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稻纵卷叶螟田间调查与药剂防治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稻纵卷叶螟田间调查与药剂防治试验摘要通过田间调查,分析了广西昭平2008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15%安打悬浮剂120ml/hm2防治稻纵卷叶螟,喷施7d后防效可达93.81%,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理想药剂。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田间调查;药剂防治;广西昭平
中图分类号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113-02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广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与稻飞虱合称为水稻的“两迁”害虫。广西是“两迁”害虫从境外迁入我国的第1站,也是“两迁”害虫主要危害区和虫源地。因此,广西成为“两迁”害虫境外虫源迁人中国的“桥头堡”和源头增殖地ⅲ。稻纵卷叶螟在广西年发生6~8代,是广西发生面积最大的虫害之一。常年发生面积超过种植面积的40%,大发生年份可达80%以上,尤以第3代发生为害较重。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呈中等偏重程度发生,近4年每年发生面积超过100万公顷。2006~2007年连续2年偏重发生,年发生面积分别达128.2万公顷和134.5万公顷。对于广西稻纵卷叶螟发生的特点及原因,刘建文等做过简要的分析,唐洁瑜等对广西全区第3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及原因也做过一些报道。2008年,受虫源、气候因子和种植
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广西第3代稻纵卷叶螟在水稻上大发生,发生面积75.6万公顷,其中桂东北、桂西北、桂中、右江河谷的大部和桂东南沿海局部稻区特大发生,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年份。笔者于2008年对广西昭平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特点进行了田间调查,并有针对性的在当地开展了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研究。以期为广西水稻生产寻找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新型药剂。
1 材料与方法
1.1药剂种类与配制
1.1.1供试药剂。15%安打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1.8%阿维菌素乳油(安徽长城生化有限公司)、20%三唑磷乳油(湖北仙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1.2药剂配制。药剂配制时一定要用二次稀释法,即先将药剂配母液(药剂用少量水先化开搅匀),再对水稀释,充分搅拌均匀喷施,这是发挥药剂药效的关键。
1.2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8年6月2日在广西昭平县五将镇大坪村稻纵卷叶螟发生比较严重的水稻田进行。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喷15%安达悬浮剂120ml/hm2(a)、1.8%阿维菌素乳油150ml/hm2(b)、20%三唑磷乳油1500ml/hm2(c)、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750ml/
hm2(d),各药剂均对水750kg/hm22均匀喷雾,以喷清水作空白对
照,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m2,于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施药时采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
1.3调查方法
广西昭平第3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的田间调查情况来自于昭平县各病虫测报点。
田间药效防治试验调查分别在施药前和施药后3d、7d采取平行跳跃法,在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各查20株稻,分别剥查百丛稻的存活幼虫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8年稻纵卷叶螟田间发生特点
2.1.1迁入期早,峰次多,峰期持续长。蛾量大。灯下始见期在3月初,比上年偏早。4月下旬末、5月上旬、5月中旬末至下旬、6月上旬、7月上旬初、7月下旬、8月下旬初、9月上旬田间虫口密度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突增。该地区大部分稻区田间出现2~3次成虫突增峰,部分稻区出现4~5次。比历年平均多出2~3个峰次。田间成虫从5月下旬进入成虫高峰期,一直持续到6月中旬末,比历年平均多出1周左右。
2.1.2发生范围广、面积大、程度重。第3代稻纵卷叶螟在广西昭平各稻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70%以上,比历年同期高出近20个百分点。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大发生,在该地区的东南部发生较为严重。
2.1.3虫口田间密度高,为害期长。稻纵卷叶螟田间密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中成虫密度浮动在0.165~45.000万头/hm2,最高密度出现在第4代:幼虫密度浮动在3~3000头/百丛之间,最高密度出现在第3代;卵密度浮动范围在28~5600粒/百株之间,最高密度出现在第3代,危害时间持续整个水稻生育期。
2.1.4田间虫态复杂,次害代为害加重。随着外地虫源不断迁入加上当地第2代残留的大量虫源,本地与迁入虫源的大量繁殖,并在田间混合发生,使田间蛾量高、峰期长,加上较长的产卵、孵化期和幼虫危害期,世代重叠,导致田间成虫、卵、幼虫、蛹4种虫态并存,防治难度加大。此外,过去测报和防治上主要关注主害代,即早稻的第3代、中稻的第5代和晚稻的第6代,对次害代第2代和第4代重视不够,2008年第2代和第4代在局部地区发生较重,为主害代发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虫源。
2.2不同药剂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4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处理a的效果最好,其他依次为处理b>处理c>处理d。与喷清水对照相比,在喷药后3d,处理a~d的虫口减退率分别提高99.08%、98.10%、89.24%、86.25%;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1.06%、90.16%、82.06%、79.27%。在喷药后7d,4种药剂喷施处理的虫口减退率较喷清水对照分别提高97.91%、
94.44%、86.60%、86.21%;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达
93.81%、90.49%、82.98%、82.60%。
3 小结与讨论
稻纵卷叶螟性喜温暖、高温,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2~28℃,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30℃以上或相对湿度70%以下,不利于其的活动、产卵和生存。在适温下,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其发生量的重要因素,雨量适当,成虫怀卵率大为提高,卵孵化率也较高;少雨干旱时,怀卵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雨量过大,特别在盛蛾期或盛孵期连续大雨,对成虫的活动、卯的附着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都不利。2008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广西以阴雨天气为主,降雨异常偏多,期间有3次大的强降雨天气,时间长达18d,特别是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6月8~18目,广西遭受了入讯以来最强的大暴雨、特大暴雨。6月平均气温(26.3℃)比常年同期偏低0.5℃,平均降水量(417.4mm)比常年同期偏多6成,平均日照时数(110h)比常年同期偏少36h。雨量大、雨日多、日照少,田间湿度高、温度适宜,这都对稻纵卷叶螟生长繁殖十分有利。而且广西第3代稻纵卷叶螟为外地迁入虫源及当地第2代残留虫源混合发生,尤其是广西第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重、面积大、残留量大,为第3代大发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虫源,致使田间稻纵卷叶螟虫态复杂,次害代为害加重。
通过不同药效喷施处理试验发现,15%安打悬浮剂120ml/hm2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较优,对高龄幼虫也有很好的防治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