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军队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思考
![军队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5ee4591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e.png)
军队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思考发布时间:2021-03-23T04:00:35.616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19期作者:夏晖[导读] 但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仍陆续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在介绍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概念基础上,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对策和建议的思考。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汽车士官学校安徽蚌埠 233000摘要:课程思政是课程教学原有之义,具有内容上自然融入、方式上滴灌渗透、要求上全员参与的特点,针对解决思政课程教育孤岛化和其他课程教育表层化等问题而来,蕴含着教育本意、领袖关切、军校本色、胜战必须和法治要求,军校不但要大力加强建设,而且要走在全国前列。
但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仍陆续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在介绍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概念基础上,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对策和建议的思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军队院校教师队伍;实践;问题与对策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来源“课程思政建设”源自上海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热潮掀起于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中要求。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必须坚持坚定政治方向、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二、课程思政建设对军队院校教师的要求随着2020年《军队院校教育条例(试行)》颁布,对军队院校教师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明确院校教育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政治建校和文化育人要求,规范院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深入融合,明确“必须落实院校优先发展战略,坚持用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办学”的新时代新思想。
三、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中的思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军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认识误区与实践困惑,其中例如“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抓得很紧,没必要跟风搞建设!”“所教授的课程与思想政治无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哪来的政治性!”“年轻教员思政能力不足,如何思政?”“教员思政能力素质整体不足是最大困难”的困惑产生,根本原因是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完全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目标、意义。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考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f0dc42ab4daa58da0114a36.png)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考刘亚洲少将从改革开放起,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搞了二十多年,是有成效的,特别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军实现了教育内容的历史性转换,在转轨时期的军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功不可没。
但与军队建设和改革的深入发展仍不适应。
我们对成绩不能估价过高,对问题不能看得不透,改革的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大。
否则,履行“两个提供”的使命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一、挑战我认为,21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军队有三个问题不可回避:(1)美国加紧推行全球战略和强权政治,把中国作为潜在对手,将长期对我构成军事威胁;(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确定因素增多,军队现代化建设更加紧迫;(3)国家和军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官兵思想必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
这些问题对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和教育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1、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斗争形势需要,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不仅关系到军队的性质,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科索沃之战告诉我们:遏制肢解中国的战略,昨天是一种可能,今天是一种现实。
美国早已宣称:要消灭地球上共产制度,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他们对军队的渗透和瓦解,要害是党的领导。
在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的错误思潮面前,我们有些同志缺少敏锐性和鉴别力,对其危害缺乏深刻认识。
因此,保持在任何情况下党指挥枪的原则不动摇,我们面临严峻考验。
2、如何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为打赢现代高技术战争提供持续足够的精神动力。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超乎想象。
我军武器装备已与美军形成隔代差距。
要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敌人,只能靠智慧和精神。
现在的困难是,士气的调动,受到了武器装备巨大落差的制约。
我们也在研制和引进新装备,但由于有时把训练安全看得过重,以事故定乾坤,限制了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制约了武器装备最佳性能的发挥。
同时,现在的政治工作有时过于繁琐,中看不中用,离实战需要太远。
关于加强和改进《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和改进《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课教学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5f6620804a1b0717ed5dd15.png)
关于加强和改进《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课教学的几点思考《军队基层政治工作》是培养生长学员基层政治工作能力的必修课,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课的教学效果,必须着眼“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要求,不断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在培养和提高学员政治工作能力素质上下功夫,改革教学内容,创造教学方法。
标签:军队院校教育;基层政治工作;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和提高学员的能力素质,是现代军校所有学科教学的本质要求。
《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课也不例外,必须以提高学员政治工作能力素质为已任。
为此,必须着眼于学员第一任职和个人成长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课的教学。
一、准确把握课程特点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军队基层政治工作》是一门系统介绍我军的政治工作基本知识以及基层政治工作内容、任务、要求和方法的课程。
它以马克思主义变指导,以我军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军队政治工作发展史、军队政治工作基本原理、军队政治工作的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
是党的工作在军队中的具体体现。
因而,它具有鲜明的党性、强烈的实践性和高度的综合性特点。
是党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主体性与客体性以及继承与创造性高度统一的科学体系。
因此,搞好《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课程教学,必须从《军队基层政治工作》的特点出发,不断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一是要优化课内教学体系。
课内教学是培养学员从事基层政治工作能力的主渠道,课内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员学习的效果。
目前,《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这门课使用的教材是总政统编的,虽然本教材能系统地阐述相关知识,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进行备课时应注意把一些能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知识考虑进来,把基本原理同基层具体工作结合起来,使政治工作专业知识与毕业学员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要根据统编教材内容相对稳定、编写周期长与形势发展变化快、要求高的特点,及时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要指示、决定和决议精神融入教学中,使学员把学到的知识原理同部队岗位情况相联系,从而为向能力转化架起桥梁。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5a170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2.png)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也越发显得突出。
而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也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目前高校军事理论的教学现状入手,探析在课程思政下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时从几个方面提出改革路径。
一、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现状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是培养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所必需的一种力量,是实现国防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高校军事理论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资料的单一化,课程内容的简单化,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
教学资料的单一化目前,高校军事理论的教学资料大多是由少数专家撰写的一些教材、论文和出版物,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性,这将极大地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成果。
受到资料单一化的影响,学生们难以接触到多元化的军事理论资源,这将妨碍他们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知识获取能力的提高。
课程内容的简单化当前,大多数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内容都非常基础、简单,很难解决具体问题和探讨具有争议的军事理论问题。
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足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失去了军事课程的启发性和激发性,影响到学生的知识获取效果和能力培养。
学生参与度低当前,许多高校军事理论课堂都是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这给学生提高理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来很大的困难。
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较低,很难达到实际应用的水平。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改革路径。
丰富教学资源要提高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水平,首先重视教学资料的配套建设,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技术设备等多方面进行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建立符合国防教育要求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体系, 加强一些国际和国内当前的重大军事问题的讨论,通过引进一些高新技术、军事改革、战略理论等前沿知识,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改革研究
![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e9408b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8.png)
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改革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对当前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改革现状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提出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以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
展望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改革的未来,强调其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适应国防需求和推动军事现代化方面的巨大潜力和重要作用。
本文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促进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改革进程,提升我国国防人才培养水平,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改革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分析、问题与挑战、对策和建议、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改革研究的背景意义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改革研究的背景意义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不断发展和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国防生的军政理论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
国防生是未来国家安全和国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养以及军事技能。
对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进行改革研究,不仅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更是为了培养一代优秀的国防人才。
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改革研究的意义还在于提升国防生的综合素质和战斗力。
随着信息化、现代化战争的发展,国防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军政理论教育的改革,才能有效提高国防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国防人才。
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改革研究的背景意义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升国防生的综合素质和战斗力,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防人才,推动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
2. 正文2.1 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改革研究的现状分析国防生军政理论教育改革研究在当前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随着国防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军队改革的全面推进,军政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亟需更新和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军事发展的需求,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a1d73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2.png)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是培养我国高校学生军事素质和国防观念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实施大国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前,面对新时代军事理论教学的新要求和新挑战,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正面临一些问题和困境。
本文将就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与改革路径进行探析。
一、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一)“课程思政”教学存在问题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陈旧化。
传统的军事理论教材内容相对滞后,难以贴近新时代不断发展的军事科技和军事战略。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再次是教学资源的匮乏。
高校军事理论教学资源相对有限,教学设备落后,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评价体系的滞后也存在问题,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引领学生正确树立军事理论和国防观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军事素质。
在新时代,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已成为我国实现军事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
(一)更新教学内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新时代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发展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军事动态和国防建设。
可以通过与军队有关的学科教材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国防科技的关注和学习能力,提高其科学素质。
(二)创新教学方法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应加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可以运用教学软件和网络平台,设计互动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教学资源高校军事理论课程需要增加教学资源投入,提高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的质量。
关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a48e1726c175f0e7dd1372d.png)
智库时代 ·205·智库理论关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纪玉忠(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淄博 255000)摘要:当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大众化普及,高校教学模式与方法也逐渐发生改变。
在网络信息时代,如何将传统的国防教育与现代化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成为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本文以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现状为背景,围绕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对其改革策略与方向选择展开探讨与分析,以期为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合理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E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8)27-0205-002一、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现状近年来,我国周边国家外交局势与军事问题日益复杂化,经济保护主义、强权政治还是逐渐显现。
大学生是我国与新时代的建设者,更是加强国防力量的重要补充。
党中央也特别提出要“全面深化国防教育改革”,甚至指出国防教育已成为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
众所周知,高校对大学生军事素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大学时期是青年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故而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从学校抓起大学生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识,这也要求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要切实提高其有效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都是依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6年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根据大纲内容,要求每一位大学生必须学习这一公共必修课,切实掌握我国国防历史、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情况,了解国际战略格局与最新军事思想。
经过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国防观念与安全意识增强的目标,对我国军事现状以及相关军事技术也有了大致的认识与了解。
但总体而言,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与新时代我国国防建设的目标需要以及人才需要有较大差距,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课时量总体偏少,难以保证大纲内容与目标全部实现。
军队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几点建议
![军队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几点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939ba09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e.png)
军队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几点建议发布时间:2023-02-17T07:50:31.850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9期作者:李建伟[导读] 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阵地,而加强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环李建伟武警警官学院军事训练系成都 610200摘要: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阵地,而加强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环。
新形势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认真研究如何提高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不断探索创新方法途径,以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建设教育的重要育人价值。
本文就主要对军队院校课程思政的开展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军队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军队院校;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引言:军事院校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思政课加专业课或者思政课加大班教学等形式,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真正做好这一工程,就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在明确课程目标与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构建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
因此,对军队院校开展课程内容思政进行探讨十分必要而紧迫。
1.军队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现状1.1一些教员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缺乏足够的理解尽管军校具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优势,例如当前军事院校结构组成上,均编设了政治教研室专门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还有负责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然而,这种分工也造成了部分教授专业课程的军校教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责任归属的认识偏差。
有的军校教员只负责专业课教学,把培训学员的责任只限于讲授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训练实践技能,错误地将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是政治教研室一个部门的责任。
1.2一些教员对政治理论研究不深当前,多数军校教员都要求具有博士学历,这些教员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知识结构合理。
然而军校教员政治教育背景却不尽相同,部分军校教员经过了系统的政治教育专业训练,在政治教育理论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有的教员刚增补为军校教员,参军入伍后经过短期培训就上了台,政治理论学习欠缺,课程思政内容掌握不到位。
关于军士教育“课程思政”方法的思考
![关于军士教育“课程思政”方法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7faa0b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c.png)
中国军转民38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作出了上述重要指示。
“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工作由此正式走进了国内的许多高校。
但是,从现有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国内的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在开展的方式方法上、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把握上以及如何推动“课程思政”在高校落地的实践路径上还存在意见不统一、认识不明确和发展思路不清晰等问题。
对于军事院校,面对“课程思政”这一现实课题,更应把握好“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作为专业课的教员,更需要切实提高政治认识与思想觉悟,在教学过程中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一)“课程思政”的含义“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培养人才,也即是育人。
从总体上来说,军事院校“课程思政”是对军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军事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是顺应新时代军事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势需要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军事教育实现深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课程思政”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新开课程,也不是增加新的活动项目,而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积极的、有益的思想政治要素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全流程中,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
通过授课教员课前的精心准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是我们的重要目标,显性的思政内容加以强化,隐性的思政内容加以细化,以构建全课程育人的军事院校教育新格局。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关于“思政课程”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于军事理论实战化教学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于军事理论实战化教学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6e8fde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3.png)
关于军事理论实战化教学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摘要:军事理论实战化教学主要是指以信息化战争为背景,以落实和严格遵守使命任务为核心,以战斗训练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热点为关键,以提升学员真实水平与处理问题和实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军事教育者必须对此加强重视,从不同角度着手,进一步落实军事理论实战化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以此实现提升学员军事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引言:军事理论实战化教学是加强部队院校教育与部队、指挥官以及学员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对此,军事理论实战化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成效。
因此,军事教育者务必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着手,做好相应的改革创新,遵循贴近实战、贴近部队的基本原则。
一、在教学观念上,应树立教为战的基本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冲锋军,也是行动的指导方向。
要做好军事理论实战化教学,并实施革新,就应先树立教为战的基本思想。
教为战,实际上就是将一切军事化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切入点、出发点都放在军事战斗准备方面。
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军事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日后的战争打基础、做准备。
如果军事教育教学活动失去了这一指导思想,或者是偏离了这基本目的,则失去了军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而要想真正做到教为战,就必须尽可能贴近部队,模拟实战。
以军事理论教学来说,应从教学准备出发,直到教学结束,都应当严格依照世纪作战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组织落实。
应当将做好军事战斗的准备工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将军事理论教学活动,与不同的作战背景结合在一起,以军事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落实军事理论实战化教学活动,积极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模拟教学,杜绝教学活动是观察、练习、考试的教学现象。
另外,要落实教为战,就需要将战斗作风与精神、战斗思想等内容,充分的融入军事理论实战化教学活动中,将能打仗、能打胜仗的要求渗透入教学全过程,进一步提升学员的思想素质,加强其战斗意识,进而形成为了战斗而学习,为了战斗而训练的基本思想,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打下优良基础。
浅议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doc
![浅议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doc](https://img.taocdn.com/s3/m/205d6e28e45c3b3567ec8b90.png)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受教育、教学理念制约和支配,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关系着教学的成败,教学方法改革不能忽视,高校改革教学方法是时代的感召,是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教师的历史重任。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当下各高校往往将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简单混同于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弊端,以多媒体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教学技术有着天然的弊端,如人机对话隔膜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人人对话,教学方法改革绝非简单地被看作是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教学的过程是思想碰撞、感情交流的过程,尤其是那些知识渊博、激情洋溢、技艺精湛、人格高尚的教师更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和教益作用,但多媒体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相反,它是对教学本真意义的遮蔽。
(二)现今大学军事理论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缺失尤为严重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
教师满堂课的讲,生怕浪费一点时间,学生满堂课的听,生怕漏掉一点内容。
种种做法,抹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填鸭式”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少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
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会想起老师怎么讲的,专家怎么说的。
(教学论文(三)虽然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举办过一些优秀教学评奖,临时总结一些较好的经验,但缺乏系统的实验和整体提高,难以形成大家所公认的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张波等学者也指出:“教学方法的改革仍是滞后于其他方面的教学改革,其难度大、阻力大、改革进展相对小。
”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但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方法改革仍很薄弱,缺乏突破,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多,忽视培养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运用单一的讲授方法多,而运用多种有利于大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少,特别是运用自学的方法、社会调查的方法、讨论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少。
军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几点思考
![军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bc182f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8.png)
军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几点思考发布时间:2022-10-08T05:48:20.47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6月第11期作者:李卫军[导读] 在军队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能够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淬炼卫国戍边的社会责任感,李卫军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在军队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能够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淬炼卫国戍边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培养中形成鲜明的思政铸魂优势。
因此,军队院校应该在重视“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以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设计思路;措施“课程思政”主要是指以课程为依托,挖掘各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等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在军队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程”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军队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1.落实全国军队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员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并且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为了落实全国军队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各军队院校都开始加强“课程思政”工作,探讨“课程思政”的具体路线和方法[1]。
2.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军队院校学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淬炼卫国戍边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培养中形成鲜明的思政铸魂优势。
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军队院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要围绕着“立德树人”来设计。
深化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深化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1329f257375a417866f8f09.png)
深化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一、认清教育改革的大势,明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各条战线的改革如火如荼,不断深化。
江泽民主席也根据我军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治军特点和规律”的要求。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军政治工作的改革也面临着新的热潮。
对此,军委批准的《全军1998年政治工作要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这个文件强调,“全军政治工作要积极适应深化改革的新形势……着力探索新形势下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要把研究新形势下政治工作特点和规律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来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回答和解决部队思想政治建设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
”总政于主任在最近一次证明话中也强调要彻底解放思想进一步研究政治工作的改革问题。
他明确讲,只要有利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利于保持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各项任务的完成,什么招都可以试。
总政办公厅政工研究室已就政治工作的重大问题列了许多专题,分工各大单位研究。
在通知中,也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揭示新的矛盾,提出新的思路、新的观点、新的对策,发表独到见解。
各大单位也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深入部队调查研究。
军队政治工作改革的热潮即将涌现,形势喜人,形势逼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治工作改革的大潮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首当其冲。
深化教育改革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当前最重要的前提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把握改革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我理解,有两段话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一段是上面讲到的,江泽民主席在95年12月军委扩大会上的讲话中的指示,即“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形势,紧密联系干部战士的思想实际,加强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d2d2e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5.png)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随着国家安全意识的呼唤,高校军事理论教育日益得到重视。
其中,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高校把握时代脉搏、培养时代新人的一种切实有效方式。
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定义、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以及对改革的探索和思考等方面,探析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和特征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思维、方法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思考、育人、立德。
它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课程思政的特点主要有:1. 以学生为本:课程思政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认知和自我发展,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核心,以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社会责任感等为基础。
2. 立足于专业知识:课程思政是在专业教育中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它的基础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是课程本身的扩展和深化。
3. 与生活联系:课程思政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与德育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做好本职工作与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具有思政属性,是培养德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从历年的课程教学改革来看,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已经得到了有效实施和推广。
尤其是“新时代军事理论”、“军事理论与现代军事技术”等新课程,加强了课程思政工作的力度和深度,也拓宽了课程内容和载体。
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1. 教师思政水平不高:一些军事理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相对比较薄弱,不能很好地把课程教学导向学生的思想引领。
2. 学生的思政意识偏低:部分军事理论课程认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作用不大,仅仅是理论研究和知识传授的手段,对思想引领和德育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 教学方法不多样化:以往的军事理论教学方式或多或少地存在单一化倾向,如单纯的ppt展示和讲授等,缺乏互动和参与。
三、改革思路与探索1. 提高教师思政水平。
刍议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刍议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f6075c3195f312b3169a597.png)
刍议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摘要:军校政治理论课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延伸教育时空,打造全方位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效性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军校育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为部队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高素质军事人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军校学员的思想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和复杂化,军校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突破陈规,积极深化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从而不断提高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是当务之急。
一、改革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提高教学说服力军校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功能是培养政治合格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军事人才,但这是笼统的、宏观的要求,如果现实的教学没有时代气息,脱离学员现实生活,与学员的学习和工作并无太多联系,学员自然对政治理论课没有认同感,也就会产生虚无感、无用感,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当前我国社会急剧转型,人们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化,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
军校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社会各种思潮、人生价值观、行为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军校学员。
因此,当代军校学员与普通地方大学生一样,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一边成长一边见证中国的改革开放,他们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语言方式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思想解放、个性独立、崇尚自我、注重利益。
军校政治理论课面对这样的一个受教群体,必须改变以往的偏重说教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内容上予以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一)在内容的取舍上基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基于教材是指内容上不能偏离“两课”教材的基本框架,“两课”教材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还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所包含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其内容的选取本身就包含着“以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的教学宗旨。
【中心组研讨发言】推动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破冰”
![【中心组研讨发言】推动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破冰”](https://img.taocdn.com/s3/m/63e8752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6.png)
【中心组研讨发言】推动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破冰”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发言人,我想结合自己在军队院校从事教育工作的多年经验,就如何推动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研讨和探讨。
众所周知,军队院校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源远流长,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所处的环境和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跟着时代前进,追求创新。
首先,我们要牢固树立先进意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不断深入。
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应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学品质。
同时,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针对性、针对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思想觉悟。
其次,我们要树立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教学手段,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我们要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加快各个学科之间的协同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
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推动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国际化水平。
最后,我们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军队院校教师体系要注重三元结构,即培养与选拔双重机制、职称与职务并重、工作与生活平衡。
加强教师惠民惠军意识,完善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确保每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都能在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同时,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以上就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当前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7cb5d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4.png)
当前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第一篇:当前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军校内部学员思政教育工作,对军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思政教育;问题;对策;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扩展,人们思想价值领域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多元化的思想价值观念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行波及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
在军校教育工作和军校教育改革中,我们也受到了各种文化思潮和基础性价值观念的影响,进而影响甚至决定了军校学员的政治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观念。
在此大体环境之下,军校学员政治信仰迷茫、军校学员自身理想观念模糊、军校学员自身价值取向扭曲和军校学员自身社会责任感缺乏以及军校学员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状况时有发生,以下是对此类问题和现状的分析,并研究出相关解决方案。
1.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广义而言,在军校内部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类发展和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前提与需要,同时这也是中国教育中执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动因所在。
民族兴衰由哲学社会科学所决定,民族兴盛与否也与之相同。
因为民族精神因素仅仅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单体环节,且精神因素也影响着社会发展中的每一个环节。
精神因素是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必然条件,同时精神因素也是军校学员树立明确目标的有力基石,只有具备了较为优良的精神因素,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军校学员全面发展和各项能力提高。
军校爱国主义教育和军校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相关军校社会主义教育均是军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科学合理进行上述教育可帮助军校内部学员树立较为正确价值观念和世界价值观念等,使之明确自身学习方向和奋斗目标等。
2.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分析2.1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军校性质决定着军校内部学员对外交流次数相对较小,少数校方中仍旧存在着轻视思政教育的状况,对外部关系重视度远远高于内部思政教育重视度。
新时代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新时代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9e1a3281c758f5f71f6726.png)
ScienceandEducationForum 科教论坛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49新时代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文/张烨辰摘要: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军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员的政治素质,确保学员政治合格的基本途径。
新时代形势下,顺应军队深化改革需求,军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通过对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指出了当前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队伍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队伍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强调了关键是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在此背景之下,军校作为培养新时代四有军人的重要场所,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亦是势在必行。
1 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在军队中进行的思想引导和理论武装工作,是党对人民军队实施领导的思想途径,也是增强部队战斗力凝聚力,保障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总而言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是军校教育的思想奠基,是打好军校教育的政治根基。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军队院校的重要保障。
必须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摆在院校各项建设的首位。
打造一只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队,就必须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军队教育的首位,保证军队的纯洁性、统一性。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地位不容忽视。
位列如此重要之位,在军队建设新形势之下,如何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真正达成三进入之目标,帮助学员适应新时代之部队需求,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队伍三个方面去探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之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0-10-08T14:07:09.700Z 来源:《学园》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章爱先
[导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应该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
章爱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白求恩军医学院
【摘要】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具有强基固本的作用,必须不断推进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在教学中坚持“一个核心”、实现“两个转变”、搞好“三个贴近”。
【关键词】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4-0042-02
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党在军队院校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实现院校思想政治建设“保方向、出人才”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因此,不断推进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切实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对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具有强基固本的作用。
一坚持“一个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应该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
体现在教学理念中就是要以学员为本,即把学员作为教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员为中心,关心学员,尊重学员,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
这里需要厘清两个问题:
1.从理论层面上看,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什么样的学员为本
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学科理论上是否科学严谨,也影响到学员积极性的发挥。
第一,应以全面发展的而非现实起点的学员为本。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参差不齐,但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只关注学员的现实起点,要着眼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不仅要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还要全面开发智力因素;不仅要让学员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还要提高学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确保为部队输送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献身使命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第二,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自我实现的而非经济人的学员为本。
要把学员看成是自我实现的人,不能把他们物化为工具或放在与教员完全对立的位置,必须着眼于唤醒、激发学员的自我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学员的自我教育能力。
2.从操作层面上讲,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如何做到以学员为本
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主要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要打破“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窠臼,从学员实际需求出发,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以“精”和“管用”为原则。
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根本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式的单向灌输模式,采用启发式、参与型等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这里必须注意: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能够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入其耳、入其脑、入其心,把学员的思想“拉回课堂”;同时,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必须端正,不能单纯为了迎合某些学员,把课堂变成娱乐室。
二实现“两个转变”
反思政治理论课教学,尽管这些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如果用科学发展观这把标尺衡量,还存在着诸多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
比如:以书为本有余,以人为本不足;知识传授有余,能力培养不足;课堂灌输有余,启发自觉不足;教员讲得有余,学员学得不足。
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查找问题,改进不足,实现“两个转变”。
1.实现理论灌输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政治理论课,既不是专业课程,也不是专业基础课程。
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囿于知识性教学目标,从理论推导理论,容易陷入严密的逻辑论证,违背了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教书育人和能力培养的目标。
对照现行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从教学内容看,依然存在着片面强调理论性、系统性的倾向和弊端,偏重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有限。
从现行的有些教材看,偏重理论体系,要么大而全,面面俱到;要么抽象说教多,联系学员实际少,可读性、现实性和针对性不强。
从授课情况看,仍然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大道理多,知识含金量少;原则观点多,解决实际问题少。
基于这种考虑,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努力实现理论灌输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从教学具体层面讲,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员的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传授知识中侧重于方法、技能,发展学员的智力和能力。
改变统一教学模式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在要求学员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学员个性的新观念;改变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实践教学,增强学员实践能力培养的观念。
2.实现重教向重学的转变
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教员和学员“双主体”的互动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关注的是教员怎么教,教员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课堂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都由教员掌握和支配,忽视了学员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
长此以往,学员成了被动的接受机器,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形成了“教员讲条条,学员记条条,复习背条条,考完弃条条”的状况。
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中必须具备强烈的角色意识,确立教员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和导演角色与学员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和主角的理念。
俯下身子倾听、了解学员对政治课的要求、期望、建议,挖掘学员的自身学习潜能,努力探索学员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
比如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员和学员共同探讨问题,鼓励他们质疑和提问,努力使学员形成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师生互动得到问题的答案和老师平铺直叙地告诉学员答案效果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会让学员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和自身思考经过与最终答案的异同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容易遗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起学员的主体自觉,激发了学员自主性学习的热情。
三搞好“三个贴近”
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三个贴近”。
1.贴近时代要求
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如果教员所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内容陈旧落后,学员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
这就要求政治理论课教材要与时俱进,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紧密结合变化发展的实践需要,不断更新、补充和丰富其内容,体现时代需要和时代特点。
但是每年都对教材进行修订出版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员在备课、讲课过程中,要
及时融进时代精神和新的理论观点,关注理论和实践的新动向,及时反映学员关心的国内、国际重要时事和变化。
当然,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关键在教员。
教员首先要具备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同时还要把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不断引进和融汇到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吸引学员,激发学员的活力和兴趣,让学员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以实现教学互动,培养和提高他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贴近社会生活
政治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员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于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因此,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和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是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政治理论课离开了现实,离开了生活,采用教条的内容、僵化的方式,其效果是微弱的;只有贴近社会实际的政治理论课,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政治理论课在内容讲解上应当以学员所处的现实生活为着眼点,把政治理论课与生活实际科学地、有机地联系起来,避免“空对空”的说教。
要关注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积极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对学员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回避、不退缩、不堵塞,鼓励学员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要引导学员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员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养成学员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
3.贴近学员实际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1]这为我们指明了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路,即课程要为学员的成长、成人、成才服务,将大道理与学员的实际相联系,突出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性。
一要贴近学员的认知兴趣,丰富授课内容的兴趣点。
从学员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员在体系中把握知识。
二要贴近学员所学专业,用生动活泼的实际案例阐发理论在应用学科中的指导地位。
把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这不仅能拓宽学员学习的知识面,发掘学员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指导价值也会得到彰显。
三要贴近学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借助科学理论因势利导。
要了解探究学员关心、关注、困惑的现实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作为案例,充实到讲义中,一方面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帮助学员正确分析、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