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网火起来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校内网的一些看法
有一点谁都不可否认:不管你是否喜欢校内网,它都已经改变了中国大学生的交流方式。
我们如果要去批判它,就首先得要搞清楚校内网是怎样的一个事物。
它以一种怎样的形态存在的。
什么是校内网?
首先,校内网是一个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网站。
个人认为它是一个前期几乎完全照搬美国的Facebook(脸谱网)的SNS网站——在校内网使用之前我就已经使用了Facebook,我能亲身体会到二者之间是谁在模仿谁。
而且,从二者的成立时间上看,校内网的确晚于脸谱网。
不过这也仅是个人看法,难免失于偏颇。
加之这和本文的主旨没有太大关联,所以暂且不去深究。
至于前期之后的发展,我想接触过多款SNS网站的人都有种感觉:中国的SNS在本阶段除了有各自的主题服务外,其他服务几乎是趋同的。
而据说SNS服务是基于六度空间理论建立的。
这就注定了其成长方式具有链式增长的特点,网上有人称之为“流行病毒似的传播”。
(有关“SNS”和“六度空间理论”的具体解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Google下,在此就不再多加解释了。
)
为什么校内网能火?
既然校内网有抄袭Facebook的嫌疑,为何Facebook没能在中国内地火起来?
其实,这点很容易能想明白:
在校内网成立时,Facebook的发展也是才刚刚有了气候,当时的市场定位并没有指向中国。
虽然中国的大学生们是可以申请注册Facebook的,但是其全英文界面和非本土化的服务设计绝对会令我们产生隔阂感——请注意,网络服务的本土化在其运营中绝对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里强调的不止是SNS服务,网络游戏、即时通讯软件等几乎所有有关网络的服务在其进军新的地域市场时都会遇到本土化的问题)——这种隔阂感使得客户无法持续的对其产品感兴趣。
另外,校园网无法打开外国网站也成了Facebook无法顺利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之一。
因为“病毒源”的稀少和“宿主”的快速死亡,“病毒投放者”自然就无法顺利完成“病毒”的传播,Facebook失去了占有中国市场的先机。
那火起来的为什么是校内网?
1. 校内网初期的客户定位很明确,那就是大学生用户群——从网站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点。
校内网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在网站创建初期限制具有特定大学IP地址或者大学电子邮箱的用户注册,这样就保证了注册用户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大学生。
这样的定位有显而易见的好处:(1) 在中国网民的组成中,学生占有的比例很大。
这点保证了市场空间的既有性和发展性。
(2) 大学生接受新兴网络文化的速度极其迅速。
这点加速了校内网在其客户群中的传播。
(3)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交织性强。
十多年的学生生涯至使同学遍布天下,客户在地域上的分散性和交织性保证了网站在全国的推广。
(4)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对封闭性。
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对单一,“宿主”接触人群指向明确。
对校内网来说,在网站建立初期,服务的客户群的单一性,免去了其在产品开发和服务管理上的诸多麻烦。
2. 时间上,校内网建立的时期是SNS的概念在中国刚刚形成之时。
当时火的不是“校内网”这样的主题性的网络社区服务,而是全开放的Blog.很多大型门户网站都在做博客,主题性的网络社区服务网站这块成了一个几乎真空的市场。
校内网、5Q等占据了先机。
3. 相对成功的商业化转变。
这一点属于网络服务商业运营的范畴,在此略去。
4. 最后一点,其实很重要。
但是因为其特殊性,我放在了最后。
这点就是,如果校内网照搬Facebook成立,那么Facebook的成功经验,包括技术和市场运作都成了校内网可以复制的东西。
在网站建立时,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就相对少得多,这给产品的迅速出炉带来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
其实我们不避讳谈这个,腾讯QQ的崛起就是一个更早的可以类比的例子:当年IM软件QQ还叫OICQ时,就是模仿了当时在欧美红极一时的ICQ。
也是因为在时间上的优先且本土化完成的较好,才能迅速占有中国的IM市场,再加之之后腾讯迅速推出了诸多特色服务,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才造就了今日的中国IM巨头——腾讯。
以上是我个人对校内网之所以火起来的一些看法。
其实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很多IT人提出并为广为炒作的Web 2.0的概念等等,我也就不一一分析了。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校内网?
如果说以上的一大堆文字是在为什么做铺垫的话,那就是要引出这个问题来。
它应该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由于时间所限,我只能用简略的文字表达,这样可能会使全篇看起来头重脚轻,还望读者见谅。
也欢迎读过本文的读者与我探讨。
)
如果说校内网,或者往大里说,以“校内网”为代表的SNS是一个新生事物的话,其生命力的强大绝对不容小觑。
套用一句引到烂俗的话——存在即合理。
它们的出现并且走红一定有其合理性。
技术上的问题我们不再去纠结,让我们看看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大型网站
在其博客、空间里不断加入的SNS元素就不难发现,网络服务社区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既然是当下的流行和必然的趋势,那么至少产品本身不是劣质的。
那么我想,既然校内网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那么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适”甚至说“恐惧感”就一定来自于我们自身了。
一方面,我们在激情的体验了一段时间SNS后,突然发现自己离不开它了,有了依赖性。
原先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就会恐惧。
人总是对未知好歹的变化产生恐惧,这是本性。
另一方面,即使自己不想再使用SNS了,可是周围的朋友同学都在用,不用的话又怕与之失去联系,也就只能凑合着用着。
这其实也是将基于六度空间理论建立的SNS服务叫做“病毒”的原因之一,它的传播从宏观上来看具有不可免疫性。
面对欲罢不能的矛盾心理,人们一样会感到痛苦和彷徨。
于是乎,就会有人将这一切归咎于SNS本身。
但是我不敢轻易苟同这种说法。
这个问题谈到这大家肯定能感觉到,所谓的“校内网不适症”很像我们老生常谈的“网瘾问题”。
我一直坚持认为,网瘾的产生问题绝对不是出在网络本身,而是人的心理。
对校内网,我一样持这种看法。
做一个简单的假设,如果没有校内网,你会用电脑和网络来干什么?事实上,在校内网出现之前的若干岁月里,一样会有人因为网络上的其他内容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比如网游。
那么没有网游呢?我们可以网上聊天呀。
那么我们干脆不要网络,很遗憾,我们有单机游戏……“玩物丧志”这个词古已有之,应该没有限定是玩什么丧志吧?
聪明的读者这时肯定能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如果想沉迷其中,并不在于使你沉迷的物件是什么,而是在于让你沉迷其中的内心原因是什么,即你的心理是怎样的。
校内网等一系列的网络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商家必然需要从中营利的,那么也就必定会去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要不何来“消费心理学”这门学科?所以,无需抱怨那些作出并经营此网站的人太“恶毒”,人家只是在进行正常的商业行为而已。
如果网站有违背IT业行规或违法的问题,自然有相关机构管理整顿(非法律法规能管辖的我想也就只能依靠企业的自律了)。
况且退一步说,网络服务通常都是市场决定产品的。
没了市场,产品自然消亡。
校内网的流行正是从侧面证明了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沟通欲望罢了。
其实我真正表达的只有以下几点:平静、客观地对待校内网及整个计算机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学会自律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不定期的检视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抱怨高科技;时刻牢记,是你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而不是它们在使用你。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