏州,故谓“苏州宋锦”。

南宋时,苏州成立了织造织锦的专门机构,这一时期的苏州织锦中,出现了一种质地精美、技艺独特的新品种——苏州宋锦,除用于袍服衣着等服用外,还大量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之用,品种共有40多种。

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宋锦呈现全盛时期。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就是乾隆时期苏州生产的重锦,堪称稀世珍宝。

苏州生产的宋锦,织工精细,艺术格调高雅,是一种以经线和彩纬同时显花的织锦,既继承了秦汉经锦的技艺,又继承了唐代纬锦的风格,集两者特色于一身。

宋锦的类别,根据织物的结构、技艺的精粗、用料的优劣、织物的厚薄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四类。

在艺术风格上,宋锦以变化几何形为骨架,内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纹等,配以和谐、对比的色彩,使之艳而不俗、古朴高雅。

正因此,自宋代起,宋锦便取代了秦汉时期的经锦、隋唐时期的纬锦,并在宋、元、明、清时期得以蓬勃发展。

宋锦是中国丝绸传统技艺杰出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云锦——云锦诞生于古都南京。

南京云锦织金饰约始于元代,而彩色妆花织金饰则盛于明清两代。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

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作为皇家御用贡品。

云锦不仅继承了绫、罗、绸、缎、纱等精华,而且在意境设计和织造技巧上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运用盘梭妆彩,分区挖花,以五光十色的真丝线和真金、银线为原料,依靠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用手工织成质地坚实、图案精美、纹彩华丽的云锦,充分显示出雍容华贵的气派,形成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一种提花丝织锦缎,因而被形象地称为中国织锦工艺的“活化石”。

南京云锦是用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通过手工操作织造出来的。

这种操作劳动强度大、工艺水平高,老艺人有“一抡、二揿、三抄、四会、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撒”的拽花字诀。

云锦主要品种有织金、库锦、库缎和妆花四大类,前三类已可用现代机器生产,惟妆花的“挖花盘织”、“逐花异色”至今仍只能用手工完成。

南京云锦中包含的文化、科技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为中国工艺史、科技史、文化史提供实证材料。

缂丝——缂丝是苏州的一种古老丝织技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

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

这种织物具有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

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得名“缂(刻)丝”。

缂丝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艺术特点著称,被誉为“织中之圣”。

中国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是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制品。

长沙楚墓中出土的龙凤绣品已经非常精致,马王堆墓葬的绣衣和绣品,图案以“辫绣”的线来造型,花纹千姿百态,色彩斑斓,表明西汉时期的刺绣已经发展到极高水平。

两汉时期还出现了平针、平针铺绒、辫绣、钉线绣等多种针法。

除了传统的菱形花纹外,还有各种兽纹、云纹、卷草纹及其他几何纹样。

南北朝时期的绣品中出现了用锁针法绣的复杂的花鸟纹样,并因佛教影响而出现了风格独特的刺绣佛像。

唐朝的刺绣出现了纯欣赏性的绣字和绣像,其针法随题材的改变更加丰富。

使用撮金线和压金片技术在当时相当普遍,刺绣图案和花型因生机盎然的花鸟祥瑞图案而得到丰富。

辽宋时期,刺绣工艺更为精致,呈现出整齐秀丽、精巧玲珑的新的风貌。

刺绣工艺在明清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顾绣、京绣、鲁绣、汴绣等影响后世的刺绣流派,还有苗族刺绣、水族马尾绣、土族盘绣等少数民族刺绣,各种民间刺绣品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成为保留传统文化、美化装饰生活的重要媒介。

四大名绣四大名绣指的是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个不同地区的著名刺绣工艺,它们是中国传统刺绣最高水平的代表,虽然四大名绣的制作工艺各异,艺术效果不同,但都以巧夺天工的刺绣工艺著称于世。

苏绣——现存的宋代以来的苏绣实物显示了不同历史时期苏绣技艺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水平。

元代苏绣残片表明,当时已有一件作品运用了9种刺绣针法;明代绣品多采用文人画稿,开始形成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清代苏绣成为行业,商品绣极为发达,苏州因此有“绣市”之称。

道光年间,苏州女子丁佩总结刺绣技艺,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刺绣专业著作《绣谱》;清末民初,苏绣名家沈寿创“仿真绣”,晚年口述《雪宦绣谱》,总结刺绣经验;20世纪30年代,苏绣名家杨守玉创“乱针绣”,丰富和扩展了苏绣的题材与内涵;20世纪50年代,苏州刺绣研究所建立,聚集、培养了大批苏绣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