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较优势与中国的发展战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比较优势与中国的发展战略

WTO学院商学一班

张振宇

200901092

引言

近几年来,中国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但同时中国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市场的依赖也日益加深,贸易结构不稳定,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贸易利益分配不均,有陷入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学术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不少观点,希望能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摆脱中国国际贸易不利地位的新型发展战略。

目前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以北大林毅夫教授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战略基本正确,中国需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市场调节,扩大开放,利用比较优势来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些人更提出,只要依据比较优势确定自己的产业结构,进行自由贸易,就能走上发达之路,贸易条件和产业结构无关。

二,以社科院郭克莎为代表的改革派认为,必须依靠政府的适度贸易保护和适度产业干预,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一定产业一定时期的逆比较优势发展,我们才能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变中国不利的贸易条件。

从他们的观点来看,我大体上支持前者,在我看来,后者忽视了贸易市场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贸易是可以自行调整一国的产业结构的,但政府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政府对产业结构的微调同样必要。

正文

首先,不可否认,中国目前在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中确实处于不利地位,自1981年以来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一直低于100,这说明了中国出口单位价值的商品所能获得的单位进口商品低于发达国家,贸易利益分配低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一直处于持续恶化之中。但恶化程度也在不断变化,下表是自1980年来中国各类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及比较。

度尤其是初级产品有所下降,这也充分说明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可行性。

同时,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也并不完全意味着一国贸易利益的减少,我们还需要结

合其他贸易条件指数进行分析。

从1980年以来,尽管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不断下降,但出口增长指数也在快速持续提高,并且足以抵消前者的不断下降,这意味着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得到持续改善。

表二:中国收入贸易条件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程度,这说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提高速度和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效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

第二,我们还需要清楚,一国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是由其国内的要素禀赋条件决定的,中国目前劳动力数量众多,而技术和资本相对短缺,因此中国目前的贸易出口产品主要为包括服装、纺织品、鞋类、食品饮料、电子产品在内的等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正逐步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这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我认为,产业结构并非越“高”越好,如果政府刻意扶持和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会与中国目前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矛盾。前面已经讲过,产业结构受制于生产要素禀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增大必然会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会引发一个新的问题:中国庞大的社会劳动力如何安排?而劳动力数量巨大是中国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一个事实。同时,任何商品的需求都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因此稍作思考,又可以看出另外一个问题:过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涌入市场,无疑会降低它们的市场价格,这就有可能陷入“贫困化增长”的危机(尽管有学者认为贫困化增长大多是由于初级产品生产过多造成的)。

因此,人为地去调整产业结构,实行逆比较优势发展,将有可能引发劳动力过剩、社会动荡及“贫困化增长”等一系列危机。

第三,我想谈谈有关贸易保护的问题。我认为,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仅适用于历史的某个特定时期,而不适用于任何时期。就拿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来说,众所周知,在汽车产业上,中国实行的是保护政策,希望以此来提高日后国际市场上中国汽车产业的行业竞争力。但这种希望现实吗?随着原油价格的日益上涨,人们理念的日益更新,长期以后,汽车的地位将会降低,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也会降低,而中国汽车产业的成熟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等到中国的汽车产业在贸易保护下完全发展起来的时候,汽车产业很可能已成为一个夕阳产业,这其中所受到的损失将大大超过所带来的利益。所以,想依靠贸易保护来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是很困难的。

一些学者提倡中国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即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

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这种措施或许会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该措施实施的日益困难、低效性及“以邻为壑”的做法不利于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长期实行,它给我国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也要超过其带来的利益,因此应当放弃。

那么中国是否会一直以加工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来与发达国家来进行贸易呢?当然不是。前面我已提出,贸易可以自行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国际贸易中,往来的不仅是商品和货币,还有资本、技术、信息等的交流,因此,随着贸易的进行,中国的国内生产要素禀赋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比较优势也会相应地发生转变,于是,只要坚持利用比较优势,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随之悄悄进行,不过,这就需要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当然,这或许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早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依靠生产呢绒、葡萄酒之类的初级产品参与国际贸易,并非一开始就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

表三:2003年出口大类商品金额及与1990年相比较金额单位:亿美元

注:“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有交叉

上面的统计数据说明了这一点,从1990年到2003年,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率在所有产品中是最高的,尽管其所占总出口额比重仍显偏低,但可以预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比重将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正在缓慢地发生转变。

例如,在中国大型客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航空工业通过和“波音”、“空中客车”等国际飞机制造商20多年的国际技术合作和配套生产合作,逐渐学习并参与到全球性的大型客机生产线中。20年前,中国在这场国际化大生产中仅负责制造舱门,而到了“十一五”期间,中国已经开始启动了大型客机研制项目,从制造舱门到大型客机的研制也见证了资本技术的交流引发的比较优势的变迁。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升级产业结构只是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手段,而非目的,只要能在贸易中获利,并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即使“低”的产业结构也是对国家有利的。而贸易也只是提高国民福利和提升国家经济的手段,只要无损于这两点,即使贸易利益分配相对不均,也不必过于担心。

既然人为地调整产业结构只会适得其反,那么,依靠贸易来慢慢地改变比较优势和调整产业结构是一种更为明智的做法。可见,进一步完善市场调节和扩大开放的战略是正确的,并不会使中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既然如此,那政府是否就应该什么都不做,站在贸易市场外袖手旁观,任由发展呢?

政府所要做的是利用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建立起中国目前的比较优势。例如,农产品的生产是中国目前的比较优势,但中国的农产品在现在的国际市场上并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