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拍摄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法国著名摄影家图尔纳松指出:“一个摄影艺术家,不论其照相机的性能如何,都应该把焦点对准人物的脸部,抓住人物的神情,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使其神韵跃然于画面之上。”显而易见,图尔纳松这段论述的核心揭示了人物人像摄影技术是摄影家首先必须关注并掌握的要义。人是万物之灵,人是生活的本源。摄影家关注人物人像摄影,是”以人为本”摄影理念的体现,是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造就摄影艺术,推动摄影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认同和实践。本文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对人像摄影的基本要诀作一些初浅探索。
一、追求美感
从美学角度来说,美的本质就是协调和谐、赏心悦目。柏拉图认为:“人是上帝缔造出来的最美的艺术品”。作为以捕捉和再现美为己任的摄影师来说,我们没有理由不把人的美感通过相机和图片记录和展现于世。人的面容、肢体、曲线无不成为摄影师展现美的元素。而人又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从性别上有男女之分,从年纪上有老少之分,从体形上有高矮胖瘦之分,从五官长相上更有凹凸大小疏密长短之分。这就要求摄影师善于从中挖掘和发现美,运用灯光、镜头、化妆、服饰等一切技术手段塑造美,最大限度地追求人像摄影协调和谐、赏心悦目的美感。赏心悦目是一般大众也包括一般摄影师对人像摄影作品的基本要求。无论是个人写真、商业人像、婚纱人像、新闻人像乃至任何一个摄影领域中涉及的人像,无论是被摄者、摄影者和观看者,无不希望看到赏心悦目的人像照片。当然,它的基本要求是图像清晰、用光正确、构图合理、影调和谐。
合格而称职的摄影师,应当会做人像摄影的“加法”,即:把原本不怎么好看的被摄对象拍出赏心悦目的美感。要达到赏心悦目这一境界,除了对摄影师本身的素质提出要求之外,还依赖于一些客观因素,如:优秀的化装师、美丽的服饰、精致的道具,高档的摄影器材、高级的灯光、设备先进的摄影棚,高级的照片后期加工系统、精美的装裱和精心的编辑策划等等。非摄影本体语言过多的介入和摄影本体语言的淡化是最大的缺陷。所谓摄影本体语言就是摄影技术、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段,包括胶片的运用、曝光的控制、摄影用光和构图等等。而非摄影本体语言主要是指原本对摄影起辅助作用的非摄影表现手段,如化装、服饰、道具等等。在这些人像摄影中,摄影本体语言一般较为淡化,而在所剩无几的摄影本体语言中,绝大多数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套路,甚至还会有所扭曲。譬如:
在用光上,摄影师常常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更多地采用正面光及柔光,使人物产生含蓄的美感;在曝光上,为了消除脸部皱纹,使肤色显得白晰,让人变得年轻,经常采用曝光过度的方法,使人物产生青春的美感;在构图上,摄影师常常打破传统的构图法则,运用不平衡和较大角度的倾斜等手法,使画面产生新奇的美感;在影调上,采用了高调或低调的表现形式,产生视觉强烈对比张力的美感。
对于摄影师来说,选择拍摄与用光的角度来美化被摄者的方法与手段,是艺术人像摄影中的一项过硬的基本功,但仅仅掌握这一基本功还远远不够,除此之外,还必须得明白:美化人物须自然而然,切不可生硬做作。应该说,美在于自然,自然而然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美。因此,摄影师在处理人物造型时应时时处处把握好这一总体原则。
二、追求传神
在人像摄影中,神与形是密不可分、融化一体的两种元素。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灵魂。“神”一般指人物内在的气质、性格和情感,也叫神态。“形”一般指人物外在的体形、容貌、动作和表情,也叫形态。形者,神之宅;神者,形之主。形神二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在艺术创作中,只有“形神兼备”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优秀的作品。作为一个人像摄影师,必须首先认真地研究被摄者的气质特征、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所从事的事业及其成就等等。从其脸形、身体、说话时的神情举止中概括其个性印象。看他们的面孔属于哪一种形状,体形属于哪一种类型,适合于哪一种方式去表现,是否还存在某种缺陷。除此之外,你还应看到被摄者是否因为在镜头前太紧张而失去了常态。你应当适当地加以安慰,耐心地启发诱导,令其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一般地说,即使是没有任何缺陷的面孔、身材,也不是每一种姿势与神态都适合于他。你得细心地加以选择,直到镜头中的效果满意为止。有时,在充分了解被摄者个性的基础上,可以尝试用中国传统的审美方法,如用形象会意的设计来展示你对被摄者的形神。
一般说来,被摄者的外形条件好,神态也就容易拍得美。这进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被摄者本身的自然条件要好;二是指形体的控制要得当。形体控制不得当仍然是不美的。我们所说的被摄者的外形条件要好,也并不是绝对的,许多外形条件并不怎么样的被摄者也同样能被置于人像艺术之林。关键取决于其外貌形态能否恰如其分地反映其内在性格特征,亦即形态要服从于神态。只要神态及其内在的精神动因是美丽的,哪怕外貌有缺陷,也应当算是美的作品。
在人物肖像绘
画艺术中最难的事,就是画出人的精神。没有“神”就不会有生气,画面就“立”不起来。人像摄影同样必须注重神态的处理。神态处理得好,画面中的人才能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具体可感的人。如果说人像摄影只是摆摆姿势,那就容易多了。事实上,人像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在于神态的真实与完美。姿势易摆,神态难抓。过去的艺术人像曾一度为了“思想”而装“神”、找“神”,将人物变成了“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而在揭示人物真实内心世界的深度与广度上则大受局限。而今某此商业人象中的唯美、唯利所造成的“取貌遗神”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艺术人像摄影的创作。艺术人像摄影的第一要务是刻划人物的内在气质及神韵,在体现被摄人物个性的同时又要表现出摄影创作者的个人感受和创作特色。一般地说,艺术人像对外貌的要求并不高,不过因为创作的对象是人,且谁都不会反对将自己拍得更美些,所以,商业摄影中的一些美化技巧也常被用于艺术人像摄影,但这些手段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其内在的性格,而不能因此“取貌遗神”。
摄影术的出现使得人像再现的“相象”问题变的轻而易举,当代人像摄影的发展又似乎脱离了这一发展方向,尤其是流行的当代商业人像越来越不象本人,而离惟妙惟肖的距离也显得更为遥远。这里的惟妙惟肖当然不仅仅是简单的“相象”,而是在赏心悦目基础上的神形兼似。笔者认为,神态的捕捉应该是摄影师永恒的主体,也是一幅人像摄影作品能否做到惟妙惟肖的关键。拍摄时,如果你从不用道具或背景干扰,不论哪种情况,你都要认真地引导被摄者,抓住被摄者的面部表情,从而拍到许多传神之作。
三、追求个性
英国著名摄影家克里斯·利期认为:“个性是在拍摄人像过程中最难掌握的部分。如果你能发现一种拍摄人物个性的奇妙方法,那么你将成为像卡什、布兰特和斯诺登那样的人像摄影大师了”。利斯还说过,“如果你拍摄的是供大量翻印的人像照片,那就不大可能拍摄出人物的性格。但如果你给朋友拍摄人像,那成功的希望就大得多,大多数成功的人像照片是因为你熟悉你的被摄者,这样拍出来的照片,被摄者看后一定会说‘这完全像我。’”。
从表象上看,纪实与表现,即:机械复制方式与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段之间,似乎是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永远也无法统一到一起。从实质上看,世界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单一,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发展的动因。摄影艺术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与契机
。如何在纪实中充分有效地融入个人的情感、审美理想与人生的追求,即应当采取哪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段,也正是艺术人像所面临的最大的任务。
我们不妨尝试着从纪实的一方中打个探索的缺口。我们细细分析便会发现,摄影的所谓写真性、客观性与纪实性,其实都只是一种摄影外在所给世人带来的总的印象,摄影过程的许多地方都大量地存在着主观性的因素。以选景为例,你可以这么选,也可以那么找,各人自有各人的道理,完全听凭主观意志行事。我们说摄影是一门全面控制的学门,但究竟如何根据具体的表达需要去控制,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控制方式本身也是多样化的。摄影的这种纪实方式本身就已充分证明了摄影自身具有各种各样的可选择性因素,以及每一种选择的背后都隐含了有倾向性的表意成份。人们普遍认为,标准镜头由于其视角较接近于人眼,因而用标准镜头所拍摄的画面显得“客观真实”,因为它看上去似乎与人眼所见到的“一样”(殊不知,用标头拍摄,在画面的经营、选择与构思上仍是主观的,画面感觉之所以会与真实的“一样”,是因为镜头与被摄者隔了一段距离,如果离得非常近,到了0.45米的根限距离,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时的人脸几乎充满了整画面,其变形与虚化的程度就会证明:这是一种主观主义的影像)。与标头不同,广角镜头具有较主观性的一面,用广角镜头拍摄人像特写,则尤其显得其视角冲击咄咄逼人;而长焦距镜头拍特写,尽管较不易变形,但选哪一个角度的局部,拍成怎样的特写,这本身也纯属摄影师个人选择的自由,但这种选择一旦被确定下来变成了画面上的影像,则对于欣赏者来说便是一种无选择余地的不自由,是被一种来自于镜头与景别感觉的无形的力量强制着看。如果确实是值得一看,那么画面的表现就成功了,如果你能从中端祥出某些你不曾见过的东西,琢磨出你不曾想过的问题,那么就证明,这幅人像画面的表现到位了。而反过来,画面本身就不值得一看,那么观者势必会反感,产生拒斥心理理么有关画面中的种种表现想法也就无法得以实现了。值得看,其实就是指画面中有吸引人的新鲜东西,你总得让观赏者有所发现,有所受益,有所满足,也就是说,画面的表现必须有独到之处,要富有摄影师独特而鲜明的创作个性。
在摄影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拍摄人像的目的无非是留念、欣赏及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从这一点上说,摄影师就是要帮助被摄者展现自己的的个性魅力。而从摄影者的角度出发,他作为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要通过摄影手段、借
助于模特的表现能力来表现自己的摄影创意,来体现自己的摄影风格及通过摄影语言来诉说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当然我们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与被摄者去沟通,但并不是没有办法,如阿德莱尔·穆萨威拍摄的《生命中的阴影》,画面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摄影者苦心经营的光影效果中诉说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它不是一部电视剧,但却却似乎比一部电视剧蕴含的内容更多。所以摄影者个性的张扬要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摄影本体语言来展现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对被摄人物的理解、对人像摄影的理解,甚至对生活的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作品就是摄影者无声的自白和素养的诠释。
四、追求创新
人像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几千年了,而摄影才一百多年,人像艺术在摄影产生前就早已成形与成熟了。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熟的艺术表现样式,几千年里的变化与发展,客观地说并不象我们所想象的那么迅速多变,而是极其的缓慢,可以说,在众多艺术之中,肖像艺术算是最保守与最古板的了。这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固定格式,当然有它存在的道理,但一下子要翻出个新花样来,确实很不容易。就是在努力探索新路子,准备进行肖像艺术革命的同时,也得小心谨慎、瞻前顾后。
作为写实的摄影,继承和发展了写真性肖像艺术的传统,并且结合自己的优势,将写实感觉推向了极致。就在人们为此欢呼的时候,另一种更固定更机械的方式悄悄蔓延开了,它使人像摄影又成了另一种刻板化的操作模式。摄影产生了一百几十年,全世界有多少人在拍人像,估计难以计数,但又有多少人能自觉地而且是成功地突破这种固定框架的束缚而得到公众的认可呢?!
创新,应当看成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实践。“文似看山不喜平。”艺术人像的创作与欣赏也是如此。常规化的操作,只能是获得一种最普通与最基本的技术保证,而在视觉传递上,只能得到一种极为平庸的感受。要让画面效果不同一般,非比寻常,你就得别出心裁,独辟蹊径,在常规以外寻求各种方式,尝试各类效果。有时候,非标准化拍摄,非标准化冲洗,非标准化制作,反倒更容易出效果。这一系列非标准化的操作控制,其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常规,找到全新的感觉。然而,我们必须明白,打破常规并不是彻底抛弃摄影的基本规律,而是以科学的态度为指导的有序探索和辩证扬弃。
由此我们应当承认,创新是极其艰难的,而人像摄影的创新则尤为艰巨,几千年的肖像传统象一只硕大无比的胃,正在消化着你刚刚捕获的星星灵感。在困难与压力面前,我们决不能妥协,
毕竟创新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向,毕竟人们在热切地期盼着闪烁人性光辉和充满人之灵美的新颖而动人的肖像艺术作品的不断涌现。
综上所述,人像摄影是摄影领域中技术和审美含量较高的艺术,人对自身熟悉的程度决定了人像摄影的难度。但在人像摄影实践中,只要我们科学地运用其基本技法,正确把握拍摄要诀,我们就会把人自身的美丽更加精辟而生动地展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