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茶道的历史起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茶道的历史起源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

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这

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

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

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

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

刻的认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

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

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

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

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

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

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根据《诗经》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

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

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

“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

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

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

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

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

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

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

的魅力所在。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

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

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

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

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

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渝百万

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

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现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

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

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

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

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

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

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

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

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

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

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

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

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

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