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情绪

文化与情绪
文化与情绪

文化与情绪

术语表:

基本情绪(basic emotions):被认为是人类普遍拥有的一小组情绪,或一系列情绪,这些情绪是基于生物学和进化论的,并且由遗传密码控制。人类从出生起就带有这些基本情绪的生物编码指令序列,然后社会学习和文化学习影响了这些情绪如何在生活中被使用。

文化表达规则(cultural display rules):从文化上规定的,管理普遍情绪如何能被表达的规则。这些规则集中在随社会环境变化而表现情绪的合适性上。随着人们在生活早期对这些规则的习得,文化显示规则规定了普遍情绪表达应当如何依照社会情境而改变。到了成人阶段,在经过很好的锻炼之后,这些规律就变得非常自动化了。

解码规则(decoding rules):管理情绪的解释和感知的规则。这些习得的、基于文化的规则,塑造了各个文化的人们如何看待和解释其它文化的情绪表达。

情绪前因(emotion antecedents):引发情绪的事件或情境。

情绪评价(emotion appraisal):人们评价引起他们现有情绪的事件、情境或事情的过程。

情绪反应系统一致性(emotion response system coherence):一种观念认为情绪的大量反应要素——面部表情、声音、心理反应、运动等——都以一种协调的方式彼此相关联,这种协调的方式也使个体准备好去做某些与唤起的情绪相对应的事情。

内集团优势(ingroup advantage):相对不同文化下的个体情绪来,某一文化中的个体能更好地认同这些相同文化下其他个体的情绪的能力。

自我意识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集中在自我上的情绪,比如羞愧、内疚、自豪或窘迫。它们在文化研究中很重要,因为我们相信人类普遍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关于自我的知识,这种知识与人类关于其他动物的知识是不同的,因而就产生了自我意识的情绪。

情绪的主观体验(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emotion):个体对于一种情绪内在的感觉或体验。

普遍性研究(universality studies):由Ekman和Friesen主导的一系列的研究,并且有关情绪的面部表情的泛文化普遍性已经被Izard所证实。

人类情绪的进化

生活中没有情绪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与朋友夜出看电影或者逗留夜总会时所拥有的乐趣。即使是我们的消极情绪也很重要:当与所爱的人分离,或某家庭成员死亡时的悲伤,被污辱时我们感到的愤怒,在惊惶失措或一无所知的情形下压倒我们的恐惧,以及在我们的过失被公之于众时我们所感到的内疚或羞愧。情绪让我们的生活体验变得丰富多彩。情绪让我们了解我们是谁,了解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怎样,以及了解如何举止。情绪赋予事件以意义。

但是,什么是情绪?在每天的交谈中,普通人一般都不会区分情绪和情感。然而,大部分情绪研究者认为情感(主观体验)是情绪的一部分,但不等同于情绪本身。情绪所包含的比情感多得多。我们把情绪定义为,对于唤起整个协调系统要素的刺激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短暂的、神经生理学的反应;情绪使我们熟悉我们对于刺激的关系,并且使我们准备好以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它。整个要素系统包括:主观体验(情感);表达行为(expressive behavior),比如在脸上、声音或者其它非言语行为中;心理反应,比如心率加速,呼吸加快等;行为倾向,

比如走近或远离一个物体;以及认知——思维的特殊模式。

情绪很快,它们仅持续几秒或几分钟。因而,情绪和心境(moods)是不同的,心境持续时间较长——持续数小时或数天。情绪是有功能的。当情绪产生的时候,它们告诉我们一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有关我们与情绪引发的刺激之间的关系;情绪使我们的身体准备好行动,同时情绪拥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而,情绪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的社会协调问题。

情绪的普遍性——基本情绪的观点

在过去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心理学上的伟大发现之一就是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与其灵长目的亲缘动物共同具有一种情绪的普遍基础。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和惊讶是所知的基本情绪。(Ekman, 1992, 1999)。不论种族、文化、性别、种族地位或民族起源,这些基本情绪在所有的人类中都是通过面部表情所普遍表达的。它们是由相同类型的潜在心理诱因所引发的;在所有的文化中损失引发悲伤,而威胁引发恐惧。它们与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中的唯一的生理学识别标志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协调反应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使个体准备好斗争、逃跑或者高兴得跳起来。非人类的灵长目动物,如黑猩猩,也表现出拥有相同的情绪基础,用相同的方式在脸上表达情绪,以及用相同的方式使用情绪解决社会问题。

基本情绪的视角在进化理论中,以及在为情绪表达的普遍性提供最初证据的研究中拥有其根基,现在我们转到这一方面的研究上。

早期的普遍性研究

尽管哲学家们争论和讨论有关情绪的面部表达的可能存在的普遍基础已经数百年了(见Russell, 1995),大部分促进有关情绪的面部表达的现代跨文化研究的动力来自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著作。许多人对达尔文在其著作《物种起源》(1859)中所概述的进化论已经很熟悉。

达尔文提出人类是由其他许多原始动物进化而来,例如类人猿、黑猩猩。同时提出我们现今行为的存在是因为在进化适应过程中被选择的。在后来的合订本《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1872,亦见1998年新版)中,达尔文提出,情绪的面部表达,和其他行为一样,具有生物学上的天生性和进化论上的适应性。达尔文主张,不论种族和文化,全世界范围内的人类都使用相同的方式在脸上表达情绪。而且,这些面部表情同样在物种之间也能见到,例如在大猩猩中。根据达尔文的观点,情绪的面部表达同时拥有交流和适应的价值。它们为个体提供有关幸福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内心的信息,同时也为他人提供在团体中的社会信息,它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确保种族的延续。

在20世纪早期到中叶期间,有一些研究来检验达尔文有关情绪表达的普遍性的想法。不幸地是,其中的许多研究都有方法论上的问题,这也使得在此基础之上下结论变得很困难(见Ekman, Friesen, & Ellsworth, 1972),与此同时,一些杰出的人类学家,如Margaret Mead和Ray Birdwhistell认为情绪的面部表达不是普遍的。相反,他们认为情绪的面部表达是需要习得的,与语言的习得相似(见Ekman, Friesen, & Ellsworth, 1972)。就像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语言,他们也拥有不同的情绪的面部表达。

直到20世纪60年代,当心理学家Paul Ekman及Wallace Friesen(Ekman, 1972)和Carroll Izard分别独立地进行了第一套方法论意义上完整研究后,这一争论才告一段落。受Sylvan Tomkins(1962,1963)研究的鼓舞,这些研究者进行

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在被称之为普遍性研究。最初此系列中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研究,其中的第一种,Ekman,Friesen和Tomkins选择了一些情绪的面部表达的照片,他们认为这些照片描绘了普遍可识别的情绪(Ekman, 1972)。研究者将照片展示给五个不同国家的观察者(美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和日本),然后要示观察者将每个表情进行分类。研究者推断,如果表情是普遍的,那么所有文化下的判别者就会在情绪是如何被描述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如果表情是因文化而异的,那么不同文化的判别者就会有不同的意见。研究数据提示了所有五种文化下全部的观察者在六种情绪的说明上有非常高的一致性,这六种情绪分别是: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和惊讶。Izard(1971)在其他文化下进行了相似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Ekman, Sorenson和Friesen(1969)在新几内亚两个尚未使用文字的部落中进行了相似的研究。由于研究参与者的特殊性,Ekman和他的同事被迫改变了实验的性质,从而允许参与者选择一个最能描述一种面部表情的故事来代替使用情绪的词语。当这些参与者被要求识别照片中的情绪时,研究数据居然与在那些文明工业化的社会所得到的数据惊人地相似。因而,由尚未使用文字的文明对所给表情的判别构成了支持普遍性的又一证据来源。

Ekman与他的同事在新几内亚进一步深入进行了研究,他们要求不同的部落居民回答在体验到了不同的情绪后会在脸上表现出怎样的表情。这些表情的照片被带回美国然后向美国的观察者展示,这些人中没有谁曾见过新几内亚的这些部落居民。当被要求将部落居民脸上所展示的情绪归类的时候,数据再一次地与之前的研究发现的数据相似。对于尚未保用文字的部落所给表情的识别,这进而构成了普遍性的又一证据。

迄今为止所有已进行的研究都涉及了对情绪的面部表情的识别,也都建立在研究者的假设之上,这一假设就是如果表情具有普遍性的话,那么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就会在何种情绪会在脸上被描述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

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当他们体验情绪时人们是否实际上自然地在脸上表现出那些表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Ekman(1972)与Friesen(1972)在美国和日本进行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要求美国和日本的受试者观看高度紧张的刺激物,与此同时他们的面部反应在他们毫不知情地情况下被录像。随后该录像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时间点上,美国人和日本人确实表现出几乎相同类型的面部表情,并且这些表情也与在识别研究中被认为是普遍性的表情是一致的。

因而,来源于情绪的自然的面部表情,构成了最早普遍性研究的第四个证据。这些研究共同地组成了在此领域被大众所熟知的最早的普遍性研究。这一研究为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和惊讶的普遍性提供了最初始的证据。

情绪前因的普遍性

最早的普遍性研究鼓舞了一代人对情绪的研究,这种研究一直延续到今天,来自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者研究了情绪过程的不同方面以及其反应组成部分。其中一部分含有许多的跨文化研究,这使我们了争了更多有关情绪的普遍基础的内容。

情绪前因是指引起或诱发一种情绪的事件或情境。例如,失去一个所爱的人可能是悲伤的前因;在你想表现好的课堂上得到了“A”可能引发幸福或快乐。在科学文献中,情绪前因也通常被称为情绪诱因。已经有相当可观数量的研究支

持了情绪前因的普遍性。

研究大范围文化下的情绪前因,最著名的当属Scherer与其同事的研究。Scherer与其同事使用问卷进行了许多研究,这些问卷是按照评价不同文化下情绪体验的性质和本质。他们这大的研究包括了来自五大洲37个国家大约3000名参与者(Scherer, 1997a,1997b; Scherer & Wallbott, 1994)。他们询问了调查对象最近一次感到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羞愧和内疚是什么时候。调查对象写出那些引发各情绪的情境,然后受过训练的编码者就将这些由参与者所描述的情境编入综合大类,比如好消息和坏消息,暂时的和持久的分离,以及在成就情境下的成功与失败。调查结果表明有文化特殊性(culture-specific)的前因大类对于编类数据不是必需的,这也就表明所有种类的事件在所有文化下普遍存在,进而产生七种研究情绪中的每一种。另外,Scherer及其同事发现不同文化间每个引起情绪的前因事件的相对频率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不同文化间最常见的快乐的诱因是“与朋友的联系”,“与朋友临时见面”和“成就情境”;愤怒最常见的诱因是“人际关系”和“不公平”;悲伤最常见的诱因是“人际关系”和“死亡”。这些调查结果支持了情绪前因具有跨文化普遍性的观点。

情绪评价普遍性

当一个前因出现后,大多数心理学家同意此前因要被评价。情绪评价可以宽泛地定义为人们用来评价促使他们拥有情绪的事件、环境或事情的过程。情绪评价过程方面最大的跨文化研究是上文所述的Scherer及其同事的研究。在调查中,调查对象不仅描述了引发他们情绪的事件(即上文所述的前因),同时他们也被问到是如何评价或评估这些事件的。例如,前因是有助于还是妨碍了他们实现目标,评价前因是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的,或者评价前因是公平还是不公平的。调查结果表明情绪评价过程在各文化间的相似要多于差异。

此外,在情绪评价过程中有很大程度的跨文化相似性,而且这种跨文化的一致评价也一样已经被其他研究者所重复(Mauro, Sato & Tucker,1992; Roseman, Dhawan, Rettek, Nadidu, & Thapa.1995)。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基本情绪看来是普遍地被以同样的方式被评价的观点。

表达行为的普遍性

一旦情绪被唤起,它们就会触发一系列的事件。其中之一就是表达行为(expressive behavior)。自Ekman(1972)的研究开始,另外至少有25项研究已经发表,在这些研究中个体参与到情绪唤起的情境,并且他们的面部表情与最先由Ekman发现的情绪的普遍面部形态是相匹配的(见Matsumoto, Keltner, O’Sullivan, &Erandk, 2006)。这些研究证明了当情绪被唤起时,被Darwin和Tomkins假定为出发点的面部表情确实产生了,并且由于社会环境的原因没有理由去改变这种表达方式。此外,这一系列研究中文化的范围令人印象深刻。例如,Matsumoto与Willingham(2006)的研究,包括了来自35个国家的84名运动员,其他研究的参与者包括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加拿大人和法国人。这些研究共同地证明,当情绪在不同文化的人们身上唤起时,最先由Ekman所报告的面部表情实际上确实出现了。

主观情绪体验的普遍性

整套情绪的另一组成部分是主观体验。调查不同文化下的主观体验的最著名的研究是Scherer及其同事的研究,这在上文早些时候描述过(Scherer & Wallbott, 1994)。Scherer及其同事要求调查对象在他们感到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羞愧和内疚的时候,评价其主观感受、心理感觉、运动行为以及表现。在所

有的反应领域,七种情绪彼此间都存在显著的、巨大的差异,比起引起情绪间差异的因素来,地域和社会文化因素要小得多。因而,研究者推断在七种情绪的反应模式间存在着显著、一致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与所研究的国家没有关系。换而言之,假如有普遍性、生物心理学的主观反应情绪模式的证据的话,那么不同文化间在反应上就会存在更多的相似而非差异。

情绪中的文化差异

尽管人类可能普遍地一出生就拥有相同的情绪基础,但文化确实还是以重要的方式影响着情绪的许多方面。在这一节中我们从文化对于情绪前因的影响开始,来探讨这种文化上的影响是如何产生的。

情绪前因的文化差异

如我们先前所讨论的,不同文化下相同类型的前因通常带来相同类型的情绪。但是,在引起情绪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前因事件的相对频率上却存在着文化差异。例如,在Scherer等人的资料组中,对于欧洲人和美国人来说更为重要的快乐的前因是:文化事件,新家庭成员的出生,身心上的“基本乐趣”以及和成就有关的情境。家庭成员或亲密朋友的去世,与所爱的人的分离以及时事消息对于欧洲人和美国人来说是更为频繁的悲伤的诱因。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给日本人带来了更多的悲伤。陌生人以及和成就有关的环境引发了美国人更多的恐惧,而小说情节,交通和人际关系则是日本人更多频繁的恐惧诱因。涉及陌生人的环境是日本人更频繁的愤怒的诱因,涉及人际关系的环境带给美国人更多的愤怒。

因而,情绪都是被表8.1所描述的相同的潜在心理主题所触发的。与此同时,与潜在内容相联系的具体环境、事件和事件中存在着文化差异,也就是说,不同文化下在隐性内容和显性内容间不是总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可能在一种文化下死亡带来了悲伤,而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带来另一种情绪。在一种文化下,死亡的显性内容可能与失去所爱对象的隐性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悲伤;在另一种文化下,死亡的显性内容可能与另一不同的隐性内容联系在一起,比如更高的灵魂目标的实现,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快乐。因而,相同的显性事件可能与不同的潜在心理主题相联系,从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而且不同文化下一个潜在主题可能与不同的显性内容联系在一起。

情绪评价的文化差异

尽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情绪评价过程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但是同样也存在着文化差异。例如,一份早期美国人与日本人反应的比较研究(Matsumoto, Kudoh, Scherer, & Wallbott, 1988)表明,比起日本人,情绪对于美国人的自尊和自信有更大的积极影响。对于情绪的因果关系的归因也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美国人将引发悲伤事件的原因归因于他人,而日本人将悲伤的原因归因于他们自身。美国人更倾向于将快乐、恐惧和羞愧的原因归因于其他人,而日本倾向于将这些情绪的原因归因于运气或命运。日本人比美国人更相信在情绪被诱发后没有必要采取行动或行为。对于像恐惧一样的情绪,比起日本人,更多的美国人相信他们可以采取一些行动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去环境。对于愤怒和厌恶,更多的美国人相信他们是无能为力的并且被事件及其后果所支配。对于羞愧和内疚,比起日本人,更多的美国人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然后试着去想点别的什么事。文化差异也同样已经被其他研究者发现了(Roseman et al., 1995; Mauro et al.,

1992)。

表达行为的文化差异:表达规则

早期的表达规则的研究尽管有关情绪的面部表情的事实可能具有普遍性,但是我们许多人都有过对于某些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表情不确定如何理解的体验。我们可能也会对我们自己的表情是否以一种我们想要的方式被理解而感到困惑。尽管我们能在来自各种完全不同背景的人的脸上看到与我们自己相似的情绪表达,但往往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差异。

Ekman和Friesen(1969)很多年前就开始思索这个问题然后提出了文化表达规则来解释差异,他们提出在控制情绪能被多广程度上普遍表达的规则中存在着文化差异。这些规则集中在特定社会环境下表现各种情绪的合适性上。这些规则是早期被习得的,并且它们支配着普遍情绪表达随着社会环境应该如何被改变。到成年阶段,这些规则在被很好的应用后就自动化了。

Ekman和Friesen(1969)提出表达规则可以有多种途径起作用来改变表达。人们能够:

1.表达得比实际感受到的少一些(衰减)

2.表达得比实际感受到的多一些(放大)

3.什么都不表达(中立)

4.表达该情绪但是用另一种情绪来评论它(限制)

5.通过表达其它的而掩饰或隐藏感受(掩饰)

6.在他们并非真正感受该情绪的时候表现它(假装)

文化表达规则的存在已经被前述Ekman(1972)和Friesen(1972)关于美国人和日本人自然表情的研究所证实(早期的普遍性研究之一)。在之前所述的研究中,美国和日本的受试者被要求观看令人极度紧张的电影,与此同时他们的面部反应也被录了像。该实验实际上有两种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下,受试者自行观看刺激电影。在第二种情况下,一位年纪较大、地位较高的主试者进入房间然后要求受试者重新再看一遍电影,并且由主试者监视着他们。他们的面部反应同样也被录像。分析表明美国人大体上会继续表现出消极情绪——厌恶、恐惧、悲伤和愤怒,然而日本人在这些情况下持续不变地保持着笑容。这些调查结果显示了,为了产生恰当的情绪表达,在多大程度上与生俱来的情绪表达能够与经文化定义的情绪表达规则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在第一种情况下,在表达规则还未起作用时,美国人和日本人表现出相同的表情。在第二种情况下,表达规则开始起作用,从而迫使日本人在尽管有明显的消极情绪的情况下为了不冒犯主试者而微笑。

近期表达规则的跨文化研究近年来,许多跨文化研究已经扩充了我们在文化对于表情和表达规则的影响方面的知识。迄今为止,对表达规则最大的跨文化研究是由Matsumoto, Y oo, Anguas-Wong, Arriola, Ataca, Bond等人(2005)主导的。这些研究者从全世界30个国家大约5000多名调查对象那里为他们的显示规则评估测验(Display Rule Assessment Inventory)获取了数据。这一测验要求调查对象报告如果在42种不同的情境下感受到七种情绪中的每一种时会做些什么。Matsumoto等人得出的主要结论之一就涉及在表达规则中作为情绪及相互作用物的功能之一的文化差异,这使用了内集团与外集团的概念来解释。

总体来说,所有文化下对于自我内集团关系的熟悉和亲密,和对大范围内情绪行为的包容一起为自由地表达情绪提供了安全舒适的保障。情绪社会化的一部分就包括学习哪些是内集团和外集团成员以及学习与之相联系的适当的行为。在Matsumoto等人的研究中,集体主义文化鼓励对待内集团成员要有较多的积极情绪和较少的消极情绪,因为内集团和谐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积极情绪确保确保着这种和谐,而消极情绪则威胁着这种和谐。个人主义文化则鼓励对待内集团成员要有较多的消极情绪和较少的积极情绪,因为和谐和凝聚力对这些文化来说不是那么重要,即使表现出可能威胁集体凝聚力的情绪也被认为是合适的。个人主义文化鼓励对待外集团成员要有较多的积极情绪和较少的消极情绪,因为对于个人主义文化来说区分内集团和外集团成员没有那么重要。因而他们允许对待外集团成员有积极情感的表达和消极情感的压抑。然而集体主义文化鼓励对待外集团成员要有较多的负面情绪以便更清楚地区分内集团和外集团成员,以及加强内集团关系(通过共同表达对外集团成员消极情感)。这些个体情绪表达的变化归纳在表8.2中。

表8.2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下自我内集团和自我外集团关系中个体情绪的表达

文化类型

个人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文化自我内集团关系可以表达消极情感;压抑负面情感的表达;

较少需要表达积极情感较大的压力去表达积极情感

自我外集团关系压抑消极情感;被鼓励去表达消极情感;

可以表达对待内集团成员压抑对对内集团成员要保留

的积极情绪的积极情感的表达

因而,尽管人类普遍地拥有相同的情绪表情的基础,但是研究表明文化对何时以及如何通过经文化习得的表达规则来使用它们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情绪的面部表情处在普遍的、与生俱来的因素和有文化特征的、习得的表达规则这两者的双重影响之下。当一种情绪被引发后,就有一条信息被传送到面部表情程序(Ekman, 1972),这里为每一种普遍性情绪都贮存着原型的面部构造信息。这种原型的构造(configuration)就是构成情绪表达的普遍外观的东西,并且它是与生俱来的。然而,与此同时也有一条信息被传送到大脑中贮存着习得性文化表达规则的区域。最终表现出来的情绪体现着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当表达规则没有改变一个表情时,那么普遍情绪的面部表情就会被表达。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表达规则可能表现为中立、放大、衰减、限制或者假装普遍情绪。这一机制解释了尽管我们都享有共同的表达基础的事实,但人们如何以及为何能够在其情绪表达上有差异。

情绪的概念和社会意义的文化差异

情绪的概念在这一章中,我们一直在讨论情绪,似乎它对所有的人意味着同样的东西。但真的是这样的吗?在美国,我们在感受上有种优越感。我们都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我对周围的物体、事件、情况及人们有自己的个人感觉。我们有意识地尝试去觉察我们的感受,并如我们所说的那样与它们“保持联系”。在我们的社会中,与我们的感受保持联系并且有感情地去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

在整个一生中,我们都认为感受和情绪是重要的和有价值的。我们珍视作为成人的感觉,我们也会积极地尝试去了解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周围其他年轻人的感觉。父母向其孩子询问他们对学校的游泳课、钢琴课以及老师,或是他们盘中的花椰菜感觉怎样,这并非罕见的。父母在做出对孩子有影响的决定时一般都非常重视他们的感受。“如果约翰不想做,我们便不会让他做了”,这在美国家长中是一种普遍的观点。实际上,孩子的情绪几乎被给予了一种几乎与成人和年长者的情绪相同的地位。

心理学中的许多治疗工作都是以人类情绪为中心。个人心理治疗系统的目标通常是让人们更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接受它们。许多心理疗法的工作都集中于帮助个体自由地表达其憋在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在团体治疗中,强调的是与团体中的其他人交流情感和倾听及接受他人情感的表达。这种强调在工作组中也很普遍。工业和组织上的干预也很常见,很多时间、精力和能量都用于建立员工更好的交流方式以及了解个体的感受和情绪。

结论

在这一章中,我们回顾了一系列基本情绪的普遍性和生物先天性的证据。它们由全世界都相同的心理主题引发,而在其被引发后,它们又触发了一系列协调的反应,包括表达行为,生理反应和行为潜能。它们不仅对我们自己有重要意义,对其他人也同样如此。因为这些情绪是被普遍表达的,同时也是被普遍识别的。

文化通过影响和情绪有关的相对频率和特定维度来影响情绪,前因事件通过这种相对频率来产生情绪,而情绪则通过这种特定维度被评价。文化通过文化表达规则来影响表达行为,还可以通过文化解码规则来影响我们如何识别他人的情绪。全世界在情绪的概念和社会意义上也存在着有趣的和重要的文化差异。

情绪的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方面的共存已成为多年来争论的一个源头。我们相信这两方面不是必然的相互排斥的立场,也就是说,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确实能够共存。普遍性看上去可能被限定在一组非常小范围的基本情绪中,这些基本情绪作为一个与习得规则、社会习俗和社会共享脚本互动的平台而存在,从而导致了许多更加复杂的文化特殊性的情绪和情绪意义。普遍性存在的这个纯粹的事实并不否定文化差异性的潜在。同样的,文化差异存在的这个纯粹的事实也没有否定普遍性的潜在。不论是在文化内还是文化间,它们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需要融合在未来关于情绪的未来的理论和研究中。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

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本文探讨了几种处理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兼并使用,翻译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完美的翻译作品——既充分体现原文的风格、内涵又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源语目的语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常用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合作、文化交融或跨文化交际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 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本身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在读者眼里,失去了文化的译作也是没有灵魂的作品。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翻译之前,认真研究文学作品的体裁和语言特征是处理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译者应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采用增加、注解、替代等不同方法尽量减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人的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人的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2.情绪是行动的准备阶段,这可能跟实际行为相联系。 3.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 4.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 情绪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常见的影响因素有认识因素、气质类型、环境刺激等。 一、认识因素 认识在情绪体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同的情境,如果作出的认识评价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例如,两个同时都想学习开车的战士,结果都没能如愿,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件不顺心的事。但是,甲战士把这件事当作是对自己的考验(作出良好的认识评价),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努力克服面前的困难,做好组织上分配的工作。而乙战士则认为自己很倒霉(作出不好的认识评价),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抱怨领导对自己不公平。由此不难看出,一件事情到底是好还是坏,就看你如何认识它、如何评价它,看你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认知决定了情绪。 客观事件我们是无法左右的,有些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主观信念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控制的。虽然我们无法避免所有不合理的信念,但我们应充分认识它的存在,尽量减少其对我们生活的负面影响。不合理信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绝对化要求。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计划不如变化快”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同样,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过分概括化。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包括:自己或他人),这无异于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每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第三,糟糕至极。糟糕就是不好、坏事了的意思。当一个人讲什么事情都糟透了、糟极了的时候,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最坏的事情,是一种灭顶之灾。我们当然希望不要发生我们所认为得非常不好的事情,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当一切已成事实,我们必须努力去接受现实,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状况;实在不可能改变时,则要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二、气质类型

十种情绪调节方法

十种情绪调节方法 转移法 当火气迅速上涌时,你要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这可使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在余怒未消时,不妨通过看电影、听音乐、下棋、散步等有意义的轻松情绪即刻松弛下来。 宣泄法 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假如不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宣泄和调节,将给身心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要是你心中有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千万不要闷在心里,而要向知心朋友或亲人倾吐出来或干脆大哭一场。这种发泄能够快速释放出积于内心的郁积,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当然,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防止伤害他人。 自我安慰法 当一个人追求某个目标而没有得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程度,常为失败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求得内心的安慰,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童话那样,因此,通常也称为“酸葡萄心理”。 语言节制法 一旦情绪激动时,可以默诵或轻声自我警告“保持冷静”、“不允许发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影响”等词句,想尽办法抑制住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弱项,预先写有“制怒”、“镇定”等条幅置于案头或悬挂在墙上。 自我暗示法 估计到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很可能会产生较大程度的紧张情绪,就事先为自己寻找几条不应产生这种情绪的有力理由。 愉快记忆法 回忆过去经历中碰到过的令你感到高兴和自豪的事,或获得成功时愉快满足的体验,尤其应该回忆那些与眼前不愉快体验相关的过去的愉快体验。 环境转换法 每当处在剧烈情绪状态时,要暂时离开激起情绪的环境和有关人物。 幽默化解法 增强幽默感,用寓意深长的语言、表情或动作,采用讽刺的手法,机智、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绪。 推理比较法 将困难的各个方面进行分解,把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经验相互比较,在比较中列出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从而寻觅到成功的秘密,坚定成功的信心,排除一切畏难情绪。 压抑升华法 假如你不幸不受上司重用,身处逆境,被人瞧不起,感到苦闷,等等,不妨把精力投入某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白莉 学号:201141000102 指导教师:刘晓玲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引言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1]。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家带有与工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家是国家的命脉。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

最新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英语作文三篇

中国与西方教育的差别,首先体现在家庭教育上,中国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 育是处于一个指导性的,对孩子命令式的教育,规划孩子的一切,使他们自己的支配范围下,而且是孩子处于一个温室的模式,不注重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然而西方的家庭教育截然不同,父母与孩子首先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给孩子足够的 四维空间,并注重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英语作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Since the world has various cultur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 is obivious, too. Such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metimes can be difficult. They are originated from misunderstanding, discrimination, or merely unfamiliar with other culture. The influences of such misunderstanding are usually negative. For instance, negotiation with foreign partners may be prevented due to lacking of relevant knowledge of their culture. Then what can we do to decrease, if can not eliminate such misunderstanding? First and foremost, it is fundermental to get in touch with different culture so as to know more. We can take advantage of network, as well as magzines and other materials to master more knowledge of other cultures. In this ag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inevitable. Thus, 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take part in such trend and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 differences,in a first embodiment of family education,Chinese par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s education is in a directive,command type on children education,planning for all children,make their area of control,and it is the child in a greenhouse model,do not pay attention to children 'independent ability training.However,the western family education are quite different,parents and children is the first in a equal status,give the child enough four-dimensional space,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hild's awareness and ability to stand on one's own. Secondly,Chinese and Western different embodiment in school education,Chinese education is hard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school,parents and social needs,for the childre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do not consider the feelings of children.But China is education is decided by the score of all,so long as the examination questions on the line,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open students' thinking,execute "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个人情绪-】情绪好坏有哪些原因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个人情绪?】情绪好坏有哪些原 因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个人情绪?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而一些不良的情绪会导致心情起伏不定,严重影响到生活、工作和学习,这些坏情绪总是不请自来。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个人情绪?下面一起来看看。 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产生的内心体验。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令人愉快或令人痛苦的事,会产生喜怒哀乐之情。这种内心体验,一般心理学上叫做情绪。由于每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不同,内心体验不一样,情绪就也不一样。 情绪与人类的需要有密切关系。生理上的需要,如食物与水的需要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需要。满足了需要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得到满足就会焦虑,妨碍需要时就产生愤怒。但这些仅仅是生存的本能。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如一个人兴致勃勃时,干什么

事都乐滋滋的,而灰心丧气时,总是见花落泪、对月伤怀,干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这些都是属这类情绪状态。 *从心理体验上来说,人的情绪可以分为两类:良性情绪和不良情绪。 良性情绪可以使人的免疫能力增强,促进人肌体新陈代谢;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它不仅危及人的心理平衡,更遗祸于身体,甚至导致癌症。英国一位医生对250例癌症病人进行了全面调查后发现,在癌症发病之前,受过精神打击的竟达2/3。由此可见,不良情绪对人的身体损害极大。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人情绪的因素主要来自外界,特别是生活、工作的环境。这些是影响人的情绪的主要方面,也容易被人所认知。一般来说,一个健康的人应该学会对来自外部影响情绪的因素进行调适和控制。但心理学家还发现,影响人的情绪还有一些非人为因素,而这些因素是人自己难以控制的。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1、东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文化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作为意识形态领域范畴的文化是由不同的社会存在来决定的。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地理决定论,认为东方的大河流域如黄河流域、恒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在文化上有一定的共性,这是在与洪水作斗争的时候,需要一个绝对权威的领导人来指挥抗洪斗争,需要舍弃个人的利益来顾全整体的利益,否则洪水将吞噬一切。于是东方文化中个性难以张扬,专 制颇为流行,奉献精神最为突出。 西方人在欧洲,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东方有很大的差异,从文化的源头上就表现出其独有的文化特点。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一个特别强大的民族长久地统治过欧洲。在文化上,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心。他们的文化中,比较尊重个人的创造性,比较淡化人际关系,注重立竿见影的效果,藐视权威崇尚自由,这些都与他们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 上述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完全地说明问题。余以为起码还有以 下几点在起作用。 首先,中国的先秦时代,有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达时期。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儒、道、墨、法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中国的文 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其次,在汉武帝时,为巩固统治的需要,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利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在中国人思想中影响深刻的“天”为推动器使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而这一思想与在大 河流域产生的文化基本是一致的。

再次,在宋、明两朝,经统治阶级的提倡和理学家们的倡导,把儒家学说发展到极至的阶段,成为社会生活的唯一准则。 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人中国,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重庆的大足石刻,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典范。 事实上,我们很难简单地以儒家法家道家来概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之成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有法家道家和佛教教义等诸多文化在内的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文化。

(完整word版)影响情绪的因素

影响情绪的因素 (一)环境与情绪 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都要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发展提供健康和谐的环境,其中家庭的作用尤为重要。第一,从情绪的发展来说,学校和家庭要创设环境,促进孩子正向情绪的发展。第二,从情绪的均衡发展来说,如果儿童期某类情绪情感的发展不足或被剥夺,就容易导致个体情绪发展不均衡,进而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儿童早期母爱的剥夺可以导致身体、心理、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发展不足或受阻。相反,如果溺爱,也可以导致情绪发展失衡,使儿童易于焦虑、过分敏感、不能体谅他人等。第三,从情绪的成熟来说,家长和教师都要提供适当的环境,安排适当的活动,使儿童和青少年有适当的机会表达愉快的情绪,宣泻不良的情绪,培养抵抗挫折的能力。 (二)色彩与情绪 色彩会影响情绪。在英国,过去常常有人在伦敦一条黑色的伯列费尔桥跳河自杀。当用蓝色油漆刷过桥之后,跳河自杀的人减少了一半。在美国加州,一座监狱的看守长为犯人寻衅闹事而苦恼。有一次,他偶然把一伙狂暴的犯人换到一间浅绿色的牢房里,奇迹出现了:那些原来暴跳如雷的犯人,就好像服用了镇静剂一样,渐渐平静下来,看守长由此受到启发,便把囚室漆成绿色,于是犯人闹事事件随之减少。由于蓝色、绿色使人感到幽静、安谧,故有“心理镇静剂”之称。 这些颜色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即是心理学家所说的颜色的心理效应。每种色彩都表示一定内容:红——热情、活力、健康、希望;橙——兴奋、喜悦、活泼、华美;绿——青春、和平、朝气;青——希望、坚强、庄重;蓝——秀丽、清新、宁静;黄——温和、光明、快活;紫——高贵、典雅、华丽;褐——严肃、浑厚、温暖;灰——平静、稳重、朴素、压抑;黑——凝重、哀痛、肃穆、神秘;白——圣洁、天真、清爽;金——光荣、华贵、辉煌。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巧妙利用颜色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例如消除烦躁和愤怒应避免红色;化解沮丧应避免令人情绪低落的黑色或深蓝色,而应选用能使人心情愉快的亮丽的暖色;减轻焦虑、紧张,应选择一些具有缓解及镇静作用的清淡颜色,如绿色、浅蓝色。 (三)认识与情绪 人们经常认为,引起他们的各种好、坏情绪的原因是某件事情本身。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人之所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原因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同一件事情,只要个人的看法不同,结果在他(她)内心产生的情绪就会不同:积极的看法引发积极的情绪,消极的看法引发消极的情绪。因此面对一件事情产生何种情绪体验,决定权完全在个体自己的手中。例如对“你被人踩了一脚”这件事,假如你的想法是“这人太可恶了,故意踩我一脚”,就会感到非常生气;而假如你的想法是“这里人太拥挤了,他也不是故意踩我的”,就会感到不介意。所以当情绪尤其是不良情绪产生或增强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客观地分析“是不是我对这件事拖消极的看法引起了这种情绪反应?”“我能换一种积极的想法吗?”随着看法的改变自然会产生一种新的情绪。 (四)音乐与情绪 先看一个“听音乐治绝症”的真实的例子。1975年,美国音乐界知名度很高的金太尔夫人患了乳腺癌,病情不断恶化。这时,药物治疗已毫无效果。悲伤中的父亲为了安慰她,就经常为病床上的女儿弹奏乐曲。不曾想到的是,奇迹发生了,金太尔夫人的病情不断地好转。两年后,她终于战胜了乳腺癌。为这奇迹所鼓舞,金太尔夫人康复后,以极大的热情参加音乐治疗工作。她常常带着吉他和动人的歌曲走遍全国,帮助癌症病人战胜绝症。 音乐不仅能够增添生活情趣,给人以美感享受,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音乐对人体有独到的作用。医学专家认为,音乐可调节人体大脑皮层的生理机能,使人体分泌出有益健康的激素和乙酰胆碱等物质,提高体内生物酶的活性。音乐还能调节血液循环和活化神经细胞,并能使肠胃蠕动趋向规律化,令唾液和胰岛素分泌也相应增加,从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不仅如此,音乐在调节情绪方面起

【调节情绪方法】如何调节情绪

【调节情绪方法】如何调节情绪 *导读:人一定要掌握调节情绪方法,调节情绪方法的掌握并不困难,下面教大家具体的调节情绪方法。 *情绪垃圾 一、伤心及沮丧 在这一年中,有没有一些伤心跟沮丧的事件,让自己觉得很难过的,例如有家人过世,或是与亲密爱人分道扬镳等等。这些原本是我们的,现在一下失去了的感觉,就是伤心跟沮丧。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忧郁与悲伤,问题是这些情绪变得强烈并且持续的时间太长,那便越过了忧郁的界线跨入了沮丧,如果不进行积极治疗,这种表现可以持续数年之久,甚

至可能导致自杀。如果进行积极的治疗,90%的患者可以康复。 二、挫折 这年有一些重要的生活目标,不晓得是不是都如愿以偿了呢?例如,在学业上希望能金榜题名;在工作上欲闯出的奇迹;以及在个人生活中想减肥五公斤,想学英文等等。 如果没有完成的话,眼看着年终逼近,该验收成果啦,这时候所产生哎呀!我怎么没做到呢?的感觉,就是挫折感了。 人在生活中,要学会用阳光般心态面对生活。所谓阳光心态,就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宽容的、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因为,它会让你开心,它会催你前进,它会让你忘掉劳累和忧虑。 三、担心、焦虑

今年有没有产生担心很焦虑的这些感觉,也许是自己的两性关系曾出现亲爱的,你明天仍爱我吗?的怀疑;或者因为社会治安的败坏,让你觉得自己跟家人好像都身处危险:下一个会不会轮到我?有这样子的感觉好,就会有焦虑跟不安的情绪。 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一般焦虑水平高低,与其说取决于当前的处境,和既往生活中的某些个别事件,毋宁说更多地取决于Maslow所谓的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Maslow说基本需要有三: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大量事实表明,临床上见到的焦虑病人,其个人史中都有这些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的证据。父母亲(尤其是母亲)对子女的过分保护、严格控制和苛求是造成子女长大后容易焦虑的重要原因。 四、愤怒 今年曾有人对不起你,做了一些事情伤害你吗?你曾经因此生气许久,不能自己吗?那现在还有什么感觉呢?是觉得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一定要想办法报复吗?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英汉日常交际对话、饮食、称谓语等 三个方面都体现中西方文化习俗鲜明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习俗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政治体制等。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 法和信念。” (E.Sapir.1921:221)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语言都是其文化的反映。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中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反差较大,英语学习者想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用中国文化的模式进行英语交际。中西方习俗的差异无处不在,了解这些习俗文化,有助于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英语。 一、日常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习俗差异 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而且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它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民族的习俗必然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特点。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其自尊心。 外籍教师Katherine在路上碰见张梅,她看见张梅穿着一件很漂亮的毛衣,想恭 维一下。请看, Katherine和张梅之间的对话: Katherine:“Miss Zhang, what a beautiful sweater you have on!”Zhang :“Oh, no. It is just an old one I have had for ages.”Katherine:“It is really very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Zhang: “No, it is really very ordinary.” 从这一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语言习俗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现象。Katherine对张梅的回答感到迷惑不解,因为张梅对她的赞美未表现出应有的感谢,在Katherine看来,她的回答反而好像说自己的欣赏能力差似的。产生这一文化冲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两人都按各自的风俗习惯去理解对方所说的话。 中国人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谦虚不但表明一个人有涵养、有水平,而且能够给对方留下亲切,随和,易于接近与交往的良好印象。

应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策略

应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策略 1 引言 虽然2009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是说明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也越来越紧密。也就让国际商务谈判是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尽管国际商务谈判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却也是各国文化之间的摩擦与沟通。而谈判国之间文化碰撞多半是双方各自没有处理好其存在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因此若要顺利开展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及其差异,然后制定出合理的谈判策略。 2 文化及文化差异 文化一般指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各种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文化差异指由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在价值观、信仰、态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别。文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 商务谈判的目的是实现己方的谈判目标,因此要推进国际间商务谈判的顺利进展就要求谈判者能充分了解各国文化背景并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尽可能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利影响。 3 文化差异的表现 3.1 语言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3.2 肢体语言 交际的手段不限于词语,表情、目光、手势及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向周围人传递着信息。例如阿拉伯人按照自己民族习惯认为站的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则认为保持适当距离才合适。 3.3 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戒律,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3.4 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 影响人们理解问题的方式。同样的事物,不同观念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并得出不同的结论。 3.5 习俗和礼仪 各国都会有属于本国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所以熟知涉外礼仪的内容和要求尤为重要。在谈判前充分把握礼节方面的知识,尤其要严格遵守对方特别的习俗和礼仪,否则会给谈判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情绪管理)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最全版

(情绪管理)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壹、情绪的基本函义 情绪是多因素的组合,所有的心理问题最终都是通过不良的情绪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情绪是壹种心理表现,伴随着情绪活动有壹系列的表情动作和生理变化,如紧张、激昂、烦躁、低沉、懒散、忧郁等等。情感反常、喜怒无常,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从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和新陈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因此,只有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优化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到来,人们都在争取跻身社会成员中最优的位置,都在力争实现自己最高的期望值,都具有很强烈的发展自己的愿望。在这种高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行动,以期实现自我。行动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于是,相应地就会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 人们能否有效地管理自我情绪,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要见其是否具备了较高的“情商”。情商是衡量情感智力的参照指数。情感智力包括五方面内容:了解自己情感的能力;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控制他人情感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情感智力的高低将关系到壹个人在今后的个体自我成长中的成功和否。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技能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有俩个学生,壹个功课好,壹个功课虽不如前者,但毕业进入社会后,发展得却比前者好。这里就包含壹个后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具备较强的情感智力的因素。而反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几年前在美国发生的“卢刚事件”。卢刚由于处理不好嫉妒情绪,即不能正确见待自我,导致伤人也害己的惨痛悲剧。在商品经济时代,人的生存质量更加决定于个人实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情绪控制、正确见待失败和成功的自我认知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说,壹个X公司招聘10个人,但报名竞争的就有1000个,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都是失败者。如果应聘者

关于情绪调节的教案

关于情绪调节的教案 知识与能力: 了解初中生的情绪特点,掌握一定的调节情绪的作法,使学生增强控制情绪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分析自身的情绪特点及其自己是怎样克服消极情绪的,再由学生自己将搜集的有关伟人、名人调节情绪的事例进行分析,并利用名人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老师将在此课中起主导地位,对学生分析的方法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学生容易混淆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暗示方法进行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中学生情绪的特点:不稳定、易变、易冲动,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适时适当地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 调节情绪的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这些方法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其中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心理换位法、升华等方法,名词新,学生不易理解,难掌握,因此老师要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进行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分析。 教法建议: 1.创设情景、观看录像、联系学生实际,分析初中生的情绪特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谈自己如何调节不良情绪的。 3.介绍一些名人调节情绪的方法。 4.课后学生选择一条名人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人的影响作用有哪些? (板书)二.情绪需要调节 (情景):李伟画画非常好,曾获得美术比赛一等奖,他是班级的宣传委员。一天中午,他正在出板报,很多同学围观,不少同学赞叹,李伟听后心里美滋滋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画得更起劲。这时,小刚过来,对板报提出了一些批评,李伟不高兴了,回头生气地看着小刚,小刚还在说,李伟扔下粉笔,冲着小刚大声地说:"你行,我不干了。"剩下小刚和其他同学尴尬地站在那里。 (提问):李伟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我们同学中有无类似的感受?说明中学生的情绪有什么特点? (板书) 观看录像:《青春与法律对话》第一个故事。 (提问):初中生情绪的特点会对我们产生那些不良影响? (板书) 对于不良情绪需要进行调节。 (板书)2.调节情绪的方法: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如何调节不良情绪的,教师总结即可。(学生谈的方法多集中在前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