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牌楼汉简异体字整理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牌楼汉简异体字整理研究
【摘要】对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中所见的异体字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类型的比例进行总结研究,并初步探求了东汉末年异体字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选取一些异体字字形作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东牌楼汉简;异体字;分类
一、东牌楼汉简异体字类型
对东牌楼汉简中所见的异体字进行考察之前,我们对这批异体字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笔画减省、笔画增加、笔画改变、部件减省、部件增加、部件位移、部件更换、草书楷化和综合运用九类。

(1)笔画减省。

所谓笔画减省是指仅仅由于笔画的减省而形成的异体。

如:(“悉”的异体)将原字形最上一笔减省而成。

(“卒”的异体)省去中间“衣”形的一笔而成。

(“状”的异体)将原字形减省一笔而成。

(“昌”的异体)省去原字形下方“曰”中一横笔而成。

(2)笔画增加。

所谓笔画增加是指仅仅由于笔画的增加而形成的异体。

如:(“阪”的异体)在左方“土”上加一点作“圡”而成。

(“郭”的异体)在原字形所省声旁中“口”的内部增加一横笔而成。

(“众”的异体)在原字形顶部增加了一斜笔而成。

此种类型是由于笔画的增加而形成的新的字形。

(3)笔画的改变。

所谓笔画的改变主要是指由于笔画的位置、方向、形状、长短以及是否贯出而形成的异体。

如:(“不”的异体)改变了“不”的左右
两笔的形状而成了新的字形。

(“单”的异体)将最后一竖笔写短而不再贯穿上边的部件形成异体。

(“度”的异体)将一横笔拉长而形成了异体。

(4)部件减省。

所谓部件减省主要是指由于省略了一个乃至多个部件而形成的异体。

如:(“解”的异体)将部件“刀”省略而成,(“垦”的异体)将部件“土”省略而成。

(“妇”的异体)将部件“冖”省略而成的。

“于”(“盂”的异体)将部件“皿”省略而成。

(5)部件增加。

所谓部件增加主要是指为了强化表意增加部件而形成了新的字形,与通用字形构成异体的现象。

如:“例”(“列”的异体)在原有字形上又增加了一个部件“亻”。

“逨”(“来”的异体)在原有字形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部件“辶”。

(“乏”的异体)在原有字形基础上左部增加一个部件“礻”而成的。

(6)部件位移。

所谓部件位移主要是指不改变或更换部件,而只是改变部件原有的位置,以新的组合方式产生新的字形,与原有字形构成异体。

如:(“默”的异体)将部件“灬”置于整个字形的最下方,是该字形由左右结构转变为上下结构。

(“相”的异体)将部件“木”由原字形的左侧移到右侧,形成了左“目”右“木”的组合方式。

(“孖”的异体)将其中一个部件“子”移到了上方,使得原有字形由左右结构方式转变为上下结构方式。

(7)部件更换。

所谓部件更换主要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将原有字形的部份部件更换为其他部件而形成异体。

如:(“报”的异体)将右边部件“”更换为“欠”。

“薄”(“簿”的异体)将部件
更换为部件“艹”。

“怒”(“努”的异体)将部件“力”更换为部件“心”。

(8)草书楷化。

所谓草书楷化主要是指将原本草书书写的字形加以规整、楷化使之与原字形相别。

如:(“既”的异体)将原“既”的草书写法规整而成。

(“吏”的异体)即将原“吏”的草书写法略加规整而成。

(闲的异体)即将“门”的草书字形规整与“月”组合而成。

(9)综合运用。

所谓综合运用是指综合运用多种(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方法、手段而形成的异体。

如:“见”(“儿”的异体)首先是“儿”的上方部件更换为“目”,与“见”字相混,而后又将“见”的草书楷化而成。

又如:(“痛”的异体)既增加了部件“心”又将原“疒”减省作“广”。

再如:(“诣”的异体)将原有部件“匕”更换作了“人”,同时又增加了一笔撇而成。

二、东牌楼汉简异体字类型所占比例
在完成东牌楼汉简所见的异体字完成了定性分析后,我们还进行了定量的分析。

经过我们的初步统计,东牌楼汉简总字数约为5600个,去除残字和无法识别的字约有4500个,其中异体字485个,约占总字数的10.91%,各种异体字类型占异体字中的比例详见下表:
上述数据表明,东牌楼汉简文字材料在异体字字形方面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部件更换而产生的异体字比例最大。

部件更换而产生的异体字占异体字总数的31.95%,我们推测,可能是因为东汉末期隶、草、行字体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书写者往往掌握几种书体,
书写者出于某种需要有时会将部件略作调整、更换而形成了异体。

第二,笔划减省而形成的异体字数量也很大。

由于笔画减省而形成的异体字比例占异体字总数的20.20%,数量上仅次于因部件更换而产生的异体字。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书写从简所致。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总体趋势,而笔画的减省是最经济、最便捷的手段。

草书的出现并为社会所认同,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汉字书写时笔画的减省。

可见,部件更换和笔画减省是东汉末期异体字的两种产生方式。

三、东牌楼汉简异体字选释
据我们的统计,东牌楼汉简文字中异体字字形约为485个,大约占到字形总量的10.91%,这里择选出一批略加考释。

(1):“备”的异体。

“备”,《说文》:“备,慎也。

从人,
声。

”“”,是将“备”字所从“”的省略,“丿”与“艹”中左边一点相连,而后“艹”的右边一点省略而成的。

如:东牌楼简三:“□讯,辞:玄不处年中,备邮亭掾。

”中“备”作。

(2)“薄”:“簿”的异体。

《说文》中没有“簿”字,“薄”,是将”簿”的写作“艹”的结果。

隶变时期与“艹”相混的现象大量存在。

东牌楼汉简中“簿”字作“薄”的现象也很多,如:简三〇作,简三四作。

(3):“财”的异体。

“财”,《说文》:“财,人所宝也。

从贝,才声。

”,是在“财”字的右下方增加一点而成的。

如:东牌楼简三五:“财自空祀,将命冀见。

”中“财”作。

我们认为,此种“财”字的右下方增加一点的写法可能是受到了草书影响,草书在一字书
写完毕后往往会在字体右下方点上一笔。

(4)荚:“策”的异体。

“策”,《说文》:“策,马棰也。

从竹,朿声。

”“荚”,是通过将“策”字下方部件“朿”写成“夹”而形成的俗字。

东牌楼简一九:“房□六门文书,主事典录文书、科策、乐器什物,阔不试”中“策”作。

据张显成先生考证:“‘朿’的俗变过程为:朿→夹→夹→六。

”“荚”作为“策”的异体处于“朿”流变的第三步。

(5):“持”的异体。

“持”,《说文》:“持,握也。

从手,寺声。

”“”,是将“持”字中“寺”的上部写作“大”的结果。

东牌楼简七二:“□持为言,为遣”中“持”作。

“持”的右边部件“寺”小篆作,《说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从寸,之声。

”其上方“之”的写法在隶变发生时出现变化,与“大”相近,如:睡虎地秦简“之”作、,马王堆帛书“之”字作。

上述形变类推,以致“寺”作部件时也出现了此种写法,如:“持”作,相类似的“时”字也有作,如:东牌楼简三二:“又□月十二日,时属忧蚤毕,感□过久”中“时”作。

简三六:“属□于曹取三六月时领并秪领付。

”中“时”作。

简三九:“念区々昔往时为客,不”中“时”作。

(6):“传”的异体。

“传”,《说文》:“传,遽也。

从人,专声。

”“”,是将“传”字右边部件“专”的“寸”上方一横和一点省略而成。

东牌楼简七〇:“事属右辞曹「二」,传曹史问,令召贼捕掾急,竟其□□”中“传”就作。

(7):“恶”的异体。

“恶”,《说文》:“恶,过也。

从心,亚声。

”“”,是将“恶”字上面“亚”写作“”。

如:东牌楼简三二:“今闻据宛,家处□未,衜绝□□。

湘乡人恶,非可与语也。

”中“恶”字。

“恶”字在郭店楚简中作,小篆字形写作,在隶变的早期“亚”的折笔处变得较为圆转,内部出现了增笔,如:睡虎地秦简作,马王堆帛书作、,同时也出现了“亚”字第一笔的横笔与其他笔划断开的情况,如:银雀山汉简作。

至迟在东汉的中期,“亚”字第一笔横笔的上方又增加了一点,如:武威汉简作、。

原“亚”字的折笔处也逐步的减省连贯作“西”或“曲”状,有些“亚”字第一笔横笔的上方也增加两点作“”如:武威汉简有作、,石门颂作,居延汉简有作,徐美人墓志作。

观察以上的异体,我们推测,“恶”字异体在简帛文献中演变的过程可能如下:恶→→→→。

六朝唐五代时期的石刻材料中“恶”字常作“”,亦有可能是将简帛文献中“恶”的“亚”字第一笔的横笔及上方的增笔减省而成,也有可能是直接将“亚”简写作“西”字。

东牌楼汉简中所见“恶”字此形体在收录字形较多的《中华字海》、《汉语大字典》中均未有收录,而在专门收录汉简文字的《汉简文字编》中相似的字形仅收入了、。

由此可见,东牌楼汉简所见字形在汉字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8)、:“当”的异体。

《说文》:“当,田相值也。

从田,尚
声。

”“”,是将“当”字中间部件“口”省写而成的。

如:东牌楼简七七:“遣督邮案事,掾史主簿诣府白状,会十二月廿日,何顿当对。

”中“当”字作。

同简“会其月廿四,士曹当对。

”中“当”字作。

东牌楼汉简中亦有“当”字写作,该字形是将“当”字中间的“口”省写作了三角形而成的。

如:东牌楼简一〇二:“念当坐”中“当”字形图版为,东牌楼简一一四:“□断□□□莫当归四分”中“当”字形为。

(9):“典”的异体。

《说文》:“典,五帝之书也。

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

”“”,是将“典”的“册”写成了“曲”,同时“丌”写作“大”而成的异体。

东牌楼汉简简一九:“房诣六门文书,主事典录文书、科筴「二」、乐器什物,阔不试”中“典”字作。

东牌楼汉简所见“典”字“上曲下大”的写法,在《汉语大字典》、《汉简文字编》、《汉简草字编》中并未有著录,台湾版《异体字字典》中也未见此字形,惟有《中华字海》中有字形,虽整体上与东牌楼汉简中所见字形差别不大,但是其所从部件已发生了变化。

东牌楼汉简所见“”字形体对补充大型字书的阙漏有重要价值。

(10):“弘”的异体。

《说文》:“弘,弓声也。

从弓,厶声。

厶,古文肱字。

”“”字,将“弘”字的“厶”写成“口”。

此种写法在隶变的早期已经存在,如:马王堆帛书有,东牌楼汉简的写法是对西汉以来隶书写法的继承,简九四:”门下功曹史邵弘”中“弘”字作。

(11):“精”的异体。

《说文》:“精,择也。

从米,青声。


“”,是将“精”字的“青”旁换作“佳”而成的。

如:东牌楼简五:“中部督邮掾治所檄曰:民大男李建自言大男精张、精昔等。

”中两个“精”字分别作、。

同简:“监临湘李永、例督盗贼殷何言实核大男李建与精张诤田自相和从书诣在所”中“精”字作。

“精”字本是形声字“从米,青声”,而“”字应当理解为会意字“米佳为精”。

这是由于造字法不同而产生的异体字。

我们在《康熙字典·备考·米部》、《汉语大字典·米部》、《中文大辞典·米部》、《中华字海·米部》均发现了字形“”,皆是引自《龙龛手镜》,而未发现东牌楼汉简中此种“精”字写法,此写法足可补大型工具书所收字形例证时代滞后之不足。

(12)“”:“考”异体。

《说文》:“考,老也。

从老省,丂声。

”“”,是将“考”的“丂”直接写成了“丁”的结果。

如:东牌楼汉简五:“奉桉檄辄径到仇重亭部,考问张、昔”中“考”作。

简一八:“掾前被书考故”中为。

简七〇:“白刘寔忍有北里中宅,意云曹白部,中部贼捕掾考”中“考”字作。

“考”字小篆作,“”字应该是将小篆字形中“丂”直接拉直而成的,“考”与“”当是由于隶变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异体。

(13):“亏”的异体。

《说文》:“亏,气损也。

从亏,雐声。

”“”字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亏”字左边“雐”的“虍”写作“”,同时将“亏”字右边“亏”的第一笔横写作“丷”。

如:东牌楼简一二:“临湘守令臣肃上言:荆南频遇军寇,租茤法赋,民不输入,冀蒙赦令,云当亏除。

”中“亏”作。

我们认为,“虍”
写作“”主要是由于隶变时期书写的从简从便心理,将“虍”的小篆写法的两条下垂笔画的横向折笔黏结为一笔的结果。

东牌楼汉简中其他地方亦有相似的写法,如:简一四六:“羑义不拘虑度,次心肆意,若无臣上,检御如此,有若无”中“虑”作。

(14)“”:“陵”的异体。

《说文》:“陵,大也。

从,夌声。

”“”将“陵”字的“夌”写作“”。

如:东牌楼简一二:“昭陵连道尚有营守,小颇惊急,见职吏各便归家,召唤不可复致,弩委矢”中“陵”字作。

简一〇九:“□□武陵大男”中“陵”字作。

简一六〇:“□醴陵”中“陵”字作。

“陵”字另外有一异体作“”,“”字至迟在睡虎地秦简中已经出现,“”字的成因,肖瑜认为:“具体变化是‘夌’的上半部分‘’的‘八’被拉平,中间一竖下拉,而被改造成‘’。

”“”字形的出现当是在“”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减省一横笔的结果,熹平石经中“陵”字也作,与日常通行写法一致。

通过对东牌楼汉简部份异体字字形的选释,可见东汉末期汉字字形出现急剧变化,这对后世的汉字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字形“”、“”、“”等亦不为当代一些大型的字书所收,东牌楼汉简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东汉末期丰富的字形材料。

四、结语
通过对东牌楼汉简所见异体字的调查研究和选释,我们掌握了一批重要的汉字字形,丰富了本时期汉字使用情况的材料,深化了对本时期常用汉字的认识,同时也弥补了以往大型字书所收字形的
一些缺失。

通过研究,我们大体可将此批材料中的异体字分为:笔画减省、笔画增加、笔画改变、部件减省、部件增加、部件位移、部件更换、草书楷化和综合运用九类,部件的更换和笔画的减省是本时期异体字产生的最重要的两种方式。

而此时期书体的完备,又是推动汉字书写时部件更换和笔画减省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长沙东牌楼东汉
简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陈梦家.汉简缀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陈彭年.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
[4]陈淑梅.东汉碑隶构形系统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陈松长.马王堆简帛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6][日]大庭修.汉简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9]葛佳才.东汉副词系统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5
项目基金:this 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kyungsung university research grants in 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