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设计(地勘)三岔湖zgy (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地貌

路线走廊地处简阳市与双流县接壤处,为龙泉山与平原之间的浅丘过渡地带,从起点至终点总体地势略有升高,属侵蚀剥蚀与堆积地貌。在桩号K0~K8+880桩号前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由低矮的浑圆状、条状山丘与侵蚀洼地相间分布,起伏差10~25m,山体部份大多基岩裸露,覆盖第四系全新统土层,下覆基岩由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K1t)薄层状泥岩与夹关组(K1j)块状细砂岩组成;丘间洼地覆盖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段(Q2al)低液限粘土(可~硬塑)。K8+880~K9+400为鹿溪河Ⅰ级阶地地貌,地表覆盖第四系冲积、冲洪积粘土、卵石质土。桩号K9+400以后,为东山台地地貌,地形开阔、平坦,地表广泛覆盖Q2al低液限粘土层,厚度较大,地形起伏差一般小于15m。(二)地层岩性

经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路线通过地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e)和耕植土(Q4pd)、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段冲积层(Q2al)、有机质低液限粘土(Q4f),下伏或出露基岩为白垩系下统夹关组(K2j)、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K1t),现将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e):

杂色,稍湿,成分主要为块石土及混凝土,填筑较密实。零星分

布于堰塘堤坎及既有公路一带,厚度1~5m。

第四系全新统种植土(Q4pd): 紫红色、砖红色,主要为低液限粘土构成, 植物根系发育,含有较多有机质,结构松散,均一性较差,多呈干~稍湿状态,分布于斜坡与槽谷第四系坡洪积层表层,层厚0.30~0.80m。

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主要由紫红色、砖红色(含块、碎石)低液限粘土及块碎石土组成。低液限粘土,含有少量强风化砂岩和泥岩碎屑、角砾,稍湿~湿,呈可塑状态,干强度和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块碎石土,稍湿~湿,松散~密实,以块石和碎石为主,其母岩以砂岩和泥岩为主,一般粒径20~200mm,个别可达200 mm以上,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充填物以粘性土和砂粒为主,含少量角砾,块碎石含量50~80%左右。坡洪积层厚度0.5~6.0m,多分布槽谷地带,分布范围较广。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主要由低液限粘土及漂卵石土组成。低液限粘土,含有少量强风化砂岩和泥岩碎屑、角砾,稍湿~湿,呈可塑状态,干强度和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漂卵石土,稍湿~饱和,稍密~密实,以漂石和卵石为主,其母岩以砂岩为主,一般粒径20~200mm,个别可达200 mm以上,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充填物以砂粒为主,含少量砾石和粘粒;冲洪积层厚度0~10m,主要分布于鹿溪河沿岸及其Ⅰ级阶地。

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段冲积堆积层(Q2a1):岩性主要为低液限粘土:

灰黄、棕黄色,可塑~硬塑状,不规则网状裂隙较发育,局部含约10~20%的砾石,属II级普通土。厚度2~20m不等。该层地表为约0.5m厚的耕植土层。该底部局部地段分布厚0.5~3.0m的卵砾石土透镜体。该层多具弱膨胀潜势。

有机质低液限粘土(Q 4f):灰~深灰色,湿~饱水,软塑~流塑,有机质含量较高,略具臭味,厚0.5~1.5m左右,主要分布于沿线沟槽、鱼塘底部。

白垩系下统夹关组(K2j):灰色、紫灰色块状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砂岩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及岩屑,泥质或钙泥质孔隙式胶结,岩性较软,属Ⅳ级软石。在丘顶有出露。

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K1t):紫红色泥岩,粘土矿物为主,致密薄层状,暴露后易开裂风化,岩性软弱,属Ⅳ级软质岩石。

(三)地质构造及地震

本区大地构造部位处于杨子准地台西部,属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构造区,西侧蒲江——新津断裂距路线起点约10~13km,东侧龙泉山西坡断裂之龙泉驿断层距路线终点2~3km。各断层活动特征如下:蒲江——新津断裂,掩埋于成都平原第四系堆积层之下,呈北东——南西向延伸,该断裂于1734年和1966年在蒲江分别发生过5级和5.1级地震,1971年在新都发生过3.4级地震,为一活动性断裂。

龙泉驿断层为一压性逆掩断层,走向为N15°~40°E,倾向SE,倾角35°~70°,据断层泥SEM特征分析,其主要活动时间是早更

新世,中晚更新世仍有活动。

另外,工作区背斜主要为正兴背斜,该背斜为一宽缓背斜,轴部呈北东30°方向延伸。

路线通过区内无其它断裂,岩层倾角平缓,岩层产状160°∠5°。工区地震稳定性主要受外围中强地震活动的影响。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2008年1号修改文件,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建议设防烈度为Ⅵ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线路区位于双流县,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为第三组,建议按此设防。

(四)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自第四系以来,沉积物追循喜山运动造成的凹陷生成发展,成都凹陷有随两侧边界断裂不断活动而持续下陷接受沉积的特点,沉降速度相对缓慢,属新构造运动的相对稳定区。线路区地形相对平缓,切割深度不大,以浅丘和低山为主,不易因地震因素影响而诱发地灾,区域稳定性较好。

(五)不良地质现象

工程区为浅丘区,地形较开阔,山体低矮平缓,起伏不大,无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形地质条件,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发育,仅零星出现小规模的浅表滑塌现象。工程区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六)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特殊性岩土

1.过湿土问题

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低液限粘土夹少量碎块石构成,呈软塑~可塑状,主要分布在工作区水田表层种植土邻下范围内,厚度0.4~0.6m。由于长期积水影响,使土体天然含水量高,含水率38.0~42.0﹪,孔隙比0.8~1.0,液限指数0.72~0.90,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系数小,容许承载力为80~120Kpa,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清除。主要分布在K0+200~K0+313、K0+800~K1+146、K1+280~K1+390、K2+241~K2+420、K2+550~K2+767、K5+012~K5+080、K5+705~K5+760、K5+810~K6+057、K6+258~K6+442、K7+659~K7+783、K8+131~K8+172等路段。

过湿土土工试验成果

指标项目频

范围值

平均值Φ

m

标准

σf

变异系

δ

修正系

ψi

修正

Φk

含水率ω(%)

3 38~41 39.7

密度ρ(g/cm3) 1.80~1.81 1.8 比重Gs 2.61~2.69 2.7

孔隙比eo 0.968~

1.092

1.000

饱和度Sr(%) 98~100 99.3 液限ωL(%) 42.1~42.3 42.2 塑限ωP(%) 27.3~29.5 18.6 塑性指数I p12.7~14.8 13.6 液性指数I L0.72~0.90 0.8

备注变异系数:δ=σf/σm

统计修正系数:ψi=1±[1.704/n0.5+4.678/n2] σ修正值:Φk=ψiΦm

2.软弱路基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