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概论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绪论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思维方法:援物比类,司外揣内,试探与反证

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2.阴阳五行

五行特性:

木:木曰曲直,木具有能屈能伸、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特性,用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及现象

火: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性

土:土爰稼穑,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是孕育、长养、承载万物的基础

金:金曰从革,金具有坚劲、清肃、收杀的特性

水: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万物,向下流行的特性。

相生相克:

肝心脾肺肾,胆肠胃肠胱(三焦),目舌口鼻耳,怒喜思悲恐,风暑湿寒燥,春夏长夏秋冬

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3.气血津液

气的分类:元气(原气,真气,肾),宗气(大气,胸),营气(荣气,化血),卫气

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即精微之气。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即功能之气。津液: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

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

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气与津液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

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血的生理功能: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

能,此外,血是神的主要物质。

4.脏腑经络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

身的功能。主神志:心对人体生命活动及精神、

意识、思维活动起着主宰作用。在体合脉,在

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其华在面

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肺有主持、调节

全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主宣发肃降,通

调水道: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

用;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

的作用;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体内

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调节的作用。

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都通过百

脉会聚于肺,然后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下

讲富含氢气的血液输布到全身。主治节是指肺

具有治理调节全身脏腑及其功能的作用。在体

合皮,在窍为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其华

在毛。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体合肉、主

四肢,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其华

在唇。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在液为相,其华在爪。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在窍

为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其华在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传化糟粕

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功能上主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脑:主精神、意识、思维和感觉。女子胞:主

月经和孕育胎儿。

5.病因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春风、夏暑

(火),长夏湿,秋燥,冬寒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

性,相兼性,转化性

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

主动,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

收引

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

津耗气,暑易夹湿。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湿性重浊。湿

性黏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邪: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性燔灼,易伤

津耗气。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火毒结聚,

易致肿疡。

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

染性的病邪

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

病状相似。一气一病。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怒

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

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影响病情变化。

饮食劳逸: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其他病因:痰饮,瘀血,外伤

6.发病与病机

发病:正气不足发病,邪气与发病,环境与发病——外环境与发病,内环境与发病

病机:

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实证与虚症,虚实错杂,虚实真假。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正虚邪恋,邪去正虚。

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阳偏盛,阴偏盛。阴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7.四诊

望面色:病理面色变化主要有青赤黄白黑五种。青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等病证。赤色通常主热证;黄色主脾虚气血不足、湿证等病证;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等;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

望舌苔:望舌苔蛀牙观察苔色和苔质两个方面的变化。苔色: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黑苔既可主寒证,又可主热证。苔质:有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几种,分别可判断病位,病性,预后等

8.辩证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表里辩证:(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

寒热辩证:(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是机体阴盛或阳虚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盛或阴虚所表现的证候。

寒热证关系:寒证与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形成寒热转化证候,即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寒证,热证在一定病理阶段所出现的某

些表现与其本质相反的情况,称为寒热真假。

虚实辩证:(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症,

实证。

虚证和实证的临床表现:虚证表现是多为久病,

病程长,体质瘦弱,身倦神疲乏力,声低气短

息微,隐隐作胀,疼痛绵绵,喜按,舌质娇嫩,

舌苔薄少,脉象虚细无力。实证表现是多为新

病,病程短,体质多壮实,神情烦躁,声高气

粗,胀满,疼痛剧烈,拒按,舌质苍老,舌苔

厚腻,脉象实大有力。

阴阳辩证:(归类病证的纲领)阴证:里证,寒

证,虚症。阳证:表证,热证,实证

阴虚证,阳虚证,亡阴证,亡阳证

阴证和阳证的临床表现:阴证精神萎靡,神疲

乏力,面色淡白或晦暗,声低气微,畏寒肢冷,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

苔白润,脉象细弱或沉迟无力。阳证神志烦躁,

面色红赤,语声粗壮,呼吸急促,发热,口渴

引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象

浮、数、洪大有力。

寒证和热证的临床表现:寒证表现是怕冷肢凉,

冷痛喜温,面色白,口淡不渴或喜热饮,痰、

涕、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而润滑,脉迟或紧;热证表现是发热面红,口

渴,烦躁不宁,痰涕黏稠,大便干结,小便短

黄,舌质红,脉数等。

六经辨证:张仲景《伤寒论》,对外感病发生发

展过程中所反映的证候进行分类归纳,以阴阳

为纲,划分为三阴证(太阴,少阴,厥阴)和

三阳证(太阳,阳明,少阳),用以说明病变部

位,性质,正邪盛衰,病势趋向和六经病证之

间传变关系的一种辩证方法

卫气营血辩证:外感温热病的辩证纲领,是吧

外感温热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

段的证候类型,以说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

及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传变规律的辩证方

法。

9.预防与治则

预防

未病先防:调摄精神,锻炼身体,注意起居,

药物预防。

既病防变:早起诊治,遏止传变。

治则

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治本与治标

扶正与祛邪

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因人

正治与反治具体内容:

10.中药基本知识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影响人体

寒热变化以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中药的重

要性能之一。确定依据:是以中医八纲中的寒

热辩证为基础,依据患者服药后,药物对机体

寒热病证的影响以及所产生寒热作用反应加以

认识的。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称

为寒凉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的,称

为温热药。

五味:辛,甘,酸,苦,咸。用以反应药物补

泻散敛等作用性质。作用特点:辛味具有散,

行特性,有发散行气活血等特点。甘味具有部

和缓特性,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和调和药味等作用。酸味具有敛、涩特性,具

有收敛,固涩等作用。所以能收敛固涩,治疗

滑脱证的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

固精止带的药物,多标以酸味或涩味。苦味具

有泄,燥的作用特点。咸味具有泄,燥特性,

具有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的作用。淡味具有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