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ory Researc h
学论理★★★★收稿日期:2011-04-01
作者简介:纪咏梅(1978-),女,黑龙江绥滨人,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
纪咏梅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重新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和重建,但却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新时期建设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回归文本是前提,立足实践是根本,开展对话是条件。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3-0062-02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十月革命后,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武装起义,革命席卷了德国、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但这些革命最终流于失败,这一现象引起了西欧共产党内理论家的反思。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从不同角度对革命进行了总结,探求西欧工人阶级为什么没有取得革命成功的原因。在他们看来,俄国式的革命道路在中西欧国家是行不通的。因为在这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的统治日益带有总体的性质,不仅依靠国家暴力,而且更多地凭借意识形态的控制。因此他们提出了总体性革命。所谓总体性革命就是认为西方革命不仅包括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还包括思想文化革命,而思想文化革命应当成为先导。中西欧革命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思想文化革命,忽视了对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因而他们提出西方革命的首要任务不是直接夺取政权,而是首先要夺取意识形态方面的优势,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历史使命感。20世纪20年代末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不但没有进展,反而出现了法西斯主义。面对法西斯的崛起,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把批判法西斯主义作为首要任务,他们信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革命理论,急于弄清法西斯主义的起因,力图使西方国家从独裁主义的暴政下解脱出来,由于他们大多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因而用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哲学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力图使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并以人道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极富激情,但却无法触及实质,更没有与工人运动联系起来,结果使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激进的批判话语。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科技革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工人阶级中出现了白领工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传统产业工人有较大的区别,加上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工人阶级革命意识日益淡漠。资产阶级国家的统治不再主要依靠暴力,而是更注重意识形态功能,通过大众文化影响人的价值选择。所以西方革命如果不首先解决工人阶级的价值取向问题,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1968年法国爆发了“五月风暴”,“新左派”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奉为指导思想,随着“五月风暴”最终沉寂,西方马克思主义也走向了低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弘扬马克思的旗帜,在重新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和重建,但马克思不再是马克思。新时期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1.回归文本是前提回归文本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起点,只有回到马克思,才能发展马克思,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回到马克思”最早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个口号,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再到20世纪末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所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从马克思文本出发来重新解释和阐发马克思主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和观点。然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回归马克思的过程中,都是基于自己对马克思的理解,基于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来取舍,因而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学派那里,就形成了复杂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这说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流派不是全面地吸收和发扬马克思的基本理论,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从马克思理论中吸收部分内容,再与西方现代哲学中的某些流派结合,事实上是将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捏合在一起,结果马克思主义成了修饰物和外表包62
装,这就必然会背离马克思主义。
由于研究者所处的不同情况,对马克思文本的关注程度、探究重点、解释思路等方面就会有差异,因而形成了在马克思之后,以其名字命名的思想和理论已朝着几个独立甚至于相互矛盾的方向发展的局面。首先,回归文本就要以马克思的文本为本位,在阐释马克思思想的时候,应该从他的文本的特定语境和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尽可能收集和占有文献资料,潜心于原著研究,还原到马克思原初的特定语境,呈现本真意义上的马克思形象,要回到学术层面进行探讨,不要受意识形态的干扰,进行客观研究和分析。其次,回归文本不是拘泥于文字,而在于阐发真精神,正如德里达所说的“某种精神”[1],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核、基本原理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价值取向上的,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二是科学认识上的,实事求是原则、实践批判精神,以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等。在最深层的本意上,马克思思想的特质在于其坚不可摧的批判性和对人的发展的价值追求。再次,回归文本既要认真回到当年的马克思,注重文本的依据及历史语境的体会,又要着眼于发展当代的马克思,不拘泥于文本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根据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马克思与当代实践的对话中呈现其当代性,拓展和深化理论视阈。
2.立足实践是根本
立足实践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路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7。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指出,“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75这两段论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使命及其存在的意义,揭示了其根本特征:面向现实、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等人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在理论上努力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他们都曾在共产党内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只是由于理论观点与共产国际和党的上层领导发生了冲突,受到压力或处分,才逐渐退居书斋。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批判的名义下,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开创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割裂的先河。后期,尤其经过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退党,大批知识分子党员退了党。西方马克思主义缺乏统一的组织,而一旦缺乏组织,就不能把精神武器变成物质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就被削弱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走向学院式研究,理论与实践的逐渐背离是他们的影响弱化的原因。
作为当代实践和社会生活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既不能停留于原始文本,也不能满足于以往的解释和发挥,而是要反映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总结实践发展的新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是因为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离开了对实践的强烈关注,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生命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
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3]“现
在,推进改革和建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不少,好办法从
哪里来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
的,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实
践。”[4]将生动丰富的群众经验和创造加以概括和提炼,既
能发展我们的理论,又能推进我们的实践。毛泽东思想之
所以被公认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它指导
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之所以被公认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
们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巨大成功。我们的事业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我们的国
家愈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民生活愈益富裕幸福,我
们的基本理论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就会具有越来越强
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3.开展对话是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开阔
视野,超越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形成的思想藩
篱,与西方现代思潮积极开展对话,真正加强研究与沟通,
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
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
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
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
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5]马克思主义要继续站在人类思想
文化的前沿,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仍然必须广泛吸收人类
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与西
方马克思主义开展对话。
由于历史境遇和理论视角等原因,西方马克思主义对
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存在着诸种误读,但同样不容否认的是,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的确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启
迪和思想资料。西方马克思主义身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和
生活境域中,考察了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许
多新现象,新问题和新情况,可以洞察到一些其他境域和
视角难以察觉和体认的东西,可谓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一
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可以深度地透视当代资本主义的现
状及本质;揭示并批判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不
足,尽管难免偏颇,但现在回顾他们的理论,其中也不乏一
些真知灼见。开展对话,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助于认识
当代资本主义,有助于确立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有助于确
立不同于传统解读的新的方法和思路,对于以多样化的方
式阅读马克思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5.
[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37-638.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9.
(责任编辑/陈雅莉)
Z h e X u e Y a n J i u
☆哲学研究☆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