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精彩试题附问题详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高三语文

20184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艺术创作强调“意在笔先”,先构思,再下笔。但实际创作中,创作可能受“鬼神”牵引而行,完全另辟蹊径,走向一个完全“另类”的逻辑。这个牵引艺术家创作的“鬼神”,就是直觉。

直觉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它潜伏在人类意识深层,在人类自觉的意志和意识控制之外。受到某种特殊的心理诱因或视听感觉触动、诱发,它会突然神光闪现,隐秘甚至诡异地出现在意识表层,主导人类思维。直觉有由内而外、直接、突发、稍纵即逝、非逻辑性等特点。历史上,有无数例证可以证明“直觉思维”的存在,在科学、艺术、生活等领域发挥着神奇的作用。因此,有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人类视、听、嗅、味和触五个基本感觉之外的“第六感觉”。

艺术直觉同样存在于书法创作中,并且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法家临池挥毫,虽然自己事先打了腹稿,有了“运用之方”,但下笔触纸瞬间,宣纸上的黑白空间格局、关系就产生了。“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画面的存在,立即生成了自己的“延伸逻辑”。因此要往下写,就不能按原先的腹稿,必须“信属目前”,尊重眼前“视觉反应”的呼唤。这时候书法家不可能停笔思考,分析,判断,因为那宣纸沾上水墨,瞬间四下奔散洇发,你任何一个心理停顿,都会在笔下留下痕迹,甚至导致作品毁坏。所以此时就必须依靠“直觉”,跨过信息输入、大脑运算和判断,直接跟着感觉走。这时候你的心就是你的手,你的手就是你的心,“幽思入于豪间,逸气弥于宇内。”(张怀瓘《书断》)“直觉”引导艺术家实现理性状态下无法企及的艺术创造性超越。

西方部分心理学家常常强调直觉的不可知性,认为它似乎是某些人的某种神秘本能。笔者以为,先天的因素应该存在。因为近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遗传基因是人类不同地区和民族生理、性格和文化出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精神分析学说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进一步探究人类不同民族、家族的思维模式差异的成因,别开思路。另一些科学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家则强调后天因素的影响,认为长期的职业训练,是某一人群形成特殊的直觉能力的主要原因。那种“直觉”引导下产生的迷人的自由创作境界,来源于长期艰苦执

著的技术训练。因此对于学书者来说,既然影响“直觉”形成的两大因素——基因遗传和家族“集体无意识”都不是我们自己可改变的,那么我们唯一可努力的就是自己的勤奋与执著了。

(郑晓华《书法创作中的直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完全可以抛开“意在笔先”的传统要求,另辟蹊径。B.直觉作为人的基本感觉潜伏在人的意识深层,受到某种触发会突现在意识表层。C.书法家在艺术直觉引导下创作的作品,艺术创造性是他在理性状态下无法实现的。D.学书者无法改变影响直觉形成的因素,只能靠勤奋与执著的训练谋求创作成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鬼神”喻“直觉”,体现了其隐秘诡异、突发、非逻辑性等特点。B.文章引用张怀瓘《书断》中的句子,意在强调书法创作中同样存在着艺术直觉。C.文章第四段分析书法家进行创作的过程,论证了艺术直觉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D.文章先阐释直觉内涵,再分析艺术直觉的作用,最后梳理了影响直觉形成的因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直觉思维的神奇作用,艺术家就很难在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和超越。B.如果书法家下笔后不依靠“直觉”而是再停笔思索与分析,可能就会毁坏作品。C.关于影响直觉思维能力形成的因素,相比先天因素,作者更强调后天的训练。D.书法创作是一项艺术活动,影响它的因素很多,艺术直觉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美与荒芜在场

李浩

①路途迢迢,我们颇费辗转地来到了绥宁,而这迢迢也似乎让我们“走出了时间”,走进了古老和一种具有遗迹感的美中。荒芜与美同时在场,并且紧紧地、奇妙地合在一起。

②走进苗寨,我们仿若置身于另一个时间里,它似乎并不具有“当下感”,我们也仿若成为了可贵的“旧物”。在这里,流水都是古老的,空气都是古老的,树木上那些苔痕也都是古老的。更有古老色泽的,是苗寨的砖与瓦,是那些被时间所浸洗着、长过了个人生命的一栋栋木屋。在大园村,一处最为古老的老屋已有八百岁,墙砖上所刻下的文字记录着旧光阴,只是,在岁月的不断击打和磨损之下有些字已经难以辨认。大园村村口的鼓楼原为明代建筑,上下三屋,楼阁式攒尖顶,气势雄伟。

③“四知堂”因杨氏远祖杨震而在绥宁一带声名遐迩。杨震,东汉官员,清廉有名,学生深夜送金被他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四知”的理由拒绝,这“四知”也曾深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深地影响着大园古苗寨的杨氏后人。据说,在旧时,每到过年过节,大园村家家户户都会悬挂“四知堂”的灯笼……

④和村寨相匹配的是茂林修竹,是延展着的、起起伏伏的绿,在大园古苗寨如此,在插柳村苗寨也是如此,而上堡,则有更大的一片葱郁的树木,它几乎是连绵,把上堡包围在里面。在每座苗寨的后山上,都有数量众多、粗壮巨大的古树,无论是河边的枫杨还是山上的樟树、枫香树与黄岭黄檀,都长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⑤和树和竹一起生长的,还有间或的鸟鸣,还有静谧。每座苗寨都是静谧的,我们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时间也可能是更为缓慢的,有着独特的凝滞。在这里,连风的吹拂都有些慢,包括雨滴的下落。也恰是因为如此它才会带给我们一份“走出了时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