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概述(阿不来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概述
课堂观察,萌芽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贝尔斯的互动分析技术拉开了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60年代弗兰德斯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系统FIAC开始了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70年代“课堂人种志”方法引入课堂观察,90年代霍普金斯的《教师课堂研究指南》系统地论述了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日趋成熟。有资料显示,上世纪末我国才开始关注这一概念和与之相关的话题。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及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对课堂观察的定义。
当然,也有学者说得更具有操作性——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它将课堂中的问题具体化为序列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彼此联系的空间单元,并透过对序列观察点的时间与空间单元的定格、扫描、统计、描述和记录等操作,得出观察结果。这些结果能够促进教师进行反思、分析、推论,并由此促使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我们看到,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公认的看法。所以,课堂观察表现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共性:
目的性: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资料和数据,以达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系统性:它是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方法、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的行为系统。
理论性: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专业行为。比如,量化分析必然用到统计学。又比如“人种志”研究方法的引入等等。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和数据的真实性。
实践性:不仅它的观察对象是课堂教学实践,他本身也是一种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活动。
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观察,教育科学研究尤其如此。
二、课堂观察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这样才能够使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课堂观察。以下列举常见的几种分类:
1、按对观察对象和情景是否严格控制分类:
(1)自然观察:不对课堂施加控制而进行的观察。
(2)实验观察:设计具有特殊要求的课堂情景,并严格控制观察测量对象的课堂观察。
2、按观察者是否借助观察设备分
(1)直接观察:现场感知的课堂观察;
(2)间接观察:借助录音、录像等设施观察。
3、按观察者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分
(1)参与观察: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组织的活动,通过与被观察者的互动深入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模式和文化特征。
(2)非参与观察:观察者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而置身于课堂静静之外。
4、按观察范围和系统化程度分
(1)开放式:不做主观判断的真实记录;
(2)聚焦式:针对观察焦点进行观察;
(3)结构式:用记号对观察事件进行的统计与记录;
(4)系统式:利用编码量表等系统分析工具对课堂进行观察。
5、按搜集资料的属性分
(1)定量观察:以结构化方式收集资料,并以数字化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
(2)定性观察: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以非数字化的形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
6、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关系分类
(1)自我观察:通过观察教学录像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2)非自我观察:现场或通过录像观察同伴的课堂教学行为。
三、课堂观察的要素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为自己设定的教学任务,使整个课堂的起点和归宿。我们要观察教师的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目标——把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教学行为为目标,行为主体当然是学生,行为条件要明确限定,行为动词要具体清晰、可操作、可监控,表现程度要说明具体水平。
2、教学指导方式
教学指导方式要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要适合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要生活化。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清晰,教学策略符合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
4、学生参与
学生参与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梯度。
5、学习效果
学生的课堂情趣预期、内容预期和对教师的态度预期得到满足,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计划是否一致,课堂教学是否有一定的拓展度,课堂思维品质是否达到较高的水平——师生情感交融、思维活跃、表现出一定的超越教师预期的结果。
四、课堂观察的维度
1、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课前是否有准备?准备了什么?多少人做了准备?怎要准备的,准备任务完成得如何?
(2)倾听程度。有多少人倾听教师讲课和同学发言?倾听的时间多少?有哪些记笔记等辅助行为?多少人有这些行为?
(3)合作互动。有哪些合作互动行为?参与提问和应答的有多少?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如何?合作学习的程度如何?
(4)自主学习。有多少人多少时间以什么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5)学习目标。有多少人清楚本节课学习目标?那些证据表明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2、教师活动
(1)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逻辑关系、设计依据是否清楚?怎样围绕目标开展的?时间分配如何?有没有证据表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有特色?
(2)内容呈现。讲解的效果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板书设计是否合理?媒体使用是否恰当?实验等动作表现的规范程度如何?
(3)师生对话。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如何?问题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搭理方式如何?问题和内容的契合度怎样?
(4)学习指导。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
(5)教学机智。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的?表现了哪些非语言行为?效果如何?
3、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预设的学习目标是如何呈现的?目标设计的依据可靠吗?有无新生成的教学目标?如何处理的?
(2)教材研究。采用了哪些策略处理教材?照顾到学生实际了吗?怎样凸显学科特点的?课堂生成了哪些内容?如何处理的?
(3)策略实施。预设了哪些学习策略?与学习目标的时合度如何?有没有关注学法指导?情景创设的情况如何?
(4)过程评价。采用了哪些评价行为?如何获得评价信息的?如何利用评价信息的?效果如何?
(5)课程资源。预设了哪些课程资源?生成了哪些课程资源?利用得如何?
4、课堂文化
(1)课堂思考。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学生表现出哪些思考行为?学生的思考习惯如何?
(2)民主氛围。课堂有无规则保障学生话语权?如何处理学生中的不同意见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活跃度如何?有无关爱学生的行为(如关注特殊学生)?
(3)创新意识。教学设计、情景创设和资源利用如何服务于创新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奇思妙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