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成功是利用什么 (1)
《三国演义》分回概要(41
《三国演义》分回概要(41-50)▲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曹操欲取樊城,令徐庶为使劝降刘备,刘备不肯,曹操大怒。
无奈下,刘备弃樊城往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两地百姓随其同行。
众人劝刘备弃民先行,刘备不肯。
来到襄阳城下,刘琮、蔡瑁拒绝刘备人城,刘备只好前往江陵。
操至襄阳,蔡瑁、 张允 被加之厚爵,杀蔡夫人及刘琮。
刘备不忍舍弃百姓独行,因此行动迟缓,每日只能走十余里,很快被曹操的五千铁骑追上。
刘备一行在长坂坡遭到曹操夜袭,刘备与部将、家眷失散。
在混战中,糜夫人受伤,投井而死。
赵云单骑救主,七进七出救下阿斗,怀抱阿斗,左右冲杀,连斩曹操五十多员大将,威震长坂坡。
思考题1:请分析本回书先疑赵云降操后写赵云杀敌救主所用写作手法,并根据赵云单骑救主的言行概括其形象。
参考答案:欲扬先抑手法。
先抖出糜芳说赵云反投曹操的“包袱”,再借张飞之口说出“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以加强悬念;随后又道出刘备坚信“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接下来是赵云冲杀奔突、单骑救主的情节,一连串的恶斗,赵云不仅从乱军中救出甘夫人与阿斗,还刺死曹军将领五十余员;夺得青釭剑,力战四将,曹操赞他“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赵云是忠勇的化身。
赵云近乎完人,缜密,沉稳,忠勇,自律……正是这些性格特点,让刘备和一生谨慎的孔明都对其欣赏有加,爱把其带在身边,将大任委托给办事妥帖的他。
思考题2: 结合刘玄德“携民渡江”的情节,分析作者的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作者细致叙述了刘备从樊城撤退时,不顾自身危急,坚持携“民众数万”渡江,感动百姓的情景,突出了刘备“爱民如子”的“仁明君主”形象,寄寓着“仁政”理想:把恩泽加到每个百姓身上,争取其支持,也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赵云救得阿斗,但被困长坂桥。
曹操大军随后追来,张飞巧设疑兵,叫随从的二十余个骑兵在马尾上拴上树枝,往来奔跑,冲起尘雾,使曹军莫知虚实而不敢轻进。
《三十六计》试题有参考答案(教学课资)
《三十六计》阅读考级题及参考答案班级:姓名:一、判断题:1、唐太宗李世民征战高丽国时,因李世民从未见过大海而害怕过海,所以战争失败了。
(×)2、“抛砖引玉”是攻战计之一。
(√)3、郑成功使用“釜底抽薪”计策,一面假装登陆,吸引敌人注意,另一面在敌人力量薄弱的航道登陆,最终收复宝岛台湾。
(×)4、“隔岸观火”是敌战计之一。
(√)5、秦朝时,赵高“指鹿为马”用的是“无中生有”计策。
(√)6、“上树抽梯”是败战计之一。
(×)7、三国时,吴国大都督陆逊面对刘备七十万大军,选择后退以观其变,相持半年在刘备军队疲惫后,陆逊最终取得胜利。
陆逊使用的计谋是以逸待劳。
(√)8、“树上开花”是并战计之一。
(√)9、在和敌人作战中,趁着敌人出现漏洞和疏忽,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以打击敌人。
这一计策是“假途伐虢”。
(×)10、“指桑骂槐”计策主要用于旁敲侧击、威慑敌人。
(√)11、楚汉时期,刘备为占领咸阳称王,让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迷惑项羽。
(×)12、“三十六计”就是“孙子兵法”。
(×)13、战国时,秦王与离自己远的国家交好,订立盟约,对邻国则采取进攻的策略,将其吞并。
秦国这是运用“三十六计”中的“假道伐虢”的计策,最终统一六国。
(×)14、越国被吴国吞并后,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等人,使夫差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最后被越国灭掉。
越王勾践使用的计策是“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
(√)15、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就是“三十六计”中的“连环计”。
(√)16、鸿门宴上,项羽本想借机谋害刘邦,刘邦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暗度陈仓”计逃离楚营,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
()17、“三十六计”第一计是“抛砖引玉”。
(×)18、“草船借箭”是“三十六计”之一。
(×)19、“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
(√)20、历史上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用的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
借助外物成功的名人事例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借助外物成功的名人事例1、成吉思汗,就是善于借助他人力量。
铁木真当年进攻蒙古蔑乞儿部时,兵力不济,后来他联合草原雄鹰札木合,一举歼灭蔑乞儿部,等到他与札木合争雄时,又联合王罕,打败了札木合,奠定其草原霸主地位。
2、汉高祖刘邦共有八个皇子,生母不一,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展开了子与子、母与母之间的明争暗斗。
刘邦有位爱姬戚夫人,她想要刘邦废除太子,改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
可吕后想保住自己的儿子刘盈的太子地位,于是她找张良帮忙。
张良献上一计:"皇上一直想招聘四个隐居的贤人出山,但他们始终不肯,若将他们迎为宾客,太子常请此四人赴宴,必会被皇上看见而问其原因。
"果然不出张良所料,高祖以为刘盈为人恭敬仁孝,天下名人慕名而来,终于打消了废去太子的念头。
刘盈的成功完全是因为借助了四大贤人的盛名,借助他们的名望保住了太子的地位。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有时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只有"好风凭借力",才能"送我上青云"。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是一种能力,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智慧,诚意、正心、格物、至知……其实,何必拘泥于“自我”……4、葡萄藤借助木竿,盘环而上,沐浴阳光;大海的浮游生物借助洋流,四处漂泊,一日千里;蒲公英借助徐徐轻风,随遇而安,繁衍生息。
孔明借以东风,火烧赤壁;曹聪不是借水浮之力,轻灵之船,那么即使有百斤之砣,百方之盘,百米之杆,又怎能称出大象的重量;鲲鹏借巨风以升万里,而行至南海;候鸟借气流以结队飞行,而南北迁徙;明月借日光以照亮黑夜,而皎辉如练,荀子《劝学》中所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决策案例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决策案例分析引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小说,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多个势力争霸,战乱不断。
本文将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中展现出来的领导力和决策技巧。
关键人物介绍1. 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统治者之一。
他具备睿智、勇敢和坚定的领导能力,并成功地建立起了强大的政权。
他以独特的军事战略和灵活的政治手段,有效地团结了各方势力,并推动了社会稳定。
2. 刘备刘备是一个具有高度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的领导者。
他重视仁义道德,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领导理念中。
刘备对下属非常关心和信任,善于利用每个人的长处,形成了强大而团结的团队。
3. 孙权孙权是东吴的创始人,他以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灵活的决策能力著称。
孙权善于处理复杂的外交关系,并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他重视智囊团队,倾听各方意见,并做出明智而果断的决策。
案例分析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曹操率领庞大的军队准备攻打东吴,但被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击败。
在这场战争中,刘备和孙权通过巧妙地利用地理优势和火攻等策略,展现出了卓越的决策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 南征北伐曹操是一个野心勃勃并且具有强烈统一中国使命感的统治者。
他多次南征北伐,试图统一中国。
然而这种野心也导致了他在对待下属及其他势力时缺乏信任和容忍,最终导致他失败。
3. 草船借箭刘备需要大量的箭支来对抗曹操军队,但本身资源匮乏。
在诸葛亮的指导下,他们设计了“草船借箭”的计划。
通过巧妙地利用情报和伪装,他们成功地从曹操手中借到了大量箭支。
这个案例展示了刘备团队灵活应变和智慧的领导力。
结论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领导者和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导者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领导力和决策技巧。
曹操以其勇敢和坚定推动统一大业,刘备通过仁义道德建立强团队,孙权则运用智谋外交取得成功。
这些案例不仅给我们提供了领导力与决策学习的素材,也给我们启示:有效领导需要综合运用智慧、勇气、道德等多种素质,并善于扬长避短,在团队合作中取得共赢。
借助外物成功地名人事例
借助外物成功的名人事例1、成吉思汗,就是善于借助他人力量。
铁木真当年进攻蒙古蔑乞儿部时,兵力不济,后来他联合草原雄鹰札木合,一举歼灭蔑乞儿部,等到他与札木合争雄时,又联合王罕,打败了札木合,奠定其草原霸主地位。
2、汉高祖刘邦共有八个皇子,生母不一,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展开了子与子、母与母之间的明争暗斗。
刘邦有位爱姬戚夫人,她想要刘邦废除太子,改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
可吕后想保住自己的儿子刘盈的太子地位,于是她找张良帮忙。
张良献文档上一计:"皇上一直想招聘四个隐居的贤人出山,但他们始终不肯,若将他们迎为宾客,太子常请此四人赴宴,必会被皇上看见而问其原因。
"果然不出张良所料,高祖以为刘盈为人恭敬仁孝,天下名人慕名而来,终于打消了废去太子的念头。
刘盈的成功完全是因为借助了四大贤人的盛名,借助他们的名望保住了太子的地位。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有时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只有"好风凭借力",才能"送我上青云"。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是一文档种能力,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智慧,诚意、正心、格物、至知……其实,何必拘泥于“自我”……4、葡萄藤借助木竿,盘环而上,沐浴阳光;大海的浮游生物借助洋流,四处漂泊,一日千里;蒲公英借助徐徐轻风,随遇而安,繁衍生息。
孔明借以东风,火烧赤壁;曹聪不是借水浮之力,轻灵之船,那么即使有百斤之砣,百方之盘,百米之杆,又怎能称出大象的重量;鲲鹏借巨风以升万里,而行至南海;候鸟借气流以结队飞行,而南北迁徙;明月借日光以照亮黑夜,而皎辉如练,荀子《劝学》中所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文档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善于利用外物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而智者的成功可能性是很大的。
乱中取胜的典故
乱中取胜的典故引言乱中取胜是一种在混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的策略。
这种策略可以通过善于适应和灵活应对变化来获得优势,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在组织管理中。
本文将探讨乱中取胜的典故,并解析其背后的思想和策略。
乱中取胜的典故三国演义中的乱世胜利者1.曹操:混水摸鱼–曹操在乱世中采取了厚植实力,合纵连横的策略。
他利用各种机会牵制敌人,并同时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最终在乱世中取得了胜利。
–曹操善于适应局势的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使得他在乱世中能够一边应对内外敌人,一边巩固自己的地位。
2.刘备:借力使力–刘备在乱世中依靠他人的力量来取得胜利。
他通过联合关羽、张飞等人,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并在最终击败曹操后建立了蜀国。
–刘备懂得借势利用他人的优势,使得自己在乱世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3.孙权:顺势而为–孙权在乱世中巧妙地利用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对立,保持了自己的地位,并最终建立了东吴。
–孙权善于顺势而为,利用乱世中的机遇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使得他能够在混乱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鲁迅的《伤逝》1.《伤逝》是鲁迅的一篇小说,以北洋军阀混战的乱世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家庭故事。
2.故事中的主人公,被窝里的女人,面对乱世中的残酷和无奈,最终选择了自杀。
3.这个故事揭示了乱世中个体的无力和底层百姓的苦难,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现象的深刻触动和思考。
乱中取胜的思想和策略灵活应对变化1.在乱世中,形势瞬息万变,只有善于灵活应对才能取得胜利。
2.乱中取胜的关键在于时刻观察和分析局势,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
3.不断改进和创新,善于适应变化的环境,是乱中取胜的必备素质。
善于借力使力1.乱中取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善于借力使力,调动外部资源来增强自身实力。
2.如同刘备依靠关羽、张飞等人的力量来取得胜利。
3.通过结盟、合作,使自己的势力得到扩张,是在乱中取胜的重要策略。
抓住机遇顺势而为1.乱世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善于抓住机遇成为乱中取胜的重要策略。
刘备是如何成功的
刘备是如何成功的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暴发,造成前所未有的大乱世,也开启了一个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的时代。
有实力的四世三公的官二代袁绍,有武力一流的吕布,有既是皇室也有班底的刘表等等。
而刘备只是编草鞋的,无兵无将,沒地盘也没钱。
那么,刘备在“中原逐鹿”中,依靠什么建立蜀汉,成就一代霸业的?一、志向远大刘备少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靠着编草鞋、做席子来维持生计,生活过得简单而又平凡。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家房子的东南面有一颗高约十七米的大桑树,枝繁叶茂,形状奇特,路人看见纷纷称奇,都说:“此家必出贵人。
”刘备小时候经常跟小伙伴们在树下玩耍,偶尔抬头望见高耸的桑树,就会热血涌上心头,拍着自己的肚子对小伙伴们大声的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刘备自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并没因父亲的去世和家庭生活的窘迫而更改过。
这应该跟他深入骨髓的皇族气质和皇室血统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善于因势利导刘备,字玄德,汉恒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生于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的后代。
虽然这个后代也不知道后了几代,跟当今皇帝也不知道扯了多远。
但是这个头衔还是让刘备很吃香的,否则他也不会总是这个身份来四处炫耀了。
这说明刘备是个很懂得利用先天优势的人。
刘备情商很高,善于借助外力助其成功。
刘备称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给自己找了一个正统的借口,可以打出“光复汉室”的大旗,使得不少忠勇之士的追随。
五虎上将就是最好的说明。
三、有仁有德《三国志》陈寿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刘备有儒家之仁,却没有儒家之腐,所以能够在乱世之中立足,开拓了一个蜀汉王朝。
刘备是历史上少有的将仁德和霸业共同并重的人物。
追随曹操的人基本上都是看中曹操的才情,看中曹操唯才是举一览天下的霸气。
而追随刘备的人则是感动于刘备的感性,感动于刘备为了振兴汉室而做出的努力,感动于刘备与下属之间亲如兄弟的感情。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经典13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经典13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1有成必有败,有败必有成。
刘备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力夺四郡,入西川,取汉中······刘备的'成功主要能说明成一句名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进狂沙始到金。
也就是说一个结论,一种说法都要经过千辛万苦的思考、研究,反复的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最后才能获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2我有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一共60本,是爸爸在我6岁生日时送我的生日礼物,我非常喜欢,经常拿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
其中,我最喜欢看的`一本是《姜邓斗智力》,讲的是蜀国的大将姜维与魏国的大将邓艾交战故事,我觉得这是三国中一场激烈的战斗,两个人都很聪明,双方不分胜负。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3《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时期读它我就有不同的感受。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在读三年级时,去书店,我看见有一本连环画的《三国演义》,就让爸妈给我买,爸妈一看是名著,不错,可以多读读历史名著,于是我有了第一本《三国演义》。
在我第一次看过《三国演义》后,里面的人物就给我留下来了深刻印象: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阴险狡诈的曹操、侠胆仁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老当益壮的黄忠、比肩卧龙的庞统……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作者对于历史的合理改写也更加凸显了人物的特性,也符合了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写作风格。
这次暑假读《三国演义》,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比如《三国演义》里最重要的战争之一赤壁之战。
其实在历史中并不存在这一场战斗,是作者想象出来的,里面也有不少对人物的改写,比如:周瑜在历史上并不小气,反而十分大度,更不用说气死了。
还有草船借箭并非由诸葛亮想出,而是吴国的主公孙权想出的。
是孙权让黄盖借的箭……而这些的改写多半从反面写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可见历史上诸葛亮确实有着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不然白让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去描写他了。
云南省历史初二上学期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云南省历史初二上学期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哪个朝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2、下列哪位人物被称为“兵圣”?A、孙武B、诸葛亮C、岳飞D、曹操3、题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以下哪项措施不是秦始皇采取的?A. 铁币和度量衡的统一B. 实行郡县制C. 焚书坑儒D. 建立长城4、题干:下列关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说法错误的是:A. 旨在加强中央集权B. 儒学成为官方哲学C. 促进了儒学的繁荣发展D. 压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5、下列哪项不属于古代中国四大发明?A. 火药B. 印刷术C. 造纸术D. 电脑6、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A. 商汤灭夏B. 周武王灭商C. 秦始皇统一六国D. 汉武帝开创西汉7、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A. 欧阳修B. 王安石C. 苏轼D. 陆游8、以下哪项不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A. 《春望》B. 《登高》C. 《将进酒》D.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9、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洋务运动D. 戊戌变法11、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誉为“史学之父”?A. 司马光B. 司马迁C. 杜甫D. 赵匡胤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这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也加剧了民族危机。
1、请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面临的局面。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关条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古代战胜困难的例子
古代战胜困难的例子一、项羽破釜沉舟,成功灭秦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战胜困难方面有着许多令人赞叹的事迹。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是他破釜沉舟的故事。
公元前208年,项羽率领楚军攻打秦国,形势严峻。
为了鼓舞士气,他采取了破釜沉舟的决策。
他下令将军士们的船只全部焚毁,破坏了撤退的可能性,使士兵们知道只有胜利才能生存。
这一决策激励了楚军,士气大振,最终成功灭亡了秦国。
二、刘备三顾茅庐,成功请到诸葛亮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战胜困难方面也有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是他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的故事。
公元209年,刘备正在寻找一位能够辅佐他的贤士。
听闻荆州有一位聪明过人的人才,名叫诸葛亮,刘备决定亲自前去拜访。
然而,诸葛亮却三次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最终,在刘备的执意追求下,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成为了他的重要谋士。
诸葛亮的加入大大增强了刘备的实力,为他最终取得了蜀国的统治权奠定了基础。
三、孙膑智取襄阳,成功破敌孙膑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工程师,他在战胜困难方面有着许多令人瞩目的事迹。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是他智取襄阳的故事。
公元前241年,秦国攻打楚国的襄阳城,形势十分危急。
孙膑利用地形和气候的优势,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攻城器械——云梯,成功地攻破了襄阳城的城墙。
这一战术的成功使得楚军取得了重要的胜利,对于保卫襄阳城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岳飞抗金,成功保卫宋辽河南岳飞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他在战胜困难方面有着许多令人钦佩的事迹。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是他抗金保卫宋辽河南的故事。
公元1121年,金国入侵宋辽河南地区,形势十分严峻。
岳飞率领宋军奋起抵抗,通过灵活的战术和坚定的意志,成功地保卫了宋辽河南地区。
岳飞的英勇表现和出色指挥才能,使得金军无法攻下这片战略要地,为宋辽河南地区的安全奠定了基础。
五、赵云单骑救主,成功保护刘备赵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武功高强的战士,他在战胜困难方面有着许多令人赞叹的事迹。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精品范文】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刘备是中国老百姓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关于其仁义、忠厚、有情有义的事迹也一直都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是从事实的角度看,一个仅仅有以上特点的人,是不可能在当时的乱世中取得成功的。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基础,通过对书中关于刘备事迹描述的分析,从伪装的汉室忠臣、伪造的仁义君子、伪饰的君臣情谊、伪善的王道统治四个层面,揭示出刘备以虚伪成就功业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刘备虚伪《三国演义》刘备,做为《三国演义》极力推崇和褒扬的封建理想君主的化身,作者罗贯中在塑造和刻画时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这也使得刘备成为《三国演义》中继曹操、诸葛亮、关羽之后最为出彩的人物形象之一。
但所谓“过犹不及”,作者的热心过度,一意的追求“高大全”,反而使得刘备的形象变得单纯和虚无飘渺,成为一种类型化的形象,仿佛文学上的扁平人物形象,其所作所为也尽显得虚伪,使得人们不由自主的对形象本身产生怀疑。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的评价,可以说是精辟独到、入木三分。
诚然,结合刘备成功的经验,细细品味一部《三国演义》,似乎极尽刘备虚伪之能事。
一、伪装的汉室忠臣刘备的形象,最突出的表现是汉室正统的忠实捍卫者。
的确,这个时时处处不忘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汉室宗胄”,无时无刻不在惦记汉室安危的大汉“皇叔”,无论如何与“伪装的忠臣”这几个字是沾不上边的。
但是事实偏偏就是如此。
早在“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第一回)先不说这句话是有心还是无意,单是这句话本身,在当时封建统治下,就是大逆不道之言,足以满门抄斩、祸延九族。
因此,要说这句话是刘备孩童时的嬉戏之言,几乎绝无可能。
这还不算奇,奇的是“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
”(第一回)才真正称得上奇。
刘备的话虽然大逆不道,还勉强可以“孩童无知”敷衍过去,而做为一个成年人的刘元起听到这句话,不仅不加阻止,反而“常资给之”,在当时黄巾之乱尚未发生,天下还算安定的条件下,就不能不使人怀疑起刘备的家族来。
四下8《三顾茅庐》第二三课时(读写联动课)
《三顾茅庐》读写联动课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读懂课文内容,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重难点:1.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准备:师: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生:收集三国演义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导入谈话1.课前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2.师简介作品: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包罗万象,咏歌了无数英雄风流人物,他们的故事源远流长,至今仍留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顾茅庐》既是三国中的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又演变为了现代成语,赋予了它新的意思。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拜访)“茅庐”二字要注意“茅”有撇,“庐”里面是“户”而不是“卢”。
“茅庐”是什么意思?联系起来解释字面意思,现在用来比喻什么?(三次到茅屋拜访,现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二、解决生字,理解词语(生按平时预习方法自己解决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词语)1.分组出示词语,引导读正确。
第一组: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1)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吗?(2)这是描写哪里的景色?哪一种景象你见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积累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
古代借势成事的典型战例
古代借势成事的典型战例
古代借势成事的典型战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草船借箭:公元208年,刘备率军攻打曹操,但曹操的军队实力强大,刘备无法攻破曹军的防线。
刘备派遣诸葛亮去找周瑜借船,并利用江水的水势来破坏曹军的防线。
最终刘备成功攻破曹军,完成了草船借箭的战术。
2. 兵不厌诈:公元202年,曹操率军攻打刘备的益州。
刘备派出诸葛亮和张杰等人去阻击曹军。
诸葛亮利用地形,设下火攻,使曹军受到重创。
刘备最终成功守住益州。
3. 走为上策:公元208年,曹操进攻荆州,刘备被迫撤退。
刘备派出关羽和张飞等人去阻击曹军,但曹军实力过于强大,关羽被围困在樊城。
关羽在情况危急时,选择了放弃樊城,率领残余部队突围。
尽管失去了樊城,但关羽成功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并最终加入了刘备的势力。
4. 借刀杀人:公元234年,刘备在攻打东吴时,利用了东吴与蜀汉的敌对关系。
刘备派出赵云去袭击曹魏的后方,同时向东吴借兵,企图将曹魏和东吴两方引向战争。
最终刘备成功借刀杀人,削弱了曹魏的力量。
这些典型战例都展示了古代战争中借势成事的策略和战术,通过利用地形、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等手段,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著名战役与战争英雄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著名战役与战争英雄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和战争英雄,这些英雄们在关键的战斗中展现了勇气、智慧和领导力,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些令人难忘的战役,以及那些令人敬仰的英雄。
1. 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战略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由曹操率领的北方联军和刘备、孙权联合抵抗。
刘备的参谋诸葛亮出奇制胜,利用南风和火攻战术,成功烧毁了曹操的舰队,最终使曹操败退。
这场战役不仅害了曹操的声誉,也标志着北方联军对南方的野心破灭,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2. 官渡之战(200年)官渡之战是曹操击败袁绍的关键一战。
曹操发动这场战役的目的是为了迅速统一北方。
他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建造了堡垒和壁垒,有效地阻止了袁绍的进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曹操稳定了北方,奠定了他统一中国的基础。
3. 刘备夺取汉中(214年)刘备夺取汉中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刘备在诸葛亮的指导下,发动了一连串的攻势,最终夺取了被刘表控制的汉中地区。
刘备的胜利不仅为他提供了战略上的重要据点,也加强了他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为建立蜀汉王朝打下了基础。
4.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213年)关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受赞扬和崇拜的战士之一。
在他试图归顺曹操的过程中,他以勇猛善战著称。
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中,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许多敌人,最终击败了曹操的追兵,成功逃脱。
这个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关羽也因此被封为“武圣”。
5. 武则天平定天下(690年-705年)虽然武则天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战争英雄,但她的战绩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皇帝,武则天成功地借助政治手段实现了自己的统治,并打击了反对派。
她的统治期间,国家繁荣兴盛,在位期间她还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提高了军队的实力,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古代经历磨难成功的人
古代经历磨难成功的人古代经历磨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人物众多,其中一位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刘备。
刘备是中国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在经历了种种困难与挫折后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刘备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父亲早逝,家境困难。
但刘备自小就聪明才智,勤奋好学。
他在读书的时候,得到了一位善良的老师张杰的悉心教导,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这段教育经历不仅使他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也使他养成了一颗坚毅顽强的心。
当刘备成年后,他开始尝试一些事业,但一直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
他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以此为基础,他开创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刘备因着他聪明的头脑、善于谋略的才能,很快就积累了一定的名望,并且聚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才。
然而,在他复兴蜀国的道路上,刘备也遭受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最初,他曾亲自跪下恳求当时的著名军事家兼政治家诸葛亮出山帮助他,但诸葛亮却不愿意答应。
在此之后,刘备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战败和失败,整个战斗一度陷入低谷。
然而,刘备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相反,他坚定了自己要复兴蜀国的信念。
他开展了大规模的征兵活动,广纳人才,提高士兵和军官们的素质,通过朝廷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最终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刘备还积极推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恢复社会秩序。
正是由于刘备蜀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良好的政策,他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赞同与支持,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志主角之一。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刘备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征服了许多地方,并与其他势力进行战斗。
在征战的过程中,刘备的领导能力和勇气得到了巩固,并获得了更多人民的拥护。
他通过提出自己的理念、对军事战略的独特见解以及与敌人打交道的能力,使他在征战的过程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最终,在海阔天空般的历史进程中,刘备终于实现了自己复兴蜀国的理想。
他的军队迅速占领了中原地区,并与其他武将达成了协议,实现了长治久安与统一。
(完整版)草船借剑的故事
(完整版)草船借剑的故事引言草船借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之一,出自《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的故事中,刘备借江东孙权手下的剑,实际目的却是为了借得箭矢。
这个故事以智谋卓越、机智勇敢和策略性操纵闻名,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详细叙述草船借箭的故事,展示刘备的智慧和勇气。
草船借箭的背景刘备当时正面临曹操大军的围困,箭矢告急。
寿春城内可得的箭矢非常有限,刘备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箭矢短缺的问题。
于是,他决定借用江东的箭矢。
机智的计谋1. 刚开始,刘备派出几个亲信送信给江东孙权,请求借箭,并将在江边放置草船。
刘备故意不提借箭的事情,而只提借剑。
这样一来,刘备能够暗中观察孙权对这个请求的反应,并判断江东箭矢是否充足。
2. 孙权接到刘备的请求后十分疑惑,不明白为何刘备只请求借剑。
但是,考虑到刘备在曹操围困下的困境,孙权带着心存怀疑的态度同意了借剑的请求,派出了庞统前去将剑送到刘备的草船上。
3. 庞统看到草船上并没有剑,对刘备的身份和目的表示了疑惑。
刘备借机向庞统解释了自己需要箭矢的困境,并请求庞统将请求转告孙权。
4. 孙权接到庞统的转告后,认识到刘备借剑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借箭。
孙权了解到刘备所面临的箭矢短缺问题后,同意了借箭的请求,并将箭矢用草车送到刘备处。
借剑借箭的成功刘备拿到了按钮箭矢后,马上组织人马与曹操大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因为箭矢的补充,刘备大军士气高昂,乘胜追击,成功击退了曹操大军,保住了寿春。
结语草船借箭的故事展示了刘备的聪明才智和善用战略的能力。
通过巧妙的计谋和策略,刘备成功地借到了江东的箭矢,并最终战胜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临困境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勇气,寻求非常规的解决办法。
刘备成功的原因有
刘备成功的原因有:1、有良好的价值取向:他主张的人生现念是正直、为老百姓谋利益,他到哪里,老百姓都有良好的口碑。
至少书是这么表达的。
2、胸怀大志,不趋小利。
刘备做个县长,也做个市长,也在徐州做个负责人。
但别人来占领时,从未表现出可惜和患得患失之感,为什么?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大丈夫可进可退,但志气从未变过。
3、能识人用人。
收复赵云,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就是很好的说明。
4、对下属负责,讲感情。
摔阿斗,为张飞打吴,知会失败等。
我们来看看刘备前期为什么失败?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先来说说天时,刘备的前期创业十分辛苦,到处投奔他人,运气也是十分的差,这似乎是老天爷给他开了玩笑!加上刘备前期没有什么目标,反正是走到哪里就在哪里。
另外我们反过来看看前期创业比较成功的曹操我们说曹操有天时,那是他运气好,再加上他手下的谋臣武将的卖命,和自己的英明神武,抓住老天爷给他的机会,创下魏国大业!以及曹操有理想有蓝图,然而刘备呢?他口口声声说要振兴汉室,可是却没有规划!而是到处奔走。
所以刘备前期没有规划是他不成功的一个原因!又来看看机会,那么老天爷给刘备机会了吗?刘备先前是个平原太守,后来老天似乎给了他个机会,让他得到了徐州,可是那时太晚了,若是在18诸侯讨董卓时让刘备得到,那么说不定刘备还可以割据一方,可是此时各方诸侯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活动地盘,而且十分稳定了。
他刘备一个外乡人,竟然得到了这么大的徐州,至少有些人会不满意,他在徐州没有根基,怎么会不丢掉徐州呢?可见刘备前期没有拥有太多的天时,老天给他的机会太晚了!那么刘备有人和吗?不消说,肯定有!关羽,张飞,赵云。
可是刘备手下却没有出谋划策的军师级别的人物,可以说他前期手下的谋士都是些白面书生。
跟曹操,孙策孙权手下的谋士相比,那是差远了!再说地利,刘备地盘都不稳定,何来谈地利呢?再说徐州是三面受敌之处没有什么地利。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意思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意思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这个意思把刘备当成了一个典型的“老赖”,沾到了好处就开始耍心眼,总之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在大家看来刘备是个白手起家的帝王,一生磨难颇多,身上也难免会带点江湖气,借荆州不还也还算是正常。
可事实上荆州到底是谁的,刘备真的是借荆州不还,还大耍无赖吗?一、孙刘两家结盟抗曹1、同盟的建立荆州是东汉时期划分出来的13个州之一,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时候属于刘表占据的地盘,在刘表死了之后,儿子刘琮当了继承人,但面对曹操南下的大军,他直接选择了投降,就这样,荆州落到了曹操的手里。
这个时候江东的孙权不答应了,说什么也要和曹操干一下子,于是就主动和刘备进行了联络,打算合起伙来对抗曹操。
孙权主动邀请刘备这件事在《江表传》和《吴书》等史料中都有记载,而且立场都是很坚定的支持孙权。
当时孙权派出去的中间人是鲁肃,他一口气跑了数百里才在当阳找到刘备,并且说明了同盟相关的事情。
这里虽然提到了两家结盟的事情,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孙权是迫切需要刘备帮助的,而此时的刘备目的地在江陵,根本没有找孙权帮忙的意思。
孙权在诸葛亮等人的激励下,最终打算彻底和曹操对抗,于是集合整顿兵马去荆州地盘上参战,根据记载,当时孙刘联军加在一起的兵力大约是5万人左右,其中孙权最多为3万人,刘备有1万人,驻守在江夏,刘表的大儿子刘琦还提供了1万人。
如果把这件事看作现代公司的合作投资,大家按照实力去平摊股份,那么孙权为60%,刘备和刘琦则平分剩下的40%,考虑到刘备和刘琦俩人的关系比较特殊,而且刘琦的部队很快就会并入刘备集团,所以这两家也可以看作是一家。
2、利益分配不均从占比上来看孙权显然是大头,但也算不上能够独掌局面,毕竟孙刘两家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不过实力相对弱一些的刘备是个很识相的人,直接把大权交到了孙权手中,而孙权的代理人就是制定了整个计划的大都督周瑜。
就这样孙刘联盟和曹操的主力在赤壁决战,而孙刘联盟最终也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赤壁之战后周瑜利用自己的有利身份开始指挥军队抢地盘,而且速度之快让人匪夷所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利用了一个高大上的招牌,那就是四个字“汉室宗亲”。
刘备的自身条件并不好,《三国演义》对刘备的出场给了一大段文字,我们挑些重要的,掰着指头说几条。
“不甚好读书”,说明刘备厌学,至少是一个学习不认真的差生;
“玄德幼孤,事母至孝”,说明刘备一直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从小缺少父爱;
“性宽和,寡言语”,说明刘备性格宽厚,不爱怎么说话;
再来看他的外貌,“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这条十分明显,说明刘备相貌很有特点,自己能看到自己的大耳朵的人,除了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再没有听过。
双手超过膝盖的,也就是大猩猩了。
综合起来判断,其貌不扬;
接下来看他的财产和职业,“家贫,以贩屦织席为业”,就是以贩卖草鞋织席子为生,但家境贫寒,没有存款,也没有多余的房产,不过他有一定的商业头脑和动手能力。
综合评价,刘备的主客观条件都比较差。
▲央视版三国演义影视形象。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这样的人要有出头之日,肯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心血和汗水,起码输在了起跑线上。
但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刘备也是如此,尽管他一贫如洗,但他手中却还有一块无形的金字招牌,那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
”再怎么落魄,毕竟是汉室宗亲,这是他最重要的核心资源。
东汉末年,虽然汉室衰微,但无论是豪杰并起,还是军阀割据,他们在表面上还是以汉室为尊,还不敢有非分之想。
东汉时期十分讲究门阀观念,如果出身不好,那么出头之日遥遥无期。
而有了这块招牌,无论是谁,你都得对刘备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素有大志但一穷二白的刘备,就是利用这块招牌,让自己的事业从无到有、做大做强的。
▲三顾茅庐
对于这块金字招牌,刘备可谓是用到了极致。
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职业、贫富,他是逢人必说,见面就讲,就如同时下流行的名片一样,握手寒暄之后,一人送上一张,绝不含糊。
刘备的招牌宣传范围非常大,效果也十分明显。
比如,看榜之日,见到卖酒屠猪的张飞,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
”
遇到杀人在逃犯关羽,“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里面自然少不了介绍自己的身份。
先用招牌吸引和拉拢到两个得力帮手,再和官场拉上关系。
刘备前去拜见幽州太守刘焉,仍然如法炮制,拿出招牌,“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
”
一句话,无论见到谁,刘备都要郑重地亮明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在关羽、张飞的协助下,因镇压黄巾军有功,刘备终于得到了一生第一个官职——安喜县尉。
上级督邮前来视察工作,刘备自然忘不了递上一张名片,“备乃中山靖王之后”。
此后因张飞鞭打督邮,三人被迫前往代州投奔刘恢。
刘备见到刘恢,第一件事自然是拿出金字招牌,“恢见玄德乃汉室宗亲,留匿在家不题。
”
可见,这块招牌既是发展事业的动力和希望,又是化险为夷的保护神,其号召力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后来,深知刘备出身的小军阀公孙瓚向朝廷大力推荐,朝廷便赦免鞭打督邮之罪,让刘备当上了平原县令。
而真正让刘备的招牌天下知名的,是在虎牢关前。
当时,为了共同讨伐董卓,全国各地的军阀们聚到了一起。
小军阀公孙瓚乘机在袁绍、曹操这些大军阀面前,隆重推荐刘备。
“瓚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
”各位看官注意,“并其出身”这四个字很重要,它会起到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
果然,大军阀袁绍一听,急忙看座。
袁绍看重的正是刘备的金字招牌,我们从袁绍的几句话里可见一斑,“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
可见,“汉室宗亲”这块招牌,在那时候,无论对平民百姓,还是官僚军阀,都是非常管用的。
▲桃园三结义
自此之后,招牌的名气日盛,不仅大学者、北海太守孔融向“汉室宗亲”刘备求救,更把陶谦这个老头子感动得三让徐州,“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
”
后来,当曹操将刘备引见给汉献帝时,刘备更是惊喜万分,遇到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绝对不能错过,他当即拿出招牌,与皇帝拉关系,他说“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
”
汉献帝当堂拿出宗族世谱查验,发现刘备按照辈分还是叔叔,于是立马给刘备给了一个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官位,并封其为刘皇叔。
就这样,刘备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大,越来越名正言顺。
▲东汉末年形势图
刘备深知,“汉室宗亲”这个招牌就是他最大的资本,能起到众望所归、统一思想、增强凝聚力的巨大作用,一旦以汉室宗亲为名义扛起匡扶汉室的大旗,自然是一呼百应,肯定会产生无穷的号召力,这就是无形的战略资源。
手中有核心资源就要好好利用,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从大街上散发小广告认识张飞、关羽,再到集中力量公关大小官员军阀,最后再把招牌扛到朝廷,甚至在一顾茅庐时,面对诸葛亮的小书童,不管对方听懂与否,仍然打出“皇叔刘备”的招牌,真是名片满天飞,广告到处打,见缝插针,无孔不入。
实践证明,刘备的招牌宣传战术获得了极大地成功。
他从一个贩卖草鞋织席子的贫民,摇身一变为大汉皇叔,最后又成为蜀汉的开国君主,“汉室宗亲”这块招牌功不可没。
历史大学堂专栏作家作品文:李元辉。