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早期_1928_1949_文艺期刊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5

摘要:校园刊物是学校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大学早期(1928—1949)的校园期刊以学校、院系、学生团体为单位,经历了1928—1937、1938—1946、1946—1949三个发展阶段。这些刊物按内容又可分为学术期刊、文艺期刊、时政评论刊物三个类别。文艺期刊在众多刊物中的生存状态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综合型学术期刊和同学会会刊中的文艺作品以及文艺期刊中文学作品的细读和分析,展示了1928年至1949年之间武汉大学的校园文艺生态。

关键词:武汉大学文艺期刊校史

武汉大学校园期刊的创办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时期。据《武汉大学校史》统计,自1913年至1927年间有12

份校园期刊

,而且在其创办过程中吸收了学术刊物与文学刊物的一部分资源。

据《江苏学友会年刊》中发表文艺作品的统计情况表明,文艺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其“本届干事会工作报告”

———————————————

《江苏学友会年刊》,1937年4月创刊号。

航吴宝林武汉大学早期(1928—1949)

文艺期刊研究

2009・2

1462009・2中明确指出,“这本会刊的灵魂,并不存在于一篇会史,而在存于二三十篇[短篇著作]上面。假使没有这些[短篇著作]我们根本不必编纂什么会刊,我们干脆老老实实像以前一样,印一本会员录就可以完事。”

《江苏学友会年刊》,1937年4月创刊号。刊名新时代半月刊

高冈

前进

我们的诗珞珈月刊编辑者武汉大学新时代社国立武汉大学江西同学会武汉大学前进社主编荒村诗社国立武汉大学新时代社创刊时间1931年5月1932年6月1933年3月1933年6月1933年11月备注综合型学术刊物,兼有外国译著和文艺作品。同学会会刊;发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论述,诗歌、小说等。半月刊;资料缺,情况不详。半年刊,诗歌刊物;诗歌作品、诗的理

论探索、古代和现代诗歌流派、作家评介

等。学术性刊物;侧重刊载文史哲及政治

经济方面的学术研究文章和文艺作品,特别是外国文艺作品。

147

统计结果表明,该时期的文艺期刊在全部校园刊物中占25%的比例。这与单份综合型学术期刊中文艺作品所占比例的情况是一致的。如现存15期的《新时代半月刊》共有140余篇文章,文艺(包括理论文章、翻译)作品约40篇,占30%左右。另一份刊物《珞珈月刊》中的文艺作品占全部作品的33%。而在对于所有综合型学术刊物、同学会会刊的分析中了解到,文艺作品是编者们一向重视的。

与此时文学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是,纯文学期刊只有1933年6月创办的《我们的诗》。作为一份诗歌刊物,它主要发表“诗歌作品,诗的理论探索,古代和现代诗歌流派,作家评介等。”

本着这样的原则与态度,该刊选取了代表旧文学最高成就的诗与词,分别列为“词选”、“诗选”栏目。同时编者并不摒弃新文学作品,发表包括新诗、散文、小说在内的文章共8篇,其中不少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如诗歌《心弦曲》,感情激昂澎湃,语言运用精当,充分显示了新诗经过十年的培育所产生的成就;小说《绿绿树与小琏子》以一个成长中的小孩视角展开叙述,童趣盎然;尤其是小说《狂言四番》,以冷峻的

———————————————

伍杰主编:《中文期刊大词典》第168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武汉大学早期(1928—1949)文艺期刊研究

1482009・2

笔法刻画了一个忍饥挨饿的青年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常行为与心理状态。其言行和心理皆类似《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这篇小说中,“狂人”被作者赋予“疯子-病人”形象,充满了象征意味。这是一篇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得很好的小说。散文如《五月乡愁曲》,极具温婉感伤的特质,表现了忧郁的怀乡主题,尽管篇幅短小,仍不失为一篇佳作。另一篇小说《秋凉的时候》描写青年的恋爱心理,但对于恋爱过程中所受到家庭的阻碍作出一种类型化的处理,使得这篇小说在艺术上难以突破,因而与新文学史上的同题材名篇不可同日而语。这也说明了青年学生在创作中的一些缺陷。总体而言,《学筌》上的新文学作品是有一定水平的,代表那时期校园学生和青年们所达到的艺术表现和追求上的高度。除此之外,古体诗词的创作仍是一个强大的传统。《学筌》的“诗选”、“词选”栏目中发表大量的中国文学系教授们的作品,经常出现的有苏雪林、胡守仁、黄西诠、吴其昌、陈散原等人。这些类属文言作品的艺术价值不必再估。而旧文学被排斥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叙述中,它们的价值只有待后来者的发掘了。

《学筌》在选择与编辑上坚持开放的方针,既有成熟的新文学作品,也有稚嫩的模仿之作;既有代表古典文学势力的诗词,也有新文学中显示出了实绩的小说与新诗。看来,编者要给读者们形成一种“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印象。读者们从各自的文学兴趣与偏好出发来甄别作品之好坏,让时代来淘除陈旧的作品,保存那些具有生命力的佳作。

除了注重创作方面的成就外,《学筌》还发表大量的有关古典文学传统的研究论文。如刘永济的《文心雕龙校字记》,苏雪林的《金源文学小语》,胡国瑞的《论宋三家词》等等,无不显示了古代文学传统尤其是清代以来的学术传统在期刊中的强势。这也直接印证了编者们在“编后赘言”中所说的“论著较多,文艺较少;似乎学者的气味太重”的倾向。从数量上来衡量一本刊物的倾向与特色当然值得借鉴。但是《学筌》的意图在于,“文化的斗争是没有方法解决的,祗能听他自己消灭——到他应该消灭的时候。”

。此种宽泛的“条例”实则没有对该刊稿件作出任何严格的规定。

这些刊物的文学作品处于一个复杂的学术环境之中。它们既要面对传统的以稳健著称的古典文学传统资源的挑战,也要接受时代与社会的审视。如《新时代半月刊》第一卷第5、6期合刊中谈到,“关于文艺-我们极愿倾听那陷于时代铁轮下的一股被摧残者底呻吟和呼号,不过有些作者往往一时感凑所成的文字,只是些浮沫,没有一种激荡的力量,因此读者们所由感的只充满着悲怨,颓灰而不自奋兴。新时代的演化,将不须要这种萎疲的苦闷的呼声,而是急切的需求一种[进取的],[拼命去干]的振唤;所以我们愿多搜集[力的文学]底创作和译述。”这是针对该刊中文学作品脱离时代的倾向而提出的意见。在以后几期中编者们着意选取了反映与时局紧密联系的作品,第二卷第2期中有一篇小说《寒》写日军入侵中国时发生在南满铁路站的一件英勇感人的事迹;第二卷第3、4期合刊中的诗歌《送别战士》,情绪激昂充满着阳刚之气。显然这些(下转第179页)

———————————————

《珞珈月刊》第一卷第1期,1933年11月创刊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