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营养效价的评定方法-王统石

合集下载

蛋白质营养评价方法

蛋白质营养评价方法

蛋白质营养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蛋白质消化率:一种蛋白质可被消化分解的程度。

2. 蛋白质生物价:可用氮在体内的贮存量与氮在体内的吸收量的比值表示,即生物价=(氮贮留量/氮吸收量)×100%。

生物价越高,表明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营养价值也越高。

3. 蛋白质净利用率:将蛋白质的生物价与消化率结合起来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即蛋白质的净利用率=生物价×消化率×100%。

4. 氨基酸评分:以每克待评定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量与每克参考蛋白质中某种氨基酸量的比值表示。

5. 蛋白质功效比:动物体重增加克数与摄入食物蛋白质克数之比。

另外,还有脂肪的评价方法,具体包括消化率、生物利用率和功效比等。

其中,生物利用率主要考虑脂肪的消化吸收率、吸收后用于体组织生长和修复等生理功能的效率,包括必需脂肪酸利用率和能量利用率。

脂肪的消化率是指食物脂肪经过消化后的吸收率,吸收后的脂肪可用于人体各组织的合成和代谢。

功效比主要考虑脂肪对动物生长的贡献,如猪的脂肪功效比是指猪每增加1g体重所需的脂肪克数。

请注意,这些评价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食物中蛋白质和脂肪的营养价值和消化吸收情况,但并不能完全代表食物的整体营养价值。

在选择食物时,还需要综合考虑食物中其他营养素的含量和比例,以及食物的摄入量和整体膳食结构等因素。

蛋白质和氨基酸价值评定方式

蛋白质和氨基酸价值评定方式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体系一、非反刍动物饲料中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方法(一)粗蛋白质CPCP反映饲料或饲粮含氮物质的总量,是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和配合饲粮的基础指标。

测定方法简单,应用广泛。

(二)可消化粗蛋白质DCP饲料中蛋白质能够被消化吸收的部分,是饲料总蛋白质减去粪中排出的部分。

即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乘以消化率。

饲料可消化蛋白质含量是表达蛋白质质量的指标之一。

(三)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V表观生物学价值(ABV)指动物沉积氮与吸收氮之比。

食入氮-(粪氮+尿氮)ABV =──────────×100% 食入氮-粪氮真生物学价值(TBV)在ABV基础上从粪氮中扣除内源的代谢粪氮(MFN),从尿氮中扣除内源尿氮(EUN)。

食入氮-(粪氮-MFN)-(尿氮-EUN)TBV =──────────────×100% 食入氮-(粪氮-MFN)BV反映了蛋白质消化率和可消化蛋白质的平衡。

BV高,说明饲料中蛋白质可消化氨基酸组成与动物需要更接近。

(四)净蛋白利用率(NPU)指动物体沉积的氮与食入的氮的比。

沉积氮 食入氮-(粪氮+尿氮)NPU =─────×100%=──────────×100% 食入氮 食入氮也可以应用BV×氮的消化率。

净蛋白利用率是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指标,既反映了饲料蛋白质的消化性,也反映了消化产物中氨基酸组成的平衡状况。

(五)蛋白质效率比PER蛋白质效率比是动物体增重与食入蛋白质或氮的比例。

体增重(g)PER =────────── 蛋白质或氮的食入量(g)蛋白质效率比也是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指标,与净蛋白利用率相比,用体增重代替了蛋白质或氮的沉积量,更为简单、直观。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净蛋白利用率、蛋白质效率比、化学比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缺陷:都不具有可加性,反映的是单一饲料的营养价值,不能预测几种饲料配合使用时氨基酸互补效果,从饲粮原料的营养价值也不能推测出饲粮的营养价值。

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饲料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

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饲料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

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饲料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饲料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探讨在畜牧业中,饲料蛋白质的质量对动物的生长、繁殖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4食物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

24食物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

2.4食物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食物的种类千差万别,各种食物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模式都不一样,人体对它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程度也存在差异,其营养价值不完全相同。

一般来说动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优于植物蛋白质。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依据不同的应用目的设计了多种评价指标,但就某一种评价方法而言,因其只能以某一种现象作为观察评定指标,所以都有一定局限性。

综合说来,营养学上主要从食物蛋白质的“量”和“质”两个方面来考察。

即一方面要从“量”的角度考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另一方面则要从“质”的角度考察其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模式以及机体对该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程度。

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总的可概括为生物学法和化学分析法。

2.4.1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食物蛋白质含量是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蛋白质的含量是蛋白质发挥其营养价值的物质基础,食物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尽管不能决定一种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但是没有一定的数量,再好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也有限。

食物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通常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其含氮量,然后再换算成蛋白质含量。

食物蛋白质的含氮量取决于其氨基酸的组成以及非蛋白含氮物质的多少,可在15%~18%变动。

食物蛋白质平均含氮量为16%,故常以含氮量乘以系数6.25测得其粗蛋白含量。

若要准确计算则可以用不同的系数求得。

2.4.2蛋白质的消化率蛋白质的消化率(digestibility)是指食物蛋白质被消化酶分解、吸收的程度。

消化率愈高,被机体利用的可能性就愈大。

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用该蛋白质中被消化、吸收的氮量与其蛋白质含氮总量的比值表示。

一般采用动物或人体实验测定,根据是否考虑内源粪代谢氮因素,可有表观消化率(apparent digestibility)和真消化率(true digestibility)之分。

2.4.2.1表观消化率表观消化率即不考虑内源粪代谢氮的蛋白质消化率。

通常以动物或人体为实验对象,在实验期内,测定实验对象摄入的食物氮和从粪便中排出的粪氮,然后按下式计算:表观消化率(%)=食物氮-粪氮食物氮×1002.4.2.2真消化率真消化率(%)=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食物氮×100表观消化率模糊了两个要点:①粪氮主要由细菌蛋白质组成,其氨基酸组成对了解不同氨基酸的消化率帮助不大;②粪氮至少有3个来源:未消化的膳食蛋白质、由小肠黏膜脱落的蛋白质和由血液扩散到肠腔中的尿素氮。

蛋白质和氨基酸价值评定方法

蛋白质和氨基酸价值评定方法

蛋白质和氨基酸价值评定方法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和发挥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而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元,它们在人体内起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因此,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价值进行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蛋白质评价方法常见的蛋白质评价方法主要有生物学价值法、化学评价法和计量评价法。

1.生物学价值法2.化学评价法化学评价法通过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以及体内的消化吸收利用率等因素来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根据氨基酸的组成和动物对其利用的能力,可以评估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常用的化学评价方法包括测定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法等。

3.计量评价法氨基酸价值评定方法主要有生物学价值法、杂合蛋白质合成法和氨基酸供需平衡法。

1.生物学价值法生物学价值法是通过观察和测定氨基酸对动物生长、饮食转化率、氨基酸代谢等方面的影响,评价氨基酸的营养价值。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鸡、大鼠等动物作为实验对象,并通过对不同氨基酸组分的饮食补充实验,确定之间的关系。

2.杂合蛋白质合成法杂合蛋白质合成法是一种采用体外合成技术来评估氨基酸价值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利用体内转录和翻译的基本原理,通过在试管中合成蛋白质,观察和测定不同氨基酸组合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评估氨基酸的价值。

3.氨基酸供需平衡法氨基酸供需平衡法是一种直接测定人体对氨基酸需求的方法。

通过测定人体对不同氨基酸的消耗和合成速率,以及不同氨基酸供应水平对氨基酸平衡的影响,确定氨基酸的需求量。

总结起来,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价值评定方法主要有生物学价值法、化学评价法、计量评价法、杂合蛋白质合成法和氨基酸供需平衡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综合应用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价值,为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中蛋白质含量分析与评估

食品中蛋白质含量分析与评估

食品中蛋白质含量分析与评估蛋白质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营养素,它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

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分析与评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蛋白质的基本概念。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构建身体组织、维持身体机能、调节代谢及提供能量等。

食物中的蛋白质主要来自于动物及植物。

分析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

常用的方法包括试管中的化学分析和仪器测定法。

化学分析方法通常使用酸和碱进行水解,然后根据氨基酸的含量来计算蛋白质的含量。

而仪器测定法则利用光谱或色谱分析技术来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研究者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方法。

在蛋白质含量评估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每100克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来判断其富含程度。

一般来说,每100克食物中含有20克或以上的蛋白质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而含量在10-20克之间的则为中等含量。

低蛋白质食物一般含量低于10克。

这样的评估方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食物蛋白质的质量和人体对不同氨基酸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评估中还需要考虑蛋白质的种类及氨基酸的组成。

除了量化评估,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蛋白质生物利用率的评估来判断蛋白质的质量。

蛋白质生物利用率是指食物中的蛋白质有多少被人体吸收利用的能力。

通常来说,动物性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较高,而植物性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较低。

这是因为动物性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比例更接近人体的需要,而植物性蛋白质中的某些氨基酸可能缺乏。

因此,我们需要在评估食品蛋白质含量时,不仅要考虑数量,还需要考虑质量。

另外,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速度也是评估蛋白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消化和吸收速度决定了蛋白质供给能力的高低。

例如,乳清蛋白消化吸收速度较快,能够迅速提供氨基酸给身体使用,适合在运动后快速补充营养;而鱼肉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速度中等,适合在普通餐饮中摄入;慢消化的蛋白质如鸡胸肉则更适合在非运动状态下持续供给身体所需。

动物养殖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

动物养殖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

动物养殖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是从20世纪初才有所认识,Thomas(1909)提出了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概念。

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价饲料营养价值的研究重点转移至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

20世纪40年代建立了氨基酸的微生物分析法以及50年代的化学分析法。

以后,随着化学、生理、生化、微生物的发展,分析过程的改进和其他相关科学的完善,更多地关注营养成分的有效性研究,并推进了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发展和完善。

一、粗蛋白动物所需要的氮大部分是用于蛋白质的合成,饲料里的氮也大都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因此几乎全球都是以蛋白质来表达动物的氮需要和饲料的氮含量。

从化学上讲,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是根据多次修正的凯氏定氮法测定的饲料氮计算出来的。

用凯氏法测定的氮,除了蛋白质中所含氮外,还包括其它一些含氮化合物所含的氮,如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一些环状含氮化合物。

在根据含氮量计算蛋白质时,有2个假设:所有的饲料氮都是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所有的蛋白质均含16%的氮,而实际上这2个假设均不完全成立(表3~4),因此,这样计算的蛋白质营养上称为“粗蛋白”。

二、可消化粗蛋白粗蛋白虽然提供了饲料中的氮含量,但几乎不知它能否被动物利用。

饲料蛋白质在变成对动物有用的化合物之前都必须经过消化和降解,使复杂的蛋白质变成简单、可吸收的氨基酸,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可消化蛋白质作为评定单胃动物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之一。

可消化蛋白质可以由消化实验来测定氮的消化率。

由于盲肠微生物能利用部分没有被动物消化和吸收的食糜中的氮,而且大肠吸收的氮对动物几乎无营养意义,因此,用回肠末端的氮消化率能更准确地反映饲料的蛋白质营养价值。

三、饲料氨基酸含量对单胃动物而言,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因其所构成的氨基酸的种类和结合状态不同而异。

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对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影响很大。

如果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不能满足家畜的需要,则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就低。

乳猪的蛋白质需要量及氨基酸需要模式研究-王统石

乳猪的蛋白质需要量及氨基酸需要模式研究-王统石

乳猪的蛋⽩质需要量及氨基酸需要模式研究-王统⽯⼀、关于乳猪理想蛋⽩质模式模型的研究根据⽂献得来,以⽟⽶----⾖粕型⽇粮居多,不同研究者的理想氨基酸模型不同通常认为,猪的整个⽣长期所需的最佳氨基酸平衡只有⼀个,不同体重或⽇龄的⽣长猪躯体或肌⾁的氨基酸⽐例相当稳定,⼀般理由如下:1)因维持需要占总需要的⽐例很⼩(3—6%),⽣长猪对氨基酸的平衡的要求主要由⽣长决定;2)不同性别或体重的⽣长猪,其躯体氨基酸⽐例相当恒定,氨基酸需要量的差异仅是绝对量的差异,⽽氨基酸之间的⽐例总是不变的;3)⽣物学活性⾼的蛋⽩质,氨基酸⽐例与肌⾁相似4)氨基酸需要量的差异在以赖氨酸为基础的相对⽐例表⽰时差异⼤⼤降低,这也是1970年代末期以来建⽴“理想蛋⽩质”体系的理论依据之⼀。

Hess(1999)也曾报道,体蛋⽩的氨基酸组成⼀般不依赖于体重、基因型和品种⽽变化。

重要的“理想蛋⽩质”体系有英国Rowett研究所和Fuller(1989,1990)的模式、英国ARC(1981)模式、美国Ilinois⼤学Chung和Baker(1992)模式,美国NRC(1998)模式。

ARC(1981)模式是以瘦⾁组织中的氨基酸组织中的氨基酸平衡为基础,Fuller等则以猪最⼤氮沉积为基础,Baker等饲喂补充晶体氨基酸的纯合饲粮所得到的为基础,⽽NRC(1998)则以⽂献调研的数据推导为基础。

关于猪的理想蛋⽩质体系的评价指标也单⼀的⽣产性能向多⽅⾯发展,如氮沉积、蛋⽩质利⽤效率和免疫功能等。

评价指标不同,氨基酸需要量不同,如⽣长猪达到最佳免疫状态或最⼤氮沉积所需要的氨基酸⽐获得最⼤增重速度所需的氨基酸多(Xiao 等,1999;Cline等,2000)。

但是猪的⽣长发育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20公⽄以下的仔猪和20公⽄以上的⽣长肥育猪相⽐,不但其维持N需要占机体总N 的需要⽐例有较⼤差异,⽽且在维持N需要的各种氨基酸间平衡模式也可能不同。

猪在营养方面对蛋白质与氨基酸的需求-王统石

猪在营养方面对蛋白质与氨基酸的需求-王统石

猪在营养方面对蛋白质与氨基酸的需求蛋白质是各种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生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蛋白质是机体的结构成分,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也是酶、激素、免疫抗体和抗原的成份,可在体内转化供能或转化为糖和脂肪。

蛋白质在器官、体液及其他组织中的生理功能几乎完全一致,差异主要是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结合方式的不同。

动物所需要蛋白质中约30%-70%由谷实类饲料供给,其余由植物饼粕类饲料来满足。

饲料中蛋白质包括纯蛋白和氨化物,合称粗蛋白质。

蛋白质是以常见的20种氨基酸以不同比例构成。

各种饲料中的蛋白质在猪消化道中被各种消化酶分解为胨和肽类,最后分解为能被肠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

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组成动物体蛋白的氨基酸约有20多种,有些能在动物体内合成,而有些则不能。

体内不能合成或不能由别的氨基酸转变而来,或合成的数量不能满足猪的营养需要,必需由饲料提供的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

已知猪的必需氨基酸有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等10种,前三者又被称为限制性氨基酸。

其他7种为非限制性氨基酸。

猪饲粮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往往为赖氨酸。

生长猪能合成机体所需60%-75%的精氨酸,成年猪能合成足够需要的精氨酸。

猪蛋氨酸需要量的50%可用胱氨酸替代,苯丙氨酸需要量的30%可用谷氨酸替代。

所以,称胱氨酸和苯丙氨酸等为半必需氨基酸,但要注意转化是不可逆的。

非必需氨基酸并不是猪营养上不需要。

而是猪体内可由其他的氨基酸或氮源合成而满足需要。

一般来说,饲料是否能提供足够的必需氨基酸和非蛋白氮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决定了饲料蛋白质的质量。

饲料蛋白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饲料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

其中,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比例越接近猪的需求,其饲料蛋白的营养价值就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蛋白质经消化后得到的小肽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

因此,饲料中蛋白质的作用不完成在于其本身所含的氨基酸种类,结构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蛋白质评价指标pdc

蛋白质评价指标pdc

蛋白质评价指标pdc
蛋白质评价指标PDC(Protein Data Compression)是一种用于评估蛋白质结构相似性的方法。

PDC指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均方根误差(RMSD)和模板建模分数(TM Score)。

1.均方根误差(RMSD):RMSD是用于衡量两个蛋白质结构之间原子坐标差异的指标。

计算方法是将两个蛋白质结构中对应原子的坐标进行对齐,然后计算原子间距离差的平方和,最后取平均值并开平方。

RMSD值越小,表示两个蛋白质结构越相似。

2.模板建模分数(TM Score):TM Score是一种基于比对得分的方法,用于评估预测蛋白质结构与模板蛋白质结构之间的相似性。

计算方法是将预测结构与模板结构进行坐标对齐,然后计算对齐残基的空间距离。

TM Score值越大,表示预测蛋白质结构与模板蛋白质结构越相似。


另外,蛋白质评价指标还包括其他方法,如Levitt-Gerstein score、MaxSub、GDT(Global Distance Test)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用于评估蛋白质结构的相似性,并为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分析提供参考。

《饲料原料的价值评估》王统石

《饲料原料的价值评估》王统石

标准下限
19 0.85 0.6 0.42 0.4 0.95 0.58 0.62
0 0.03 3350
0 0 0 0.0075 0.2
标准上限
22 1 1.2 0 0.5 1.8 0.7 1.1 0 0 3400 0 0 0 0 0
原料编号
1400 1503 1449 1610 1600 1615 1613 1821 1800 9748
100%
两种玉米大猪料
营养素名称
粗蛋白% 钙% 可利用磷% 盐% 赖氨酸% 蛋+胱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新维素 猪消化能KC 粗纤维% 粗脂肪% 粗灰分% 金霉素 微量元素预混料
营养含量%
15 0.6 0.28 0.4 0.78 0.475 0.574 0.178 0.018 3200 2.8 2.9 4.4 0.0075 0.2
100%
两种豆粕中猪料
营养素名称
粗蛋白% 钙% 可利用磷% 盐% 赖氨酸% 蛋+胱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新维素 猪消化能KC 粗纤维% 粗脂肪% 粗灰分% 金霉素 微量元素预混料
100%
两种玉米仔猪料
营养素名称
粗蛋白% 钙% 总磷% 可利用磷% 盐% 赖氨酸% 蛋+胱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新维素 猪消化能KC
粗纤维% 粗脂肪% 粗灰分%
金霉素 微量元素预混料
营养含量%
19 0.85 0.64 0.42 0.4 0.976 0.58 0.763 0.249 0.03 3350
配方成本:
两种玉米大猪料
原料名称
玉米2(GB3) 大豆粕1(GB1) 小麦麸(GB1)
石粉 磷酸氢钙
盐 微量元素预混料 赖氨酸(Lys)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氨基酸比值系数法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氨基酸比值系数法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蛋白质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之一,它能够维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同时也是组成肌肉、骨骼、血液等重要组织的基础。

因此,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对于人们保持健康和防止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氨基酸比值系数法。

一、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在人体内起到了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1. 组成身体组织:蛋白质是人体组成肌肉、骨骼、皮肤、毛发等组织的基础。

2. 维持生命活动:蛋白质是细胞内许多酶、激素和抗体的构成部分,能够促进代谢过程的进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3. 调节免疫系统:蛋白质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一些能够刺激免疫系统的活性,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因此,蛋白质的摄入量和质量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

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氨基酸比值系数法是一种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它是根据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人体对氨基酸的需求量来计算的。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主要是对其中的必需氨基酸的需求,因此,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应该以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为基础。

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入的氨基酸。

目前已知的必需氨基酸有9种,分别是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腺嘌呤酸、苏氨酸和组氨酸。

因此,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应该以这9种氨基酸的含量为基础。

具体来说,氨基酸比值系数法是根据蛋白质中每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计算出每种氨基酸的比值系数,然后将各个比值系数相加,得到总的比值系数。

总的比值系数越高,说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越高,适宜度越大。

三、氨基酸比值系数法的应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目前,国际上已经建立了氨基酸比值系数表,可以根据这个表格对不同来源的蛋白质进行评价。

蛋白质和氨基酸价值评定方法

蛋白质和氨基酸价值评定方法

蛋白质和氨基酸价值评定方法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体系(一)粗蛋白质CPCP反映饲料或饲粮含氮物质的总量,是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和配合饲粮的基础指标。

测定方法简单,应用广泛。

(二)可消化粗蛋白质DCP饲料中蛋白质能够被消化吸收的部分,是饲料总蛋白质减去粪中排出的部分。

即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乘以消化率。

饲料可消化蛋白质含量是表达蛋白质质量的指标之一。

(三)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V表观生物学价值(ABV)指动物沉积氮与吸收氮之比。

食入氮-(粪氮+尿氮)ABV=──────────某100%食入氮-粪氮真生物学价值(TBV)在ABV基础上从粪氮中扣除内源的代谢粪氮(MFN),从尿氮中扣除内源尿氮(EUN)。

食入氮-(粪氮-MFN)-(尿氮-EUN)TBV=──────────────某100%食入氮-(粪氮-MFN)BV反映了蛋白质消化率和可消化蛋白质的平衡。

BV高,说明饲料中蛋白质可消化氨基酸组成与动物需要更接近。

不同饲料对猪的表观生物学价值(BV)饲料鸡蛋牛奶鱼粉肌肉大豆(热处理)BV969276-907575饲料小麦麸生大豆棉籽玉米豌豆BV64646454-6048不同饲料对猪的表观生物学价值(BV)饲料马铃薯酵母谷物(四)净蛋白利用率(NPU)指动物体沉积的氮与食入的氮的比。

沉积氮食入氮-(粪氮+尿氮)NPU=─────某100%=──────────某100%食入氮食入氮也可以应用BV某氮的消化率。

净蛋白利用率是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指标,既反映了饲料蛋白质的消化性,也反映了消化产物中氨基酸组成的平衡状况。

(五)蛋白质效率比PER蛋白质效率比是动物体增重与食入蛋白质或氮的比例。

体增重(g)PER=──────────蛋白质或氮的食入量(g)蛋白质效率比也是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指标,与净蛋白利用率相比,用体增重代替了蛋白质或氮的沉积量,更为简单、直观。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净蛋白利用率、蛋白质效率比、化学比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缺陷:都不具有可加性,反映的是单一饲料的营养价值,不能预测几种饲料配合使用时氨基酸互补效果,从饲粮原料的营养价值也不能推测出饲粮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的评价方法

蛋白质的评价方法

蛋白质的评价方法
一、蛋白质的实验评价方法
1.单肽氨基酸序列分析
利用蛋白质光谱仪和计算机软件等分析设备可以操作出蛋白质的单肽
氨基酸序列,从而可以研究它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功能性、稳定性等。

2.SDS-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主要依据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对蛋白
质或其他大分子物质进行分离的方法,同时也可以用来测定蛋白质的纯度
和定量。

3.质谱分析
质谱分析可用于精确定量分析蛋白质的组成及结构,质谱仪可以提供
蛋白质的精确分子量、精确的氨基酸序列等信息,从而实现高精度的蛋白
质鉴定。

4.免疫学试验
免疫学试验是评估蛋白质活性、特异性、特异功能的有效方法。

主要
包括免疫细胞染色实验、免疫共沉淀实验和免疫印迹实验等,用于检测抗
原抗体的亲和力、特异性,以及抗原的稳定性等。

5.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主要利用重组DNA技术,基因克隆技术,基因识别
技术、PCR技术等技术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其也常用于定量评
价蛋白质的表达量、结构特性等。

6.蛋白质-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试验
蛋白质-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试验是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常用方法。

测定蛋白质相对质量的常用方法

测定蛋白质相对质量的常用方法

测定蛋白质相对质量的常用方法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怎么测定蛋白质的相对质量。

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基础,了解它们的质量对我们研究生命科学、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都特别重要。

首先得知道,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大分子,这些氨基酸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形成了蛋白质的结构。

而我们想要知道一个蛋白质的质量,就得知道它的氨基酸组成和数量。

这就像是在拼图,每个氨基酸就像一块小拼图,只有把它们放对位置,才能拼出完整的图案。

那么,怎么测定蛋白质的相对质量呢?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帮我们完成这个任务。

比如,我们可以用质谱仪来测蛋白质的质量和数量。

想象一下,质谱仪就像一个神奇的秤,它可以根据蛋白质中各种元素的原子量,准确地称出蛋白质的重量。

而且,它还可以告诉我们蛋白质中有多少种氨基酸,每种氨基酸的含量是多少,是不是跟预期一样。

除了质谱仪,还有核磁共振技术也可以用。

想象一下,核磁共振就像是给蛋白质拍了一张“X光片”,通过分析这张照片,我们可以知道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是怎么排列的。

而且,核磁共振还能告诉我们这些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是不是跟我们预想的一样。

当然啦,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种类和含量。

想象一下,高效液相色谱就像是给蛋白质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它不仅能告诉我们蛋白质中有哪些成分,还能告诉我们这些成分的含量。

还有啊,我们可以用红外光谱法来测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种类和含量。

想象一下,红外光谱就像是给我们的蛋白质拍了一张“照片”,通过分析这张照片,我们可以知道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是怎么排列的。

而且,红外光谱还能告诉我们这些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

总的来说,测定蛋白质相对质量的方法有很多,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测定蛋白质的质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蛋白质的性质,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

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

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营养学评价在营养学中,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对咨询的小伙伴进行营养学评价。

其中,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但是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随着近些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指标被发现和使用。

那么到底有哪些呢?一起来跟营养姐看看吧~1膳食蛋白质摄入量膳食蛋白质摄入量,是评价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的背景材料或参考材料,与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指标结合起来,有助于正确判断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

2身体测量身体测量是鉴定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的重要依据,评定生长发育状况所采用的身体测量指标主要包括体重、身高、上臂围、上臂肌围、上臂肌面积、胸围及生长发育指数等。

上臂肌围(arm muscle circumference,AMC)和上臂肌面积(arm muscle area,AMA)是评价总体蛋白质储存的较可靠的指标。

测量上臂中点处的围长(上臂围AC)和三头肌部皮褶厚度(TSF),用下列公式计算上臂肌围和上臂肌面积。

AMC评价标准:国际标准25.3cm(男)、23.2cm(女)。

测定值>90%标准值为正常。

上臂肌围测算简便,评价结果和其它蛋白质营养状况的评价的结果有显著相关。

但测量易有误差,由于上臂是纺锤形的,即使同一人操作,上臂围和皮褶厚度两处测量误差的合计可约达10%。

3生化检验(1)血液蛋白质(2)尿液指标常用指标有尿肌酐、尿三甲基组氨酸、尿羟脯氨酸。

尿肌酐/身高指数(urinary creatinine/height index,CHI)是24h尿肌酐和同性别、同身高的成年人24h预期的尿肌酐的比值:CHI等于60%~80%表明中度缺乏,<60%为严重缺乏。

这项指标评价体蛋白营养状况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24小时尿难于准确收集;有些病人正常时的体重不符合理想体重;标准没有年龄差别,而实际上尿肌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3)发根的生化和形态检查头发生长时的毛基质细胞有高度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增殖快。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
CP=6.25xN
2、可消化粗蛋白质(DCP) 3、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V) 4、净蛋白利用率(NPU)
NPU=沉积氮(CP) /食入氮(CP) ×100 或 NPU=BV×氮(CP)的消化率
5、蛋白质效率比(PER)
PER=体增NPR=[测定蛋白质增重(g)-无N日粮失重(g)]/进食蛋白 (g)
7.降解率
A.测进入十二指肠的饲料蛋白质,100-(进入十二 指肠的饲料蛋白质÷食入蛋白质)×100;
B.尼龙袋法测袋中蛋白质消失量;
C.测微生物蛋白的产量。
2可消化粗蛋白质dcp3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v4净蛋白利用率npunpu沉积氮cp食入氮cp100npubv氮cp的消化率1粗蛋白质cpcp625xnper体增重蛋白质或氮的食入量6净蛋白比nprnpr测定蛋白质增重g无n日粮失重g进食蛋5蛋白质效率比pera
蛋白质评定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
1、粗蛋白质(CP)

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一)

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一)

蛋白质质量的评定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方法较多。

现首先简要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或目前还有一定意义的评定方法,然后重点对目前较流行的可消化(可利用)氨基酸及瘤胃降解与非降解蛋白进行介绍。

( 一) 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 ,缩写CP) 粗蛋白是使用较早的蛋白质质量评定指标,仅能反应饲料或饲粮总含氮物的多少。

( 二) 可消化粗蛋白质(Digestible Crude Protein ,缩写DCP) 饲料可消化粗蛋白质可由其粗蛋白质含量乘以粗蛋白消化率而得。

同一种动物对不同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不同,不同的动物对同一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也不完全相同。

饲料可消化蛋白质可粗略地反映饲料蛋白质的质量。

( 三)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iological Value ,缩写BV) 生物学价值指动物利用的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比,即:食入氮-( 粪氮+ 尿氮)BV =──────────────× 100%食入氮- 粪氮以上公式所得的BV 值称表观生物学价值。

从粪氮中扣除来自内源的代谢粪氮(MFN) ,从尿氮中扣除非饲料来源的内源尿氮(EUN) ,则可计算出真生物学价值(TBV) :食入氮-(粪氮-MFN)-(尿氮-EUN)TBV =─────────────────× 100%食入氮-( 粪氮-MFN)蛋白质的BV 值愈高,说明其质量愈好。

饲料蛋白质的BV 值一般在50-80 范围内。

表1是几种食物或饲料蛋白质的BV 值。

表 1 几种饲料的BV( 猪)饲料BV 饲料BV 饲料BV鸡蛋牛奶鱼粉肌肉大豆( 经热处理)969296-907575小麦麸大豆( 生)棉籽饼玉米豌豆玉米谷蛋白64646454-604840马铃薯燕麦谷类蚕豆明胶717064-673835( 四) 净蛋白利用率(Net Protein Utilization ,缩写NPU) 净蛋白利用率是指动物体内沉积的蛋白质或氮占食入的蛋白质或氮的百分比,即:沉积氮(CP)NPU =──────× 100 或NPU =BV ×氮(CP) 的消化率食入氮(CP)最初,NPU 是用食入含氮饲粮( 或饲料) 时机体的含氮量减去食入无氮饲粮( 或饲料) 时机体含氮量的差,再除以食入氮而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质营养效价的评定方法摘要:理想蛋白质(IP)或氨基酸平衡模式(IAAP)是评价饲料蛋白生物学效价的重要指标。

根据其基本概念,提出了估计猪、禽IP需要量及饲料IP水平的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度量饲料氮基酸平衡程度的新型化学指数—氨基酸平衡指数(IAA。

应用IP和IAAB实际结果表明,饲料IP及IAAB指标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定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IP IAAP评定方法应用蛋白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低蛋白饲粮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取决于其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蛋白质转化效率则主要取决于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平衡性及其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关系。

因此,如何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客观评定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以期最有效地利用现有蛋白质饲料资源、提高蛋白质转化效率便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畜禽营养学理论研究大量试验结果也表明,粗蛋白质指标不能客观地反映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或转化效率。

通过对氨基酸营养的认识,人们了解到蛋白质营养价值变化的根本原因:蛋白质不是整体消化,而是被分解成小肽或氨基酸吸收利用的,使用纯合日粮或低蛋白质平衡氨基酸日粮,并不一定能使动物达到最佳生产性能。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不具备可加性,在实践上很难依此配制日粮。

由于不同氨基酸蛋白质配合后的互补作用,以及添加限制性氨基酸可使日粮其它氨基酸平衡性得到改变的事实,说明蛋白质生物学价值不具备理想的重现性,只能在特定的(如基础日粮为无氮日粮时)才能重现。

氨基酸可利用率的可加性重现性,因此能在日粮或非常规饲料评价中成功表达,受到学者认同,这是是蛋白质营养走向氨基酸营养的重要原因。

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在氨基酸组成上,与采食该种蛋白质动物体蛋白氨基酸构成基本相似,由此提出了生长动物氨基酸需要量大体可由体蛋白氨基酸组成来确定的理想蛋白质新理论。

近来,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理想蛋白质”(IP)的概念,并试图利用IP氨基酸平衡模式(IAAP)评定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所谓理想蛋白质,用来描述饲料蛋白质品质,指日粮中各必需氨基酸(EAA)的组成和比例与动物的需要相吻合,并能在动物体内实现最大沉积率的饲料蛋白质,即为一种其营养价值不可能通过改变其氨基酸组分间的相互比例而得到提高的蛋白质,也就是是一种各种氨基酸以及供给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氮源之间具有最佳平衡的蛋白质;此时,各种必需氨基酸及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氮源对猪、禽具有相同的限制性,故日粮蛋白质的转化效率最佳。

理想氨基酸模式(IAAP),指理想蛋白质各必需氨基酸的组成相对于赖氨酸的比例关系。

IP或IAAP是完全按照动物维持、生产的需要提供适时的各种氨基酸。

且所有氨基酸都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来考虑,都可能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目前,关于I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推荐猪、禽IP氨基酸平衡模式及在IP氨基酸平衡模式指导下配制猪、禽日粮两个方面,但对如何利用IP氨基酸平衡模式评定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尤其是猪、禽IP需要量及饲料IP水平估计方法等却研究得较少。

1.IP或IAAP的概况理想氨基酸模式(IAAP)首先由ARC(1981)提出,随后美国NRC(1988)、法国AEC(1993)、加拿大PSCI(1995)等在制定猪氨基酸需要量时,相继采纳了理想蛋白质的概念。

目前经过10多年的研究,理想蛋白质的概念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已经发展成为氨基酸平衡饲粮技术。

尤其在现代化养猪生产中,按照“IP”理论配制日粮是相当重要的。

在各种IAAP中,ARC,NRC,AEC和PSCI推荐的模式均以饲粮总氨基酸为基础,而有学者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ARC,NRC,AEC和PSCI均认为生长猪在整个生长阶段,体组织中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对恒定,氨基酸与赖氨酸的比值在整个生长期变化较小。

但有人提出:从出生到100kg体重的猪,用来满足生理需要的内源精氨酸(Arg)比例由45%增加到100%,在IAAP中,Arg:Trp比值应从新生仔猪的3.0:1下降到肥育猪的1.0:1,NRC 采纳了这一的观点。

另有几位学者提出的IAAP中,Thr,Ile,Met+Cys的值接近,只是Leu,Phe+Tyr,Trp和Val值不同。

ARC预言,随着对饲料氨基酸消化率测定值数据的积累及动物对可消化氨基酸需要量的确立,在IAAP或氨基酸需要量中必将用可利用氨基酸值替代总氨基酸值。

目前,由于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的测定方法还不完善,各种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的数据资料尚不充足,所以用可消化氨基酸表达氨基酸需要量为时尚早。

2.确定IP或IAAP的研究方法1)以氨基酸需要量为基础建立IAAP ARC(1981)推荐的IAAP是以各种EAA的需要量为基础,并结合猪体组织蛋白质和乳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而提出的。

研究表明,当用氨基酸占饲粮百分比表示氨基酸需要量时,各估计值差异较大。

但以某种氨基酸的需要量为基础,表达另一种氨基酸需要量时,变异大大降低。

因此,根据试验获得的生长猪对Lys,Trp,Thr,Ile,Met +Lys的需要量建立氨基酸模型是可行的,以此获得的IAAP与猪体组织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极为相似。

由于缺乏仔猪氨基酸需要量的试验数据,并且不同日龄猪体内的氨基酸组成模式差异较小,因此生长猪IAAP已被用于仔猪。

值得注意的是,ARC(1981)推荐的IAAP,是以饲粮总氨基酸值为基础,而非可消化氨基酸模式;NRC(1988),AEC(1993)和PSCI(1995)推荐的IAAP的主要依据也是动物试验获得的EAA需要量、猪体组织和母乳氨基酸组成值。

通过总结生长猪对单个AA需要量估计值,建立比例关系;估计饲粮蛋白质中Lys的最佳浓度在6~8g/16gN,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达到最大值。

因此,推荐Lys最佳浓度为7g/16gN,从以上二个来源推导的最佳AA模式与猪体组织AA成分极为相似。

2)根据生长猪体组织的氨基酸组成建立IAAP生长猪的氨基酸需要量取决于形成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据报道生长动物氨基酸需要量估计值与其组织氨基酸成分值极为一致。

也有人认为:生长猪IAAP可依据体组织中氨基酸组成来确定。

可见,体蛋白氨基酸组成是理想蛋白质的最初形式,也是建立猪IAAP的重要依据。

但有的学者指出:体重可能影响猪体组织的氨基酸组成。

ARC(1981)提出不同体重的猪,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模式差异较小,只是出生时仔猪体蛋白质所含EAA比例较低,而Gly 和Pro比例较高;猪体内组织蛋白、乳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和生长猪所需氨基酸组成模式非常一致。

体组织蛋白质积累是生长猪氨基酸代谢的产物,构成了生长猪对氨基酸需要的主体。

因此,采用体组织和母乳氨基酸组成值建立IAAP是可行的。

由于来自各组织的氨基酸在整体和组织中周转速率存在差异,采用猪整体氨基酸组成资料估计用于生长的氨基酸需要是不完善的,如Lys周转率较Met或Thr低。

利用组织中各种EAA含量建立相对于Lys的IAAP,可能高估Lys需要量,低估Met和Th:的实际需要量。

3)氮(N)平衡试验该方法是研究动物体内氨基酸平衡和氮利用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猪的IAAP试验研究中常采用该方法,即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合成氨基酸,配制成不同氨基酸浓度的试验日粮,以动物的生产性能、血浆尿素氮和氮沉积为指标确定。

其中基础日粮有用实际饲粮的,有用酪蛋白半纯合饲粮的,亦有用纯合粮的。

Wang和Fuller将饲粮IAAP定义为产生最大氮沉积率的氨基酸模式,并认为:在理想蛋白质中,各种EAA和NEAR都具有同等限制性,N沉积取决于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在给定的氨基酸模式中,降低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的量,蛋白质沉积率显著下降;如果部分去除某种氨基酸(按总量的20%),不降低氮沉积,那么去除量相对于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多余的;如果去掉某种氨基酸,导致氮沉积降低的反应介于两种氨基酸之间,则在这两种氨基酸之间插人这种氨基酸;用EAA和NEAR等限制性原则估测的饲粮EAA比例更接近IAAP。

所用试验所用饲粮为半纯合日粮,蛋白质以酪蛋白和合成氨基酸为基础,在生长猪小肠内能被完全消化吸收。

因此,试验获得的IAAP为可消化氨基酸模式。

用Wang和Fuller提出的IAAP 评价饲粮蛋白质品质和配制猪实用饲粮时,必须考虑饲料氨基酸的消化率。

3.蛋白质营养中氨基酸平衡的度量饲料氨基酸平衡的度量通常用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数据所建立的各种化学指数(CI)定量表示。

理论上讲,依据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数据估计的饲料IP水平客观地反映了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IP与CP的比值则可定量度量饲料氨基酸的平衡程度,并进而建立氨基酸平衡度与蛋白质利用率之间严格的对应关系。

据此定量度量饲料氨基酸平衡程度的新型化学指数—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平衡指数(IAA。

即:IAAB=IP/CP注:IAAB—饲料中蛋白质的氨基酸平衡指数,IP—饲料中理想蛋白质含量,CP—饲料中粗蛋白含量。

依据化学指数化学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整齐性指数(El)、失衡度(IBD)等多种定量度量氨基酸平衡度的化学指数。

这些化学指数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都曾得以成功应用,然而也不断地受到挑战。

从数学模型本身分析,一方面,SRC可能出现无意义的负值(如血粉),El存在奇点(如参比蛋白);另一方面,SRC,EI,EAAI和IBD有可能对完全不同的两样品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数据得出相同的氨基酸平衡度。

从这几种模型所揭示的营养学实质看,虽均未涉及氨基酸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拮抗关系以及其它非蛋白质因子可能导致的干扰和影响,但IAAB考虑了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转换关系这一营养学问题,而其它几种模型均未涉及这一内容,这对建立氨基酸平衡度与蛋白质利用率之间严格的对应关系影响极大。

另外,IAAB将饲料样品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作为其估计氨基酸平衡度的基本前提,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影响蛋白质利用的生物学因素;EAAI,SRC,El则单纯从数理统计角度评估不同饲料蛋白质的各种必需氮基酸组成数据间存在的变异程度,未能突出体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对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限制作用。

这三种模型因缺乏应有的营养学理论基础,势必影响对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客观评价。

通过实验检验这几种度量方法对饲料原料的氨基酸平衡度的度量结果及其各自系统中的排列位次差异极大,IAAB对氨基酸平衡度的度量结果较其它模型更接近营养学实际,即IAAB可比较客观地衡量饲料蛋白质的氮基酸平衡度,有助于建立氨基酸平衡度与蛋白质利用率之间严格的对应关系,其度量结果比EAAI,SRC,EI较客观可靠。

4.IP或IAAP的应用理想蛋白质是对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营养价值和动物对氨基酸需要量这两方面研究的结晶,又反过来应用于这两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