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课件】(52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
也是为了中央集权。
返回
确立了三衙一枢密院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握 有调兵之权。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 加强对 有“握兵之重”。两个机构互相制衡,形成了枢密 军队的 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却无发 控制 兵之权的格局,实现了握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握 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在体制上彻底消除 了将帅专兵、发动兵变的可能性
[注] “积贫”是指冗官、冗兵和“岁币”银绢造成北宋财 政入不敷出;“积弱”是指兵员剧增后军队战斗力低下。
返回
3.科举制的完善 (1)措施: ①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成为
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②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③大大增加录取名额。 ④实行糊名和誊录防止徇私舞弊。 (2)作用: ①积极性: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
转折意义①。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
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
中央掌握 六七人组成②。……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
行省大权,
行省有部 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
分权力, 但其服务
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于中央集 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③。
返回
三归纳总结——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 (1)不同点: 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
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
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2)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2)评价:
返回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了统一、稳定的政 积
治局面,为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极
条件
地方权力太弱,在对外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
弊 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
端 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
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形成积贫积弱 的局面
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②局限性: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
形成冗官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拓]从全国政务的角度来看,元代中央行政主要分为四个系 返回 统,即管理政务的中书省,管理军事的枢密院,管理监察 的御史台,管理宗教和吐蕃事务的宣政院。这四个系统互 不统属,依照自己所管辖的事务的范围,“得自选官”,直 接对皇帝负责。
[补]
“官、职、差遣”制度
宋朝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
制度。官即官名,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
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差遣才是官员
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
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
返回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
[解读]
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制
划界犬 史料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
牙交错, 消除割
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
据因素 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
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 多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 补分权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二史料探史——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
返回
史料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
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
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
一、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
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
权、军权和财权。
2.中央集权的强化
返回
(1)措施:
以“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纲领,统治
削夺 者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统统收归中央,又派
第四单元
第十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 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返回
[三维坐标•时空清]
[三面解读•特征明]
返回
政 治
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层 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
面 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经 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①。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
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
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②。……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
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
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
于中央③。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返回




把握主流·辐射多元
返回
重难点一 宋元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返回
一读图明史——宰相地位的演变
[解读] 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上可以坐着与皇帝 议论国事,为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 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到了明朝, 大臣要先行跪拜礼,然后起身奏事。从宰相奏议国事坐—站— 跪拜皇帝,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的强化。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返回
(四)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1)历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沿革
朝代 秦、西汉
东汉 唐代 宋代 元代
行政机制沿革 郡—县
州—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省—路—府或州—县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返回
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
返回
御史台掌管监察。御史台所辖机构有殿中司及察院, 御史台
又有内八道肃政廉访司
宣政 院等
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吐蕃(西藏)事务,通政院掌 管驿站,将作院掌管工匠,太史院掌管天文历法, 大宗正府掌管蒙古人的诉讼等
返回
[注]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 “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 的各个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 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划分 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 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返回
中央官制方面,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枢密院分 掌军权,又设三司分掌财政,从而将相权一分为三。地方官 “分权 制方面,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点常平司和安抚 制 使司,分掌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权,互不统属,彼此 衡” 监督。各州设知州,统领一州军、民之政,另设通判以分知 州之权,并对知州进行监督
二、元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央官制
设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全国
中书省 政务。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后来皆由皇太子兼
领,已成为虚衔
枢密院掌管兵权。长官为枢密使,也由皇太子兼 枢密院
领,实际上也是虚衔
[辩]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决 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与 唐朝尚书省的职能类似。
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
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②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
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
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③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

返回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创新,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 央集权,抓住这一核心再回到史料中去概括其特点。而①体现 的是其区域划分,②③体现的是其行政管理。 [提示] 遵循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以消除割据隐患;体现实行 集体负责制度,防止大臣擅权;体现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 受中央节制管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 文臣 任知州,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彻底
权力 扭转了中唐以来由于地方势力膨胀而造成的藩镇割据
的局面
[拓] 宋代的重文轻武国策:为了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 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的教训,宋初统治者开始推行 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文轻武国策推动了宋代科举考试的 发展,为士人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也为宋代的 “积弱”埋下了隐患。
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
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④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 2 000 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
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返回
重难点二 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
一史料探史——宋代文官政治
返回
史料 宋朝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
色①。宋朝选官制形成了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考试手
段严格,力求做到公平竞争②。唐朝登科总数为 6 603 人,两
宋达到 45 640 人③。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法规细、条文多、
任法而不任人。官员的实际职务和官阶制度比唐朝更加发达,
职务迁转和官阶迁转的考核严格、程序复杂④。宋朝皇子都不
2.行省制度 (1)内容:
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
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
行管理。
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返回
(2)评价: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直接封亲王,只有少数人才有可能封为亲王,亲王上朝时位列
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防范外戚、宦官预政⑤。皇帝定时学
习成为制度,即经筵制度。程颐在经筵讲书时以师道自居,表
情严肃,使得皇帝畏惧。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既牵制宰
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⑥。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宋朝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
目录
主干知识
依托教材 高于教材
核心问题
把握主流 辐射多元
训练设计
发掘高考 内化高考
课时过 关检测
返回




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返回
[拓]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 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 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枢密院和宰相的 政事堂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 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行政权。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 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 亦称“计相”。这些措施使得军、政、财三权分立,互不统属,从很大 程度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返回
[系统认知] 元朝的行省制度与郡县制的区别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 郡县,直线行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 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 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其余 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层 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
面 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文 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 化 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 层 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 面 市民生活的风俗画。第8讲 宋元时源自的政治[系统认知]返回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 相权不断削弱 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内朝官向外朝 官转化 宰相职位的设 置由实位转向 虚位
宰相权力不断 分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 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 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