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沿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合集下载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工商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工商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工商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5.18•【字号】镇政办发[2007]125号•【施行日期】2007.05.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工商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通知(镇政办发〔2007〕125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镇江市工商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五月十八日镇江市工商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改委40号令)、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江苏省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苏政办发〔2006〕140号)、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镇江市“十一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及行动纲要》(镇政办发〔2006〕146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社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引领产业集聚,推动企业集群,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按照实施“3510”工程要求,结合现阶段我市工业发展实际,特编制、发布《镇江市工商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

本《指导目录》由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目录组成。

鼓励除淘汰之外的产业和项目按照产业集群的原则和准入条件进入依法规划建设的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

不属于以上三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

允许类不列入《指导目录》。

鼓励类主要是指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采取政策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的关键技术、装备及产品。

镇江市长江路两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

镇江市长江路两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

镇江市长江路两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一、自然地理区位概况1、区位概况⑴城市概况镇江位于东径119度21分至119度35分,北纬32度7分至32度17分,系江苏省省辖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南岸。

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于此,沪宁铁路贯穿市区,同时有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沿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镇扬大桥与京沪高速铁路也即将开工建设,所有这些形成了江苏省中部重要的铁、公、水综合交通枢纽,区域位置十分优越和重要,为镇江市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镇江市市区总面积25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55.6平方公里。

1998年底主城总人口59.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0万人,农业人口12.27万人。

一九八五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镇江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明确城市重要性质之一是“历史文化古城和风景游览城市”。

一九八六年十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镇江市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九九四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镇江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明确城市性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工贸、风景旅游城市”。

⑵区位概况本规划位于镇江主城北部城市滨江地带,规划用地运粮河,东至解放路北端及北固山景区,北至长江,南到沿长江路南侧100米左右幅深的范围。

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

规划长江路连接三山风景区,是一条重要的景观园林道路;同时细节润扬大桥接线,向东延伸连接镇大公路,也是一条重要的交通性干道。

2、自然地理概况⑴地形、地貌镇江位于宁镇山脉东段,属低山丘陵地带,南部为低山区标高100-350米,中部为丘陵谷地标高10-72米,北部沿江为一带状冲积平原标高3-8米。

古运河由市区东南向西北蜿蜒注入长江。

市区位于长江以南,坐落在古运河两岸,地面标高(黄海高程,下同)在4-10米,沿江一带标高在3-5米之间。

运粮河位于市中心西部,基本与长江平行,两端均与长江相通,承泄御桥港东、南、西三方来水,西侧地面高程为4.0-5.0米。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省级开发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家评审意见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省级开发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家评审意见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省级开发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家评审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0.08•【字号】镇政办发[2008]179号•【施行日期】2008.10.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省级开发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家评审意见的通知(镇政办发〔2008〕179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有关部门:近期,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意见,市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我市各省级开发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评审,现将评审意见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对开发园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要高度重视,亲自加强指导和检查,确保按时按质完成详规编制任务。

二、镇江经济开发区、句容经济开发区、扬中经济开发区、江苏镇江京口工业园区、江苏镇江润州工业园区要按照专家评审意见,在2008年十月底前抓紧修改完善控制性详规,十一月上旬市政府将专题听取汇报。

三、丹阳经济开发区、丹徒经济开发区在今年年底前要完成控制性详规的深化编制工作,争取早日达到评审报批要求。

四、各开发园区要与控制性详规编制单位紧密配合,认真做好开发区现状调查分析,力求规划的编制成果内容形式规范,图文准确清晰。

市外经贸局、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经贸委、水利局、口港局等部门要及时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确保高水准、高质量地完成全市开发园区详规修编工作。

二○○八年十月八日《镇江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家评审意见2008年9月25日,镇江市规划局、镇江市外经贸局主持召开了《镇江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家评审会。

会议邀请江苏省规划院、南京市规划院、常州市规划院和镇江市规划局有关人员组成了专家组,镇江市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口港局和经贸委等业务部门参加(名单附后)。

镇江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南运河镇江段岸线利用规划》的通知

镇江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南运河镇江段岸线利用规划》的通知

镇江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南运河镇江段岸线利用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7.06•【字号】镇政办发[2010]155号•【施行日期】2010.07.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镇江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南运河镇江段岸线利用规划》的通知(镇政办发〔2010〕155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苏南运河镇江段岸线利用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七月六日第一章总则一、编制背景与目的苏南运河镇江段全长42.74公里,扼苏南运河北上之咽喉,是沟通长江南北两段苏南运河最便捷、最安全的国家水运主通道,也是沟通太湖水系与长江直达水运的大动脉,其地理位置优越,水运发达,有着良好的港口发展条件。

随着1997年苏南运河镇江段整治工程及2001年谏壁二线船闸工程的相继竣工,大大提高了苏南运河通过能力,有力推动了运河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沿河经济带的形成和崛起,也为南运河镇江段沿线港口码头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苏南运河镇江段已建有码头38座,码头岸线长度3167米。

由于长期以来苏南运河镇江段港口建设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管理,导致沿线建设的港口码头数量较多、占用岸线较长,但码头规模小、泊位吨级低,且装卸工艺、货场、道路不相配套,港口通过能力低下,岸线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运河腹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及我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苏南运河镇江段沿线港口码头的建设需求日益旺盛,有许多码头正在兴建或将要兴建。

因此,加强苏南运河镇江段港口岸线规划管理,提高港口现代化水平,使港口建设纳入健康、有序、协调发展的轨道是十分紧迫的。

《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已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交通部批准实施,规划2010年前,基本建成以苏南运河和苏南干线航道网为主体的高等级航道体系。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6.27•【字号】镇政办发[2011]159号•【施行日期】2011.06.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镇政办发〔2011〕159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序言“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我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迈入基本现代化的攻坚期,也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

《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明确“十二五”期间镇江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是镇江未来五年现代农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现代农业发展简要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具有镇江特点的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有效整合资源、区位、市场、人文四大优势,瞄准高端市场,坚持精品路线,打造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27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连续七年丰收,年总产保持在100万吨左右。

截止2010年,生猪、家禽、奶牛饲养量分别达到82万头、3600万只、5800头,分别比2005年增长1.7%、2.9%、1.8%;实现水产品总量8.51万吨,比2005年增长24.6 %,其中特种水产品2.74万吨,占总产的31.8%,比2005年高出25个百分点;蔬菜、茶叶、果品总产分别达到90.2万吨、1350吨、5.33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27.8%、28%、40%,其中食用菌产业和应时鲜果异军突起,总产达到2.32万吨、5.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63%、40%。

关注镇江长江岸线现状及长远利用

关注镇江长江岸线现状及长远利用

关注镇江长江岸线现状及长远利用长江岸线是我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金东、奇美、国亨等一批外资企业的落户,还是现在,二重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中储粮仓储物流、蓝波造船、中远物流等一大批港口型项目的进驻,无不依托了优良的长江岸线资源。

可以说,没有长江岸线就没有镇江的产业特色,也没有镇江的城市特色。

当我们用审视的目光浏览我市绵长的长江岸线,可以发现,长江岸线的利用仍然是粗放式的,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今年2月2日举行的市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了《镇江市长江岸线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经过修改完善,昨天此规划正式印发。

规划的出台既是对上一轮规划的修编和深化,也是我市下一步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岸线这一战略性资源的指导性文件。

或许,这将成为岸线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胜势的显著信号……丰富而稀缺的存在在江苏省地图上,长江是一条线,把我省分成江南江北,线的两旁分列着八座城市,镇江是狭长的一块,城市面积最小,沿江线路最长。

狭长的城市区域并不利于城市纵深扩张,狭长的长江岸线却是依托黄金水道的黄金线。

据测算,我市长江岸线在江苏省堪称豪华。

全市共有269.7公里长江岸线,其中,一等岸线43.5公里,二等岸线53.7公里,三等岸线172.5公里。

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无疑是我市长期以来推进工业和港口开发的最宝贵的财富;而且,时至今日,大环境和小气候的双重效应,使长江岸线的开发利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不久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包括江苏沿江地区在内的长三角地区提出以发展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更高发展要求,需要重新定位岸线利用方向,规划好岸线开发布局,带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国家对长江-12.5米深水航道的加快整治,给港口岸线的高附加值开发带来更大机遇。

我市也提出了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目标,其中,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便是长江岸线的利用和开发。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3.30•【字号】镇政发[2011]13号•【施行日期】2011.03.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镇政发〔2011〕13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日附件: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序言第一篇全面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第一章“十一五”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第二章“十二五”处于跨越发展关键时期第三章率先迈入基本现代化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发展目标第二篇创新引领新发展第四章建设创新型城市第一节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第二节提升城市服务创新能力第三节提升人才支撑创新能力第五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节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节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第四节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第五节加快产业集聚发展第六章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一节提升“引进来”水平第二节增强“走出去”能力第三节实现开发区发展新跨越第七章增强体制机制活力第一节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二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第三节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四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第三篇打造山水花园新城市第八章加快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第一节构建开放式空间发展格局第二节彰显“山水花园”城市形象第三节加快城市内涵品质提升第四节大力发展城市服务经济第九章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一节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第二节加快辖市中心城市发展第三节推进“三新”示范建设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十章建设绿色生态镇江第一节加强生态建设第二节强化环境保护第三节推进绿色发展第十一章构筑现代化区域大交通第一节完善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第二节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第三节提升港口发展水平第四节进一步发挥内河航道作用第四篇建设幸福和谐新镇江第十二章提升民生幸福第一节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第二节促进充分就业第三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建设健康城市第五节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第六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第十三章完善社会管理第一节建设智慧镇江第二节保障公共安全第三节加强人口管理第四节建设精神文明第五篇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第十四章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第一节构筑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第二节落实差别化发展政策和管理第十五章优化市域空间布局第一节明确四类功能区域第二节提升沿江发展水平第三节做强东部产业经济板块第四节强化西部资源整合第五节拓展南部发展空间第十六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第六篇奋力实现现代化新蓝图第十七章加强政策调节第十八章实施重大工程第十九章强化规划实施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镇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创新图强、跨越发展,建设山水花园城市、率先迈入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立足跨越,着力转型,建设现代化新镇江(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转型,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抢抓机遇,奋勇争先,谋求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理清“十二五”发展思路,提出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于科学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引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思路仅就“十二五”发展的重点问题提出框架性意见,具体实施内容将在规划纲要阶段提出。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变化,全面开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镇江”新征程,全力推进跨越发展,2007年以市为单位建成小康社会,2008年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十一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十一五”规划明确了经济增长、结构效益、人民生活、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等七大类41项指标。

据测算,截止2009年底,已提前完成的21项,占51%;“十一五”末能如期完成的13项,占32%;完成有一定压力的7项,占17%,主要是结构效益类指标,反映出我市下一步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详见表1-1)。

表1-1“十一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单位2005年实绩2010年目标2009年实绩2010年预计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871.7>17001672.1190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29534>60000518562000★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亿元1245.630030033520★一般预算收入亿元47.1>10101.6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04.892010101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20.6430488580结△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35>403840构效益产总值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30.14030.53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25.8403335△城市化水平%59.16560.262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39422000209492304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91610000964210700恩格尔系数%43.5<3839.838★城镇登记失业率% 3.5<4 2.35<4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13)5.2(>13)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16)3.3(>16)★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73335.237.6★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3.94448.4549.6△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5.41814.316社会发展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年13.414.514.45>14.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3>95103.7100★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0.2>9577.65(新口径)完成目标城乡社会劳动保障覆盖面★城镇养老保险%96.4>9898.4>98★城镇医疗保险%98.8>9898.7>98★城镇失业保险%98.3>9898.3>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1.6>9799.9>97★人口自然增长率‰ 2.08<3 2.2<2资源环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4042.243★森林覆盖率%11.82020.721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3.8>8583.28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吨标煤/万元1.020.82(下降20%)0.8530.8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二氧化硫削减万吨9.37<7.5(削减20%)7.14<7.5化学需氧量削减万吨4.49<4(削减10.9%)4.69<4★耕地保有量万亩228.8>220232.13>230改革开放★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5.961414.421△自营出口亿美元20.34535.439△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0.6>6055.658科技创新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262 1.92全市人才总量万人27393336.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6042.6完成目标★专利申请量件2066>3000800710000备注:1、括号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2、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统计口径有变化,按老口径已经完成;3、人才总量“十一五”目标调整为36.8万人;4、带★号为提前完成的指标,带△号为较有压力的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江市沿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一、总则产业空间布局指生产要素、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优化组合,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沿江开发水平,提高沿江开发规划的操作性、约束性力,促进我市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沿江办要求,编制《镇江市沿江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就主要产业特别是工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

规划期限:2006年-2010年,并展望2020年。

规划范围:鉴于我市全市域均属省确定的沿江开发核心区,为突出重点,本规划主要以沪宁高速公路以北为规划范围,兼顾丹阳和句容两个省级开发区,具体包括:镇江市区(不含丹徒区上会镇、宝堰镇、荣炳镇),句容市宝华镇、下蜀镇和句容经济开发区,扬中市,丹阳市埤城镇、后巷镇、新桥镇、界牌镇和丹阳经济开发区。

规划面积1727平方公里,占全市45%。

2004年,该区域人口150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600亿元,分别占全市56%和76%。

规划定位:本规划是《沿江产业带规划》的实施性规划,是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

规划依据:《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10)》、《镇江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10)》、《镇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镇江市沿江产业带规划》、《镇江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镇江市长江岸一开发利用总体规划》、《镇江市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镇江市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等。

二、沿江产业布局现状(一)产业发展概况通过“九五”以来港口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和近年来我市《沿江产业带规划》的实施。

我市沿江地区初步形成了化工、造纸、新材料和电子四大主导产业格局,2004年,化工、造纸、新材料和电子四大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80亿元、120亿元和4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近40%。

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累计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2家,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开始启动,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产业分布现状我市《沿江产业带规划》构筑了沿长江和沪宁高速接线的“T”字型主骨架,目前产业主要集聚在沿江一带,工业形成句容沿江工业区、丹徒经济开发区、镇江经济开发区、扬中经济开发区、丹阳滨江工业区和沪宁高速公路以南的句容经济开发区、丹阳经济开发区及部分特色园区等块状布局。

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句容宝华山、镇江“三山风景区”、南山风景区为主体的沿江旅游风光带。

(三)产业发展及布局存在的问题1、产业同构现象较为突出。

“有项目就上”的投资饥渴症普遍存在,各辖市区和镇江市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不明显,特别是沿江工业集中区和经济开发区特色不突出。

基础原材料产品多,终端消费类产品少;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比较弱,经济结构“小而散”,企业规模“小而碎”,产品结构“小而全”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2、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不强。

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层次提升慢,经营理念落后,仍以粗放扩张型为主,低层次的服务经营领域竞争激烈,而高层次的技术性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为企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

中心城区功能还不完善,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不强,同时基础设施运转水平不高,城市综合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3、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尽管全市76%经济总量集中在沿江地区,但城乡空间及其内部生产、居住、商贸等功能区存在混杂交错现象,影响了产业集聚所需空间。

经济增长仍是一种粗放模式,主要依靠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物质要素投入来带动增长,资本产出率相对不高。

同时存在较大环境污染。

资源使用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区域整合度不够。

4、开发区载体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与苏锡常相比,我市开发区无论是基础设施投入,还是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抑或是在引进外资项目的质量和规模上,都呈现出规模小、实力弱、贡献小的特征,园区配套功能、开发区的载体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部分开发区由于紧靠城区,受城市建设挤压,生产功能大大削弱。

开发区主导产业不突出,现有项目布局分散。

5、产业布局分散。

除沿江地区产业密集度相对较高外,其它地区的产业布局较为分散,规模集聚效益不突出。

沿江项目多贴岸布局,对腹地带动性不强。

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商业贸易、物流业布局也相对分散。

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布亟待调整。

三、产业定位和布局原则(一)产业定位围绕把沿江地区建设成现代制造业高地的目标,重点发展工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兼顾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二)发展方向结合沿江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确定我市产业近期主要发展方向是:机械制造、化工、造纸、电子和电力五大产业,积极培育旅游、物流、食品、汽车等潜导产业。

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汽车零部件、船用设备、工程电器、工程机械及五金工具等,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创建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增强竞争力。

化工主要包括塑料粒子、醋酸及衍生产品等,提高产品深度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

抓好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品。

造纸主要包括铜版纸、包装纸及纸制品等,抓好产品的延伸开发,不断拉长产业链,形成从造林—制浆(造纸机械)—造纸—纸品加工完整的产业链。

加强专业协作配套,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电子主要包括音视产品、光电子等。

集中力量在信息电子、消费电子、通信器件等三个重点领域形成规模产业,电力主要包括谏壁电厂、镇江电厂等。

加快两大电厂扩建项目,扩大装机容量,同时积极推进句容蓄能电站项目。

汽车充分利用我市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技术支撑和相关产业基础,加快“精功汽车工业园”项目建设,逐步将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重型卡车等特种产辆生产基地。

旅游业依托沿江旅游风光带,整合资源、注重宣传,增强旅游的休闲性和参与性,着重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

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实现联动发展,扩大市场,共享客源物流业充分利用好交通和区位条件,在交通枢纽位置建设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对现有市场进行整合并培育壮大,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巩固并加强我市承接苏南、苏北和长江中上游的货物中转基地的地位。

食品依托恒顺集团和中盛粮油工业园,以调味品和粮油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发展食品工业。

生态农业合理利用我市沿江耕地、丘陵、坡地、滩涂、水面等资源,加强优质粮油、特色水产等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三)产业布局原则1、统筹安排原则:逐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考虑市域内产业布局,相关产业布局在相近的地点,强化产业内部有机联系,形成产业集群。

2、因地制宜原则:在生产组织区域化、地区经济专业化的基础上,按照各地自然、经济、社会诸要素组合的不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叠加的综合优势。

3、突出重点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选择确定产业的重点,在布局上确保用地;提高行业空间集聚度,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特色区块建设。

4、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充分认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提高岸线、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部分土地和岸线资源,预留未来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可持续发展。

5、联动发展原则:把我市的产业布局放在长三角经济区、乃至全国范围中考虑,特别是注重与周边城市相衔接。

四、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总体思路围绕沿江产业“T”字型总布局,加快产业布局的调整和引导,中心城区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大力发展服务业,完善城市功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中心城区沿江两翼着重发展基础产业;高速公路等主要干道两侧积极发展轻质型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交通枢纽位置加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和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农业主要集中在江心洲岛、主要河流两侧和湖泊、库区周边。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力争使沿江产业带成为吸纳辐射快、引领潮流新的先行发展带,成为园区发展层次高和产业集聚程度明显的特色产业带,成为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优的高效经济带,成为治污水平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生态工业带。

沿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 亿元,年均增长13.5%左右,占全市经济总量达到85%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0美元;经济密度(单位面积的地区生产总值)占达7500万元 / 平方公里。

到2020年,形成基础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举、现代制造业与现代农业、服务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集聚度大幅度提高;形成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为主体、特色工业园区为补充的产业布局骨架,园区经济发展的载体功能大幅度增强。

产业布局由沿江向沿沪宁高速公路两侧过渡,由目前“T”字型布局过渡到“工”字型布局。

(三)总体布局根据产业布局总体思路,突出点线面结合,强化梯度集聚,构筑“一核三带五区”的产业布局。

一核强化一个核心,以镇江市主城为核心,着重发展服务业,完善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增强辐射能力。

三带培育三条产业带,以中心城区以西、沪宁高速接线和镇溧高速公路沿线、中心城区以东构筑三条产业带,充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特色突出的产业集聚带。

中心城区以西基础产业带:由丹徒高资镇、句容宝华镇、下蜀镇组成,兼顾句容经济开发区,主要利用深水岸线、腹地和产业基础,发展建材、石化、电力等临江工业,预留部分岸线和土地发展其他大运输量产业。

中心城区以东基础产业带:由谏壁、化工开发区和大港三部分组成,并与丹徒、丹阳、扬中沿江产业带相连接,重点发展化工、造纸、机械制造等产业。

沪宁高速接线和镇溧高速公路沿线轻质产业带:利用紧靠高速公路便捷条件,重点发展快进快出的轻质加工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五区构筑五大产业区,依据资源和产业特色,并兼顾行政区划,形成中部都市产业区、南部轻质产业区、西部综合产业区、东部基础产业区、江中洲岛生态区。

中部都市产业区——指镇江市主城区,包括主城核心区、丁卯新城、南徐新城、谷阳新城和南山风景区,城区内着重发展商贸、房地产、旅游、金融、商务办公、行政服务、信息服务、科研教育等服务业,城区外围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轻质加工业、商贸物流。

总面积约100km 2。

南部轻质产业区——以丹徒上党镇、谷阳镇为主体,东到丹徒区与丹阳市交界处,西至丹徒区与句容市交界处,南至沪宁高速,北临丹徒区行政中心外围和十里长山,总面积约154 km 2;着重发展轻质加工产业及配套工业、商贸物流业和生产配套服务业。

西部基础产业区——范围覆盖丹徒高资镇、句容下蜀镇、宝华镇,兼顾句容经济开发,总面积约369km 2 ;发展石化、建材、电力、光电子、旅游等综合性产业。

东部基础产业区——范围覆盖京口谏壁镇、大港经济开发区、丁岗镇、大路镇、姚桥镇、辛丰镇、黄墟镇、丹阳滨江四镇和扬中西来桥镇,兼顾丹阳经济开发区,总面积约513km 2 ;发展化工、造纸、机械制造等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