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如何调控宏观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如何调控宏观经济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我国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连续九年以两位数
的增长,07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11.7%的增长速度。
而今年由食品
引发的价格上涨已经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达6.5%。
经济过热的
现象已经明显出现。
因此,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将是我国
宏观调控的重点。
二,货币政策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施行了十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
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
硬的信号。
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
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
总量。
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
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
央行还可以通过
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
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
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
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
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
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
有专
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
以上,同时,央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
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三,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到“稳健”三年来,政府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
经济运行中投资增
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而且还出
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
因此,下一步
仍需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延续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
对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民生、改善生态、改善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积累能量,为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财政政策稳健就是政府加大对公共品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如果这样,就能够控制住两大资产价格泡沫,稳定物价水平,降低整个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让中国经济真正走向持续稳
定发展的轨道。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
革目标。
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
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较快增长和波动幅度收
窄的良好态势。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
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
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
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
央行盯住范围内。
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
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
“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
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
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
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
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
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
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
是部份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
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
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
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
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
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
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
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
作用。
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
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
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
强贷款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
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
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
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10月人
民银行分别上调了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放
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
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体现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005年,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银行执行了稳健的
货币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优化信贷结构、完善货
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金融稳定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5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3%,狭义货币供
应量M1同比增长12.7%;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2万亿元;
信贷结构有所改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413亿元,中长
期贷款同比多增344亿元,农业贷款同比多增75亿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重
要政策。
但两者又有不同。
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财政政策是运用财
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来
调节。
制定政策的机关不同,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计划必须经过人
大的批准,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
财政调节更具有直接性,
货币调节则相对具有间接性。
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
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
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承担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成本,是我国财政肩负的特殊重要职能。
回顾我国的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债务处理、人员
安置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金融改革中的坏账处理和资本金补充,多年欠账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顺价格关系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
协调等,都有财政资金大量投入。
这与那些体制和制度基本定型、
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国家有很大不同。
从全局和长
期看,增加财政对改革的投入意义重大。
体制没有理顺,会加大生
产和交易成本,因而加快改革有着明显的制度收益。
通过投入于改革,财政政策不仅成为稳定社会的“减震器”,而且成为提高资源
配置效率、增强社会活力、保持长期较快发展的“助推器”。
财政政策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
伐加快,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急速
调整,统筹兼顾各方面诉求的压力加大。
最近几年,财政通过税收、国债、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特别是
农村的发展,注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发展,注重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注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特别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调节了各方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国是一个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和发展很不均衡的大国,基本国
情决定了宏观政策既要调控总量又要调控结构,财政政策既要支持
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支持改革,调控手段既要利用市场力量也要利用
行政力量,这样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财政政策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承担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成本,是我国财政政策肩负的特殊重要职能。
回顾我国的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债务处理、
人员安置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金融改革中的坏账处理和资本金
补充,多年欠账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顺价格关系时各方面利益
关系的协调等,都有财政资金大量投入。
这与那些体制和制度基本
定型、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国家有很大不同。
从全
局和长期看,增加财政对改革的投入意义重大。
体制没有理顺,会
加大生产和交易成本,因而加快改革有着明显的制度收益。
通过投
入于改革,财政政策不仅成为稳定社会的“减震器”,而且成为提
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社会活力、保持长期较快发展的“助推器”。
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稳定物价,
二是维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调控中介目标来实现最终目标。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
货币供应量。
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
备金率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方面积极探索,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灵活采取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运用多种货币
政策工具,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影响企业和
居民的生产、投资、消费等行为,既成功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又有
效地防止了通货紧缩,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
观经济环境。
1993—1994年,各地涌现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热,投资
需求、消费需求急剧扩张,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
对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灵活调节利率、协调运用本外
币政策等措施,适时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同时大力整顿金融
秩序、规范市场行为。
包括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内的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
再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
中国从
自身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要求出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地
区金融稳定作出重要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
由于亚洲金融
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需求减少,同时国内供给能力
提高,部分商品供大于求。
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国民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迹象。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扩大内需方针,中国
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过政策法
规和“窗口指导”,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执行
金融稳定工作计划,促进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
危机的冲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人民
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时
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