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道家的关系——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3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6卷第2期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深受传
统思想文化影响,其中道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道家”之名最初见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系指由改造和发展老子之学而来的黄老之学。

本文所说的“道家”包括老庄之学、黄老之学在内。

虽然《黄帝内经》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学界的认同,关于这方面的论著也非常丰富,然而由于学科分化等原因,相关著述多从思维方式、认识论等宏观的角度阐述《黄帝内经》与道家关系,而对二者的内在有机联系把握还不够。

鉴于此,本文仅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为例,通过对文中“黄帝”、“天师”、“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等词、句的考证与诠释,以期深入地论证与揭示《黄帝内经》与道家的内在关系,为研究《黄帝内经》提供新思路。

1黄帝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
众所周知,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

时代进入战国中后期,随着百家争鸣进入高潮,各学派为了在争鸣中处于有利地位,纷纷打出了远古帝王的招牌,以示自家理论的源远流长,并试图以此声势压倒其他学派。

如儒家“祖述尧舜”,农家自称是“神农之言”,墨家称自己的学说是“禹之道”等等。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其资历、声望显然不足以同其他学派抗衡。

同时由于老子开创的道家学说主张清静无为、柔退不争,对政治、战争、法令持排斥态度,很难适应列国变法图强、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导致道家在争鸣用世中处于明显的劣势。

于是一部分热衷于为政的道家学者,
打起了比尧、舜、禹更为久远和有声望的黄帝大旗,把黄帝和老子的形象结合起来,用虚设的黄帝之言改造了老子之学,形成了黄老之学。

如果说,黄老之学在先秦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理论存在,那么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是在西汉。

西汉初期,由于连年战争,民力衰竭,统治者崇尚黄老之术,推行无为而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养生,出现了诸多托名“黄帝”的著作,除《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外,其他如《太始黄帝扁鹊俞拊方》、《神农黄帝食禁》、《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等[1]。

“黄老”名称之中,“黄”即是黄帝,“老”即是老子;“黄”是托名,“老”是本质。

《黄帝内经》成书于黄老之学盛行的西汉初期,决定了其成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黄老之学的影响。

《黄帝内经》不仅托名“黄帝”,还以黄帝问、岐伯答为主的形式写成,书中还经常将治病、养生之道与治国、理政之道互提并论,其以臣为师的独特师生关系和神秘、严格的传道方式等等,都与黄老之学的典籍特征、学术特点相吻合,也表明《黄帝内经》深受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2]。

2登天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一段,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及《大戴礼记·五帝德篇》“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的记载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五帝德篇》中的“聪明”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写作“登天”。

关于“登天”,《〈黄帝内经素问〉校释》[3]解释为“登上天子之位”,显然是望文生义所致。

相传,黄帝是得道成仙升天的,此传说见于诸多典籍记载。

如《庄子·大宗师》载:“夫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


试论《黄帝内经》与道家的关系
———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为例
杨天真1,臧守虎2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级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摘要]通过对《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黄帝”、“天师”、“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等词、句的考证,认为《黄帝内经》深受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与道家思想文化之间存在内在、有机的联系,表现为援引和借鉴道家的某些理论概念来阐述医理,正确理解与诠释《黄帝内经》离不开对道家思想文化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黄帝内经;道家;关系[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2-0136-03
[收稿日期]2011-09-19
[通讯作者]臧守虎,教授,邮箱:zangshh@sohu.com 。

第36卷第2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36,No.22012年3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Mar .2012
2012年3月第36卷第2期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也是以此为解:“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等等,可证“昔在黄帝……成而登天”是指黄帝得道成仙升天无疑。

得道成仙升天是道教中人的理想。

道教不同于道家,从性质上说,道家是一学术派别,道教是一宗教组织;从形成时间上说,道家形成于战国中期,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

道教虽然不同于道家,但二者又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老子》所言“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第三十二章)、“长生久视之道也”(第五十九章),以及《庄子》描述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后,一步步地诱发了道教中人得道成仙升天的理想,而道教亦奉《老子》、《庄子》等道家典籍为理论圭臬,进一步把道家的“道”发展为养生成仙的“术”。

众所公认,《黄帝内经》非成书于一人一时。

虽然我们一时无从判断《素问·上古天真论》、《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五帝德》篇中上引关于黄帝之文孰早孰晚、谁引用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得出《黄帝内经》有得道成仙升天观念的结论。

基于上述道教与道家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成而登天”的说法,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帝内经》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3天师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昔在黄帝……乃问于天师曰”,其中的“乃问于天师”《千金方》卷二十七部第一引作“黄帝问于岐伯”,可见“天师”是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除本处外,《内经》中“天师”尚见于《素问·五运行大论》:“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联系上下文义看,此处的“天师”也是指岐伯而言。

考“天师”有二个含义:一是古称有道术之人,如《庄子·徐无鬼》篇载黄帝与小童的对话:“黄帝……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因为小童懂得“为天下”之道,故黄帝称他为“天师”。

二是对天师道(即五斗米道)创建者张道陵及其他首领的称呼,如《太平经·己部》云:“今天师有严教,愚生敢不强一言也。


鉴于上述“登天”条中所述道教与道家之关系,无论《内经·素问》中的“天师”具体是何意义,只是黄帝尊深谙医道的岐伯为“天师”这一点,已足以进一步表明《黄帝内经》与道家、道教的密切关系。

4美其食……故合于道
《素问·上古天真论》又云:“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故合于道。

”这一段描述更与道家有着显而易见的关系。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几句与帛书《老子》第六十七章“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句相比大同小异,只不过字、词的搭配与次序的不同。

这种不同,有可能是所据版本造成的,也可能是引用者意引、节引所造成的。

无论是那一种情况,《素问·上古天真论》引用了《老子》,这是毫无疑问的。

一个有趣的佐证是,《千金方》在引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此几句时,就是作“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的,说明孙思邈也是毫无疑问的认为《素问·上古天真论》引用了《老子》。

“朴”前人多据《说文》“木皮也”之义进一步解释为“淳朴”,未达其中深层的文化意蕴。

从音韵的角度上说,“朴”与“匏”乃一音之转[4]。

“匏”即是葫芦,在《老子》中喻指万物化生之前原始混沌状态及万物化生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如《老子》第十五章“敦呵其若朴”、第十九章“见素抱朴”、第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第三十二章“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等皆可证[5]。

《素问·上古天真论》“其民故曰朴”之“朴”也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故合于道”相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素问·上古天真论》援引《老子》“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朴”、“道”等概念、文句以阐述医理,也绝非偶然现象,只能是受《老子》深刻影响的结果。

5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素问·上古天真论》末“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一段中,集中描写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人,作为四种不同养生境界的代表。

“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者亦同时见于道家典籍中。

如《庄子·逍遥游》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大宗师》云:“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是之谓真人。

”《庄子·达生》云:“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

”《老子》第三章云:“不上贤,使民不争。

”《老子》第七十九章:“是以圣人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等等。

至于“圣人”,《老子》、《庄子》等典籍中更是常见,不再赘举。

如果说“圣人”、“贤人”也常见于儒家、墨家等其他学派典籍,那么“真人”、“至人”则是道家典籍中所独有的名词,此其一;其二,比较上引《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达生》“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关于“真人”、(下转第139页)
杨天真等:试论《黄帝内经》与道家的关系——
—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为例
2012年3月
第36卷第2期
“至人”的描述看,“真人”、“至人”二者在所达到的境
界几乎相同,其中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对此《庄子·天下》中说:“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而《素问·上古天真论》末“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一段中也说:“有至人者……亦归于真人。

”其三,如《老子》所说“不上贤”、“不欲见贤”,道家是反对“尚贤”———崇尚贤人的。

而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末“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一段所述“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者中,“贤人”排在最后述说,属于四境界中最后一等,似也有贬低“贤人”的意味。

这一切都表明,《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描述受道家尤其是《庄子》的影响。

通过以上对《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天师”、“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等词、句的考证
与诠释可见,《素问·上古天真论》除论人的生长发育一段外,处处弥漫着道家思想气息。

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见全豹。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黄帝内经》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表现为其援引和借鉴了道家的某些理论概念来阐述医理。

因此,要正确地理解与把握《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医理,离不开对道家理论思想的理解与把握。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艺文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62:1776-1781.[2]臧守虎.《黄帝内经》与道家关系考略[C ]//齐文化与当代社会.
济南:齐鲁书社,2008:277-292.
[3]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
[4]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371.
[5]臧守虎.老子问答[M ].济南:齐鲁书社,2011:33-38.
(上接第137页)
两半,青皮、益智仁、陈皮、半夏、枳壳、神曲、谷芽、莪术、大黄、紫苏各半两,甘草一两二钱),化癖丸(南木香、陈皮、莪术、三棱、青皮、枳壳、槟榔各半两,白术、丁香各两钱,细墨四钱)。

2.4伤风嗽吐风热灼津为痰,阻于肺中发为咳嗽,咳嗽不止,气机升降失调,咳吐并作。

《活幼心书》中记载:“有热生风,有风生痰,痰结胸中,肺气不顺,咳嗽不止,和痰吐出,此为嗽吐。

”[1]38其中发作吐痰壅盛者为实证,治宜祛风化痰,方选清肺饮,再以小柴胡汤。

若面色白、口唇干燥、干嗽干呕而无痰者,此因咳嗽日久导致肺虚,肺金得不到脾土的滋养,治疗应以温补脾胃为上,方选茯苓厚朴汤(茯苓、半夏各七钱半,甘草三钱,厚朴五钱,上药每一斤用生姜一斤)、惺惺散(人参半两,桔梗、茯苓、白术、天花粉、细辛、防风、川芎、天南星各二钱半,甘草七钱)、如意膏(半夏、天南星各一两半)等。

2.5伤乳吐此证无需药物治疗,稍加节制哺乳即可,若无效再服用三棱散。

《活幼心书》云:“才乳后即吐,或少停而吐。

此因乳饮无度,脾气弱,不能运化,故有此证。

譬如小器盛物,满则溢。

治法宜节乳。

”[1]
3治吐方药特点
曾氏在《活幼心书》卷下“信效方”中收录有多首治疗小儿呕吐的方剂,其中也不乏曾氏独创的方剂,这些方剂制方严谨、方药精练、制剂精良、剂型灵活,在服法上也颇为讲究。

3.1顾护脾胃呕吐皆由脾胃所主,曾氏认为小儿脾胃受损是临床诸多疾病发生的根本,因此他治疗呕吐时非常注重顾护小儿脾胃,所用药物多为健脾理气之品,如人参、茯苓、半夏、白术、扁豆、山药、砂仁、陈皮、木香等。

其他随证加减,因于惊气者加以茯神、天南星等,因于风寒者加以麻黄等,因于食积
着加以神曲、麦芽等。

曾氏遣方用药既照顾到了小儿的特殊生理,顾护了正气,又达到了祛邪的目的,补而不滞,或消补兼施,寒温并投。

3.2用药精练曾氏所用方剂中药味大多不超过6味,更有甚者只有一二味药,如治疗暴吐之至圣散仅有枇杷叶、半夏二味;治疗恶心干呕之必胜散仅有一味白芷,药味精炼,但药效皆佳。

3.3讲究制法服法曾氏治吐所用方剂剂型多种多样,有汤、散、膏、饼等,对于方剂的制法更是讲究。

如定吐饮的治法:“上生姜切作小方块,如绿豆大,同前半夏和匀,入小铛内,慢火顺手炒令香熟,待干,方下桂再炒匀,微有香气,以皮纸摊盛地上出火毒,候冷,略簸去黑焦末。

”[1]138其他有如“焙为末”、“醋煮糯米粉糊为丸”等。

同时非常注重方剂的服法,如定吐饮的服法:“每服两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稍空心少与缓服。

”[1]138香橘饼的服法“用枣汤化开,空心温服,米清汤亦可。

”[1]140冲和饮的服法“伤冷恶心呕吐,煨姜同煎;开胃进食,加枣子煎,空心温投;寒疝痛,入盐炒茱萸、茴香同煎。

”[1]1304结语
小儿脾胃虚弱,卫外不固,易伤食停积、感受外邪或喂乳不当,饮食不节导致呕吐发作;同时,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患病后如治疗不当极易变生他证。

根据亲身体验曾氏对小儿呕吐的治疗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见解,注重顾护脾胃为先,用药补而不滞,攻不伤正;组方用药精炼;剂型多样。

所录方剂临床切实可用,对后世临床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元·曾世荣.活幼心书[M ].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9.
云中芹等:《活幼心书》小儿呕吐辨治探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