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记周市镇市北村党委书记吴根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山:记周市镇市北村党委书记吴根平

十多年前,昆山北部有片“北大荒的北大荒”,全村负债千万、人心涣散,村民都往城市跑。而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位名叫吴根平的村委书记带领一班人改变了这个村的命运。这位曾被市北村民笑话为“末代皇帝”的吴书记,凭借自己坚韧的军人本色、睿智的才能眼光,还清了村债,更为市北村发展规划出合理的三产结构,为村民构建了“吃饱、吃好、吃不完”的立体致富框架。

披星戴月吃的苦化作滋养市北村的土

眼前的吴根平,外观谈不上伟岸,也不算是“帅大叔”。但他予人感觉质朴,没啥架子,说话直接又幽默。吴根平告诉记者,他自小家庭贫苦,是当时市北村里出了名的“困难户”。“那时候想考大学改变命运,可偏偏缺了3分。”高中毕业后,他卖过棒冰、袜子、豆芽,还当了一年多没有一分钱工资的泥水匠学徒,年轻时他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那一代都有军人梦想,我也是啊。当时最想去当海军,可我太瘦了,一称体重都没到最低线,偏偏缺了3斤。”又等了两年,19岁的吴根平通过层层选拔,终于如愿走进了向往的军营,接受部队这个大熔炉的锻炼。部队常驻海拔3600多米的甘肃省戈壁沙滩,“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刮石头跑,十八的姑娘不洗澡”,就是当时恶劣情况的真实写照。夏天,他们接受高温的炙烤,冬天,双手经常冻肿得看不到指缝。3年的军营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这以后,困苦只能令他越挫越勇。

1986年,吴根平放弃考上军官的机会,复员返乡,被分配到昆山市周市镇任工业公司文书,后又派到镇办企业轻工化学厂锻炼。工厂经营困难,刚开始从事销售的他遇到不少困难。“万事开头难,不试怎么知道不行?”他全身心投入工作,自己又响应上级号召,自办了昆山市轻化物资贸易公司,自己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有时忙得饭都来不及吃,有时卸货一直延续到第二天凌晨。披星戴月的付出终有回报,很快,他的个人公司销售额超3000万元,利税300多万元。1994年,镇里又让他到外贸公司任书记、经理兼镇三产办主任,他也凭借努力做到了招商、发展两不误。

1997年9月,周市镇因为建设昆山农村现代化示范村的需要,决定充实一批村书记到基层服务。农村是当时许多干部都不愿去的地方,然而,吴根平却果断接下这份吃力不讨好的活,因为他的根就在那里。就这样,在外头吃了一圈苦,34岁的吴根平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市北村。而那些苦,后来也都化成了滋养这个村子的肥厚沃土。

“末代皇帝”还清村债金针菇有“科技住宅”

“我刚回来那会,村里有人笑我是‘末代皇帝’,说我是来收拾烂摊子的。”吴根平告诉记者,当时周市镇被称为昆山的“北大荒”,而位居周市镇北部的市北村,更是“北大荒的北大荒”。2001年,原先三个经济薄弱村合并成为新的市北村,这下负债更是高达2000余万元,村级经济入不敷出,全村上下人心涣散,一片萧条。“村里人越走越少,大家都想抛弃家乡,往城市里跑。这样下去怎么行?必须要想办法了。”

靠着从部队里带回来的优良作风,吴根平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市北的面貌。丰富经历练就的出众才华使他成竹在胸,从容不迫地推演着自己的“施政计划”。

记者得知,他工作时常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至今已累积有30本了。这些笔记本里,既有工作安排备忘录,也有为市北村按步发展所描绘的蓝图,还有学习研究的切实体会、工作中成败得失的反思心得。“好习惯不能丢,做个不停学习、学以致用的有心人,也是对村民们的一种负责。”

吴根平认准,只有发展才能给村民带来真正的实惠。他根据市北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发展。曾经商海经验丰富的他在经营发展的舞台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地为整个村的经济提升谋得机会。慢慢地,村里窘境有了好转。2006年,市北村的最后一笔债务还清,吴根平总算在陈年法院判决书上划“中”为“终”。

在实地走访时,记者来到了市北村的金针菇生产基地,这可是他们的“招牌产业”。记者看到,基地早已实现无土栽培。对金针菇来说,一间间砌好的培育室就好比她们的“科技住宅”,具有不同用途的养菌房、栽培室,各个“房间”都由电脑控制着恒湿恒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片基地占地面积大约60亩,只依靠65名员工就能搞定每天12吨的高产量,年产值能达到6000万左右,现代农业的高效正体现于此。“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让更多的农民得更多的益。”吴根平介绍,除了金针菇产业,市北村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成近800亩传统种植与现代都市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绿色无公害种植基地,年销售额逾5000万元。

农民摇身变成企业家跳出市北建综合大厦

一产已然稳了村,村民肚子不饿、吃得饱了,那怎样让他们吃得好?吴根平随后采取“民进村退”的形式,实行企业改制转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并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他常说:“只有不断涌现出农民企业家,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市北村才能真正富起来。”

有个村民叫季小毛,他是农民的儿子,在镇村的支持下,他凭借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创业打拼,转制了一家砖瓦厂,成为了一位农民企业家。几年前,因土地保护的需要,原来的砖瓦厂面临停业拆迁,季小毛当时心急如焚,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吴根平来到了他的家中,向他详细讲解了政策和产业发展的规律,跟他一起探讨企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季小毛听了以后,关闭并拆迁了原来的砖瓦厂,将其转型为电子厂,成立了昆山市名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村里的全力支持下,如今的名瑞电子,已有员工300多人,年产值4000多万元,成为一家颇具规模的私营企业,季小毛也因此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农民致富能手。到现在,全村已共有60多个村民成功创业,成为各类企业老板。

村里还利用自身的区位特点和招商优势,建造2.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用于出租,分别建成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组建并完善农村“三大”合作社,搭建富民强村的载体,解决了不少村民的就业问题。

最近还有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近年来,市北村实施了“跳出市北、发展市北、壮大市北”发展战略,去年投入近亿元、占地面积12.6亩的市北大厦将于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记者在位于周市镇的该大厦施工现场看到,目前,外围设施建设已经全部结束,即将开始招商工作。“这栋楼今后将用于开设商铺、商务酒店、写字楼,每年可新增村级可支配收入1000多万元。”吴根平介绍说。“一产稳村、二产兴村、三产强村”,三产的科学协调发展使市北村逐步纳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市北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据统计,2012年,该村村级资产超2亿元,可支配收入216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8000元,并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