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造纸技艺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造纸技艺的保护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整个世界近代文明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它不仅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在承载东方文明方面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建国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造纸技术已经逐渐将我国传统的造纸技艺取代了。包括古法造纸在内的传统文化正在快速消失,其技术、技艺亟待保护。本文正是基于对我国传统造纸技艺的现状分析,提出的针对性保护措施。
一、中国造纸术
1、造纸术的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清代段玉裁(1735~1815)在《说文解字注》里曾说明:“按造纸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以荐而成之。“絮”是“开始”的意思;“荐”是一种操作法,即用篾席等工具把丝絮从水中捞起。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2、造纸术的发展
如何把植物纤维纸从粗糙变得精细些?这就得提到东汉时的蔡伦了。当他看到造出的纸不够精细时,便设法加以改良,把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都用来造纸。这些东西有容易得到和便于加工的优点。加工的方法是:先把这些东西搅拌石灰,沤过,再放在石臼中舂,把纤维舂散,然后加水煮烂,掺和胶一类有粘性的物质,使纤维互相溶合成浆糊状,再把浆用细廉均匀地捞出,让它干燥。这样便可得到更加精细的纸了。
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以后,纸以其广泛的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造纸范围的原料也扩大了。东晋用稻秆、麦秆造纸,叫“土纸”;又用藤皮造纸,叫“藤纸”或“藤角纸”;北方生长楮树,用楮树皮造纸,叫“楮皮纸”;南方产竹,从宋代开始用竹造纸,叫“竹纸”等等。由于造纸原料范围的扩大,造纸工业自然也就迅速地发展。在魏晋时,已经有人用黄叶汁将纸染成黄色;南北朝时更有青、赤、绿等各种颜色的纸,十分美观。四世纪起,四川、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地,先后成为有名的纸产地。
大约六世纪,造纸技术开始传到国外,最先传到了朝鲜、越南和日本。公元
751年(唐天宝十年),唐朝与阿拉伯发生战争,有不少唐兵被阿拉伯俘去。在这些士兵中有造纸工人,他们又把造纸技术传给了阿拉伯,于是阿拉伯也设立了造纸工厂。以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与摩洛哥,也学到了我国的造纸技术。公元1150年,西班牙有了造纸工场。再后来,德国、英国、荷兰也造起纸来了。
3、造纸术的贡献
造纸术的发明不仅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而且推动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由于竹简笨重,缣帛昂贵,方絮稀少,得不到广泛大量的使用,因此严重阻碍了文化思想的交流和传播,到了汉代,由于汉代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对书写材料的需要日感迫切。于是一种改变传统书写材料的愿望便萌生了,自从造纸术被发明之后,纸张便以新的姿态进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步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几个世纪后,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后来又经北非传到欧洲,造纸技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正如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我国四大发明的时候所说的:“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明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二、中国传统造纸术的现状
造纸术曾作为“使者”将文明撒播到世界各地,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财富。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等一些原因,传统的造纸工艺正在淡出历史舞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机制纸进入中国并日益普及,手工纸生产就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包括古法造纸在内的传统文化正在快速消失,其技术、技艺亟待保护。我觉得我国传统造纸技艺正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料来源缺乏,古老技艺濒临失传
就以夹江手工纸的制作技艺为例。夹江手工纸的原料是以白甲、水竹为主,但由于自然、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原来的万亩白甲和水竹而今已被农田或茶地代替,白甲、水竹在夹江境内已经难以找到。造纸原料只得有由慈竹等代替,这使得在夹江保持了千年的“古法舀纸术”在大多数地方蜕变成“半机械化”造纸术,这也导致传统造纸工艺和器具的改变和遗失,如传统的湿竹沤料变为竹直蒸;传统的篁锅二蒸变为高压一蒸等等,这使得夹江纸张化学成分少、颜色自然均匀、纸质柔然、可保存数百年而不变等优点正一点点消失。
2.市场经济冲击,继承人青黄不接
传统造纸工艺技术流程复杂,工序众多,劳动力度大,经济效益更是微乎其微,加之现代社会对传统纸张需求量的减少,传统造纸技艺正逐渐丧失其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环境,掌握传统造纸工艺的艺人日渐减少,艺人老龄化导致手工
造纸艺人出现断层,青黄不接。
3.缺乏统一管理,不能把握市场脉搏
再以夹江手工纸的制作技艺为例。在80年代、90年代,夹江县设有专门的保护机构——纸业办,经费、人员有保证,对手工造纸保护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现在这些机构不复存在。目前,夹江县没有专门常设管理机构来对竹纸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也没有专门的协会和组织对夹江县各造纸农户或造纸企业进行统一的管理规范。艺人的培训、生产的协调、市场的开拓,技术的研发改进等诸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农户在没有引导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各自组织生产各自寻找市场,导致造纸行两级分化趋势严重,限制了夹江造纸工艺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夹江造纸业参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博弈。
4.地域限制,经济效益不好
我国传统造纸技艺都普遍存在一些乡镇农村里,这里存在着交通状况较差,接待能力不足,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等问题,加之缺乏系统科学可持续的品牌战略规划,导致在传统造纸技艺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方面,没得到有效的市场化利用,从而得不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很难形成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机制。
三、对传统造纸术的保护
1、开展深入调查,建立较为完善的档案和数据库
通过开展深入的调查,了解传统造纸技艺目前的生存状况、分布区域、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保护情况等,全面掌握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运用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对这些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收集相关代表性实物,予以妥善保存,并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
2、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着和传承者,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我国传统造纸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对中国传统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命名,不仅要为其出书立传,而且要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对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的鼓励方式,以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与教育部门合作,将传统造纸技艺有关知识纳入大中小学相关课程或教学内容,推进传统造纸技艺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对社会公众开展传统造纸技艺社会教育。
3.加快立法进程,确保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