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家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记载中的孔子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故为孔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 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孔子讲学图(8张)现葬于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 畔。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孔子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因为家道破败, 无力偿还所欠债务,逼逃至鲁国。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 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 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 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 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 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 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 三女,其小曰徵在。……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 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 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 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 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 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其中 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 家学派延续了辉煌。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 ,我爱 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 《论语· 雍也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 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 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 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①要求人 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 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 子罕》中主张"罕言 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 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 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 影视作品中的孔子利"而不知道"义"。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 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 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 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 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 《论语· 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 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论语· 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 于奢侈,要注意节俭。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 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 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 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中国古代文学家介绍
孔子
61152X20 孙倩文
中文名: 孔丘 外文名: Confucius 别名: 孔子,仲尼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华夏) 出生地: 鲁国陬邑(今曲阜市南辛镇) 出生日期: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职业: 教师,思想家,教育家 信仰: 儒学尧舜禹汤老庄周文王周公召公 主要成就: 开创儒家学派编纂《春秋》, 修订“五经” 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 《春秋》《十翼》 主要领域: 政治、伦理学、社会、哲学等 父亲: 叔梁纥 母亲: 颜徵在 妻子: 亓官氏 祖籍: 宋国(河南商丘)
孔子的授课图
孔子授课图
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图
家 世 家 谱
近 世 发 展
美 学 思 想
教 育 思 想
经 济 思 想
பைடு நூலகம்
政 治 思 想
政 治 生 涯
个 人 成 就
个 人 事 迹
关 于 孔 子 的 相 关 介 绍
• • • • • • • • •
个人事迹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 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 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 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他的言行被他 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还是世界最 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的作 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 度的第一人,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 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 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 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 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 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 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 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 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 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 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 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 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 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 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 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 孔子全身画像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 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 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 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 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 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 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 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生涯
影视作品中的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 米以上,具体是196.8cm。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 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 酒量为豪。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 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 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 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 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 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 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 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 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 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 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 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 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 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 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 首要地位。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 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 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 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 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 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 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热爱 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 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 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 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 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 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 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 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 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 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 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 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 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 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 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 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 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个人成就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 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孔子的影视形象、“千古 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 (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 《书》,《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 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 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 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 《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 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 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 荣”。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渊等。被后世尊为 “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最著名 的一篇《关雎》。
孔子的一些文学作品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教 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 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 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 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 《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 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 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孔子 画像作成《论语》。 《大学》《中庸》《伦语》《孟子》 儒家的文粹有: 《家语》《晏子春秋》《荀子》《孔丛子》 《新语》 《新书》《盐铁论》《新序》 《说苑》《扬子法言》《白虎通》《潜夫论》 《申鉴》《文中子中说》 道家、兵家、法家、商家、杂家的等等 文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