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述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思想的理论基石。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人
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论语·颜渊》载: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爱亲”和“爱众”。
1.爱亲。
爱人是由“爱亲”开始的,《论语·学而》中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根本。
“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
百善孝为先,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君子笃亲,则民兴于仁”。
孝悌是爱人的根本,孝悌是“仁”的前提、基础,“仁”是孝悌的发展、扩充。
2.爱众。
孔子认为应该把爱亲之情推广开,以至于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的人,达到从“爱亲”到“泛爱众”的目的。
爱众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
孔子所说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把爱博施于众。
(二)忠恕之道
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施行仁的根本途径。
“忠”主要是真心诚意,积极为人。
“恕”就是将心比心,宽恕待人。
所谓“忠”是从积极方面讲,即“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从自己的“欲立”“欲达”出发想到别人,进而去“立人”“达人”。
所谓“恕”是从消极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自己的“不欲”想到别人的“不欲”,因此不能将自己不想承受的强加给别人。
”“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恕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
忠恕之道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
(三)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求仁之道。
在孔子看来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做,就做到了仁。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密切配合、融为一体。
克己复礼包括了两个方面,克己是个人修养的功夫,复礼是这种修养的标准和要达到的目标,孔子希望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自觉遵守礼的规定。
(四)恭、宽、信、敏、惠
《论语·阳货》中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宽、信、敏、惠这五个德目是施行仁的条件。
宽厚待人,礼让谦和;彼此以诚信相待;品格高尚,时时想助人,但需会助人,有助人的能力与智慧。
孔子把恭、宽、信、敏、惠看成是仁德的五个具体方面,也是施行仁应具备的条件。
阐述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既是儒家的道德标准, 又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 通常称之为“中庸之道”。
从现存古籍来看,“中庸”一词是由孔子首先提出的,“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
鲜久矣”( 《论语·雍也》) 。
孔子把中庸作为德性要求, 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 主张“中行”。
后人对中庸概念的理解, 通常采用朱熹和程颐的释义。
朱熹在《中庸章句》题下注曰:“中者, 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
庸, 平常也。
”又引程颐曰:“不偏之为中, 不易之谓庸。
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 《中庸章句》) 。
概括起来, 中庸之道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
“中庸”思想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
“过”和“不及”都是不对的。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儒家认为, 人的思想和行动冒进或保守都不好, 与之同流合污也不符合“中庸”的原则。
因此, 必须在“过”与“不及”之间寻求和掌握一个正确合理之点, 以做到恰如其分。
“执两用中”的整体原则。
孔子总结舜的统治经验为“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提出了“两端”和“用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论语·子罕》中记载:“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在回答别人提问时不单纯片面地看问题, 而力求在分析综合后予以解答。
“执中知权”的权变原则。
“权”即“权变”, 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孔子首先提出“可分立, 未可分权”, 即立足于具体情况, 既不违背常规, 又能有所变通。
“执中”必须依据不同情况, 有所变化, 才能恰到好处地坚守圣人之道, 正所谓“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
儒家中庸思想的“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原则。
“和而不同”的和谐原则。
对“中”进行规定性的定义, 离不开对“和”的本质界定。
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表层状态下蕴含着中庸的理性精神, 所以两者相互联系并互为依存。
孔子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中庸思想表达的“和谐”观也是一种“异中求和谐”与“变中求和谐”的思想。
对儒学与生活关系的思考和体会
通过本学期在儒学与生活课程上的学习,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儒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儒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儒学还原到本质就是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重的人文色彩。
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少讲脱离伦常的智慧,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东西方的文化是不同的,是存在差异的。
东方文化注重和谐,注重天人合一,注重伦理,是一元的;而西方的文化是法治的,是二元的文化。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和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精神,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重视群体意识,教导人们热爱群体,特别是要具有爱国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人如果不对社会尽职尽责,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徒。
为此提出“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光辉的道德原则,是我们的巨大思想财富。
儒学中的很多思想都是直接面向生活本身的,其中给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孝”了。
儒家思想中孝是德行的根本,一个人要能在社会上站得住,头一个重要的德行就是孝。
树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
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是我们成长的根。
我们一定要从小做起,把根扎牢,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把孝永远传下去。
一本《弟子规》让我明白立身处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庆幸圣贤与己如影随形。
懂得经典是拿来做的,不知何时起赢得了家长从未有过的尊敬,只因我请了古圣先贤来帮我。
现在,系又把国学经典强调走进我们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现实的行为点上。
修身,对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但对于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呢?处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更身处在一个多元文化所交汇的国家里。
日复一日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忘了去关注自己本质的东西。
可是抛掉根本,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
古人的话语值得我们好好去聆听。
因为这些话语历经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夺目。
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一直被当做人生的基础课程而备受重视。
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讲究礼仪已上升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
而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更需要学习和讲究礼仪。
以平等心对待别人,干什么事情都不要有很强的优越感或自卑感。
对儒学的生活向度的解读是对孔子思想出发方式的哲学洞察而非历史溯源。
这意味着:儒学不是生活的反思和追问, 而是生活本身。
每一种对生活的追问与言说都已经不是生活的源始, 生活和生活者不同。
生活能够对象化么? 我们能够对他进行言说么? 孔子的指向是:我们可以对生活进行“指点”而不是任何形式的“叙事”。
传统的对儒学的经学解读模式似乎过分“执实” , 不免落为短饤琐碎的博学家, 而不能切中儒学的实质。
以《论语》的解读为例。
《为政篇第二》中,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下面紧接着“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后面还有子游、子夏问孝……。
这里记叙的是孟懿子和孟武伯同样的问孝, 这两段文字平淡无奇, 貌似算不上哲学。
可是唯有结合当时的生活背景, 中国哲学便流露出来。
这里潜在着隐形文化:孟懿子, 鲁国大夫, 《左传》记载, 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在将死之时嘱咐孟懿子要向孔子学礼。
所以孟懿子问孝于孔子, 孔子告诉他无违于礼节。
“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就是孝。
而同样问孝的孟武伯, 孝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 此处由于背景不明, 所以作二解, 一是“言父母爱子之心” , 二是“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
”所以, 问道于儒家哲学,不应抛弃儒学的生活性而孤立的来理解。
儒学在含蓄中体现着独特的哲学魅力, 缺少了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堪称生活哲学的中国儒学。
儒学与生活,这是一门课程,一门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的课程。
品味我们的传统文化,领略其精华,品味其精华,付诸于实践,应用于我们的现代人生,我想这是再美好不过的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