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证医案选析

合集下载

心阳虚所致的心慌、心悸、胸闷、眠差、汗多治疗方

心阳虚所致的心慌、心悸、胸闷、眠差、汗多治疗方

心阳虚所致的心慌、心悸、胸闷、眠差、汗多治疗方
心阳虚所致的心慌、心悸、胸闷、眠差、汗多治疗方
本方常用于心慌、心悸,甚至心律不齐,常伴胸闷气短,睡眠不佳,梦多,汗多,烦躁,手脚冰冷,面唇淡白或青紫,舌质紫暗或淡嫩胖大,苔白滑。

临床常辨证为心阳虚损,神志不安。

【治法】潜镇养神、温心通阳。

【方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处方组成】桂枝12克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方解】桂枝:辛甘而温,既温振心阳,又通利血脉;甘草:补心气,合桂枝辛甘化阳,温补潜摄,镇心宁神;又健脾气,资中焦,使气血生化有源;龙骨、牡蛎:重镇固涩,敛浮越之心阳,宁神定悸。

【注意事项】本方适用于心阳虚所致的心慌、胸闷、眠差、汗多。

其他证型如气滞血瘀、痰湿阻滞、阴虚火旺等,本方不适用。

益心汤(自拟方)治心病虚证验案

益心汤(自拟方)治心病虚证验案

益心汤(自拟方)治心病虚证验案患者:陈某平,男,67岁,本地人。

2020年10月24日初诊。

主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已多年,近五天来症状加重,伴夜间咳嗽,微喘。

既往有支气管炎史。

经心电图检查报告为心率失常,心脏彩超显示:二、三尖瓣轻度返流。

经查:舌质淡红,舌苔簿白,脉沉细涩。

证属心气虚型心脏病。

治宜补气养心。

拟益心汤(自拟方),处方:桂枝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3片,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龙骨10克,牡蛎25克,茯苓10,白术10克,杏仁10克,瓜蒌10克,紫苏子10克。

水煎服。

每天1剂,连服5天。

2020年10月29日复诊,效果显著,患者很高兴地告诉我:服上方后咳嗽、气短、气急、胸闷、心悸症状基本缓解,整个人感觉很轻松,希望用上方继续治疗。

经诊查见脉象沉软,病况确实好转,效不更方,拟上方继续服用5天。

如有不适再来复诊。

讨论:心病虚证在临床十分常见。

多见于中老年人,多因禀赋不足、心气素虚,年迈体衰、脏气渐弱;或因劳倦思虑过度,耗伤心气,或久病气血双亏,心气乏源;或因误汗、过汗、汗出过多等因素,导致了心病虚证的发生。

以上治验病例属于心病虚证,我给予自拟益心汤而收良效。

该方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生脉饮、苓桂术甘汤等于一炉,共奏补气养心作用。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组成。

其中的桂枝汤是遵《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古训,通过调营卫以补心气。

方中,桂枝辛温,色赤入心,心病虚证,则心阳不振,浊阴之邪弥漫胸膺清旷之区,投以桂枝,犹如离空当照,阴霾自散。

芍药,清代医家张志聪在《本草崇源》中云其“花开三四月间,禀少阴火气而治心。

”桂枝、白芍相合,温阳以益阴,敛阴以涵阳,可调和营卫,使阳固阴守;少佐生姜、大枣助桂枝,白芍调和营卫之力;甘草调药和中。

如此配伍,和中有补,补中有温,使阴阳平衡协调。

加龙骨、牡蛎,则具有潜镇固涩之力。

阳能固涩,阴能内守。

加入苓桂术甘汤,主要是针对患者短气症状,《金匮要略》云:“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中以茯苓淡渗利湿,除悸宁心,白术健脾补中,使运化功能旺盛。

学好医案:中医精品病例医案学习(三)

学好医案:中医精品病例医案学习(三)

学好医案:中医精品病例医案学习(三)病例二十一:心气虚证孔某,男,成人,职员。

初诊, 1975 年 2 月 6 日。

2 年来心悸时作时休,胸闷善太息,气短,大便干结。

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结代。

1972 年心电图示频发早搏。

证属气血亏耗,心失所养,以致心阳不振,气血失于调畅。

治当补益心气,调养阴血,兼通心阳,佐以理气活血之法。

党参 12g 、炙甘草 9g 、桂枝 6g 、赤芍 12g 、当归12g 、淮小麦30g 、佛手4.5g 、郁金12g 、香橼皮9g 、茶树根30g 、红枣 5 枚, 7 剂。

药后心悸略减轻,胸闷已瘥。

舌苔薄,脉小结代。

再拟前法,去淮小麦,加磁石 30g , 7 剂。

心悸续减,后随证加减又服 20 余剂,诸证基本消失,纳香。

诊脉未见结代。

再守前法,又服 7 剂以巩固疗效。

(《黄文东医案》)病例二十二:肾气虚证李××,30 岁有余。

患痨多年,肺损津虚,肾亏消耗。

近数月来,不分昼夜,有梦无梦,精自滑遗,渐至舌红苔少,面白颧红,喉干口渴,腰酸胫软,失眠多梦,眩晕无神,阳痿早泄,脉细而数。

初拟知柏地黄丸加味,治疗二旬,精滑不止,脉证依然。

盖滑遗既久,阴损及阳,治法既宜壮水滋阴,又须温阳固摄。

乃仿景岳大补元煎、三才封髓丹及金锁固精丸三方化裁为用:赤参须6g 、熟地黄12g 、淮山药12g 、山茱萸10g 、杜仲(盐水炒)10g 、枸杞子10g 、黄柏(盐水炒) 10g 、天门冬 10g 、莲蕊须 10g 、湘芡实 12g 、煅龙骨12g 、煅牡蛎 12g 、潼蒺藜 12g 、北五味 5g ,水煎服。

守服三、四十剂,诸证显著减轻,惟滑遗仍不得止。

乃改用威喜丸,先服涩精,以治其标,果然月余获效。

继用上方改汤为丸,补涩兼顾,守服月余,遂得巩固。

(《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陈松筠案)病例二十三:心血亏虚证段××,女,43 岁。

阵发性怔忡10 年,曾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多发性室性早搏”。

中医讲心气虚证的多种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讲心气虚证的多种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讲心气虚证的多种辨证论治方法心气亏虚所引起,临床以心悸、自汗、气短、胸闷、动则加重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多见于惊悸、不寐、胸痹、虚劳,以及西医的心律失常、心脏病、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中医讲心气虚证的多种辨证论治方法如下:心气虚证因心气不足,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退,血运失常,气血亏虚所表现的以心悸怔忡,气短自汗,胸闷不舒为主症的证候。

心阳虚证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温运无权,鼓动血行功能减弱,血行滞缓所表现的心气虚证伴形寒肢冷、胸痛等症状。

心阳暴脱证多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心脏功能日渐衰竭而呈现的亡阳危证。

临床可见有四肢厥逆,冷汗淋漓,息微气短等症。

心气虚证病因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均可以由先天秉赋不足,元气不充或后天脾胃虚损,气血化生的来源匮乏,或劳倦久病,或年老脏气虚衰所致。

心气虚证日久可累及心阳,阳气渐损,形成心阳虚证,若阳虚生内寒,寒邪日甚,阳气愈衰,则易形成心阳虚竭,亡阳外脱的心阳暴脱证。

心气虚证病机心主血脉,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必须依赖心气的推动,因此心脏是推动血行的原动力,故有“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黄帝内经·素问》)之说。

《黄帝素问直解》云:“诸血者,周身经络内外之血也。

心为君主,奉心化赤,故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又主神志,掌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正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所说的那样,“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因此,心脏的病变可以突出地反映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的异常。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均可以表现为心脏功能低下,推动血液运行迟缓。

心气虚证是以心脏本身功能减退即无力推动血行为主,伴见气虚表现;心阳虚证除具心气虚证的血行迟缓等心脏功能减弱的征象外还伴有寒象,也可以进一步累及其他脏器而形成诸如心肾阳虚证等影响全身功能的病理转归:血运障碍,水气内停,阴寒内盛及全身性机能低下;心阳暴脱证是因阴寒极盛,格阳于外,终致阳脱气亡,神随气散,形成神志昏迷等危证。

脏腑辩证医案举例

脏腑辩证医案举例

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一)心气虚证【病案举例】周某某,女,24岁。

11岁时患病毒性心肌炎,经治疗缓解后,遗有心悸、胸闷,动则更甚,频发室性早搏。

服用慢心率、心律平等药,早搏明显减少,但停药后复发。

就诊时已患病10余年,平时易感冒,心悸气短,胸闷喜叹息,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红苔薄,脉结而无力。

Holter检查:发作时室性早搏8~11次/分钟,24小时共4385次。

用振心复脉汤加味治疗。

桂枝10克,炙甘草30克,红参10克,大枣5枚,茯苓10克,茯神10克,远志6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广郁金10克,知母10克。

服药15剂后,心悸、胸闷明显好转,精神转佳,早搏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仅2~3次/分钟。

上方炙甘草减为15克,红参改为太子参15克,继服30剂,早搏消失,精神佳,无特殊不适。

随访五年未复发,且极少感冒。

(二)心阳虚证【病案举例】常某,男,74岁。

1992年10月20日初诊。

患者久患消渴、冠心病,自1986年以来,出现劳累后心悸、胸闷,双下肢浮肿,曾5次住院,长期服用降糖药及扩冠药,间断服用利尿药,病情尚平稳。

近1个月来,双下肢浮肿进行性加重,且逐渐延伸,心悸不宁,喘促气短,小便短少,持续胸闷,服上药无效,请高老诊治。

患者面色白虚浮,舌质暗淡,脉沉细而迟(脉率53次/分)。

证系阳虚水泛,拟温阳益气行水法,予“强心汤”加味:红参9克,黄芪30克,山萸肉15克,葶苈子9克,丹参30克,肉桂9克,制附子6克,泽兰30克,茯苓15克,泽泻30克。

7剂药后,浮肿全消,尿量增多,心悸胸闷明显减轻,呼吸平稳,心衰控制。

予“强心汤”继服。

两周后复诊,心衰无再发,脉率62~74次/分,病情稳定。

薛xx,女,75岁,心绞痛突然发作1小时,头晕,随即昏倒,面色苍白,冷汗湿衣,四肢厥冷,神志不清,小便自遗。

血压70/60mmHg,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心阳虚,心阴虚,心气血两虚导致心悸,名医刘渡舟中医论治及医案

心阳虚,心阴虚,心气血两虚导致心悸,名医刘渡舟中医论治及医案

心阳虚,心阴虚,心气血两虚导致心悸,名医刘渡舟中医论治及医案心悸,指的心律失常发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种病症。

悸,《说文》训为“内动”,心悸,也就是心内动。

有的医书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犹如物檮之状,惕、则指悸动而心神不安。

心,是有节律搏动的一个脏器,而在人的不知不觉中进行,乃属于生理正常范围,而不以病论。

“心悸”的搏动,乃是失常的,没有节律可言的,它使人有明显心跳、心慌的感觉,并往往伴有胸满、气短等证,所以,属于病态反应。

心悸的原因,西医说法很多,从中医角度来讲,主要分为心虚失养与心被邪干的两类。

今不揣肤浅,分述如下,敬请同道们批评指正。

一、心虛失养心悸(一)心阳虚类1.阳虚作悸:《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变化。

心有这种功能也非偶然的,乃是它的阳气功能而决定的。

大家知道,心属火脏,而又上居于胸;胸为阳,火亦阳,两阳相合,故心获“阳中之太阳”的称号。

由于阳气主动,阴气主静,故心脏能不息的搏动,从生到死,莫不以阳气而为先决条件。

基于此,则心主血脉与神志,也无不与阳气的主导作用有关。

如果离开了阳气,则心就停止了搏动,而血脉不流,神志消灭,也是不言而喻。

为此,凡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伤了心的阳气,例如:治疗上的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戕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心悸证。

心阳虚的心悸的特点,则是患者两手交叉按其心上,就是仲景说的“心下悸,欲得按者”。

根据中医理论“喜按为虚,拒按为实”,今望其喜按之象,则心虚之证一目了然,而无复可疑。

同时,此证还往往伴有呕吐,体疲无力,少气懒言等现象。

其脉缓软无力,有时也呈结象,而舌荅薄白,舌质淡嫩,则与其证相应。

治当甘温扶虚,以补心胸阳气,方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色赤又气味辛温,故能上补心阳之虚,而温养血脉之寒;佐用甘草,意在桂甘相合,使其辛甘化阳,益气暖胸,温畅血脉,俾心肌得养,则心悸自安。

心虚乏力医案分析报告

心虚乏力医案分析报告

心虚乏力医案分析报告1. 引言心虚乏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本文通过一例患者的医案进行分析,探讨心虚乏力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2. 病例描述患者是一名40岁的女性,近期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的症状,持续时间约3个月。

患者平时工作较忙,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生活压力较大。

体格检查发现血压正常,心率稍快,心尖区可闻及1级舒张期杂音。

3. 病因分析心虚乏力的病因较多,本例患者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因素导致心虚乏力的发生。

3.1 精神因素:患者长期工作紧张,加班熬夜,导致心理疲劳和压力过大,易导致心理虚弱。

3.2 过劳:长期熬夜会影响人体的代谢和恢复功能,导致机体出现乏力和虚弱。

3.3 饮食因素:患者饮食不规律,缺乏营养均衡,可能导致心脏供氧不足。

4. 诊断方法为了明确患者的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需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

4.1 详细病史询问:了解患者工作、生活、饮食等方面的情况,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

4.2 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听诊心脏及肺部杂音等,以了解心脏功能和可能存在的异常。

4.3 心电图检查:通过检查心电图,评估心脏的电生理状态,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的可能性。

4.4 血液检查: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心脏肌酶等,评估机体的代谢情况和心肌损伤程度。

4.5 心脏超声检查:用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了解心肌收缩功能和心脏瓣膜情况。

5. 治疗方法在明确病因之后,可采取以下治疗方法。

5.1 调整生活方式:建议患者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营养,减少心理压力。

5.2 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心理抵抗力和抗病能力。

5.3 药物治疗:可以采用中成药或中药调理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心力衰竭症状。

如人参、黄芪等可益气养阴,补虚止症;当归、山药等可活血化瘀。

5.4 运动疗法:恢复正常运动能力,适度进行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减轻乏力症状。

李辅仁医案(四)

李辅仁医案(四)

李辅仁医案(四)七、强心补肾、益气活血法治愈心力衰竭一例李某,男,75岁。

初诊∶1990年10月13日。

主诉及病史∶因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入院。

诊查∶面色暗无光泽,精神倦怠,呼吸微促,胸闷疼痛,心悸气短,纳少多梦,腰酸乏力,颈项不舒。

诊查∶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微而结。

超声心动图∶广泛前壁心梗,房颤。

10月13~28日,两次急性左心衰竭,以后频发房早。

血压125/90mmHg。

体温36.8℃,脉搏80次/分,双肺底少量湿啰音。

辨证∶心肾双虚,气虚血瘀。

治法∶强心补肾,益气活血。

处方∶太子参20g麦冬20g五味子5g炒远志10g丹参20g砂仁5g(后下)郁金10g归尾15g川芎10g赤白芍各15g陈佛手10g黄芪20g枸杞子15g桑寄生15g炒枣仁15g西洋参3g(另煎水兑冲),7剂二诊∶心前区痛、憋气等减轻,惟腰酸项颈不舒。

原方加减∶处方∶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5g柏子仁15g葛根15g黄芪15g归尾15g桑寄生15g枸杞子15g金毛狗脊15g黄精15g,7剂三诊∶服前方药后,颈项舒适,胸闷疼痛消失,腰酸已减轻,共服药28剂,房早消失,病获痊愈。

【按语】本病证属心气虚乏、心血不足;气虚则血流运送受阻,故形成气虚血瘀,出现舌质暗或暗紫、面色暗而无华、脉细结等症。

心气不足,久之必累及脾肾,元气虚损,故现腰酸腿软。

凡心衰之共性为本虚标实,故以西洋参、太子参、麦冬、五味子补气生脉,以丹参饮、酸枣仁汤变通加柏子仁、枸杞子、当归尾、黄芪、黄精、葛根、金毛狗脊以达到补气强心、益肾活血之功,使其元气恢复,心功能良好。

八、强心益气、清热醒脑、活血化痛法治愈左心衰竭、脑血栓形成一例卜某,男,74岁。

初诊∶1990年7月22日。

主诉及病史(代诉)∶因左心衰竭、昏迷急诊入院。

诊查∶病者昏迷高热,体温38℃,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血压120/90mmHg,脉搏88次/分;左瞳孔2.5mm,右瞳孔2mm,光反应迟钝;左口角流出粉红色液体;四肢肌张力低,反射未引出。

心气虚证研究述略-郭伟

心气虚证研究述略-郭伟

155第19卷 第2期 2017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9 No. 2 Feb .,2017心气虚证在临床上广泛存在,主要表现为: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活动后尤甚,兼见胸闷不适、神疲自汗、面色白、舌淡苔薄、脉细弱等。

兹近年来有关心气虚证的研究整理如下。

1心气虚证客观指标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利用现代医学高科技手段,对心血管病心气虚证特异性及其发病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的意义。

1.1 心功能与心气虚证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者运用超声心动图、体表心电图等方法对心气虚症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价,把中医心气虚症与心功能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发现其中有许多特异的变化。

潘毅等[1]将心气虚、非心气虚患者(各30例)用八导生理仪进行了心功检测,将所得数据应用两类判别方法,建立了心气虚证诊断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度为85%,对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心气虚证具有较实际的临床意义。

郑关毅等[2]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30例正常人以及20例心气虚患者的左室功能参数。

结果表明:心气虚组舒张功能指标E、A、AC、AT、DT、AE、Earea、Aarea 以及收缩功能指标A、V、A、AC、EF、FS 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心气虚患者存在着左室舒张与收缩功能减退,心气虚证的存在具有客观的依据。

王硕仁等[3]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体表心电图等方法研究冠心病、心气虚证与左心室功能和心肌供血三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心气虚证与非心气虚证组比较,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部分检查指标有显著性的差异;左室舒张功能评价对心气虚证诊断有高敏感性(87%),左室收缩功能则有高特异性(88%)。

宋一亭研究发现心气虚衰程度与左心室收缩功能(PET/LVET,HI)、心脏舒张功能[4](TAR-TI 盒DAT)减退幅度具有明显关系,同时发现冠心病心气虚病人心脏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均异常,而非心气虚病人虽轻度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但不伴有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心气虚证,心悸、自汗、气短、胸闷,养心汤;李今庸治失眠

心气虚证,心悸、自汗、气短、胸闷,养心汤;李今庸治失眠

心气虚证,心悸、自汗、气短、胸闷,养心汤;李今庸治失眠心气虚证(Deficiency of Heart Qi),心气亏虚所引起,临床以心悸、自汗、气短、胸闷、动则加重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多见于惊悸、不寐、胸痹、虚劳,以及西医的心律失常、心脏病、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心脏的正常搏动,血液在脉管内的正常流动,以及心所主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均有赖于心气的鼓动和振奋。

若久病体虚,劳神过度,暴病损伤正气,禀赋不足或老年脏气亏虚,使心气不足以鼓动和振奋心脏功能,便会心神失养,血脉运行不畅,出现心气虚证。

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以心悸,汗多,动则加重,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或结、代为主症,可兼见面色淡白无华,胸闷等症。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血行不畅以及心神失养为其基本病机变化。

心居胸中,心气不足,心失其养,胸中阳气不振,则感心悸,气短,胸闷不舒;劳累耗气,稍事活动则心气愈虚,故诸症劳累后加重;汗为心液,心气虚则心液外泄故多汗;心气虚常兼阳气不振,故神疲懒言,精神萎靡;气虚运血无力不能上荣头面,而见面、舌色淡;心主脉,心气不足则脉虚无力或结、代。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可损伤心阳,兼见畏寒,肢冷,舌体淡胖,苔白滑等症(见心阳虚证)。

心气虚而血行失畅可成为心血瘀阻证的致病原因。

心气虚证的治疗,以补心益气为法,常用养心汤之类方剂。

养心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一(宋代医家杨士瀛于1264年编撰而成。

中医综合典籍),为安神剂。

具有补益气血、养心安神的功效,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宁证。

症见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失眠健忘,舌淡脉细。

养心汤,组成黄芪(炙)、白茯苓、茯神、半夏、当归、川芎各半两(15g),远志(取肉,姜汁淹焙)、辣桂、柏子仁、酸枣仁(浸,去皮,隔纸炒香)、北五味子、人参各一分(8g),甘草(炙)四钱(12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姜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食前服。

功用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宁证。

中医李梦阳心虚医案(3篇)

中医李梦阳心虚医案(3篇)

第1篇患者信息:姓名:张先生年龄:45岁性别:男职业:企业高管住址:某市某区就诊时间:2021年5月20日主诉:心悸、失眠、多梦、乏力、气短1个月。

病史:患者1个月前开始出现心悸、失眠、多梦、乏力、气短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神经衰弱”,服用西药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未根除。

近日症状加重,故来我院就诊。

现病史:患者近1个月来,每日晚上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白天精神不振,乏力,气短,经常感到心慌,尤其在劳累后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

患者饮食尚可,二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查体:体温:36.5℃,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

心肺听诊:心率8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

腹部查体: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改变。

诊断:中医诊断:心虚证(心悸、失眠、多梦、乏力、气短)西医诊断:神经衰弱治疗思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拟采用养心安神、补气益心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案:1. 中药内服:- 柏子仁15g- 酸枣仁15g- 远志10g- 炙甘草6g- 党参15g- 黄芪15g- 当归10g- 生地黄15g- 熟地黄15g- 龙骨15g- 牡蛎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 针灸治疗:- 主穴:心俞、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肝俞、肾俞、太冲、太溪针灸治疗,每周2次,每次30分钟。

3. 生活调摄:-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治疗过程:患者遵医嘱服药、针灸治疗,并注意生活调摄。

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心悸、失眠、多梦、乏力、气短等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精神状态好转。

随访:患者继续服药、针灸治疗,并坚持生活调摄。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中医理论-补心解读

中医理论-补心解读

补心中医临床治疗心虚证的方法。

属治疗八法中的补法之一。

在中医学中,心主血脉,心藏神。

心虚证常表现出神志和血脉方面的异常,如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胸痛、脉细弱或结代等。

补心能使心'有所养,心主血脉、藏神的功能恢复正常,心虚证得以消除。

常用的补心药物有人参、党参、黄黄、当归、酸枣仁、柏帝二麦冬等。

根据心虚证有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等不同表现,补心法的具体运用可分为补心气补心阳、补心血、补心阴:①补心气。

适用于治疗心气虚证的治法。

证见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兼见面色胱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

常用养心汤治疗。

②补心阳。

适用于治疗心阳虚证的治法。

证见心悸气短且活动时加重,兼见畏寒,肢冷不温,面色滞暗,心胸憋闷或作痛,舌淡或紫暗而胖嫩,脉细弱或结代。

常用保元汤治疗。

如心阳虚脱,证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

需急予回阳救逆,常用参附汤治疗。

③补心血。

适用于治疗心血虚证的治法。

证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兼见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等。

常用四物汤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治疗。

④补心阴。

适用于治疗心阴虚证的治法。

证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兼见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常用天王补心丹治疗。

心气虚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心阳虚;心血虚可导致心阴虚。

而且,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可出现心的气血双虚或心的阴阳俱不足等病证。

临床上常根据具体证候将几种补心法结合起来使用。

补心法还常与其他治法配合使用。

如脾气虚弱、血之化源不足,导致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宜与补脾法配合使用,方用归脾汤。

心阳不足,阳虚水泛,水气凌心,证见心悸眩晕、胸院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水肿、恶心吐涎等,补心阳宜与行水法配合使用,以温阳化气行水,方用苓桂术甘汤。

证见心气虚,推动无力,心脉瘀阻,心痛时作,心悸,胸闷,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宜补心气与活血法配合使用,方用桃红四物汤加黄葭、党参等。

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验案一则

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验案一则

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验案一则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心肌血供不足,导致胸痛、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气虚血瘀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候之一,其特点是气虚血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胸闷、乏力、疲倦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例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验案。

患者,男性,65岁,冠心病病史5年。

主诉胸闷、疼痛,伴有气短、心悸、乏力等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弦细。

心电图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辨证归纳为冠心病气虚血瘀证。

针对此证候,采取益气活血法治疗。

处方:黄芪、山药、当归、红花、桃仁、牛膝、桑椹、丹参、鳖甲、赤芍、赤花、蛇床子、山楂。

主要药物功效及用量:1.黄芪:益气养血,强化体质,每日15克。

2.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每日20克。

3.当归:活血调经,补血养气,每日10克。

5.桃仁:活血通络,化痰止咳,每日10克。

6.牛膝:活血祛瘀,强筋骨,每日10克。

上述药物制成煎药,每日分2次服用。

治疗过程中,患者每日进行适量的户外散步活动,增加运动量,并注意饮食调节,减少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

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胸闷、疼痛等症状减轻,气短、心悸明显减轻,乏力感明显减轻。

体格检查表明面色红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弦细。

经过8周的治疗,患者症状完全消失,体格检查正常,心电图显示冠状动脉供血已经恢复正常。

通过以上证案可以看出,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恢复冠状动脉供血,进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心气不足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心气不足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这个心气不足在《千金方》说是心气不定,我觉得这个较对,这个心气不定就是人呀烦躁心悸。

因为血往上冲个关系,所以造成心悸、脸面发红、甚至吐血、衂血这些个症候,就是上边有热,要是这样可以用泻心汤主之。

咱们一般用这方子啊,有两种用法,如果不是让它泻下的,下大热的,这个大黄啊不要搁里头煮,这我现在常这么用,就是拿水冲一冲,冲一会啊,用这个水来煎药,这个不大泻,临床上高血压啊这个法子也是常用的。

只是上边有热、上焦有热。

上焦有热表现的症状是什么呢?颜面潮红啊,脸红,唇红,那么心烦,心悸,这个是黄连、黄芩证候,用这个方子就好使。

要是要下热,这热真盛,这大黄可以搁里头一起煮,这是大黄、黄连、黄芩。

这个大黄它这个量很重了,你们看看,他说顿服啊,顿服古人一两,就是现在三钱。

这个大黄二两,这就多了,就是现在的六钱了,是十八克啊。

我们用啊不要用这么重,这个大黄我们一般用,顶多也不能超过十克,要是为这治这血证,一般用六克就行了,黄连、黄芩各三克就行了,我们黄芩多搁点也没关系,是吧。

黄芩跟这个大黄一样二、三两,黄连用这个药啊现在少啊,可以搁三克,全好使。

尤其是小儿他没有虚寒证,小儿的鼻衄啊,吐血,这个方子最好使了,我常用,这方子最常用不过了。

所以他提出个心气不足,这个不是虚寒证,这里很重要。

心烦、心悸,这是上焦有热,那么这一种的吐血啊、衄血啊,用泻心汤都好使。

那么到这啊,把这一篇讲完了,讲完了你们看一看缺什么?瘀血证一个没有,头先这个辨证他讲一点,可治疗呢,它没有。

没有就按我方才所说这个,你们自己可以读出些来。

这个瘀血证啊,你看我们这个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面讲那个疟疾里头的鳖甲煎丸,在这个虚劳篇里头讲的那个大黄蟅虫丸,都是去瘀的药啊,它各有不同的证候。

我们后边还讲那个大黄牡丹皮汤,这个肠痈也是瘀血啊,有脓当下脓,不脓当下血,这下血他下什么血,就是瘀血啊。

心气虚证医案选析

心气虚证医案选析

心气虚证医案选析1.医案来源:《张琪从五脏论治临证举要》2.医家简介:张琪,男,汉族,1922年12月出生,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老中医。

在很多疑难杂病诊治上也卓有建树,亲手培养的50多名博士、硕士遍及海内外。

他钻研肾病40多年,临床科研硕果累累,是当之无愧的肾病权威。

不尚空谈重疗效,“予不自欺亦不欺人”,他不在乎人们对大方的偏见,看病敢用、善用大方复方。

张琪没拜过什么名师,靠自己临床多琢磨,不到40岁就成为“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一。

成名后,张琪在书中,在讲座中,把自己的经验体会不加修饰地和盘托出。

一次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讲座时,张琪说,“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不主张写过多的书。

注解百篇不如临床实践一次。

”因为多次从《伤寒论》中尝到甜头,他本打算写一本《伤寒论》注解,但后来看到单纯注解的书太多,就决定写一本对临床有实用价值的书。

他说,过去有许多老中医,书读得很多,但是临床少,他们不大愿意看病。

“出书是给别人以间接的实践。

《伤寒论》是张仲景的实践,《温病学》是叶天士的实践。

我们要自己实践,直接的实践,读书是间接的实践。

”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38年,由吉林省长春市辗转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天育堂学医;1942年,毕业于哈尔滨汉医讲习所,正式行医;1951年,在哈尔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组建哈尔滨第四联合诊所;1955年,调黑龙江省进修学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前身)任教;1957年,调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黑龙江中医研究院前身)参与筹建;1978年,任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聘为黑龙江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3.医案原文:林某,女,35岁。

2011年2月20日初诊。

心悸气短,胸闷乏力1个月余。

未予系统治疗,今日为求中医药治疗来我院就医,查心电图示: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

胸痹辨证之——心气虚弱、阳气虚衰、气滞心胸、心肾阴虚

胸痹辨证之——心气虚弱、阳气虚衰、气滞心胸、心肾阴虚

胸痹辨证之——心气虚弱、阳气虚衰、气滞心胸、心肾阴虚之前讲过了胸痹的4种证型的辨证,本文聊聊胸痹的另外几种证型的辨证:胸痹辨证之症状1、心肾阴虚型胸痹:胸闷且痛,心胸隐痛,久发不愈,心悸盗汗,气短乏力,心烦不寐,腰痠膝软,耳鸣,头晕,口干便秘,舌红少津或有紫斑,苔薄或剥,脉细带数或见细涩。

2、气滞心胸型胸痹:心胸满闷,隐痛阵发,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

3、阳气虚衰型胸痹: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痠,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神倦怯寒,面色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4、心气虚弱型胸痹:心胸隐痛,反复发作,胸闷气促,动则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懒言,面色咣白,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胸痹辨证之形成过程1、心肾阴虚型胸痹: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病延日久,长期气血运行失畅,瘀滞痹阻,故见胸闷且痛。

不能充润营养五脏,而致心肾阴虚。

心阴虚,故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

肾阴虚,故见耳鸣,腰疫膝软。

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故见头晕。

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细涩,均为阴血亏虚,心脉瘀阻之征。

2、气滞心胸型胸痹: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3、阳气虚衰型胸痹: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阳气虚衰,胸阳不运,气机痹阻,血行瘀滞,故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

心阳不振,故见心悸、汗出。

肾阳虚衰,故见畏寒肢冷,腰痰,乏力。

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均为阳气虚衰,瘀血内阻之征。

4、心气虚弱型胸痹:心气虚弱,鼓动无力,血滞心脉,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和心悸短气、倦怠懒言。

面色少华及舌脉均为心气虚弱之象。

胸痹辨证之疗法1、心肾阴虚型胸痹: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气虚证医案选析
1.医案来源:
《张琪从五脏论治临证举要》
2.医家简介:
张琪,男,汉族,1922年12月出生,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老中医。

在很多疑难杂病诊治上也卓有建树,亲手培养的50多名博士、硕士遍及海内外。

他钻研肾病40多年,临床科研硕果累累,是当之无愧的肾病权威。

不尚空谈重疗效,“予不自欺亦不欺人”,他不在乎人们对大方的偏见,看病敢用、善用大方复方。

张琪没拜过什么名师,靠自己临床多琢磨,不到40岁就成为“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一。

成名后,张琪在书中,在讲座中,把自己的经验体会不加修饰地和盘托出。

一次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讲座时,张琪说,“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不主张写过多的书。

注解百篇不如临床实践一次。

”因为多次从《伤寒论》中尝到甜头,他本打算写一本《伤寒论》注解,但后来看到单纯注解的书太多,就决定写一本对临床有实用价值的书。

他说,过去有许多老中医,书读得很多,但是临床少,他们不大愿意看病。

“出书是给别人以间接的实践。

《伤寒论》是张仲景的实践,《温病学》是叶天士的实践。

我们要自己实践,直接的实践,读书是间接的实践。


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
1938年,由吉林省长春市辗转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天育堂学医;
1942年,毕业于哈尔滨汉医讲习所,正式行医;
1951年,在哈尔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组建哈尔滨第四联合诊所;
1955年,调黑龙江省进修学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前身)任教;
1957年,调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黑龙江中医研究院前身)参与筹建;
1978年,任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副所长;
1986年,聘为黑龙江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3.医案原文:
林某,女,35岁。

2011年2月20日初诊。

心悸气短,胸闷乏力1个月余。

未予系统治疗,今日为求中医药治疗来我院就医,查心电图示: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

患者现在症见心悸,气短,胸闷,乏力,活动后尤甚,舌紫苔薄白,脉结无力。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

中医辨证心悸心气虚,血行滞涩。

治则益气养心活血。

方药红参15g 黄芪20g 麦冬15g 五味子15g 红花15g 鸡血藤50g 桂枝159 茯苓15g 郁金10g 甘草10g
水煎服,每日1剂,日二次服。

服药6剂后,期前收缩减少,诸症好转。

以上方略有化裁连服30余剂,期前收缩消失,症状基本消除。

远期追踪未复发而告愈。

4.医案详解:
(1)辨证分析
定位信息:心悸,胸闷。

定性信息:乏力,活动后尤甚,脉无力;舌紫,脉结。

辨证结果:心气虚+血行滞涩。

(2)病机要点
心气的主要作用是推动血液在脉管内循行,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导致血行不畅,故患者主要症状为心悸、气短、胸闷。

(3)方药(选读)
治则益气养心活血。

方药红参15g 黄芪20g 麦冬15g 五味子15g 红花15g 鸡血藤50g 桂枝15g 茯苓15g 郁金10g 甘草1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