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11.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橡皮玻璃球钩码气球积木卡条皮筋尺子水槽抹布水实验记录单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做“巧取乒乓球”的游戏:
老师这里有个玻璃杯,杯子里有个乒乓球。

我想把这个乒乓球取出来,但不能把手伸进
杯子里,也不能把杯子倒过来,谁有办法取出杯子里的球生:把杯子里倒上水,乒乓球就浮起来了。

(学生演示)师:乒乓球自己乖乖的浮上来了,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些与水有关的有趣现象。

(板书课题)11.有趣的浮沉现象
【通过游戏,增强课堂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对物体沉浮现象的探究中来。


二、自行探究,获得新知。

1、认识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现象
(1)猜测沉浮
师:乒乓球放入水中就会浮起来,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我们来认识一下
(投影展示)同学们猜一猜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呢?
师:把你认为在水中上浮的物体用上箭头表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用下箭头表示。

学生猜测并填写结果。

师:现在一组和四组卡条的猜测结果不同,一组认为会上浮,四组认为会下浮。

到底谁猜的对呢?光凭猜测行吗?
生:不行,要试一试。

2)验证猜想
师: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
(1)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2)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3)不要抢着做,要分好工。

师:你们想的太周到了。

小组长要安排好小操作员、小记录员、小观察员和小监督员,比比那个小组合作的最好。

学生分组实验。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谁想来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1)通过实验我发现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气球、木块,沉在水中的物体有钩码、卡条、玻璃球、橡皮,
(2)我是一组的,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卡条是下沉的,看来光凭猜测是不行的,要通过实验验证才行。

......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科学课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开始研究的。

【在研究物体沉浮现象的活动中,教师准备一些学生常见的物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热情。


2、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师:刚才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放入水中有沉有浮,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想
(1)物体轻就会浮在水面上,物体重就会下沉
(2)你说的不对,卡条也很轻,怎么也下沉了呢?
师:想继续探究它的奥秘吗?(想!)
师:我们先来研究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吧。

(课件展示活动建议:1、用手向下压一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手有什么感觉?2、把浮在水面的物体压入水中,松开手有什么现象?)
小组实验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
(1)我往下按气球,感觉下面好像有一个弹簧。

(2)我往下按时,总感觉有一种力在和我作对,在往上托,往上顶我的手。

师: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托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板书:水的浮力)
【当学生为物体浮在水面的原因争论不休时,教师要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水”上来,并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水的浮力的存在。

】3、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师: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学生有两种答案:受或不受
师:到底受不受呢?老师手里有一个钩码,它上面栓了一个橡皮筋。

(教师边讲边演示)我用手提橡皮筋,你们发现了什么?(皮筋变长了)
现在我用手托一下钩码,你又发现了什么?(皮筋变短了)
师:皮筋变短说明了什么?
学生归纳:钩码受到向上托的力
师:那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测一测沉入水里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果皮筋变短了,是不是说明沉入水里的物体受到浮力了呢?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可行吗?
生:可行。

师:老师还要提醒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不要让钩码不碰到水槽壁,更不能放在水槽底部否则结果就不准确了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分发实验记录单
师:谁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交流汇报展示
(1)我们把钩码放在空气中弹簧的长度是13厘米,侵入水中后弹簧的长度是11厘米,弹簧变短了,说明石块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其他小组的结论呢?(一样)
师:看来,无论是在水中上浮的物体还是在水中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

【设计实验是本环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要通过巧妙地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能真正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来体会到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自从人们发现了水的浮力的存在,就开始不断的研究和利用浮力。

你知道水的浮力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学生交流:
(1)古时候人们利用竹筏来运送食物。

(2)船在水面上行驶是利用了水的浮力。

(3)我们可以利用水的浮力在水里游泳。

(4)救生圈、救生衣可以帮助人们逃生。

……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不少!水的浮力对我们的生活的确有很大帮助。

师:关于沉浮,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相信同学们课后只要继续探究,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四、拓展作业
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总评:在本课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发现一探究一再发现一再探究”这样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即亲身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又获得了一
定的科学知识。

教师也从一个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协作者”,利用实物演示和语言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从而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情分析
《有趣的浮沉现象》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到科学课,已经学习了两个单元,原来科学课给他们的神秘感已经消失,他们已经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课就是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通过两个单元的学习,他们对科学课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实验前初步具备提出假设,然后设计简单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初步结论的能力。

他们的合作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喜欢上实验课,喜欢做实验,但他们只是凭兴趣边玩边做,操作无序,他们的科学探究习惯尚未形成。

本节课是从水入手,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他们对水都不陌生,所以教学起来孩子们学的轻松,收获满满。

效果分析
《有趣的浮沉现象》这节课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

这节课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水对他们来说,他们并不陌生。

所以,第一个环节我是游戏导入,让孩子们帮我把塑料瓶中的乒乓球取出来,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借助水非常容易的把球取了出来,而且他们兴致勃勃、热情高涨,想把这节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第二步,我设计的是让孩子猜想我带来的六样实验材料如果放入水中,他们是沉还是浮?孩子们在小组讨论交流的时候,出现了分歧:有的组认为卡条应该是沉入水底的,有的组认为卡条是浮在水面的。

出现分歧不可怕,我们科学课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当出现分歧时,孩子们就说我们做实验来验证验证吧,所以就自然过渡到第二步,孩子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认真做记录,最后得出结论——卡条是沉入水底的。

所以说科学课是严谨的,不能凭感觉走。

这节课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所以当六种材料都在水中时,我借机引导:“这些材料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这是为什么呢?”我一问,孩子们就接着进入讨论,开始大胆猜测。

随着我的步步引导,孩子们最先了解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接着在探究沉入水底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时,孩子们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他们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在最后测出沉入水底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时,他们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效果不错,孩子们学的开心,有所收获。

所以我觉得,在课程设计上,实验设计要在他们的承受范围内才会发挥孩子们的最大能力,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材分析
《有趣的浮沉现象》这节课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对水有许多的亲身体验,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正因如此,人类对水的探究利用从未停
止过。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认识浮沉现象”、“探究水的浮力”、“认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改变浮沉的方法”等逐层递进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

评测练习
一、填一填
1、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

2、在铅笔、橡皮、泡沫塑料中,能在水中上浮的是()。

3、只要是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是()。

4、在空气中称钩码的重量比在水里称钩码的重量(),这是因为()。

二、小法官
1、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

()
2、体积相同的物体在浸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相同。

()
三、我会选
1、下列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
A泡沫板B橡皮筋C小木块D玻璃球
2、下面哪些行为用了水有浮力的原理()
A下雨天打伞B用救生圈游泳C放气球
3、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种力是()
A水的浮力B水的表面张力C水的压力
四、简答题
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满兴趣的课堂
本课的激趣导入“乒乓球——沉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引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对物体浮沉现象的探究活动中来,继而鼓励他们大胆猜测,亲手验证,把孩子们的研究兴致推向高潮。

二、足够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有思维深度的过程,特别忌讳支离破碎和浅尝辄止。

本节教学中我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活动,进行猜想验证,获得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

例如在认识水的浮力的探究活动中,在学生的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向上的浮力。

三、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在本节教学中,我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自创性与创造性,提供宽松的时间与空间,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提问,猜想,实验探究。

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与探究的主人。

例如本节课的所有问题都是学生提出来的,所有的实验方法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出来的,所有的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发现的,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顺着学生的思路,抓住学生的矛盾,水到渠成地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陪伴学生完成整个探究活动。

四、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大课堂。

“学生的潜能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也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

”本节教学,我从材料准备,问题的提出、探究活动的展开,实验现象和结论到课外延伸和拓展,处处体现开放性。

潜水艇是怎样实现自如的上浮和下沉的呢?这一开放的问题又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使整个科学课教学从自然中来到生活中去,将科学学习与探索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课标分析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的启蒙课程。

在其他课程中(如语文),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