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解释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条军事格言出自我国古代兵家鼻祖孙武著的《孙子·谋攻篇》。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初中历史课本都引用了这条军事格言,并作了解释。

初中历史课本的解释是:“了解自己,了解敌人,百战都不会失败。

”高中历史课本的解释是“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受损。

”两者大同小异。

有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7期上撰文,认为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言不准确,应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同时还认为人教版历史课本对孙武这句名言中的“百战”直译不妥,并引用清代学者汪中的话,主张“古文中的三、九、十、百、千、万等数字常作虚数,表示‘众多’之意。

”因此,这位老师主张“此句按《中华成语大词典》第1074页翻译为妥:‘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
作为教材的编写者,我们十分感谢这位老师的批评意见。

这位老师所提的第一点意见是正确的,初中教材在援引原文时的确不准确,在此谨向广大读者致歉,以后我们将力求避免此类失误。

关于第二点意见,我想在这里作一简单的说明,请读者指正。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各有长短,难分优劣,只要用得恰当就可以,很难说“直译不妥”,意译就妥。

至于说到“古文中的三、九、十、百、千、万等数字常作虚数”,这是连学生都知道的古汉语常识。

但有一点,这位老师在引用清代著名学者汪中的话的时候,似乎没有注意,汪中讲的是一般情况,实际上三、九、十、百、千、万也可以作实数。

它们什么时候可以作实数呢?这要从具体的语境上加以分析。

《孙子·谋攻篇》原文——“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败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曹操等十一家注《孙子》“知彼知己”下有一“者”字,另本无“者”字。

)从这则军事格言的语境上分析,孙子认为,“知彼知
己”,在战争中会百分之百的取胜;“不知彼而知己”,在战争中胜败参半;“不知彼不知己”,在战争中百分之百的失败。

三种情况,每况愈下,刚好成正比。

此处“百战”意译反觉不妥,以直译为上。

谓予不信,请看当今众多学者的翻译:
1978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一家注孙子》附有当今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郭化若译的《孙子》。

他对孙武的这句名言的翻译是:“所以说,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都有危险。

”(第77页至78页)
台北市常春树书坊出版的一也编译的《白话孙子兵法》,对孙武的这句名言的解释是:“所以说,能够知道自己,同时也能够知道别人,那么纵有百次战争,也不致发生危险。

假如只知道自己的实力还可以,而不知道别人的实力究竟如何,那么一旦作战可能是胜,也可能是败。

假如不知道别人的实力如何,也不估计自己的实力,那么必然的会打一次败一次。

”(第76页)
1978年5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齐光撰著的《孙子兵法评注》,对孙武的这句名言的评注是:“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的,百战都没有危险;不了解敌方而仅仅了解自己,一胜一败;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打仗都得失败。

”(第65页)
1992年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陈济康、吴建华合译的《白话武经七书》,对孙武这句名言的译文是,“所以说,知彼知己百战不败;不知彼而能知己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既不知彼又不知己,每战必败。

”(第39页)
1992年5月,成都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艺术编委会编写的《白话中国兵书》,对孙武这句名言的翻译是,“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或者胜利,或者失败;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篇幅有限,恕不再多引,相信读者自有体会。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研究员马执斌摘自:《中学历史教学》20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